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掌握国内外出版伦理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为促进国内出版伦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VOSviewer软件对2021年9月30日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中文文献和WoS核心合集收录的外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比较国内外出版伦理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结果】 国内外出版伦理研究存在较大差异:在研究内容上,国内研究的热点中心词主要是出版伦理、医学期刊、编辑伦理、编辑道德、出版业,国外研究的热点中心词主要是出版伦理、不端行为、利益冲突、作者署名、伦理;在发展趋势上,国内研究是由编辑伦理、职业道德走向同行评议、学术不端,关注的对象由内到外、逐渐扩大,而国外研究在伦理审查、作者署名、欺诈或学术不端行为方面研究的一贯性特征比较明显。【结论】 研究热点上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出版伦理问题在国内尚未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以及国内的科研评价体制和学术期刊出版过程的开放程度不足,而国外研究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入;在未来发展趋势上,国内出版伦理研究可能会在利益冲突、作者署名、同行评议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掠夺性期刊、开放获取、撤稿问题将得到更多关注;国外可能会在提高开放获取质量、提升出版过程透明度、批判掠夺性期刊、分析撤稿问题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相似文献   

2.
王琳 《浙江预防医学》2022,33(6):776-203
【目的】 聚焦开放同行评议中“内容公开”这个方面,提出实施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具体建议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开放同行评议出版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文献梳理、数据库检索、网络查询方法掌握国际开放同行评议期刊现状,并通过案例法对已经实施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几种典型期刊进行案例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方法了解磁共振学科领域学者对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态度和见解,以及对各种措施的认可程度和倾向性。【结果】 基于调研分析结果,归纳对比同行评议内容公开不同实施细节上的优势、劣势;针对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科技期刊出版实践,分别从公开要素、呈现方式和内容选择性以及解决“审稿人压力大”和“稿件处理周期延迟”问题这4个具体方面,梳理总结出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实施方案并提出若干条具体的策略建议。【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开放同行评议无论是体量还是创新模式都落后于国外大型出版集团。我国相关领域期刊推行同行评议内容公开具备领域内学者意愿基础,是有必要并完全可行的。基于所提出的同行评议内容公开实施策略建议,我国科技期刊可积极地、逐步地探索开放同行评议的创新实践,促进我国期刊学术出版中的同行评议向着更加开放、透明、高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玉乐  李娜  刘洋  孙静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11):1379-50
【目的】 探讨我国出版伦理研究发展现状及趋势,为出版伦理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提升我国期刊的学术质量。【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8—2019年我国出版伦理领域研究成果进行定量分析,从文献发表年份、作者、地区、机构/单位、期刊、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果】 国内出版伦理领域相关文献总体呈增长趋势;出版伦理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出版伦理相关研究视野比较狭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文献质量整体不高;研究人员之间缺乏协作,地区及单位间的合作有待加强。【结论】 我国出版伦理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建议应规范和完善出版伦理学科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出版伦理学术研究,强化出版伦理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其在提高刊物质量、增进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开放注释理念下的出版后同行评议实践方案,为我国期刊完善评议形式、促进科学交流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介绍开放注释与出版后同行评议结合的优势与适用性,分析我国相关实践及不足,提出改进对策。【结果】 开放注释具有可发现、可关联、可重用的特征,有助于实现参与、互动、透明的出版后同行评议,我国期刊可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优化平台建设与功能布局、规范角色协调与流程管理、重视内容监管与版权保障,发挥开放注释优势,推进出版后同行评议的发展。【结论】 Web 2.0环境下,开放注释在民主知识交流、开放科研协作等学术出版流程中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可有效助力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梳理国内外开放型同行评议相关模式、技术和存在的问题,为开放型同行评议在国内学术出版界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法,在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中检索相关研究文献,对文献进行分析,并对应用开放型同行评议的出版商和期刊进行研究,最后对所得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与评述。【结果】 根据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需要,开放型同行评议呈现出多种应用模式。相关学者对评审数据存储、评审数据关联、评审流程支持、评审流程保护、评审专家激励等方面的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开放型同行评议模式及相关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结论】 开放型同行评议在国内更好的发展还有待于构建可持续的培养体系、实施适合国内期刊的评议模式、积极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创建相关主题期刊。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国外出版后同行评议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为国内学术出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了解出版后同行评议的内涵与外延、价值、面临的问题及创新路径,提出对国内学术出版的启示。【结果】国内科技期刊应积极试行开放评议,树立出版后评议意识;建立期刊论坛等同行评议平台,为出版后评议提供技术支持;制定完善的编辑政策和评议认证制度,为出版后同行评议提供制度保障。【结论】 随着数字出版和开放评议的不断发展,出版后同行评议作为一种新趋势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刘烜贞  陈静 《浙江预防医学》2015,26(12):1244-880
【目的】研究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费对作者及其所在机构的影响,进而分析其对学术交流的潜在作用。【方法】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调查开放获取期刊的收费标准、收费与期刊质量的关系以及作者支付出版费的方式。【结果】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费有不断上涨的趋势;期刊的收费与期刊质量存在一定相关性;作者通过多种途径支付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费。【结论】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费不断上涨,给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的经费带来压力,进而影响学术传播与交流。建立一个价格合理的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版市场,才能促进学术交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梳理学术期刊同行评议最新创新实践进展,把握其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特点,为国内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案例研究和逻辑分析法,探索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最新创新举措、分析其变化趋势,提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结果】 对学术期刊同行评议送审方式、评议模式、监督防范、认证激励、技术平台5个方面的创新实践进行系统性总结,发现同行评议的发展呈现非线性、主动性、智能性、去中心化、标准多样化、过程透明化的特点。【结论】 建议国内期刊优化同行评议实施方式,优化同行评议防范监督和认证激励机制,建立同行评议支撑系统和平台,促进我国期刊出版行业同行评议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常唯  袁境泽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10):1181-203
【目的】 了解国际学术出版领域同行评议的现状、进展、发展特点,把握其发展方向与脉络,为国内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以案例分析为主线,辅之以文献调研、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国际学术出版领域同行评议实践进行探索,分析其发展特点,探究其趋势和规律。【结果】 国际学术出版领域同行评议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同行评议参与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多边合作不断加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对同行评议的认证和激励机制日益完善,对审稿人的同行评议技能培训更加全面、系统,对同行评议中的学术失当行为的监督和惩戒力度不断增强。【结论】 同行评议各方参与者正协同努力,通过流程再造、理念渗透、智能技术应用、政策法规指导、专业技能培育,不断提高同行评议的质量、效率、透明度、公信力,使同行评议专家更好地发挥学术出版质量把关者的作用。未来,同行评议将继续扮演学术出版质量控制的重要角色。随着理念的提升、技术的进步、操作的规范、开放科学实践的深入发展,同行评议必将向着更加客观、公平、透明、智能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国际医学期刊出版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时在同行评议和内容获取方面的策略及其对学术出版领域的长远影响,从而为中国医学期刊发展提出建议,以帮助中国医学期刊适应急速发展的国际学术出版业需求和应对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方法】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谷歌学术数据库进行文献梳理,并结合行业新闻和国际出版行业协会资讯,分析国际医学期刊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同行评议和开放科学方面的主要策略、成果及其长远影响,并结合中国医学期刊应对策略提出建议。【结果】疫情影响下,国际医学学术期刊出版应对策略主要集中在同行评议提速、开放获取提速和数据挖掘改进3个层面。基于流程细化、专家团队建设和预印本平台协作的审稿提速策略成果显著,但来稿的学术把关水平下降。医学学术内容的开放科学理念进一步强化,开放获取加速,多个大型开放获取数据库建立,数据挖掘分析工具大量被开发。与国际期刊相比,国内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开放科学提速手段少,缺乏多平台多机构合作机制,资源优化和整合能力弱,医学预印本平台、自组织同行评议平台和数据挖掘研究等亟待开发。【结论】疫情下同行评议的提速和开放科学的发展将长远影响国际医学期刊的发展,中国医学期刊需要建立高效标准化的专家审稿制度和新型同行评议平台,以应对全球同行评议模式的演变和提速,并关注相关开放数据平台和数据挖掘工具对开放科学提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COVID-19疫情暴发给学术交流及学术出版带来的深远影响。【方法】 利用文献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挖掘COVID-19疫情带来的学术环境变化,并探讨学术出版的整体变化趋势和国内外出版机构的应对方式。【结果】 COVID-19疫情改变了当前的学术交流环境:加速推进开放科学进程,快速传播的预出版模式受到青睐,开放评审促进快速学术交流,多项基金项目助力COVID-19科学研究,中国科研人员应对COVID-19反应积极而迅速。出版机构顺应学术出版的整体趋势,为科学共同体提供大量免费服务,扩大知识服务的目标群体,提供海量知识及COVID-19快速发表通道,我国出版机构应对COVID-19也采取了大量积极举措。【结论】 国内外出版机构应对突发事件时应建立学术出版应急机制,增强知识服务能力,促进知识创新及传播,以适应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12.
解贺嘉  刘筱敏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10):1227-1224
【目的】 探究预印本平台开放评议模式,以及它对预印本的影响,为我国预印本平台与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借鉴。 【方法】 采用网络调研法总结预印本平台第三方开放评议的特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开放评议活跃度和被评议预印本的特征。 【结果】 bioRxiv创建了透明评议服务,与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组织的关联日益紧密。预印本平台第三方开放评议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平台合作为主导,遵循传统的较为严格、规范的评议模式;另一种是由科学共同体倡导和推动、较为宽松的交流性评议模式。前者更容易得到作者和期刊的信任,后者更充分发挥了科学共同体的力量。 【结论】 开放评议是预印本平台全新的、有意义的探索,标志着预印本平台已经由内容发布平台转变为开放交流平台,加快了学术出版速度,实现了充分的学术交流。我国预印本平台发展之路有待进一步探讨。我国科技期刊可加强与预印本平台的交流合作,建立学术社群开展预印本评议服务。  相似文献   

13.
刘杨  林璐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9):1217-779
【目的】 对近10年国际科技期刊研究的知识结构及前沿热点进行视觉化呈现并深入剖析,为科研人员提供国际化清晰视野,为我国科技期刊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以2011—2020年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以科技期刊为研究主题的680篇文献为样本展开文献计量分析,利用VOSviewer软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 在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美国、中国等少数国家占据主导优势,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主导着研究“议程设置”;医学期刊是重点研究对象,且研究问题多具有全球视野;科技期刊研究有较为清晰的结构脉络,研究热点集中于文献计量与期刊评价、出版实践与功能、出版偏见、出版伦理、出版史;替代计量、编委会、性别研究、掠夺性期刊是前沿研究热点。【结论】 利用VOSviewer软件能够对国际科技期刊研究的知识结构和前沿热点进行较好的视觉化呈现,有利于科研人员廓清知识脉络,捕捉前沿话题。科技期刊研究涉及多学科、涵盖多方面,应鼓励科研人员尤其是科技期刊出版业界人士进行多视角研究,不断丰富研究内容,推动研究边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COVID-19疫情期间高质量儿科学期刊COVID-19相关论文的发表情况,为引导我国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高质量学术期刊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9年9月国家权威机构发布的《首批临床医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儿科学领域T1级的10种期刊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5日发表的314篇COVID-19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对第一作者为中国作者的论文所占比例及其在国内外SCI收录期刊、国内中文期刊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在314篇COVID-19论文中,我国学者对COVID-19患儿进行研究的论文为50篇,78.0%(39/50)发表在国内高质量儿科学期刊上。其中,13篇发表在《中华儿科杂志》,29篇发表在SCI收录期刊。18篇(62.1%,18/29)发表在国内SCI收录期刊。 【结论】 我国高质量儿科学期刊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吸引高质量COVID-19研究成果的作用,而且这些研究论文发表较早,被引频次较高,这可能与疫情期间国内期刊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关。引导我国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高质量学术期刊的策略包括: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加强选题策划;坚持高质量同行评议,保障论文质量;优化编辑出版流程,缩短发表周期;构建数字化、集群化、市场化期刊出版运营模式,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吸引优秀论文。  相似文献   

15.
任锦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8):888-35
【目的】研究级联同行评审模式的发展趋势,探讨其对期刊出版行业的影响。【方法】广泛搜集整理级联同行评审信息及文献,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级联同行评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探讨级联同行评审对期刊行业的促进作用和自身局限性。【结果】级联同行评审对加速稿件发表、集约审稿资源、创建期刊集群、防止稿源外流、降低期刊运行成本等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评审模式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已在多个国际大型出版集团中应用。【结论】级联同行评审改变了作者投稿策略和投稿模式,对国际稿源的流向将产生深远影响。级联同行评审对我国打造国际顶级期刊和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群、争夺稿源的发布权和学术引领地位具有积极意义,可作为发展我国科技期刊稿件共享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开放同行评议对作者、评审专家和编辑的要求及其对策,提出适合我国期刊的初始开放同行评议模式。 【方法】 分析现行同行评议模式,从作者、评审专家以及编辑角度分析各个主体需要面对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提出试行开放同行评议模式的流程。 【结果】 同行评议模式各有利弊,期刊可以采取开放同行评议模式,有效监督学术不端问题,避免人情稿、关系稿,也可以加大对作者、评审专家和编辑的监督力度,使评议模式透明化、公开化。试行开放同行评议时暂不透露评审专家和作者信息,仅公开稿件的审稿意见以及作者回复,然后逐步开放同行评议,并不断完善开放同行评议制度,最终形成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开放同行评议模式。 【结论】 在科技期刊繁荣的背景下,改革同行评议模式势在必行,中国学术期刊需要探索并试行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开放同行评议,以便不断提高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