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支抗在安氏Ⅱ1错牙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例临床诊断为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恒牙列患者,年龄18~29岁,平均年龄23.5岁。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微种植体支抗组10例(男5例,女5例),传统支抗组10例(男5例,女5例)。两组均采用拔牙矫治,拔除上、下颌四颗第一前磨牙,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两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用两种支抗方法都能使上颌切牙的唇倾度和突度发生显著而有利的改变(p0.01),而使用微种植体作为支抗可以更大程度内收上前牙;上颌磨牙无明显近移;唇部软组织变化更大,因此面型也改善得更好。而下颌平面角和牙合平面在微种植支抗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应用微种植体加强支抗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效果更显著,并且可以缩短疗程,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与传统支抗的区别。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矫治的上颌前突患者,拔牙模式均为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于上颌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牙根之间植入自攻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对照组常规制作上颌横腭杆加Nance弓和口外弓。分析2组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变化。结果:所有病例矫治后,上前牙突度及轴倾度得到改善。实验组SNA、ANB、U1-SN、UI-L1、U1-NA、U1-PP、U6-PP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种植体能提供稳定的支抗,最大限度避免支抗的丧失,能更有效地改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面形和牙弓凸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颧牙种植钉与口外弓联合横腭杆治疗骨性Ⅱ类高角前突型错牙合畸形的垂直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笔者科室收治的64例骨性Ⅱ类高角前突型错牙合畸形患者,依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2例.研究组采用颧牙种植钉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外弓联合横腭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  相似文献   

4.
张旭  于立涛  闫文凤 《中国美容医学》2014,23(19):1646-1648
目的:探讨改良式唇挡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15例,采用活动式改良式唇挡进行一期矫治,矫治前后拍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15例病例矫治结束,上前牙前突减轻U1-SN、U1-NA减小,下颌导出SNB增加,面型改善良好ANB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唇挡是矫治安式Ⅱ类1分类错牙合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对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伴轻中度拥挤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磨牙整体远移矫治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汉滨明丽口腔诊所收治的86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伴轻中度拥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上颌磨牙整体远移矫治,观察组实施微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磨牙整体远移矫治,比较两组矫治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矫治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矫治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6.74%(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低于对照组的23.26%(P <0.05);观察组矫治依从性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0.09%(P <0.05)。结论 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磨牙整体远移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伴轻中度拥挤的效果良好,能够抵抗磨牙远移过程中产生的反作用力,实现磨牙的整体远移,并能够维持良好的咬合关系,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矫治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矫治效果。方法:收集笔者医院95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法将之分为口外弓支抗(MIA组)46例和微型种植体支抗组(HGA组)49例,比较其矫正前后头影测量结果和模型测量结果,矫治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MIA组牙合平面与SN平面夹角(OP-SN)、上颌中切牙牙长轴与SN平面夹角(U1-SN)、上唇突度、下唇突度、上唇最凸点至E线垂直距离(E line-UL)、下唇最凸点至E线垂直距离(E line-LL)、覆牙合(OB)、覆盖(OJ)均小于HGA组(P<0.05),矫治时间短于HGA组(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HG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HGA,MIA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矫治效果更佳,且能够缩短矫治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技术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非常规拔牙矫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32例,年龄15~40岁,所有患者经头影测量和模型分析都是上颌需要最大支抗的病例,其中上颌拔除左右两个第一双尖牙共计17例,上颌由于第二双尖牙不同程度龋坏而拔除左右两个第二双尖牙或一侧拔除第一双尖牙而另一侧拔除第二双尖牙共计15例。合理设计种植体植入部位,在左右第一磨牙近中牙槽间隔植入微螺钉种植体。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例位片,比较矫治前后第一磨牙的前移量、上前牙的内收量。结果:所有病例拔牙间隙都完全关闭,上前牙内收效果明显,1/NA角从33.7°减小到22.5°,平均减小11.2°(P〈0.01);1-NA距从10.3mm减小到5.9mm,平均减小4.4mm(P〈0.01);6-参考线(经翼上颌裂点与FH垂线)距离从22.8mm增加至23.7mm,平均增加0.9mm(P〉0.05),说明上颌第一磨牙前移不明显;SNA、SNB、1/NB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螺钉种植体可以为那些非常规拔牙患者需要最大支抗的病例提供稳定而可靠的支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固定矫治联合微种植体支抗治疗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19年1月-2021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85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是否配合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3)。对照组患者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固定矫治联合微种植体支抗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SNA角、SNB角、GO-GN-SN角、OP-SN角等颌面部指标,比较两组前牙覆(牙合)覆盖、磨牙咬合关系、中线关系等错(牙合)畸形指标。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比较,采用医院自制外观功能满意度对两组矫治满意度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SNA值略有下降,SNB值、GO-GN-SN值、OP-SN值略有增加,且观察组SNA值低于对照组,SNB值、GO-GN-SN值、OP-SN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前牙覆盖、前牙覆(牙合)、磨牙咬合关系、中线关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理功能、运动功能、饮食功能及生理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支抗用于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功能和美学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9月笔者科室就诊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96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以高位头帽口外弓治疗,研究组采用颧牙槽嵴区微种植体支抗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骨组织指标、软组织指标、牙齿相关指标及美学效果满意度。结果:上齿槽座角(SNA)、下颌角颏顶点连线与SN平面夹角(Go Gn-SN)、下齿槽座角(SNB)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牙合平面与SN平面夹角(OPSN)较治疗前变小,研究组OPSN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下唇到E线距离(LLEP)、上唇到E线距离(ULEP)、上唇突度(ULP)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Z角与治疗前相比变大,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夹角(U1-SN)、上中切牙切缘至NA连线距离(U1-NA)、翼上颌裂后缘至上颌磨牙远中邻面垂直距离(Ptm-U6)、Apg线至上中切牙切缘距离(A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对Angle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矫正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20年8月在笔者医院就诊的60例Angle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使用微种植体支抗(种植支抗组),30例使用传统支抗(传统支抗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对比疗效。结果:种植支抗组平均(17.50±1.56)个月完成矫治,传统支抗组平均(19.25±2.37)个月完成矫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m-U6均增加(P<0.05),Ptm-U1、U1-SN均降低(P<0.05);治疗后,种植支抗组的Ptm-A、SNA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传统支抗组治疗前后的Ptm-A、SNA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Ptm-U1、U1-SN减少量:种植支抗组>传统支抗组(P<0.05);Ptm-U6增加量:种植支抗组<传统支抗组(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作用强且比传统支抗稳定可靠,可有效矫正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改善患者面型,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支抗对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炎性微环境及牙齿美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18例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系统随机法分为观察组(n=59,自锁托槽矫治器+微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和对照组(n=59,自锁托槽矫治器+Nance弓联合横腭杆支抗正畸治疗)。观察矫正前、矫正6个月后患者的咬合力、咀嚼效率、牙齿美观指数、牙周细胞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α)、金属基质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观察矫正前、矫正后两组患者的牙齿体积(侧切牙、中切牙、尖牙)差变化,统计两组并发症(牙齿松动、牙龈炎、组织水肿)发生情况。结果:矫正6个月后,两组患者咬合力、咀嚼效率、牙齿美观指数较矫正前降低,观察组咬合力、咀嚼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牙齿美观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牙周细胞IL-6、IL-1β、TNF-...  相似文献   

12.
口内强支抗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拔牙病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口内强支抗矫治Ⅱ1拔牙病例的支抗控制效果.方法:选择采用TPA联合Nance腭托口内强支抗的Ⅱ1拔牙病例20例,分析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值的变化.结果:PTV-U6增加(1.96±0.8 5)mm,PTV-U1、U1-NA与U1-SN分别减小(5.13±2.38)mm、(15.40±3.32)°和(16.94±4.52)°.结论:使用口内强支抗矫治Ⅱ1拔牙病例,临床支抗控制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改良3D打印导板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58.7±13.8岁(17~84岁);根据颈椎后路手术是否使用导板辅助置钉分为导板组及徒手置钉组。导板组(30例)采用改良3D打印导板辅助颈椎椎弓根置钉,徒手置钉组(30例)采用角度尺辅助颈椎弓根置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诊断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1周行颈椎CT扫描,按照Kaneyama标准判断椎弓根置钉准确性:0级,螺钉完全处于椎弓根中,没有穿破骨皮质;1级,螺钉穿破皮质<螺钉直径的50%;2级,螺钉穿破皮质≥螺钉直径的50%但没完全穿出;3级,完全穿出骨皮质。记录椎弓根置钉准确率(0级+1级螺钉占比)及因螺钉误置导致的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脑脊液漏、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果:导板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52枚,其中0级74枚,1级68枚,2级10枚,3级0枚,置钉准确率93.4%;徒手置钉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36枚,其中0级53枚,1级61枚,2级18枚,3级4枚,置钉准确率83.8%,导板组置钉准确率高于徒手置钉组(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因椎弓根螺钉误置导致的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脑脊液漏等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5~29个月(14.2±7.7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改良3D打印导板辅助颈椎椎弓根置钉可提高置钉精准度。  相似文献   

15.
成人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多表现为牙弓前突、开唇露齿的突面型,严重影响颜面美观,患者及家属要求治疗的愿望迫切.由于年龄及生长发育的关系,早期矫治的方法不适于成人,手术治疗的方法又不能被大多数患者接受,如何最大限度地内收前突的牙弓,改善突面型来达到代偿性掩饰治疗是固定矫治的关键,因此支抗的控制在矫治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9例成人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中使用自攻型微钛钉种植体提供强支抗内收前牙,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式Herbst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2010年在李林口腔诊所正畸科采用改良式Herbst矫治器治疗7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维吾尔族患者,通过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对比,分析该矫治器的疗效.结果:经改良式Herbst矫治器平均治疗8.4个月后,患者的下颌均明显前移,上下牙弓协调,下颌后缩面型显著改善.结论:改良式Herbst矫治器能有效地矫治维吾尔族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13例(男4例,女9例),平均年龄9.5岁,两侧磨牙关系完全近中者8例,偏近中者3例,一侧近中关系另一侧中性关系者2例,前牙关系:反[牙合]11例,对刃[牙合]2例,均能后退至对刃关系。给患儿配戴改良Fanke1-Ⅲ矫治器,反骀关系解除最短4个月,最长8个月,反[牙合]解除后逐渐磨改两侧咬合垫以建立良好后牙咬[牙合]关系。总疗程平均10个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改良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12月期间行寰枢椎手术的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5~56岁,平均43.3±8.7岁;寰枢椎骨折脱位13例,寰枢椎畸形4例。术前将患者的寰枢椎CT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生成目标椎体的三维模型,使用逆向工程原理设计与其表面相吻合的反向模板及椎弓根螺钉最佳钉道并生成相应导向通道,标杆相对通道向内侧平移约10mm,将导向通道及标杆与模板拟合一体,设计形成带有导向通道和标杆的改良导航模板。将设计好的导板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来。在3D模型上模拟置钉,体外试验确认方案可行后再将改良导航模板消毒、灭菌并应用于临床。术中将改良3D打印导板与寰枢椎紧密贴合。术者分别以电钻及手钻通过导向通道,以标杆为参照物及导向杆,通过导向通道钻探螺钉通道后取下导板,攻丝后顺钉道置入椎弓根螺钉。将术前规划钉道与术后螺钉配对拟合进行螺钉精确性分析,并以Kawaguchi等评价法判断螺钉位置的优劣等级。结果:手术时间106±11min,术中出血量为220±73ml。共置入68枚颈椎椎弓根螺钉,其中寰椎与枢椎各34枚。术前预设进钉点、内倾角及头倾角与术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Kawaguchi等评价法显示:0级占97.06%(66/68),Ⅰ级占2.94%(2/68),有2枚螺钉穿破骨皮质,Ⅱ、Ⅲ级螺钉数为0。结论:通过改良3D打印导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可提高与术前预设最佳钉道的吻合度、精确匹配术前计划,可提高临床手术置钉的准确性,减少偏差。  相似文献   

19.
<正>原发性恶性胸骨肿瘤并不常见,大多数是肉瘤,根治性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案。随着3D打印钛合金假体技术用于胸壁重建,胸壁扩大切除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胸骨上段肿瘤,为了保证切缘阴性,多需要切除胸锁关节。胸锁关节缺失对上肢的功能影响如何,胸锁关节能否重建,目前相关报道不多。本院收治1例胸骨柄肉瘤患者,采用3D打印技术重建胸骨和胸锁关节,手术后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37岁,因“胸骨上段皮肤逐渐隆起伴持续性疼痛6个月”入院。胸骨上段压痛明显,皮肤肿胀隆起范围约4 cm×3 cm,颜色正常,双上肢上举、内旋时疼痛明显加重。全身PET-CT检查显示:在胸骨上段可见范围约3 cm×2 cm×1.5 cm肿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肩胛骨改良Judet入路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0月到2020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骨外科收治的63例肩胛骨骨折患者,年龄17~59岁,其中男性40例,女性23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0例行)改良Judet入路手术,研究组(33例)行3D打印技术辅助下的改良Judet入路手术,比较两组围术期一般指标、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96±16)min]、术中出血量[(263±19)mL]及术中透视次数[(4.2±0.9)次]均明显小于对照组[(145±24)min、(342±35)mL、(8.5±2.1)次](P<0.001);两组患者复查X线片提示骨折均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1.8)vs(8.6±2.0)个月](P>0.05);研究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1.82%,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改良Judet入路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医患射线暴露风险,提升术后肩关节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