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背景 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平均血小板体积与淋巴细胞比值(MPV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均为新型的炎性反应标志物,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不良结局相关,但目前国内外鲜有研究探讨这些血液学参数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组合在预测急性STEMI患者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目的 探讨血液学参数预测急性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2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急性STEMI并首次行急诊PCI的患者52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男性比例、吸烟比例、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高脂血症比例、入院时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力衰竭(Killip)分级、入院时全球急性冠脉综合征注册(GRACE)评分,PCI术前临床指标〔空腹血糖(GLU)、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肌钙蛋白T(TnT)峰值、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C反应蛋白(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MLR、MPVLR、NLR、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分布宽度〕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罪犯血管,支架植入数目,发生症状到PCI时间,无复流发生率,药物治疗情况。应用Cox回归分析探讨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LR、MPVLR、NLR及其组合对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本研究共56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MACE,其中心源性或全因死亡23例、急性心力衰竭15例、复发心绞痛7例、恶性心律失常5例、再发心肌梗死4例、卒中2例。MACE组患者年龄、入院时Killip分级≥Ⅱ级的比例、入院时GRACE评分、TnT峰值、CRP、NT-proBNP、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MPV、MLR、MPVLR、NLR均高于非MACE组患者,LVEF、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非MACE组患者(P<0.05)。MACE组无复流发生率高于非MACE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细胞计数〔HR=0.884,95%CI(0.817,0.966),P<0.001〕、单核细胞计数〔HR=1.169,95%CI(1.104,1.463),P=0.009〕、MPV〔HR=1.333,95%CI(1.005,1.752),P=0.039〕、MLR〔HR=1.701,95%CI(1.332,2.172),P<0.001〕、MPVLR〔HR=1.372,95%CI(1.196,1.443),P<0.001〕、NLR〔HR=1.428,95%CI(1.037,1.576),P=0.015〕均是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MLR与NLR(rs=0.195,P<0.001)、MPVLR(rs=0.210,P<0.001)呈正相关,NLR与MPVLR呈正相关(rs=0.483,P<0.001)。MLR+NLR、MLR+MPVLR、NLR+MPVLR对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预测效能优于MLR、NLR、MPVLR(P<0.05)。结论 入院早期MLR、MPVLR、NLR等血液学参数与急性STEMI患者预后相关,且血液学参数之间的联合应用能够更加高效地识别高危患者以及预测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吴舒窈  刘艳  宋倩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9):3562-3570
目的 通过对上海地区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可能影响冠心病发病及预后的危险因素,以期对冠心病防治起到积极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75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576例,为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180例,为非冠心病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对冠心病组患者进行为期7年的电话或再住院随访,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972,95%CI(1.240,3.138)〕、年龄〔OR=1.371,95%CI(1.115,1.686)〕、吸烟史〔OR=1.923,95%CI(1.168,3.165)〕、血肌酐(Scr)〔OR=1.138,95%CI(1.021,1.269)〕、总胆固醇(TC)〔OR=1.238,95%CI(1.016,1.50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OR=0.448,95%CI(0.239,0.842)〕是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平均随访时间为(63.3±26.4)个月,有224例(38.9%)发生MACE。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197,95%CI(1.003,1.428)〕、糖尿病〔HR=1.824,95%CI(1.370,2.429)〕、舒张压(DBP)〔HR=1.145,95%CI(1.000,1.312)〕、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HR=0.903,95%CI(0.825,0.987)〕、服用抗血小板药物〔HR=0.713,95%CI(0.532,0.956)〕、心肌梗死〔HR=1.401,95%CI(1.046,1.877)〕是冠心病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冠心病发病及预后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男性、高龄、吸烟史、Scr、TC水平升高是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HDL-C可能是降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保护性因素。高龄、合并糖尿病、高DBP、心肌梗死病史患者的远期MACE发生风险明显升高,而高eGFR、长期接受标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背景 年龄是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发病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在我国高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且理论上年龄不是介入治疗的限制因素。所以,进一步分析我国这部分特殊患者目前治疗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的。目的 分析高龄NSTEMI患者介入治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1月至2019年8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入院诊断为NSTEMI患者53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分为≥75岁组(152例)和<75岁组(384例),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在≥75岁组中按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分为介入治疗组及保守治疗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Killip>Ⅱ级、入院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心率、既往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高血压≥2级、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贫血、脑血管病〕、吸烟、饮酒。记录患者GRACE评分、射血分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蛋白、空腹血糖、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治疗策略选择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高龄NSTEMI患者选择介入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倾向评分后<75岁组介入治疗比例高于≥75岁组(P<0.05)。与保守治疗组比较,介入治疗组的GRACE评分、肌酐水平降低,总胆固醇、白蛋白水平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OR=1.022,95%CI(1.002,1.044),P=0.034〕、GRACE评分〔OR=1.015,95%CI(1.001,1.030),P=0.031〕、白蛋白水平〔OR=0.86,95%CI(0.763,0.969),P=0.013〕、肌酐水平〔OR=1.018,95%CI(1.000,1.035),P=0.044〕是选择介入治疗的影响因素。结论 高龄NSTEMI患者介入治疗率低,低血压及高白蛋白是介入治疗的促进因素,高GRACE评分、高肌酐水平是其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4.
李琴  檀鑫  姜文溪  袁梦  倪慧  王媛  杜杰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4):2965-2974
背景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对临床决策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由于AMI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模式正在不断发生改变,现有的风险评分可能并不适用于临床实际情况,因此需要提高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准确性以制订患者个性化的管理策略。 目的 构建预测AMI患者PCI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模型。 方法 纳入2019年1—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的AMI患者1 130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962例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4年,以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恶性心律失常、新发心力衰竭或心力衰竭加重再入院、非计划内的血运重建作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122例和非事件组840例。采用Lasso回归筛选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预测A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效能,使用净重分类改善指标(NRI)和综合判别指数(IDI)对预测模型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进行比较,评价模型对AMI患者PCI后预后评估的改善效果。 结果 962例AMI患者中122例(12.7%)患者出现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Lasso回归筛选出5个预测变量,包括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红蛋白(Hb)。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预测模型的回归方程为:logit(P)=3.596-0.023×X1-0.014×X2-0.036×X3+0.726×X4+1.372×X5(X1表示Hb,X2表示eGFR,X3表示LVEF,X4表示糖尿病,X5表示心电图ST段偏移)。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LVEF、Hb是A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eGFR、Hb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Hb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预测模型预测开发队列与验证队列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4〔95%CI(0.710,0.834)〕、0.751〔95%CI(0.686,0.815)〕。AMI、STEMI、NSTEMI患者中NRI分别为0.493〔95%CI(0.303,0.682)〕、0.459〔95%CI(0.195,0.724)〕、0.455〔95%CI(0.181,0.728〕,IDI分别为0.055〔95%CI(0.028,0.081)〕、0.042〔95%CI(0.015,0.070〕、0.069〔95%CI(0.022,0.116)〕。3组患者中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均优于GRACE评分(P<0.05)。全研究人群队列分析发现预测模型的评价效能优于GRACE评分〔ΔAUC=0.050,P=0.015;IDI=0.055,95%CI(0.028,0.081),P<0.001;NRI=0.493,95%CI(0.303,0.682),P<0.001)〕。 结论 由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LVEF、eGFR、Hb共5个预测变量构建的预测模型可用于评估AMI患者PCI后远期预后,有助于患者早期风险分层。  相似文献   

5.
背景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多症候群的综合征,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对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507例,根据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分为代谢综合征组217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290例。收集患者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病情程度、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个月内用药情况及随访4年死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代谢综合征对死亡和MACE的影响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中心性肥胖、体质指数(BMI)分布、多支病变所占比例、SYNTAX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谢综合征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随访1个月内,代谢综合征组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和降糖药使用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随访4年,代谢综合征组患者心绞痛、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发生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新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率低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不同代谢综合征组分数量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代谢综合征组分数量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57,95%CI(1.022,1.090)〕、肾功能不全〔HR=3.025,95%CI(1.180,7.759)〕、既往心肌梗死〔HR=2.430,95%CI(1.488,5.151)〕、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58,95%CI(0.923,0.995)〕、Killip分级≥Ⅱ级〔HR=4.641,95%CI(2.188,9.825)〕是STEM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HR=1.029,95%CI(1.006,1.054)〕、肾功能不全〔HR=2.826,95%CI(1.229,6.496)〕、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60,95%CI(0.934,0.987)〕、SYNTAX评分〔HR=2.138,95%CI(1.281,3.567)〕、Killip分级≥Ⅱ级〔HR=2.098,95%CI(1.131,3.893)〕、代谢综合征〔HR=1.833,95%CI(1.162,2.896)〕是STEMI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代谢综合征与TVR独立相关〔HR=2.204,95%CI(1.273,3.815),P=0.005〕。结论 STEMI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PCI后住院时间更长,远期MACE发生率更高;代谢综合征与STEMI患者远期死亡无关,但是与MACE独立相关,尤其是与TV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 β-受体阻滞剂能显著改善冠心病的临床症状,缓解心绞痛的发生,降低全因死亡率。新疆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在冠心病病变程度、危险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两个民族之间,临床用药的不同也应引起重视。目的 调查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冠心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及静息心率达标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3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812例冠心病患者,维吾尔族140例(17.24%),汉族672例(82.76%),记录患者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服用β-受体阻滞剂例数,行冠状动脉造影、血运重建的比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记录入院及出院时静息心率,出院时静息心率达标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及静息心率达标的影响因素。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继续服药率及停药原因。结果 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年龄、出院时静息心率达标率较汉族低,体质指数(BMI)、合并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比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冠状动脉造影、血运重建的比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入院和出院时静息心率较汉族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OR=8.924,95%CI(5.483,14.525)〕、吸烟〔OR=2.014,95%CI(1.412,2.873)〕、高血压〔OR=1.697,95%CI(1.183,2.436)〕、心肌梗死〔OR=1.418,95%CI(0.994,2.022)〕、心力衰竭〔OR=1.661,95%CI(1.155,2.388)〕、糖尿病〔OR=2.175,95%CI(1.497,3.160)〕、冠状动脉造影〔OR=1.887,95%CI(1.320,2.696)〕、血运重建〔OR=2.080,95%CI(1.376,3.14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OR=0.159,95%CI(0.070,0.359)〕是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OR=2.069,95%CI(1.173,3.649)〕、民族〔OR=0.292,95%CI(0.196,0.433)〕、心肌梗死〔OR=1.918,95%CI(1.357,2.710)〕是静息心率达标的影响因素(P<0.05)。随访6个月,维吾尔族和汉族冠心病患者继续服药率分别为89.29%(125/140)、93.78%(618/659)。结论 维吾尔族和汉族冠心病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比例均较低;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虽然服用β-受体阻滞剂比例较汉族高,但是静息心率较快、静息心率达标率偏低,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应加强对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均为新型的炎性反应标志物,可用来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预后,但目前国内外鲜有研究探讨NLR联合MPV在预测STEMI患者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目的 探讨NLR联合MPV对急性STE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发生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9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STEMI并急诊行PCI的患者516例。依据患者急诊入院时外周血NLR、MPV的中位数将其分为低NLR且低MPV组(NLR≤2.51且MPV≤10.70 fl,n=135)、低NLR且高MPV组(NLR≤2.51且MPV>10.70 fl,n=123)、高NLR且低MPV组(NLR>2.51且MPV≤10.70 fl,n=137)、高NLR且高MPV组(NLR>2.51且MPV>10.70 fl,n=121)。依据全球急性冠脉综合征注册评分(GRACE评分)将其分为高危组(GRACE评分>140分,212例)、中危组(108分相似文献   

8.
背景 衰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可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在全世界高发,还与多种胃外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但目前H.pylori感染与衰弱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H.pylori感染与衰弱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及心内科住院治疗、年龄≥65岁的高血压患者206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根据胃黏膜活检结果评估H.pylori感染情况。采用FRAIL量表对患者进行衰弱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H.pylori感染对衰弱的影响。结果 根据FRAIL量表,47例(22.8%)评估为衰弱,159例(77.2%)评估为非衰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09,95%CI(1.136,1.508)〕,文化程度为小学〔OR=0.107,95%CI(0.026,0.442)〕、初中〔OR=0.127,95%CI(0.028,0.574)〕、高中〔OR=0.013,95%CI(0.000,0.424)〕,白细胞计数〔OR=4.260,95%CI(1.202,15.097)〕,淋巴细胞百分比〔OR=0.793,95%CI(0.676,0.930)〕,中性粒细胞计数〔OR=0.139,95%CI(0.021,0.907)〕,果糖胺〔OR=13.099,95%CI(2.136,80.337)〕,多重用药〔OR=5.679,95%CI(1.486,21.709)〕,跌倒/坠床危险评分〔OR=1.788,95%CI(1.236,2.586)〕,H.pylori感染〔OR=2.912,95%CI(1.036,8.181)〕为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将衰弱患者根据H.pylori感染情况进一步分组,其中H.pylori阳性患者26例(55.3%),H.pylori阴性患者21例(44.7%)。H.pylori阳性患者与H.pylori阴性患者单核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蛋白、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H.pylori感染可能是导致其衰弱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在加强衰弱评估的同时,也应重视H.pylori感染带来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9.
背景 微血管性心绞痛(MVA)是易被忽视的疾病,目前因无明确的相关指标而导致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无法快速准确判定MVA,且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径及迂曲与原发性MVA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8年1月-2010年9月就诊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心绞痛症状入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 361例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每例患者的SYNTAX评分,大于0分者为冠心病(CAD)组,等于0分者再按照临床标准分为MVA组及非冠心病(NCAD)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红细胞沉降率(ESR)、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脂指标、肾功能指标、胆红素及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和冠状动脉迂曲的情况〕,并进一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其基线资料与原发性MVA的相关性。结果 MVA组与CAD组的平均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比例、ESR、Hb、NLR、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Cr)、血糖(Glu)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A组与NCAD组性别、平均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吸烟史、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比例、H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较CAD组,冠状动脉近段平均内径〔OR=8.279,95%CI(5.459,12.556),P<0.001〕、冠状动脉迂曲〔OR=6.761,95%CI(3.755,12.174),P<0.001〕、Hb〔OR=1.057,95%CI(1.031,1.083),P<0.001〕、女性〔OR=3.019,95%CI(1.379,6.609),P=0.006〕、高血压〔OR=0.194,95%CI(0.106,0.353),P<0.001〕、糖尿病〔OR=0.105,95%CI(0.020,0.548),P=0.008〕、LDL-C〔OR=0.617,95%CI(0.412,0.914),P=0.019〕是原发性MVA的独立影响因素;相较NCAD组,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OR=9.246,95%CI(6.050,14.129),P<0.001〕、冠状动脉迂曲〔OR=4.105,95%CI(2.288,7.363),P<0.001〕、Hb〔OR=1.042,95%CI(1.017,1.068),P=0.001〕、Glu〔OR=1.214,95%CI(1.030,1.432),P=0.021〕、高血压〔OR=0.282,95%CI(0.154,0.517),P<0.001〕及糖尿病〔OR=0.138,95%CI(0.026,0.745),P=0.021〕是原发性MVA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原发性MVA〔OR=5.150,95%CI(3.366,7.881),P<0.001〕、女性〔OR=1.460,95%CI(1.097,1.944),P=0.009〕、高血压〔OR=1.564,95%CI(1.169,2.094),P=0.003〕和HDL-C〔OR=1.479,95%CI(1.067,2.050),P=0.019〕是冠状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与原发性MVA独立负相关,Hb、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与原发性MVA独立正相关。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增大、冠状动脉迂曲可能是原发性MVA的继发表现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RRT)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发生不和谐反应的影响因素,并观察改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6年7月-2013年3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且跟踪随访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510例为研究对象,经HARRT 12个月后,174例患者发生不和谐反应,其中70例同意更换为含LPV/r的二线治疗方案。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治疗时及治疗后3、6、12个月时 HIV RNA、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记录更换治疗方案者和未更换治疗方案者第2年CD+4T细胞计数的增长量。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7,95%CI(1.012,1.062),P=0.004〕、治疗时CD+4T细胞计数〔OR=0.988,95%CI(0.982,0.995),P<0.001〕、治疗后3个月CD+4T细胞计数〔OR=0.991,95%CI(0.985,0.997),P=0.001〕、治疗后6个月CD+4T细胞计数〔OR=0.993,95%CI(0.988,0.998),P=0.009〕、治疗后6个月淋巴细胞计数〔OR=0.433,95%CI(0.230,0.816),P=0.010〕进入回归方程,是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发生不和谐反应的影响因素。未更换治疗方案患者CD+4T细胞计数增长70.5(119.5)个/μl,更换治疗方案患者CD+4T细胞计数增长147(155.2)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86,P<0.05)。未更换治疗方案患者不和谐反应发生率为53.8%(56/104),更换治疗方案患者为22.8%(16/70),不和谐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13,P<0.05)。结论 年龄、治疗时CD+4T细胞计数等是HARRT患者发生不和谐反应的影响因素,且发生不和谐反应后改用含LPV/r的方案治疗,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不和谐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张清淋  张国强  占强  聂贺  唐良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3):4217-4222
背景 消化性溃疡出血(PUB)是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常见的病因之一,而住院时间在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疾病诊疗和管理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但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见。目的 分析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测评分模型,为临床干预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2019年从无锡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出院的PUB住院患者485例,采用随机化方法进行分组,其中2/3的病例纳入训练集,1/3的病例纳入测试集。以住院时间的第75百分位数为分界点(>8 d),将全部患者分为超长组和正常组。采用回退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并依据回归系数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分,制定预测评分模型。分别绘制预测评分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预测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485例患者中训练集323例,其中超长组75例,正常组248例;测试集162例,其中超长组34例,正常组128例。回退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2.810,95%CI(1.567,5.040)〕、白细胞计数(WBC)和/或中性粒细胞分数(NE)升高〔OR=2.491,95%CI(1.310,4.738)〕、Forrest Ⅲ级以上溃疡〔OR=1.960,95%CI(1.098,3.498)〕、输血〔OR=3.367,95%CI(1.664,6.812)〕、合并肾功能不全〔OR=4.809,95%CI(1.456,15.884)〕是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评分模型在训练集中预测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AUC为0.77〔95%CI(0.71,0.84)〕,在测试集中预测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AUC为0.76〔95%CI(0.66,0.86)〕,最佳界值均为2.45分。结论 年龄≥60岁、WBC和/或NE升高、Forrest Ⅲ级以上溃疡、输血、合并肾功能不全是PUB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依据危险因素制定了一种具有较高辨别力的简单易行的预测评分模型,具有为优化PUB患者住院评估及管理提供参考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背景 近年来糖尿病肾脏疾病(DKD)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健康焦点,早期评估、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DKD的发生。目的 系统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筛选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4月。由两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3项队列研究,9项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标准化均数差(SMD)=0.34,95%CI(0.23,0.46)〕、男性〔比值比(OR)=1.51,95%CI(1.20,1.90)〕、吸烟〔OR=1.64,95%CI(1.30,2.07)〕、高血压〔OR=2.01,95%CI(1.73,2.34)〕、收缩压升高〔SMD=0.37,95%CI(0.12,0.63)〕、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SMD=0.41,95%CI(0.02,0.80)〕、总胆固醇水平升高〔SMD=0.14,95%CI(0.06,0.22)〕、血肌酐水平升高〔SMD=0.73,95%CI(0.39,1.07)〕、维生素D缺乏〔OR=4.06,95%CI(2.11,7.7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OR=2.15,95%CI(1.39,3.32)〕、合并视网膜病变〔OR=2.16,95%CI(1.55,3.01)〕及胰岛素治疗〔OR=2.63,95%CI(1.79,3.85)〕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P<0.05)。糖尿病病程延长〔SMD=-0.44,95%CI(-0.54,-0.34)〕、HDL-C水平升高〔SMD=-0.20,95%CI(-0.30,-0.10)〕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男性、高龄、吸烟、合并视网膜病变、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躯体因素(升高的总胆固醇、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维生素D缺乏)及胰岛素治疗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尚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背景 肺孢子菌肺炎(PCP)是由肺孢子菌(PJ)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机会性感染,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指征性疾病。AIDS合并PCP患者多以亚急性发病为主,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内科治疗效果差、短期内病死率高,因此对该类患者近期预后需进行准确预测,以便指导临床救治。目的 分析影响AIDS合并PCP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7年8月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IDS合并PCP患者300例,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随机分组(建模组241例和验模组59例)。回顾性分析建模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合并症、实验室检查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后模型,用验模组患者资料评价预后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清蛋白(ALB)〔OR=0.759,95%CI(0.595,0.967)〕、乳酸脱氢酶(LDH)〔OR=1.009,95%CI(1.003,1.015)〕、CD4+T淋巴细胞计数〔OR=0.878,95%CI(0.790,0.975)〕、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OR=1.164,95%CI(1.073,1.262)〕是AIDS合并PCP患者的预后独立因素(P<0.05)。预测模型为P=1/(1+e-y),Y=-0.278-0.276×ALB-0.131×CD4+T淋巴细胞计数+0.009×LDH+0.152×P(A-a)O2,其中P为患者的恶化概率,Y为预测指数。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好(χ2=3.974,df=8,P=0.859)。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86〔95%CI(0.970,1.000),P<0.001〕。验模组验证结果显示:所构建模型预测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总正确率分别为97.50%、89.47%、94.44%、95.12%和94.91%。结论 ALB、LDH、CD4+T淋巴细胞计数、P(A-a)O2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可用于预后判断模型的构建。本研究中所构建的预后模型能够较准确的预测AIDS合并PCP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背景 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急性大血管疾病,有研究显示,不同程度的高钠血症患者与其院内死亡有关,但关于入院时血钠水平与AAD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关系研究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AAD患者入院时血钠水平与术后院内死亡率的关系及其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心外科住院的AAD患者415例。根据入院时血钠水平的四分位数将AAD患者分为Q1组(≤136 mmol/L)、Q2组(137~138 mmol/L)、Q3组(139~140 mmol/L)、Q4组(≥141 mmol/L),并收集AAD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住院期间全因死亡为观察终点。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4组AAD患者术后30 d的累积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入院时不同血钠水平AAD患者与其术后院内死亡率的关系以及AAD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根据入院时血钠水平将AAD患者分为Q1组114例、Q2组103例、Q3组102例、Q4组96例。4组年龄、Stanford A型比例、Stanford A型死亡率、院内死亡率、尿素氮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血氯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Q4组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其他3组(P<0.05),Q4组院内死亡率高于Q1组(P<0.05)。4组AAD患者术后30 d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94,P=0.012);其中Q1组生存率与Q3、Q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2,9.632;P=0.012,0.002)。在未调整的Cox回归模型中,Q3、Q4组的死亡风险分别为2.890〔95%CI(1.264,6.604),P=0.012〕和3.253〔95%CI(1.447,7.312),P=0.004〕;调整年龄、性别后,Q3、Q4组的死亡风险分别为2.825〔95%CI(1.228,6.502),P=0.015〕和3.241〔95%CI(1.441,7.290),P=0.004〕;完全调整模型后,Q3、Q4组的死亡风险分别为3.086〔95%CI(1.242,7.671),P=0.015〕和3.370〔95%CI(1.384,8.204),P=0.007〕。Q2组死亡风险在三个模型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Stanford A型〔HR=3.634,95%CI(1.638,8.086),P=0.002〕、血糖〔HR=1.077,95%CI(1.025,1.132),P=0.002〕、α-HBDH〔HR=1.001,95%CI(1.001,1.002),P<0.001〕、血钠〔HR=1.068,95%CI(1.029,1.109),P=0.001〕是AAD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 入院时血钠水平与AAD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相关,高水平的血钠可能会增加其术后院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赵晓茜  骆雷鸣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2):4068-4073
背景 肺部感染多发于老年人,常以共病的形式存在,有研究显示肾功能可能会影响肺部感染患者的预后,但具体的微生物学改变机制仍不清楚,且目前国内关于该项研究的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不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特定病原学易感性及免疫系统功能改变与肺部感染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以肺部感染收住院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51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既往病史(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慢性心力衰竭),入院后首次生化学检查〔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白蛋白、eGFR〕、血常规〔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病原微生物学(痰培养结果)指标。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为期90 d的电话随访,根据患者随访期间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肺部感染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绘制eGFR预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根据其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两组,分析两组患者病原微生物及炎性指标的分布情况。结果 514例患者中68例患者(13.2%)在住院期间死亡。死亡组患者年龄、合并慢性肾脏病比例、BUN、Scr、AST、ALT、白细胞计数、NLR高于生存组,白蛋白水平、eGFR、血红蛋白、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92,95%CI(1.027,1.162)〕、ALT〔OR=1.013,95%CI(1.001,1.026)〕、白蛋白水平〔OR=0.814,95%CI(0.759,0.873)〕、eGFR〔OR=0.974,95%CI(0.961,0.988)〕、白细胞计数〔OR=1.116,95%CI(1.030,1.210)〕、淋巴细胞百分比〔OR=0.011,95%CI(0,0.521)〕是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eGFR预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4,最佳截断值为47 ml•min-1•(1.73 m2)-1,灵敏度为36.8%,特异度为84.3%。eGFR<47 ml•min-1•(1.73 m2)-1组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感染比例高于eGFR≥47 ml•min-1•(1.73 m2)-1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比例低于eGFR≥47 ml•min-1•(1.73 m2)-1组(P<0.05)。eGFR<47 ml•min-1•(1.73 m2)-1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LR高于eGFR≥47 ml•min-1•(1.73 m2)-1组,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低于eGFR≥47 ml•min-1•(1.73 m2)-1组(P<0.05)。结论 eGFR低的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变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易感性,可能是老年肺部感染预后恶化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全球流行,如何有效治疗、降低病死率尚处于摸索阶段。寻找死亡危险因素将有利于优化COVID-19治疗策略。目的 探讨COVID-19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评分系统。方法 选取2020-01-01至02-29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的COVID-19患者270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入院症状、合并症、入院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根据临床结局即治愈出院和死亡分为痊愈组和死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OVID-19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COVID-19患者死亡预测评分系统。结果 最终24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治愈出院212例(痊愈组),死亡33例(死亡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7.177,95%CI(1.715,30.038),P<0.05〕、氧饱和度(SpO2)≤93%〔OR=15.456,95%CI(3.343,71.450),P<0.05〕、血尿素氮(BUN)≥7 mmol/L〔OR=7.115,95%CI(1.550,32.652),P<0.05〕、血降钙素原(PCT)≥0.1 μg/L〔OR=23.895,95%CI(4.209,135.639),P<0.05〕是COVID-19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SBP(A:年龄,S:SpO2,B:BUN,P:PCT)评分系统对COVID-19患者死亡预测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967(0.931,0.987),CURB-65评分系统对COVID-19患者死亡预测价值的AUC 95%CI为0.885(0.831,0.926)。两种评分系统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16,P<0.01)。选择约登指数最大者作为预测截断值,即ASBP评分系统为5分、CURB-65评分系统2分,相应的灵敏度分别为0.871、0.903,特异度分别为0.957、0.735。结论 年龄≥65岁、SpO2≤93%、BUN≥7 mmol/L和PCT≥0.1 μg/L是COVID-19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的ASBP评分系统可用于COVID-19死亡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