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医院门诊处方超说明书用药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门诊处方超说明书用药情况。方法分层随机抽取该院2012年门诊处方,参照药品说明书的内容,采用频数、构成比、发生率等参数指标及X^2检验对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抽取该医院门诊处方3000张,含用药记录8208条。按处方和用药记录统计,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分别为10.37%和4.33%。超说明书用药类型主要包括给药剂量(36.60%)、给药频次(24.14%)、年龄(18.57%)和适应证(15.92%)4种。超说明书用药记录发生率居前3位的门诊科室为消化内科(11.18%)、妇产科(7.95%)和儿科(5.36%)。超说明书用药记录构成比居前3位的药品依次为泮托拉唑钠肠溶片(18.59%)、戊酸雌二醇片(12.11%)、地氯雷他定分散片(8.45%)。儿童(2-〈12岁)和女性患者可能存在更高的超说明书用药风险(P〈0.05);副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医师处方的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和风险都明显高于正高级职称医师(P〈0.05)。结论该医院门诊处方的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较普遍,这部分用药可能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建立健全超说明书用药规制十分必要且紧迫。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单位皮肤科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并分析其使用原因,从而促进临床合理规范用药。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5~10月皮肤科每个月1 d的门诊处方共8563张,根据药品说明书分别对处方中适应证、用法用量以及适应人群进行分析,整理统计超说明书用药类型和药品分布情况。结果超说明书用药处方占抽取处方的2.53%(217/8563)。其中适应证超说明书用药占85.25%;其次为药品用法用量超说明书占13.37%,主要是口服用药改为外用;而适应人群超说明书用药主要集中在儿童用药方面,占1.38%。结论医疗机构应重视并加强药物使用管理,规范临床医师的超说明书用药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门急诊处方超说明书用药情况,通过干预,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随机地抽取我院2013年6-12月门急诊处方,参照药品说明书的内容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并采取合理的整改措施。结果抽取1200张处方,共发现超说明书用药处方113张,类型主要包括超适应症(18.58%)、超用法用量(30.09%)、改变给药途径(26.55%)及超年龄(24.78%),其中未出现超禁忌症用药。超说明书用药示例主要包括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用于子宫功能性出血、注射用青霉素钠静脉滴注1次/d、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及2岁儿童发热咳嗽使用热毒宁等。结论超药品说明书用药虽有些符合循证医学、循证药学,但大部分还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医院应重视并加以控制,建立相应的用药规章制度与流程,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高芮 《开卷有益》2009,(1):25-25
患者自我药疗,药品说明书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指南。用药前,患者一定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中记载的主要项目,包括药品通用名称、成分、性状、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如此繁多的内容,哪些应该掌握(精读),哪些应该了解(泛读),哪些应该一般知晓(粗读)?下面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沈美  吴建平  孙科  李艳  郭静  黄蛟灵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3):1617-1622
背景 残疾人群是多种疾病的高发人群,目前对于其医疗服务需求的研究多集中在定期体检、上门服务、康复指导等方面,而针对其药学服务需求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 了解社区残疾人的药学服务需求,基于基本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残疾类别和残疾等级探讨其药学服务差异。方法 于2017年11—12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某街道的在册残疾人中抽取230例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残疾人的基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社会经济地位(文化程度、工作状态、家庭人均月收入)、残疾类别与残疾等级、药学服务需求(需求内容、需求来源、需求程度)。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26份(98.3%)。残疾人的药学服务需求内容排在前2位的为“用法用量及疗程”(73.0%,165/226)、“适应证和禁忌证”(51.3%,116/226);需求来源主要为医生(85.4%,193/226);需求程度为非常/比较需要者占48.2%(109/226)。在需求内容上,不同工作状态者对“药品说明书解读”服务的需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者对“用法用量及疗程”服务的需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需求来源上,不同年龄、工作状态、残疾等级者对由医生提供药学服务的需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者对通过媒体获得药学服务的需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需求程度上,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状态、残疾类别、残疾等级者对药学服务的需求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情况残疾人的药学服务需求内容差异性不大,但需求来源、需求程度差异性较大,尤其是需求程度。社区药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对残疾人开展用药宣教和个性化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儿科门诊用药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方法统计2015—2016年儿科门诊处方常用药品的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全部数据录入excel表格。结果共有273种药品,标注儿童用药信息的有188种(68.9%),标注儿童用药信息药品中以用法用量最多(73.9%),剂型以胃肠道给药为主(66.0%),种类以中成药(24.5%)和抗感染药物(18.6%)居前2位,用药剂量换算以年龄段划分为主(59.7%),儿童用药信息以无儿童年龄分段的药品居多(38.8%)。41种儿童专用药品均标注有儿童用药信息,标注儿童用药信息中适应证或功能主治(37.9%)、用法用量(36.8%)居前2位,剂型以胃肠道给药为主(80.5%),种类以中成药(43.9%)最多,用药剂量换算以年龄段划分为主(82.5%),标注可用于新生儿的药品较多(39.0%)。结论标注儿童用药信息的药品说明书少,且内容简单,儿童专用药品少,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背景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终身性疾病,糖尿病的治疗是一项长期并需要随着病情进展不断调整的管理过程,而落实糖尿病双向转诊对于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减轻患者家庭及国家负担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目的 调查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属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糖尿病双向转诊的认知和满意情况,为完善浦东新区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9年10月,以浦东新区区属所有公立医疗机构(7家二、三级医院和4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职内分泌科医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调查对象(n=621),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对糖尿病患者双向转诊的了解情况(单选题)、对糖尿病患者双向转诊的相关原因和判定标准认识情况(多选题)、对糖尿病患者双向转诊的态度及满意度情况(单选题)〕进行调查,由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自填完成。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590份,有效回收率为95.01%。调查对象对糖尿病双向转诊知晓率为82.88%(489/590);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糖尿病双向转诊制度的内容者占50.84%(300/590);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糖尿病双向转诊的标准者占54.92%(324/590);83.22%(491/590)的调查对象知道本单位有指定的双向转诊单位。不同职称调查对象对“是否了解糖尿病双向转诊制度”的选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双向转诊中向上级医院转诊最常见的原因”问题中,84.92%(501/590)的调查对象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种类限制”;“糖尿病患者上转至上级医院的标准”问题中,35.59%(210/590)的调查对象选择“当患者首次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断为糖尿病(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断为糖尿病后是否需要转上级医院进一步分型和确定是否有并发症等情况)”;“糖尿病患者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标准”问题中,95.76%(565/590)的调查对象选择“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确诊且得到稳定控制”;“糖尿病患者愿意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疗的原因”问题中,96.10%(567/590)的调查对象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陪护方便离家近”;“糖尿病患者不能向下转诊的原因”问题中,87.63%(517/590)的调查对象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不全”。99.15%(585/590)的调查对象认为糖尿病患者应由医生来决定转诊;98.47%(581/590)的调查对象认为糖尿病双向转诊有必要性;分别有15.25%(90/590)、56.10%(331/590)的调查对象认为糖尿病双向转诊的效果非常好、比较好;94.75%(559/590)的调查对象愿意将糖尿病患者转诊;90.68%(535/590)的调查对象认为糖尿病患者下转后治疗方案、病情评估有延续性;分别有10.68%(63/590)、45.08%(266/590)的调查对象对糖尿病双向转诊很满意、比较满意。结论 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属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糖尿病双向转诊的了解情况一般,对糖尿病双向转诊的标准认识未完全达成共识,对糖尿病双向转诊的满意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探讨糖尿病双向转诊新模式,并达成糖尿病双向转诊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居民签约量不断扩大,但配套措施不完善、居民“签而不约”的问题依然存在。建立签约居民与家庭医生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是做实家庭医生服务的根本。上海市闵行区浦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巩固现有家庭医生签约率的基础上,将签约服务工作重点向有效服务转变,探索提高签约居民门诊就诊对应率的家庭医生服务改革。主要做法包括:推行“三优化两延时”模式(优化全科医生排班、宣传模式、门诊挂号和叫号信息系统,延时电话咨询服务时间和工作日午间服务时间并开设周末门诊);居民签约后实施药品供应“两多政策”(签约居民门诊就诊开具药品种类和数量多),落实长处方、延伸处方优势服务;推动绩效与考评机制“双改革”,拉开家庭医生门诊接诊签约居民与非签约居民的绩效差距,下发质量简报,以“整改通知书”的形式落实考核反馈。改革实施1年后(2019年6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居民家庭医生就诊率、家庭医生门诊签约居民就诊率、签约居民家庭医生延处方率分别达到了38.53%、31.99%、87.03%,较改革初始(2018年7月)分别提高了30.54、26.98、60.02个百分点。同时,家庭医生服务资源利用情况、居民的家庭医生服务知晓率和满意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本文旨在对浦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革做法、成效及进一步的工作重点进行介绍,以期为其他地区提高签约服务有效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注意事项标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临床常用的380种药品说明书,记录每种药物有关儿童用药的标示情况,统计最终结果。结果:380种药品说明书中,明确标注药物儿童用法用量268份,占70.53%;标注"慎用或禁用"49份,占12.89%;标注"尚不明确"37份,占9.74%,无任何标注信息26份,占6.84%。明确标注药物儿童用法用量的说明书中,其中用量以体重计算占19.78%;用量以年龄计算占33.21%;用量以年龄和体重计算占24.63%;直接给出儿童用量占22.38%。结论:药品说明书中关于儿童用药的标注信息仍需进一步完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药物说明书的规范管理,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风湿骨痛胶囊门诊治疗各种疾病的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7—12月上海市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医师开具的单一诊断,使用风湿骨痛胶囊的处方655张,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用法用量等。结果 655例使用风湿骨痛胶囊患者中,男296例,女359例;年龄16~92岁,平均年龄(67.2±13.9)岁,以6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为主〔76.79%(503/655)〕,60~89岁占主导〔75.57%(495/655)〕。单一诊断涉及的疾病有39种,其中骨关节炎、骨质增生、关节炎、腰痛、关节痛居前5位,占59.39%(389/655)。符合每次剂量(0.6~1.2 g)有644例(98.32%),符合每日用量(1.2~2.4 g)有299例(45.65%)。结论 门诊风湿骨痛胶囊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用药剂量偏大,应加强对含毒性成分方剂的监管。  相似文献   

11.
背景 二甲双胍是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药物,其缓释剂型相对于普通剂型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给药方式相对简单(每天仅需服用1次)。目的 了解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缓释片的知识、态度及实践。方法 采取简单抽样方法对2020-01-01至2020-07-31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就诊的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自制调查问卷由同一研究员在门诊诊间进行一对一、面对面调查,分析其应用二甲双胍缓释片的知识、态度与实践。结果 共发放自制调查问卷151份,回收有效问卷14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7%(149/151)。最终共纳入149例患者,其中14例(9.4%)知道二甲双胍缓释片的正确剂量范围,43例(28.9%)知道二甲双胍缓释片的正确服用频率,7例(4.7%)知道二甲双胍缓释片的正确服用时间。40例(26.8%)患者认为二甲双胍缓释片优于二甲双胍普通片,121例(81.2%)表示对二甲双胍缓释片的安全性更有信心。15例(10.1%)患者认为血糖控制不佳时可自行停药或换药,51例(34.2%)患者认为1次/d或≥2次/d给药对治疗有影响,29例(19.5%)患者认为无影响。二甲双胍缓释片服药频率为1次/d(推荐用药频次)的患者为36例(24.2%),2次/d者为80例(53.7%),3次/d者为27例(18.1%);45例(30.2%)患者在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后曾出现不良反应。亚组分析提示,60岁以上患者知道二甲双胍缓释片的正确服用频率比例更低,而知道正确服用时间的比例更高;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患者中认为二甲双胍缓释片优于二甲双胍普通片者和认为1次/d或≥2 次/d给药对治疗有影响者的比例更高(P<0.05)。结论 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缓释片应用知识、态度与实践尚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多数患者对二甲双胍缓释片的用法和优势存在误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医院门诊癌症患者麻醉性镇痛药的利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麻醉性镇痛药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医院2008年门诊晚期癌症患者麻醉性镇痛药品处方172张,了解常用药品及其用法、用量,并计算药物利用指数(DUI)。结果常用麻醉性镇痛药共计4种,使用频率为盐酸哌替啶注射液50%,硫酸吗啡控释片(美施康定)43.6%,磷酸可待因片4.65%,盐酸哌替啶片1.74%。3个主要品种的药物利用指数为盐酸哌替啶注射液0.63,硫酸吗啡控释片0.24,磷酸可待因片0.49。调查结果显示我院门诊癌症患者麻醉性镇痛药的利用指数均小于1,而两种药物的利用指数小于0.5。结论医院门诊麻醉性镇痛药用于晚期癌痛病人剂量不足,提示医生对晚期癌痛病人应给足剂量并注意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背景 雷贝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而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相对于口服雷贝拉唑具有起效迅速、对胃肠黏膜刺激小等特点。目前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的已知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来源于药品说明书、国家药物不良反应中心反馈及现有的文献报道,缺乏真实世界广泛人群应用的安全性评价数据。目的 通过真实世界研究方法,评估注射用雷贝拉唑钠(奥加明?)在广泛人群使用中的安全性,包括药物不良反应类别、严重程度、发生率等,以期为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单臂开放、非干预性、病例登记、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设计方法,收集沧州市中心医院、沧州市人民医院、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乡市中心医院2016年11月-2018年6月使用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的3 004例住院患者的病历信息,5家研究中心的患者病历信息由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系统)导出。收集患者病历信息中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临床诊断、用药情况(用药剂量、用药频次、用药时间)、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3 004例患者来源于沧州市中心医院600例,沧州市人民医院385例,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198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 322例,新乡市中心医院499例。3 004例患者临床诊断,前4位分别是高血压338例(11.25%),肠部肿瘤258例(8.59%),肠梗阻254例(8.46%),消化道出血199例(6.62%)。3 004例患者注射用雷贝拉唑钠使用情况:单次剂量为10 mg/次13例(0.43%),20 mg/次2 949例(98.17%), 30 mg/次5例(0.17%),40 mg/次21例(0.70%),80 mg/次1例(0.03%),有15例未记录单次剂量;给药频次为 1次/d 1 924例(64.05%),2次/d 911例(30.33%),3次/d 23例(0.77%),有146例未记录给药频次;用药时间为≤5 d 1 620例(53.93%),6~10 d 886 例(29.49%),11~20 d 405例(13.48%),>20 d 80例(2.66%),有13例未记录用药时间。61例(2.03%)患者在接受注射用雷贝拉唑钠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其白细胞计数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肌酸激酶升高、收缩压升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谷氨酰转肽酶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舒张压升高的发生率均介于0.10%~0.50%,在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的药物不良反应说明书提供的参考范围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的发生率为0.03%,低于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的药物不良反应说明书提供的参考值(0.10%);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的药物不良反应说明书中未提供肌酸激酶升高发生率的参考值,本研究中患者肌酸激酶升高的发生率为0.30%;未发现罕见、新的、非预期的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相互作用。患者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医生均根据临床经验做出相应治疗及处理。结论 注射用雷贝拉唑钠常见药物不良反应轻微,临床应用安全性高,未发现严重的药物间相互作用,可满足临床用药安全需求。  相似文献   

14.
黄艳丽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4):4336-4342
背景 以患者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提升基层全科医生的接诊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在岗能力建设方向,但目前国内尚无针对基层实际接诊环境下的患者需求和服务供给差距的大数据分析。目的 通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诊断的大数据分析,真实反映一个典型的城市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接诊能力特征,从而精准识别基层首诊能力需求,为提升基层首诊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规则对武侯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20年门诊产生的2 897 689条真实世界ICD-10诊断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其呈现的诊断结构、顺位和4种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评估诊断深度。采用数据结构、分布等描述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99.31%(2 877 653/2 897 689)的诊断记录集中在频次大于30的912种诊断编码(六位编码)中,87.31%(2 392 603/2 740 333)的诊断编码(三位编码)记录集中在前10顺位。其中预防类诊断记录相对更为集中,主要为体检(含儿童保健体检)和预防接种服务。1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11家已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中诊疗能力A级标准,但疾病顺位与“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能力标准中的诊断编码目录有所差异。机构间平均ICD-10诊断种数、常见诊断种数、预防类或临床类的种数的变异系数均大于25%。排名前10类(三位编码)的诊断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高度一致,其他常见的诊断还包括睡眠障碍、急性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和失眠症等。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睡眠障碍等慢性病患者更容易有较高(>5次/年)的就诊频次,体检是频次较高前10位中人均年就诊频次最低的内容。常见慢性病的诊断记录高度(90%以上)集中于本类诊断中“未特指”类编码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就诊人次(4 268人次)和人数(1 675人)低于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诊断聚集性明显,特别是在预防保健领域。常见诊断高度集中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应的服务内容和人群。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接诊能力范围已达到优秀标准,但对患者(特别是慢性病患者)进行综合的诊断性评估上还需改进,特别是高血压及相关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急性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器质性或非器质性睡眠障碍等疾病综合诊断评估能力的建设和诊疗质量管理。全科医生在大量接诊负荷下,特别是在常见慢性病接诊上存在一定的“诊断惰性”,建议至少从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团队、机构供给和保障三层系统地设计基层首诊能力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5.
黄艳丽  曹裴娅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4):4343-4348
背景 “就诊频次”是真实反映患者对医疗机构利用情况的重要数据,但国内相关研究较少,且未对“就诊频次”反映出来的就诊行为与签约服务的关系进行研究。目的 通过真实世界数据,分析城市基层门诊服务签约/非签约患者的就诊频次特征,以及影响签约患者就诊频次的因素,以期识别不同特征的患者对基层医疗资源利用的倾向性和影响因素,帮助家庭医生团队更好地投入资源,与患者建立更为稳定的服务关系。方法 于2021年1月,通过居民健康信息中心,脱敏患者身份、联系方式和具体疾病诊断信息后,提取成都市武侯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属18个服务站自2020-01-01至2020-12-31的门诊患者就诊行为和签约状态数据,分析患者就诊频次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获取2020年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300 634例成年人的数据,产生了1 243 436次门诊记录,平均就诊年龄(51.5±18.4)岁,平均就诊频次(4.14±5.94)次。仅有9 448例(3.14%)患者会产生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行为,其中签约患者中仅有17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成年人中34.73%(104 399/300 634)为签约患者,总门诊人次中63.91%(794 710/1 243 436)为签约患者就诊。86.04%(168 840/196 235)的非签约患者为偶发就诊,69.93%(137 229/196 235)病情相对简单;52.30%(55 812/104 399)的签约患者为持续管理就诊,29.90%(31 211/104 399)病情相对简单。以人数计算,签约患者主动预约到诊率为40.29%(42 061/104 399),固定就诊率为37.86%(39 522/104 399);以频次计算,签约患者主动预约到诊率为18.58%(147 685/794 710),固定就诊率为18.12%(144 009/794 710)。签约患者与非签约患者年龄、就诊频次、接受中医服务人数、特殊门诊就诊人数、就诊频次、诊断复杂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情复杂程度、是否主动预约到诊、是否固定就医、是否利用中医服务、年龄、是否在特殊门诊就诊、签约所在机构和医生签约人群规模是患者就诊频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成都市武侯区签约患者与家庭医生已建立了较稳定的服务关系。要更好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签约服务功能:一方面可以从频繁及异常频繁就诊、中医利用度高、特殊门诊就诊这几个特征的非签约患者入手提高签约数量;另一方面可根据签约患者的影响因素特征,通过绩效考核指标的调整,进一步将签约患者就诊频次控制在合理的互动区间,以进行科学的持续管理。  相似文献   

16.
刘葳  于德华  金花  唐岚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3):1592-1598
背景 多病共存指同时患有2种或以上慢性病,是老年人群高发临床情况,尤为突出的是多重用药问题。多重用药带来了潜在不合理用药(PIM),是影响疾病预后的危险因素。对多重用药的评估、管理、优化是多病共存临床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可能是改善多病共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医疗费用的途径。目的 回顾性分析社区老年多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社区健康管理系统获得目前本社区2016年6月-2018年6月签约的≥65岁患者的基本资料,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系统分类统计,按照患2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定义,获取签约老年人中的多病共存患者。在老年多病共存人群中,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400例患者进行多重用药(≥5种)情况调查,应用Beers标准及老年人处方筛查工具/老年人处方遗漏筛查工具(STOPP/START)标准,对所收集资料存在的PIM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社区多病共存患者占≥65岁老年患者总数的81.01%(10 908/13 465),多病共存的主要组合类型为:高血压+冠心病(22.0%)、高血压+糖尿病(15.8%)、冠心病+糖尿病(16.2%)。所调查的400份问卷,有效回收360份,其中271例患者存在多重用药情况,多重用药率为75.3%,平均用药种数5.7种,最多服用10种药物,服用的药物以心血管及内分泌疾病治疗药物为主。应用STOPP/START标准检出80例(22.2%)存在PIM,共计95项;检出18例(5.0%)存在21项潜在的遗漏用药;Beers标准检出57例(15.8%)存在PIM,共计72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处方主要获得方式是PIM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多病共存在≥65岁老年人中患病率高,社区老年多病共存患者多重用药比例高,同时很大一部分存在不合理用药状况,高龄、未按期进行药物随访和评估、单科化的治疗模式可能是造成多重用药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作为管理多病共存主体的全科医生,应掌握不合理用药评估原则,改善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的不合理用药情况。  相似文献   

17.
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多潘立酮(吗丁啉)和铝碳酸镁联合用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2006年2月-2009年6月收治的14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4例。治疗组74例,口服多潘立酮片10mg,3次/d,餐前15min服药,铝碳酸镁0.5g,3次/d,餐后1h服用,治疗4周。对照组74例,口服铝碳酸镁0.5g,3,次/d,餐后1h服用,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记录上腹痛、饱胀、恶心、呕吐症状的积分,予以对比观察,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胃镜征象疗效分别为89.2%、70.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有减轻,治疗组减轻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多潘立酮可减少胃内胆汁反流,铝碳酸镁可结合胆酸,两者联合用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育苗  赵静  李玥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9):3649-3654
背景 达格列净在国内外指南中的地位逐步提升,近年来,国外陆续出现达格列净导致患者不良反应的报道,但我国由于上市时间短,没有相应个案报道,同时缺乏大样本的临床数据证实其安全性,因此,对其不良反应的监测及分析尤为重要。目的 分析达格列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2012年11月-2020年3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Medline、PubMed和Springer数据库中达格列净致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提取文献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合并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累及的系统/器官、不良反应的治疗与预后、药物再暴露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共计15篇,共15例患者应用达格列净后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男9例(60.0%)、女6例(40.0%),50岁以上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0例(66.7%),合并基础疾病11例(73.3%);服用达格列净6个月内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0例(66.7%),其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5例(50.0%)。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表现为内分泌系统相关疾病8例(53.3%),其中DKA 7例(87.5%)、高钾血症1例(12.5%);泌尿生殖系统异常4例(26.7%);肝胆、消化、运动系统损害各1例(均为6.7%)。患者经停药及抗感染、补液、手术等对症治疗处理后症状均好转或痊愈。3例(20.0%)患者继续使用达格列净,其余均未再次使用达格列净。结论 达格列净所致的不良反应男性发生较多,且不良反应主要涉及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但也可能出现新的不良反应,大部分患者经停药及抗感染、补液、手术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或痊愈。  相似文献   

19.
背景 上海市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留了病房建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居民“住院难”的问题,但其目前面临患者住院时间长、医疗供需不平衡等问题。目的 了解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出院人次和疾病构成情况。方法 于2017年1月,拟以上海市嘉定区和闵行区的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内容调查表”收集2016年的医生数、服务人口数、床位使用情况;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管理(HIS)系统收集2016年的出院患者诊断和住院信息。最后纳入数据符合要求的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果 2016年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出院11 839人次,床位周转率为3.86,床位使用率为85.96%,出院患者的平均年龄为(82.3±4.6)岁。机构全科医生数和床位数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出院人次的影响因素(P<0.05)。66.31%(7 851/11 839)出院患者的出院诊断≥2个。诊断人次排在前3位的第1诊断分别为脑梗死1 117人次(9.43%)、高血压698人次(5.90%)、冠心病661人次(5.58%)。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主,多病共存现象普遍;机构床位数和全科医生数会影响病房的出院人次。  相似文献   

20.
刘宇春  杜雪平  丁静  丁兰  武琳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6):1996-2001
背景 儿童“看病难”是我国儿科医疗常见问题,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主要承担社区儿童的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方面工作,儿童常见病诊疗处于“去基层化”状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设儿科门诊势在必行。目的 了解0~3岁儿童的社区儿科门诊就诊需求,探讨其开展过程中的尚存问题,从而为增设社区儿科门诊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年3-7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里河二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木樨地社区卫生服务站抽取儿童保健科门诊就诊的0~3岁儿童280例。采用研究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纳入儿童家长进行调查,主要内容为儿童的基本信息和对社区儿科门诊需求情况。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7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4%。94.4%(255/270)的儿童家长认为非常需要/需要社区开设儿科门诊;若社区开设儿科门诊,92.6%(250/270)的家长愿意带儿童来就诊。目前,儿童患病后,73.7%(199/270)的家长首选到三级医院(包括儿童专科医院)就诊,20.7%(56/270)的家长首选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儿童家长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原因排在前2位的分别为距离近、就诊方便(55.9%,151/270),就诊患儿少、挂号容易(53.3%,144/270)。儿童家长认为社区儿科门诊尚需解决的问题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医生技术水平较低(77.4%,209/270)、药品不齐全(56.3%,152/270)、缺乏设备(55.9%,151/270)。61.5%(166/270)的儿童家长希望就诊时与医生交流的时间为6~10 min;81.8%(221/270)的家长认为儿童患病后应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根据病情由社区医生转诊至三级医院。结论 0~3岁儿童对社区儿科门诊的诊疗需求较大,多数家长愿意带儿童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也支持分级诊疗的就诊模式,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环境、检查设备配置、医生诊疗水平、药物配备等制约了社区儿科诊疗,需要从国家、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不同层面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