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S)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GCS加阿司匹林治疗22例KD住院患儿(A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加阿司匹林治疗KD住院患儿22例(B组),对照两组疗效及冠状动脉受损情况。结果:两组热退时间、炎症指标恢复情况、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CS加阿司匹林治疗KD并无不妥,经济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糖皮质激素(GCS)在川崎病患儿(KD)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2年5月治疗的60例川崎病,将患儿随机分成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35例。试验组患儿采用GCS配合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血丙种球蛋白(IVIG)配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的病症均得到有效治疗,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炎症恢复情况以及冠状动脉病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GCS配合使用阿司匹林对KD患儿进行治疗,效果和采用IVIG配合阿司匹林接近,但是GCS相对于IVIG来说,较为便宜,因此不仅安全有效,同时还减轻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使用时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不同时间治疗川崎病(KD)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3例川崎病患儿按病程分成两组,病程≤7天为A组(31例),>7天为B组(22例);将两组退热、血沉恢复正常时间及冠状动脉损害(CAL)情况进行对比。结果退热时间:A组为(1.7±0.7)天,B组为(1.5±0.8)天;血沉恢复正常时间:A组为(22.1±5.32)天,B组为(20.3±7.03)天,两组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急性期CAL例数:A组5例,B组18例;随访0.5年CAL例数:A组1例,B组12例,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IVIG应用时间与CAL的发生显著相关,使用越早,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5.
尹满平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7(3):29-30
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预防川崎病(KD)动脉损害的疗效。方法对KD患者86例,A组应用单次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B组应用分次输注丙种球蛋白,C组单用阿斯匹林进行比较。结果A组病例12~24h退热达100%,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B、C组P<0.01。结论单次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佐以阿斯匹林是目前理想的方法,应在急性期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后的川崎病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方法将1990年1月~2004年12月间资料完整的81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有无应用丙种球蛋白分为两组,分男4监测其治疗前、治疗后的3天,病程20天时、40天时血液流变学变化,同时应用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观察有无冠脉损害。结果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患儿血浆蛋白浓度增多,血浆粘度增高,反应红细胞聚集性指标增高,冠脉损害增加。结论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在一定时间内使冠状动脉损害增加,并不能减少冠脉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0天内已退热的川崎病(KD)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IVGG)治疗的必要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147例KD患儿,其中有21例10天内已退热并确诊无冠脉病变,9例(A组)因经济问题未用IVGG治疗,其余(B组)均用IVGG静脉注射1g/kg,共2次,对两组冠脉损伤(CAL)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程1个月时发生CAL例数,A组7例(77.78%),B组2例(16.67%),A、B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0.5年CAL例数:A组4例(44.44%),B组1例(8.33%),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0天内一经确诊KD,无论是否已退热均应给予IVGG治疗.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KD)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64例川崎病患儿分成三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并观察其疗效。结果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单剂1g/kg优于400mg/(kg·d)和单剂2g/kg。结论单次应用1g/kg IVIG治疗KD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减轻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的时间注射给予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9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三组。Ⅰ组患者在入院第1~4天给予丙种球蛋白,Ⅱ组患者在入院治疗的第5~9天给予丙种球蛋白,Ⅲ组患者在入院治疗第9~13天给予丙种球蛋白,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Ⅰ组患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率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并发症例数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入院的第5~9天给予丙种球蛋白,效果较好,患者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低,冠状动脉并发症低,更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的不典型临床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川崎病(KD)患儿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总结75例KD患儿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点。结果:具备主要表现6项者42例(56%),5项23例(30.7%),4项7例(9.33%),3项2例(2.67%),2项1例(1.33%)。某些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如淋巴结肿大为化脓性,皮疹结痂,可有脱指甲表现,病程中可一直无手足末端脱皮。另外发现惊厥、脑膜炎、胆囊炎、脊髓炎等各1例。71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47例(66.2%)冠状动脉有改变,其中冠状动脉扩张30例(42.3%),冠状动脉瘤17例(23.9%),其中巨大瘤2例。结论:川崎病临床表现多样,某些主要表现可有例外,冠状动脉扩张较常见。 相似文献
12.
13.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冠脉扩张与血小板参数变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冠状动脉异常患儿与血小板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Xe-21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54例KD急性期患儿的外周血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并与30例健康儿童进行比较.冠状动脉扩张经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结果KD患儿急性期PLT升高,PDW下降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期冠脉扩张的患儿MPV较无冠脉扩张的患儿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KD急性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冠脉扩张有相关性,检测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KD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不同用法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3例川崎病(KD)患儿采用两种不同治疗方案:A组为IVIC-1g/kg单次静脉输注;B组为IVIG 0.4g/kg.d,连用4~5d。对比两组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率和急性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川崎病发病10d内IVIG 1g/kg和0.4g/kg.d连用4~5d均能有效预防CAD的发生;急性期临床症状缓解方面:IVIG 1g/kg组明显优于IVIG 0.4g/kg.d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IVIG 1g/kg单次静脉输注为治疗小儿川崎病经济方便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KD)是婴幼儿时期的急性血管炎,已成为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而出现心肌缺血﹑梗死甚至死亡。尽管近50多年的研究,然而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关于KD的研究多集中于遗传易感性和免疫发病机理。好发于亚裔人群和一级亲属患病率高表明遗传因素与KD的易感性有关。本文概述了与川崎病发病及冠状动脉损伤相关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危害性大且发病率逐年不断上升。为了控制川崎病的发生,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及阻止其进展,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对川崎病发病机制,尤其是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的非特异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综合征,迄今病因未明,病变可累及全身中、小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发生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形成,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及猝死,威胁患儿长期生活质量及寿命,在一些发达国家,该病已超过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在此就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是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在川崎病急性期,目前推荐治疗方案是单剂、2g/kg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口服。而丙种球蛋白过敏患儿存在一个用药问题。本文描述1例丙种球蛋白过敏的再发川崎病患儿的成功治疗过程,对于面对类似患者的临床医生,预防性应用激素加缓慢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作为一种解决临床用药难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前白蛋白( PA)在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时的变化。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10月—2014年9月收治的93例KD患儿,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害组(nCAL)组,对照组随机选择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93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年龄、性别与KD组匹配。检测PA水平,比较KD患儿与对照组患儿PA水平,以及CAL组与nCAL组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PA水平。结果 KD患儿急性期P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L组急性期和恢复期PA水平均较nCA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在川崎病急性期有明显降低,对于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