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06年Nature开放式同行评议实验存在的问题,为科技期刊开放式同行评议的实践提供参考与对策。【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对Nature开放式同行评议实验的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开放式同行评议中参与者心理问题、对学术优先权的担忧、编辑作用过强、技术环境的影响、激励机制的缺失、评议质量的设置问题是Nature 2006年开放式同行评议实验的失败原因。【结论】 改变技术环境、用区块链技术可解决参与者的心理障碍问题;采用预印本技术、出版后同行评议、区块链技术可确认学术优先权;采用出版评议报告的学术激励和区块链代币功能的物理激励方式可建立激励机制;设置开放式同行评议和评论两种方式,以及由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编辑职能。  相似文献   

2.
解贺嘉  刘筱敏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10):1227-1224
【目的】 探究预印本平台开放评议模式,以及它对预印本的影响,为我国预印本平台与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借鉴。 【方法】 采用网络调研法总结预印本平台第三方开放评议的特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开放评议活跃度和被评议预印本的特征。 【结果】 bioRxiv创建了透明评议服务,与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组织的关联日益紧密。预印本平台第三方开放评议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平台合作为主导,遵循传统的较为严格、规范的评议模式;另一种是由科学共同体倡导和推动、较为宽松的交流性评议模式。前者更容易得到作者和期刊的信任,后者更充分发挥了科学共同体的力量。 【结论】 开放评议是预印本平台全新的、有意义的探索,标志着预印本平台已经由内容发布平台转变为开放交流平台,加快了学术出版速度,实现了充分的学术交流。我国预印本平台发展之路有待进一步探讨。我国科技期刊可加强与预印本平台的交流合作,建立学术社群开展预印本评议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际医学期刊出版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时在同行评议和内容获取方面的策略及其对学术出版领域的长远影响,从而为中国医学期刊发展提出建议,以帮助中国医学期刊适应急速发展的国际学术出版业需求和应对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方法】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谷歌学术数据库进行文献梳理,并结合行业新闻和国际出版行业协会资讯,分析国际医学期刊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同行评议和开放科学方面的主要策略、成果及其长远影响,并结合中国医学期刊应对策略提出建议。【结果】疫情影响下,国际医学学术期刊出版应对策略主要集中在同行评议提速、开放获取提速和数据挖掘改进3个层面。基于流程细化、专家团队建设和预印本平台协作的审稿提速策略成果显著,但来稿的学术把关水平下降。医学学术内容的开放科学理念进一步强化,开放获取加速,多个大型开放获取数据库建立,数据挖掘分析工具大量被开发。与国际期刊相比,国内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开放科学提速手段少,缺乏多平台多机构合作机制,资源优化和整合能力弱,医学预印本平台、自组织同行评议平台和数据挖掘研究等亟待开发。【结论】疫情下同行评议的提速和开放科学的发展将长远影响国际医学期刊的发展,中国医学期刊需要建立高效标准化的专家审稿制度和新型同行评议平台,以应对全球同行评议模式的演变和提速,并关注相关开放数据平台和数据挖掘工具对开放科学提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开放式同行评议系统框架,为学术评价提供有益的思路,探索高质量学术评价的实践方式,拓展区块链的应用场景。【方法】通过分析开放式同行评议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内在逻辑,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开放式同行评议系统框架。【结果】形成基于区块链的开放式同行评议系统框架及功能模块,解决身份认证与学术声誉问题、匿名评审问题、学术优先权的确权问题、公开评审的激励问题及有效监管问题。【结论】区块链技术与开放式同行评议的融合能够确保同行评议公平、公正、真实、可靠,保证学术出版质量,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如互操作性、系统内外学术互认规则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研期刊同行评议现状,分析评议专家审稿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效率与质量提供借鉴。【方法】 基于传统同行评议模式,以审稿专家为研究对象,对专家同行评议培训的需求、愿意参与期刊同行评议的原因、拒绝审稿的原因及认可的同行评议激励机制4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目前我国科学家参与同行评议培训的程度低而专家的同行评议培训需求却较高,参与调研的88.03%的专家认为参加期刊同行评议是科学家的职责,专家拒绝审稿主要是因为研究领域不符、文章质量不高及没有时间等,专家认可的激励方式主要包括加入期刊候选编委团队、为他们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及优秀审稿人认证及表彰。【结论】 期刊编辑部可以从丰富同行评议培训方式、细分专家研究领域、多途径扩大审稿专家库、规范同行评议流程、健全同行评议激励机制及提高编辑学术社交能力6个方面来提升同行评议的效率及质量。  相似文献   

6.
常唯  袁境泽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10):1181-203
【目的】 了解国际学术出版领域同行评议的现状、进展、发展特点,把握其发展方向与脉络,为国内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以案例分析为主线,辅之以文献调研、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国际学术出版领域同行评议实践进行探索,分析其发展特点,探究其趋势和规律。【结果】 国际学术出版领域同行评议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同行评议参与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多边合作不断加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对同行评议的认证和激励机制日益完善,对审稿人的同行评议技能培训更加全面、系统,对同行评议中的学术失当行为的监督和惩戒力度不断增强。【结论】 同行评议各方参与者正协同努力,通过流程再造、理念渗透、智能技术应用、政策法规指导、专业技能培育,不断提高同行评议的质量、效率、透明度、公信力,使同行评议专家更好地发挥学术出版质量把关者的作用。未来,同行评议将继续扮演学术出版质量控制的重要角色。随着理念的提升、技术的进步、操作的规范、开放科学实践的深入发展,同行评议必将向着更加客观、公平、透明、智能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梳理学术期刊同行评议最新创新实践进展,把握其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特点,为国内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案例研究和逻辑分析法,探索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最新创新举措、分析其变化趋势,提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结果】 对学术期刊同行评议送审方式、评议模式、监督防范、认证激励、技术平台5个方面的创新实践进行系统性总结,发现同行评议的发展呈现非线性、主动性、智能性、去中心化、标准多样化、过程透明化的特点。【结论】 建议国内期刊优化同行评议实施方式,优化同行评议防范监督和认证激励机制,建立同行评议支撑系统和平台,促进我国期刊出版行业同行评议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梳理国内外开放型同行评议相关模式、技术和存在的问题,为开放型同行评议在国内学术出版界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法,在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中检索相关研究文献,对文献进行分析,并对应用开放型同行评议的出版商和期刊进行研究,最后对所得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与评述。【结果】 根据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需要,开放型同行评议呈现出多种应用模式。相关学者对评审数据存储、评审数据关联、评审流程支持、评审流程保护、评审专家激励等方面的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开放型同行评议模式及相关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结论】 开放型同行评议在国内更好的发展还有待于构建可持续的培养体系、实施适合国内期刊的评议模式、积极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创建相关主题期刊。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学术研究成果同行评议不同模式,探讨在开放获取发展过程中如何促进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方法】对国外同行评议的几种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介绍了这些同行评议模式的特点、流程、管理方法等,并对基于网络的开放的同行评议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结果】开放的同行评议模式加强作者和评议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推进学术研究成果的快速出版。【结论】随着开放获取的出现和发展,开放的同行评议模式将成为学术研究成果评议方法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开放同行评议对作者、评审专家和编辑的要求及其对策,提出适合我国期刊的初始开放同行评议模式。 【方法】 分析现行同行评议模式,从作者、评审专家以及编辑角度分析各个主体需要面对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提出试行开放同行评议模式的流程。 【结果】 同行评议模式各有利弊,期刊可以采取开放同行评议模式,有效监督学术不端问题,避免人情稿、关系稿,也可以加大对作者、评审专家和编辑的监督力度,使评议模式透明化、公开化。试行开放同行评议时暂不透露评审专家和作者信息,仅公开稿件的审稿意见以及作者回复,然后逐步开放同行评议,并不断完善开放同行评议制度,最终形成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开放同行评议模式。 【结论】 在科技期刊繁荣的背景下,改革同行评议模式势在必行,中国学术期刊需要探索并试行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开放同行评议,以便不断提高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针对目前我国审稿人激励措施存在的问题,拟构建本土化的审稿人积分激励机制,为优化我国学术期刊审稿人激励机制提供参考。 【方法】 对Publons平台进行案例分析,结合我国审稿人工作现状构建本土化审稿人积分制。 【结果】 审稿人积分制具有审稿贡献的量化与统一、审稿意愿的自主与互动、审稿履历的记录与评价等优势,可将审稿工作转化为可量化的产出,反映审稿人的态度与积极性,可被逐渐应用于科研评价;审稿人积分制在我国实施推广需要解决积分平台的构建、相关主体打分动力的激发、积分的客观公正性、积分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积分推广的循序渐进性等问题。 【结论】 基于我国学术期刊审稿人工作现状,借鉴Publons平台经验,通过与国内现有采编系统、期刊出版单位合作,建立本土化的审稿人积分制及其实施流程,互认、推广审稿人积分,以积分制管理方式激发审稿人积极性,提升审稿质量与效率,促进期刊健康发展与学术进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期刊评审人危机的化解方法。【方法】 分析引起评审人危机的原因,并对认证、认定和激励评审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具体的执行方案。【结果】 科技期刊可从以下方面化解评审人危机:提高评审过程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将评审报告标注DOI号,使其变成可被引用的文献,并与评审人的ORCID关联;借鉴新的社交媒体平台的认证、认定和激励机制,构建期刊同行评审工作认证平台,对评审工作进行认证和记录关联;对评审人工作的量和质进行评价和奖惩激励。【结论】 结合上述认证、认定和激励措施,一方面可以解决传统同行评审的弊端,避免学术欺诈和虚假评审问题;另一方面将允许有更多合格的研究人员自愿参与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再者,通过激励可以使评审人更快、更高效、更富信誉和建设性地进行评审,从而促进期刊和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对预印本著作权政策机制不完善等挑战,促进这一全新学术交流机制的发展。【方法】 以著作权政策内容的构建作为突破点,剖析权利构成,厘清权利归属,精炼法律问题,借鉴国际知名预印本平台著作权政策并结合我国法律环境提出本土化解决方案。【结果】 制订内容完善的预印本平台著作权政策,可合理规避法律风险、消除各方顾虑,对促进预印本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建议我国预印本平台在著作权政策中规定所接收稿件的范围和对稿件的初步审查事项,规定预印本论文著作权许可的一般规则和具体许可协议、条款,就翻译作品、文本与数据挖掘等特殊问题制定政策,完善投稿告知事项,建立预印本和最终出版版本的关联机制与沟通渠道,设立法律风险提示条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采用双盲评审模式和开放评审模式的OA期刊质量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学术”与“开放”评价指标对OA期刊的评价效力以及“开放”指标的重要性。【方法】 将OA期刊的质量评价分为两个维度,即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传统“学术质量评价维度”和以开放程度为标准的“开放质量评价维度”;采用交叉列联分析和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方法,使用双盲评审和开放评审模式的OA期刊数据来验证两个质量评价维度的关联及有效性。【结果】 双盲评审模式的学术质量与开放程度的关联很弱,开放评审模式学术质量与开放程度接近中度相关;不论是从双盲评审还是开放评审模式角度出发,开放评价维度都比学术评价维度更能有效评价OA期刊质量。【结论】 验证了DOAJ收录OA期刊的学术质量;OA期刊质量评价的“学术”和“开放”两个维度是互促与双赢的关系;开放评审模式可增加学术评价维度和开放评价维度的关联性;开放维度对OA期刊质量评价更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作为辅助工具在学术同行评议中的创新应用,提出未来发展建议。【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比较国内外AI辅助学术同行评议的应用实践;其次按功能对其进行分类,并阐述其主要支撑算法;最后展望AI在学术同行评议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结果】 国内方面,AI推荐审稿人功能被应用于基金评审,但AI学术影响力预测功能尚停留在研发阶段;国外方面,除学术不端检测功能外,其他功能的应用均处于起步阶段。按功能不同,AI辅助同行评议可分为投稿审查、审稿人推荐和学术影响力预测3类。其未来发展方向为:评议流程和文本结构的标准化、智能算法的通用化、评议专家库和已发表学术论文数据库的集成化;最终AI将发挥评议主体功能。【结论】 科研机构与学术期刊应积极参与全文文献数据库与全球审稿人数据库等相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AI在学术同行评议中的应用,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