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联合R-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39例接受rhGM-CSF联合R-CHOP方案及39例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总反应率(ORR)、完全缓解(CR)率、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组及R-CHOP方案组的ORR分别为87.2%(34/39)、82.1%(3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94, P=0.53),CR率分别为71.8%(28/39)、56.4%(22/39),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χ2=2.006, P=0.157)。随访截至2020年9月19日,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组生存32例,死亡7例,其中1例死于肠癌,原发病仍处于CR状态;R-CHOP方案组生存32例,死亡7例。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组及R-CHOP方案组2年OS率分别为82.5%、73.9%( χ2=0.038, P=0.845),2年PFS率分别为67.1%、55.2%( χ2=0.457, P=0.49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组及R-CHOP方案组的生发中心B细胞型亚组间、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亚组间、Lugano分期Ⅰ~Ⅱ期亚组间、Lugano分期Ⅲ~Ⅳ期亚组间、年龄<60岁亚组间、年龄≥60岁亚组间CR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其所致感染,两组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及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予支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无治疗相关死亡。 结论:rhGM-CSF联合R-CHOP方案用于初治DLBCL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bcl-6 、p53、c-myc基因异常的检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方法检测59例DLBCL患者活体石蜡组织bcl-6、p53蛋白、c-myc基因异常的情况,同时以CHOP及R-CHOP方案化疗,评价疗效.观察bcl-6、p53蛋白、c-myc基因与化疗疗效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59例DLBCL中,p53丢失18例(30.5%),bcl-6重排11例(18.6%),c-myc重排5例(8.5%).p53丢失阳性组化疗有效率(33.3%)明显低于阴性组(76.5%)(x2=9.560,P=0.002). 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的预后差于基因重排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生存(OS),P=0.107;无进展生存时间(PFS),P=0.094]; p53基因丢失阳性组预后明显差于阴性组(OS,P=0.031;IPFS,P=0.028);c-myc重排阳性组的预后差于基因重排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P=0.163;PFS,P=0.167).其中CHOP化疗组患者,p53基因丢失、c-myc重排阳性组的预后明显差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R-CHOP化疗组,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具有较差的预后意义(OS,P=0.003;PFS,P=0.007).结论 bcl-6 、p53、c-myc基因异常与 DLBCL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DLBCL的预后因素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p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在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患者临床预后也截然不同。R-CHOP方案为DLBCL标准治疗方案,如何进一步提高DLBCL疗效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201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提出基于细胞起源分型进行R-CHOP+X方案治疗的策略,但这些方案相继失败。基于更加精准的分层方法,筛选出不同DLBCL亚组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是未来DLBCL治疗的方向。此外,抗体-药物偶联物、双特异性抗体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等免疫治疗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DLBCL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本文针对基于精准分层的DLBCL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及遗传学检测方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詹梦娜  田浩  许恬 《肿瘤学杂志》2021,27(10):841-847
摘 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 纳入江苏省肿瘤医院2010年5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83例原发性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根据Hp检测结果分为Hp阳性组(41例)和Hp阴性组(42例),对病变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治疗后,分析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Hp阳性组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75.6% vs 38.0%,P=0.001)。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3个月(4~127个月),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分别为84.8%、79.0%。Hp阳性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Hp阴性组,5年OS分别为95.1%和75.0%(P=0.019),5年PFS分别为92.3%和66.3%(P=0.009)。Hp阴性且行巩固放疗的患者比非巩固放疗患者有明显的生存获益,5年OS分别为86.3%和61.2%(P=0.046)。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P=0.018)、临床分期(P=0.001)、IPI评分(P<0.001)、治疗前LDH水平(P<0.001)、血红蛋白水平(P=0.014)、白蛋白水平(P=0.002)、Hp感染(P=0.019)是OS和PF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分期、治疗前LDH水平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Hp阳性组的C-myc蛋白(P=0.037)及Bcl-2蛋白(P=0.00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Hp阴性组,但Bcl-6蛋白表达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931)。Bcl-6蛋白阳性的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5年OS(P=0.024)和5年PFS(P=0.045)比Bcl-6蛋白阴性患者更佳,而C-myc蛋白和Bcl-2蛋白阳性患者的预后更差。[结论] Hp阳性的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对化疗反应更好,预后更佳。临床或许可以通过Hp检测结果指导患者是否采取巩固放疗。同时,应进一步实施临床和分子研究,以完善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情况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6年4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老年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给药方案分为R-CHOP样组或CHOP样组, 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58例患者, R-CHOP样组78例, CHOP样组80例。R-CHOP样组和CHOP样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分期、B症状、大肿块、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病理类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LMR)、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R)、Ki-67指数、骨髓受侵等临床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CHOP样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0个月, 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30个月, 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6.2%和19.2%, 1年、2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5%、59.0%和19.2%。CHOP样组患者的中位PFS...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进一步全面评估病情,探索个体化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 月至2016年12 月经我院病理科确诊的51例MCL 患者的临床特点、住院20例患者的预后分层和不同化疗方案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0例住院治疗患者中,R-Hyper-CVAD组及R-CHOP样组的ORR(分别为100%、100%)均高于其未联合美罗华组(分别为50%、40%);MIPI评分中,低危组ORR为75.0%,明显高于中危组(16.6%);CD5-患者CR、PR均高于CD5+患者;Ki67≥30%患者CR率(20%)大于Ki67<30%组(11%),PR率则相反;Ki67<30%患者3年OS明显高于Ki67≥30%患者,有统计学差异,而PFS无统计学差异;MIPI分组中,低危组3年OS明显高于中高危组,有统计学差异,PFS无统计学差异;美罗华组无论OS还是PFS均高于非美罗华组;Hyper-CVAD组与非Hyper-CVAD组OS、PFS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MCL的疗效是肯定的,绝大多数患者能够耐受减低剂量的Hyper-CVAD A及B方案化疗,但统计学显示与非Hyper-CVAD组无明显差异,可能与病例数偏少相关,需要更多大样本的循证医学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 综合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R-CHOP)方案化疗与单纯CHOP方案化疗对低中度恶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应用国际Cochranc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搜集世界范围内关于低中度恶性B细胞NHL患者接受R-CHOP方案化疗与单纯CHOP方案化疗疗效比较的随机试验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共检索到7个试验包括1569例患者,异质性检验提示不存在异质性(χ2=5.31,P=0.50),其基线情况具有可比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R-CHOP方案化疗组的完全缓解率高于单纯CHOP化疗组(OR=2.22,95 % CI 1.72~2.85,P<0.000 01);其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R-CHOP方案化疗对低中度恶性B细胞NHL有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与单纯CHOP方案化疗无显著区别,应推荐作为低中度恶性B细胞NHL治疗的首选方案,有必要开展更多设计良好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明其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s)代表了一组异质性的来源于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目前针对B-NHLs一线治疗方案仍是经典标准R-CHOP方案。近几年,靶向阻断分子或细胞机制在淋巴瘤中具有改变临床实践的意义,靶向治疗手段已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预测和肿瘤治疗方案,本文就近年来B-NHLs靶向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癌细胞色素氧化酶CYP3A4基因多态性与含紫杉醇方案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53例晚期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YP3A4基因的突变情况,观察并评价含紫杉醇化疗方案的疗效与CYP3A4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结果 DHPLC检测显示,53例胃癌患者中CYP3A4基因单峰者(野生型)32例,双峰者(突变型)21例;测序结果显示,CYP3A4基因第10号外显子第27位C缺失突变。野生型组有效率(RR)为40.6%,疾病控制率(DCR)为84.4%;突变型组RR为33.3%,DCR为85.7%,两组RR和DC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3例胃癌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6.5个月(95%CI:3.576~9.424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1.0个月(95%CI:6.955~15.045个月)。CYP3A4野生型与突变型患者中位PFS(7.0个月vs.7.0个月)和OS(10.0个月 vs.14.0个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含铂方案患者CYP3A4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中位P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非含铂方案中位PF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含铂与非含铂方案中位O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3药联合与两药联合方案患者的中位PFS和OS均与CYP3A4基因多态性无关。野生型与突变型患者不良反应均较轻,以1~2级为主,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白细胞减少。结论 CYP3A4基因第10号外显子第27位C缺失突变,CYP3A4基因突变型晚期胃癌患者使用含紫杉醇方案有延长OS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子标志物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指导晚期胃癌治疗的疗效。方法 93例晚期初治胃癌患者,ERCC1阳性表达组(A组,28例)采用希罗达+紫杉醇(XT方案)化疗,ERCC1阴性表达组(B组,26例)采用希罗达+奥沙利铂(XELOX方案)化疗,未行ER-CC1检测的患者随机选择XT方案(C组,20例)或XELOX方案(D组,19例)化疗,观察指标为总有效率(R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结果入组93例患者中位随访20个月,4组方案RR分别为A组57.0%、B组54.0%、C组35.0%和D组3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方案中位PFS分别为A组7.2个月、B组7.0个月、C组5.0个月和D组4.9个月(P<0.05)。中位OS分别为A组12.8个月、B组12.9个月、C组10.1个月和D组9.5个月(P<0.05)。亚组分析显示,体能状态评分0~1分组、2分组PFS分别为8.1和4.2个月,中位OS分别为15.8个月和7.5个月,体能状态良好者的生存时间长于ERCC1分层治疗的生存时间。结论 ERCC1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分层治疗能显著提高晚期胃癌一线治疗疗效,但体能状态仍是影响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与单用CHOP方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的意愿,49例DLBCL患者分别接受6疗程CHOP方案或CHOP加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每3周1疗程,共6个疗程。结果:R-CHOP组的CR率高于CHO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6%VS 65.4%,P=0.173)。中位随访时间为35月(4-66月),R-CHOP组及CHOP组的3年OS分别为75.0%±19.6%,54.9%±20.4%,P=0.043;而3年EFS分别为69.7%±20.9%,45.8%±20.6%,P=0.029。R-CHOP组的3年OS及EFS优于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结论:与单用CHOP方案相比,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明显提高DLBCL患者的EFS及OS,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徐一鹏  王鹤  谢丽 《肿瘤学杂志》2023,29(8):720-727
TALAPRO-2是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研究,在北美、欧洲、以色列、南美、南非和亚太地区的26个国家(地区)的223家医院、癌症中心和医疗中心开展。研究对比了他拉唑帕尼加恩扎鲁胺方案(治疗组)与安慰剂加恩扎鲁胺方案(对照组)一线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并结合患者的HRR基因突变状态等因素进行了亚组分析。2019年1月7日至2020年9月17日期间,研究一共纳入了805例患者。2023年最新公布的数据中,TALAPRO-2研究公布了主要终点[经盲法独立中心审查评估的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adiographic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rPFS)]全人群获益的结果:治疗组患者未达到中位r PFS(95%CI:27.5个月~未达到),对照组的r PFS为21.9个月(95%CI:16.6~25.1)(HR=0.63,95%CI:0.5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文旨在对“双击”B细胞淋巴瘤(double-hit B-cell lymphoma,DHL)和“三击”B细胞淋巴瘤(triple-hit B-cell lymphoma,THL)的诊断及治疗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类淋巴瘤的认识,为其诊治提供临床经验。   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3例滤泡细胞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转化的“双击”或“三击”B细胞淋巴瘤病例进行分析,3例患者均经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诊断明确。   结果   1例“三击”患者3个月后死亡,2例经R-CHOP,R-ESHAP等方案化疗仍未达到完全缓解。   结论   “双击”淋巴恶性程度高,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骨髓等髓外病变,病程呈侵袭性,部分病例由滤泡细胞淋巴瘤转化而来,对化疗不敏感,患者预后差,FISH检测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接受EC-T方案化疗患者放疗开始时间对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资料,按手术到放疗间隔时间(SRI)分为两组,A组(SRI≤6个月)31例和B组(6个月<SRI<8个月)49例,均行EC-T方案辅助化疗及术后辅助放疗。对比两组患者随访2年内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PFS。结果  两组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大小、靶向治疗、肿瘤数量、分子分型、淋巴结分期、化疗期间3~4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放疗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转移率以及两组的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分子分型、肿瘤大小、淋巴结分期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乳腺癌术后EC-T化疗序贯放疗者,SRI超过6个月并不影响患者远期生存及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5.
Lin TY  Zhang HY  Huang Y  Guan ZZ  Shen T  Shi YK  Zhu J  Ke XY  Wang HQ  Shen ZX  Yu SY  Liu T  Shi XL 《癌症》2005,24(12):1421-1426
背景与目的:CHOP化疗方案是目前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Tslymphoma,NHL)的标准方案。利妥昔单抗(美罗华)作为一种针对CD20抗原表达阳性的B细胞的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对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具有良好的疗效。在欧洲和美国,利妥昔单抗联合标准化疗方案治疗进展型NHL已经获得批准。本研究旨在比较利妥昔单抗加标准CHOP方案与标准CHOP方案治疗中国人CD20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型NH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9月至2004年11月在全国9个研究中心进行,共有63例患者入组,其中CHOP组32例,R-CHOP组31例。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并提供知情同意书。CHOP组患者接受每3周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的CHOP方案治疗;R-CHOP组患者在每个疗程开始的第1天联用利妥昔单抗的CHOP治疗方案。比较两组的完全缓解率、总体缓解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R-CHOP组和CHOP组的完全缓解率相似(41.9%vs.37.5%,P=0.719),而总体缓解率前者要高于后者(83.8%vs.65.6%,P=0.096),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期间CHOP组有21.9%的患者疾病进展,而R-CHOP组仅为3.2%,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26)。R-CHOP组和CHOP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65.6%vs.67.7%),差异无显著性(P=0.859)。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均为白细胞下降;R-CHOP组其次常见不良反应是发热和寒战,可能与输注利妥昔单抗有关。两组的临床相关毒副作用相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CD20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型NHL与单纯CHOP方案相比,能显著降低治疗失败率,同时并不增加化疗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B病毒阳性患者的胃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 )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2009年1 月至2015年1 月75例胃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 )阳性者为病例组,60例EBV 阴性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EB病毒RNA 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Bcl- 2、c-myc 蛋白表达及EBV-EBER 情况,分析EBV 阳性的胃DLBCL 患者的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结果:EBV 阳性组在临床表现、年龄、性别、起源、细胞形态等方面与EBV 阴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Bcl- 2、c-myc 蛋白表达方面,EBV 阳性组与EBV 阴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R-CHOP 方案治疗下,EBV 阳性组与EBV 阴性组相比,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survival,OS)分别为15.1 个月和31.4 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发生于胃DLBCL 患者中,EB病毒感染对临床表现、瘤细胞的起源、形态、蛋白表达等方面无明显影响;EB病毒阳性的DLBCL 患者并不局限于老年人;R-CHOP 治疗下EB病毒阳性患者的预后比EB病毒阴性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西方国家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采用标准R-CHOP方案化疗可达到治愈。我们目前处于一个可从遗传学和分子学定义DLBCL异质性的时代,临床试验的目标是给予不同亚型患者合理的特异性治疗。原发性纵隔DLBCL是一种独特的临床病理类型,给予R-CHOP方案可达到良好疗效。但10%的DLBCL患者中存在myc基因重排,即使给予标准R-CHOP方案也存在预后不良,特别是同时存在bcl-2基因重排者,即双打击DLBCL。免疫组织化学显示DLBCL中一个较大的亚群同时存在myc和bcl-2的过表达。通过基因表达谱、免疫组织化学或新的Lymph2Cx方法可分析细胞的来源,以提供预后信息,指导初治和复发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文章介绍了2015年第57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报道的关于如何定义DLBCL的特殊亚型及提供特异性的治疗方案,包括目前正在研究中的新方案。了解病理报告的关键特征和DLBCL亚型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有助于DLBCL的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BIM基因和Scribble均是参与细胞凋亡的重要介质。BIM基因的BH3域缺失,可引起凋亡受阻。Scribble低表达对肿瘤细胞增殖、肿瘤转移和耐药有促进作用。通过检测BIM基因多态性和Scribble表达,探讨其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96例晚期NSCLC患者,所有患者均一线接受含铂方案化疗。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NSCLC患者组织标本中的BIM基因多态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标本中的Scribble表达水平,然后评估BIM基因多态性和Scribble表达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BIM基因野生型组化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优于BIM基因缺失组(5.0个月 vs 2.7个月,P=0.01)。Scribble高表达组化疗的中位PFS优于Scribble低表达组(7.0个月 vs 4.0个月,P<0.001)。BIM基因野生型且Scribble高表达组(BIM-WT-Scrib-H)化疗的中位PFS优于BIM基因野生型或Scribble高表达组(BIM-WT/Scrib-H)和BIM基因缺失型且Scribble低表达组(BIM-del-Scrib-L)(10.0个月 vs 4.5个月 vs 2.0个月,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IM基因缺失型为化疗具有更短PFS的独立预测因素(HR=3.221,P<0.001);Scribble低表达为化疗具有更短PFS的独立预测因素(HR=3.312,P<0.001)。结论:BIM基因缺失型和Scribble低表达是晚期NSCLC化疗效果不佳的独立预测因素,两者联合应用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含聚乙二醇脂质体多柔比星(PLD)的R-CHOP方案治疗老年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4例老年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34例应用含PLD的R-CHOP方案化疗,30例应用传统R-CHOP方案化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生存率、一般不良反应及心脏毒性。 结果:34例应用含PLD的R-CHOP方案化疗患者,CR 18例(52.9%),总有效率(OR)为82.4%。1、2、3年的总生存率(OS)分别为91.2%、79.4%及67.6%。30例应用传统R-CHOP方案化疗患者,CR 14例(46.7%),OR为73.3%。1、2、3年的OS分别为86.7%、66.7%及43.3%。两组CR率及OR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含PLD的R-CHOP方案化疗组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传统R-CHOP方案化疗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的一般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为胃肠道反应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含PLD的R-CHOP方案化疗组患者心脏毒性反应,如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及新发心电图异常与传统R-CHOP方案化疗组患者相比明显降低。结论:与多柔比星相比,含PLD的R-CHOP方案能明显减轻老年DLBCL患者化疗所致的心脏毒性,安全性较好,并可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G-DLBCL)是胃淋巴瘤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内镜检查易与胃癌、溃疡或其他炎症性病变混淆,病变组织学形态表现复杂,诊断困难。探索PG-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分析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及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PG-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 2 检验,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影响分析。结果:104例PG-DLBCL患者,男性45例,女性59例,中位发病年龄68岁。10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0~10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1.0个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56.8个月,1、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0.1%、76.8%和47.6%。病理学分类:生发中心样B细胞(germinal center B cell-like,GCB)型40例,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non-germinal center B cell-like,non-GCB)型64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结果显示:c-Myc基因异常27例(占26%,其中17例为多拷贝,10例为重排),B细胞淋巴瘤-2(B-cell leukemia/lymphoma 2,BCL-2)基因异常26例(占25.2%,其中17例为多拷贝,9例为重排),BCL-6基因异常32例(占31%,其中23例为多拷贝,9例为重排)。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A125水平、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改良Ann Arbor分期、骨髓侵犯、治疗方法、病理学类型non-GCB型、BCL-2/BCL-6/多发性骨髓瘤原癌基因-1(multiple myeloma protooncogene-1,MUM-1)/细胞分裂周期蛋白7(cell division cyclin 7,CDC7)/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protein 2,MCM2)蛋白表达水平均是影响PG-DLBCL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nn Arbor临床分期ⅢE~ⅣE期、IPI评分≥2、病理学类型非生发中心亚型、CDC7蛋白高表达、MCM2蛋白高表达、FISH检测BCL-2基因重排是影响PG-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G-DLBCL发病以老年人为主,临床表现无特殊性,内镜检出率较高,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R(利妥昔单抗)-CHOP(环磷酰胺+表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方案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