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米氮平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TRD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米氮平睡前顿服,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针对其两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区给予tDCS治疗, 对照组则同期给予伪tDCS治疗。2组患者均每天上午、下午各治疗1次, 每周治疗5 d, 连续治疗3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 4, 6, 8周时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副反应量表(TES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第2, 4, 6, 8周时观察组HAMD评分[分别为(16.92±4.55)分、(14.33±4.04)分、(12.62±3.41)分和(10.27±2.85)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且治愈患者例数(13例)、总有效率(58.54%)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且不良反应情况均比较轻微。结论米氮平联合tDCS能加速TRD患者抑郁症状缓解, 且疗效持续时间较长, 安全性较好, 该联合疗法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约45.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 其中失眠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问题。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是一种非侵入性电刺激疗法, 有研究表明, tACS是一种治疗失眠障碍(ID)的可行办法。本文旨在通过对tACS在ID中的临床应用、治疗机制、研究局限性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 以期为ID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 并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tDCS对脑白质纤维完整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30例, 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和常规认知训练,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DCS治疗(每日1次, 每次刺激20 min, 每周刺激5 d, 连续治疗3周), 对照组则增加tDCS假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 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 同时采用DTI观察PSCI患者脑白质纤维完整性的变化, 并采用Pearson检验法对弥散纤维束的FA值与MMSE、MoCA分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 2组患者的MMSE、MoCA、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试验组治疗后的MMSE、MoCA、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  相似文献   

4.
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作为一种无创脑刺激技术具有一定优势, 能影响大脑神经细胞电活动的同步化和去同步化, 这些优势将使tACS在临床研究中更具潜力。本文对近年来tACS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及其在脑卒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总结归纳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上肢机器人(RT)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采用tDCS联合RT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假tDCS联合RT治疗。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和组块试验(BBT)评价2组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采用动作活动记录量表(MAL)评价2组患者ADL能力。结果治疗1周后和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AOU、QOM评分和BB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试验组患者的FMA、AOU、QOM评分和BBT与对照组治疗1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FMA、AOU、QOM评分和BBT分别为(45.50±4.75)分、(3.10±1.01)分、(3.32±0.97)分和(23.75±...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音乐运动疗法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平衡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PD患者分为对照组、音乐运动组、tDCS组和联合组, 每组30例。4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 音乐运动组、tDCS组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音乐运动训练或tDCS治疗, 联合组则辅以音乐运动训练及tDCS联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10 m折返运动试验、Berg平衡量表(BBS)、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4组患者的运动、平衡及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经治疗4周后, 发现音乐运动组UPDRS-Ⅲ评分、10 m折返运动计时、BBS评分及ABC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tDCS组MoCA各项指标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优于音乐运动组和对照组(P<0.05);联合组UPDRS-Ⅲ评分、10 m折返运动计时、BBS评分、ABC评分、MoCA各项指标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音乐运动组及tDCS组(P<0.05)。结论音乐运动训练联合tDCS可进一步改善PD...  相似文献   

7.
睡眠障碍与其他躯体、精神健康问题以及死亡率增加等密切相关。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安全、便捷、低成本的治疗技术,现已被多项研究证实能改善睡眠问题,但其疗效同时也存在一定争议。本综述将阐述tDCS的作用机制、治疗效果、治疗方法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tDCS治疗睡眠障碍提供更多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成瘾性脑病,涉及多个脑区神经生理学改变。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项新型非侵入性大脑调控技术,可精准定位于特定脑区,有助于戒断香烟成瘾。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总结评价经颅磁刺激治疗香烟成瘾的临床应用及有效性,以期为香烟成瘾戒断治疗提供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梗死大鼠神经行为学、脑血流(CBF)、血管再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组]、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组(A-tDCS组)、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组(C-tDCS组), 每组8只。采用线栓法将MCAO组、A-tDCS组、C-tDCS组大鼠制成MCAO模型。造模后24 h开始给予大鼠tDCS刺激, Sham组和MCAO组大鼠均安装电极, 但不给予电流刺激, A-tDCS组给予阳极电极刺激, C-tDCS组给予阴极电极刺激, 刺激强度200 μA, 每日20 min, 刺激5 d, 休息2 d, 再刺激5 d, 整体周期共12 d。造模前、造模后24 h和治疗12 d后, 采用Longa神经行为学评分法对4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造模后3 d和治疗12 d后, 采用MRI观察4组大鼠的CBF变化情况;治疗12 d后, 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4组大鼠血管的再生情况,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VEGF和CD34...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失语症是因脑损伤所引起的原已习得的语言功能的丧失, 是脑卒中后所引起的最严重的后遗症之一。经颅磁刺激是近年来新兴的非侵入性脑调控手段, 通过与功能成像技术的结合, 能够为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 在失语症的治疗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和意义。本文通过整合国内外经颅磁刺激结合功能成像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最新研究进展, 以期为在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康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认知损害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皮质神经细胞形态的影响, 并探讨大鼠认知功能损害行为学特征与海马CA1区颗粒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观察组、模型组及对照组, 每组10只大鼠。通过腹腔注射东莨菪碱将观察组、模型组大鼠制成认知损害动物模型, 对照组大鼠则同期注射生理盐水。制模后观察组大鼠给予tDCS干预, 模型组、对照组大鼠电极放置方法同观察组, 但期间不予电刺激, 3组大鼠均连续干预16 d。待干预结束后采用穿梭箱及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于制模后第30天时各组大鼠均断头取脑, 观察其海马及皮质神经元形态学改变, 同时测量海马颗粒层厚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被电击次数[(60.5±6.67)次/min]较模型组[(145.8±19.31)次/min]显著减少(P<0.05), 寻找平台时间[(50.4±3.68)s]较模型组[(91.9±3.09)s]显著缩短(P<0.05), 穿越D象限平台次数[(23.3±3.56)次/分]较模型组[(15.3±3.43)次/分]显著增加(P<...  相似文献   

12.
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DOC)患者的促醒治疗, 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当前高压氧、药物、脑深部刺激(DBS)、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迷走神经刺激(VNS)、低强度聚焦超声刺激(LIFUP)等均有相关研究报道。近年来, 经颅磁刺激在DOC治疗方面的疗效较显著, 本文对经颅磁刺激在DOC患者评估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旨在为DOC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无创性大脑皮层刺激方法。本文简要回顾其起源和发展,着重综述其机制。目前观点认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能通过改变皮层兴奋性、增加突触可塑性、影响皮质兴奋/抑制平衡、改变局部脑血流、调节局部皮层和脑网联系等途径发挥调节脑功能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相关文献、总结研究结果,提出要取得理想的刺激效果,仍有待深入探讨的两个问题,即刺激参数的选择及经颅直流电刺激与任务执行的时间关系。  相似文献   

14.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临床上常用的中枢干预技术,具有无创、非侵入性、安全性高、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小等优势。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大脑生理学的研究中,尤其是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研究。本文就rTMS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功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选取LDH患者72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TMS组、训练组、联合组, 每组24例。rTMS组给予2 Hz rTMS治疗, 训练组给予康复训练(麦肯基力学疗法和腰背部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 联合组给予康复训练和rTMS治疗, 每日治疗1次, 每周6次, 连续8周。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后)、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时),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3组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定。治疗后, 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估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 记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前, 3组患者VAS、ODI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3组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均有所缓解(P<0.05)。与rTMS组比较, 训练组治疗后和随访时的VAS评分较高、ODI评分较低。联合组治疗后和随访时的VAS、ODI评分均较rTMS组和训练组低(P<0.05)。治疗后, rTMS组、训练组、联合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2.5%、95....  相似文献   

16.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表明rTMS对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主要综述了吞咽过程的中枢机制、rTMS干预的理论基础以及rTMS治疗PSD患者的临床研究进展, 希望对以后的临床治疗及相关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除传统的脑卒中康复方法外,无创性脑刺激技术(NIBS)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对近年来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的研究做一综述,总结归纳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tDCS治疗脑卒中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往往遗留严重的躯体功能障碍,及时有效地溶解血栓、恢复功能是其治疗重点。经颅超声刺激(TUS)能在无创情况下溶解血栓,改善循环,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且具有一定的神经调节功能。作为一种新兴的康复辅助治疗手段,TUS可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高康复疗效,已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逐渐得到推广应用。本文对TUS的作用机制、康复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侧别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3例, 采用动态随机法将其分为患侧刺激组22例、健侧刺激组21例、双侧刺激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4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 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和双侧刺激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频率3.0 Hz的rTMS治疗, 患侧刺激组进行病灶侧刺激, 健侧刺激组进行非病灶侧刺激, 双侧刺激组进行左、右交替的rTMS刺激。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4组患者的刺激治疗时间均为每日治疗1次, 每次治疗20 min, 每周治疗6 d, 连续治疗5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治疗后), 在吞咽造影检查(VFSS)的基础上, 依据VFSS视频和临床评估对4组患者进行吞咽障碍结局和严重程度量表(DOSS)评估, 同时采用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对4组患者口腔期和咽期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并采用BAEP检测其脑干传导通路情况。结果治疗后, 4组患者的DOSS评级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 且健侧刺激组和双侧刺激组治疗后的DO...  相似文献   

20.
经颅磁刺激与经颅直流电刺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基本原理、安全性、脑功能检测、临床应用治疗方面进行比较,以便于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利用这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