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背景明确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护者的社会支持特征,识别影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护者社会支持水平的因素是提升这一弱势群体社会支持水平的重要前提条件。既往研究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护者的关注较少,且在探讨其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因素时,多仅从照护者自身因素入手,对于患者、家庭层面因素对家庭照护者社会支持状况影响的关注不足。目的了解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护者的社会支持现状,分析影响其社会支持水平的因素,旨在为针对性干预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我国东、中、西部各1座城市中的1家三级甲等精神卫生机构作为调查机构,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上述3家三级甲等精神卫生机构门诊就诊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主要照护者1 001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设问卷〔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家庭照护者进行调查,收集家庭照护者的个人、家庭信息及照护对象资料,并评估家庭照护者的社会支持情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护者社会支持总体水平及各维度水平的因素。结果1 001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护者社会支持总分为(34.4±9.1)分,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及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分别为(20.3±6.2)、(7.5±2.8)、(6.6±2.3)分。照护者的职业类别,照护对象所患精神疾病种类、精神症状稳定程度,以及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影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护者社会支持总体水平及各维度水平的因素(P<0.05)。除上述共性因素外,照护者的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照护者与患者的关系可影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护者社会支持总体水平(P<0.05);照护者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地、宗教信仰,照护者与患者的关系,家庭获补助数量可影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护者主观社会支持水平(P<0.05);家庭获补助数量可影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护者客观社会支持水平(P<0.05);照护者的性别、居住地,家庭获补助数量可影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护者社会支持利用水平(P<0.05)。结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护者社会支持水平整体较低,社会支持来源较少,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强度较低,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意愿较弱,且影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护者社会支持总体水平及各维度水平的因素不尽相同。未来,应重点关注无配偶、未就业、家庭月收入较低、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精神症状不稳定患者的家庭照护者,在了解其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以缓解其照护负担,进而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背景 遵医嘱服药是患者病情稳定和全面康复的基本保障,服药率是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质量的核心指标。了解本地区居家患者的药物治疗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对促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无锡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进一步提高患者服药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对无锡市12个街道/乡镇的1 285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服药依从性问卷(自行设计)、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及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共1 220例患者完成全部调查,有效应答率为94.9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无锡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服药依从率为75.33%(919/1 220),其中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服药依从率分别为78.56%(667/849)、75.49%(154/204)、69.57%(16/23)、47.06%(8/17)、35.71%(25/70)、85.96%(49/57)。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监护人关系、监护人对疾病认知、疾病诊断、病程、住院次数、是否参加社区健康讲座、家庭与精神专科医院距离、自知力与治疗态度评分、病耻感水平患者服药依从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监护人对疾病认知、疾病类型、病程、住院次数、是否参加健康讲座、家庭离精神专科医院距离、自知力与态度评分、病耻感水平9个因素为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无锡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有待提高,增设精神卫生服务网点、重点关注精神发育迟滞及新发病患者、加强健康宣教、消除病耻感是提高服药依从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背景 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作为精神卫生监测的重要一环已运行实施多年,实施效果需要进一步探知。 目的 分析北京市三类精神卫生医务人员对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重要性、主要作用、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的认知,为促进该制度的完善提供建议。 方法 2019年3—6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234例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择183例区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择214例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北京市精神卫生法治状况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医务人员基本信息及对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的认知。 结果 对于制度重要性,56.3%(103/183)的区级精神专科医院和54.7%(117/214)的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医务人员认为其"非常重要",66.7%(156/234)的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认为其"比较重要"。对于主要作用,76.9%(180/234)的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和82.7%(177/214)的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医务人员认为该制度主要作用为"风险预警",80.9%(148/183)的区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认为该制度主要作用为"社区管理"。对于实施效果,44.4%(104/234)的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50.3%(92/183)的区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和50.9%(109/214)的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医务人员认为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实施效果比较好。对于存在问题,77.8%(182/234)的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78.1%(143/183)的区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和83.2%(178/214)的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医务人员认为该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报告涉及患者隐私信息的收集"。对于完善措施,73.5%(172/234)的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和76.6%(164/214)的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医务人员认为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完善措施为"规范信息录入、登记、更正、汇总制度",68.9%(126/183)的区级精神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认为制度完善措施为"规范信息共享及对患者隐私保护的制度"。 结论 三类医务人员对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的作用及实施效果表示肯定,为实现风险防控与隐私保护并重,兼顾患者管理与服务,应当对该制度予以完善,包括:在法律层面细化相关规定;对患者坚持服务保障与管理并重,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基本与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该制度的认可度。  相似文献   

4.
背景 当前,中国正面临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经济高速发展等问题,这也导致焦虑和抑郁等常见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加重,人民群众精神卫生服务需要增加。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是精神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社区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研究还较少。目的 调查并分析上海市社区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开展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和制定精神卫生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并统一设计结构化问卷于2016年8-12月对上海市3个社区3 502例居民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及精神卫生服务情况、精神卫生核心知识知晓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中文版和患者健康问卷(PHQ-9)中文版抑郁症状群量表〕及精神卫生知识的获得途径。基于Andersen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最终获得问卷3 502份,剔除不合格问卷97份,获得有效问卷3 405份,问卷合格率为97.23%。调查人群精神卫生知识总体回答正确率为59.8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倾向性因素中,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工作状态、宗教信仰、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需要认知是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能力因素中,年人均收入、有无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资源是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需要因素中,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精神卫生知识获得途径以电视(50.90%)、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宣传(33.69%)、医务人员(25.90%)和书报(21.56%)为主。结论 社区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偏低,人口学特征、社会文化等倾向性因素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等能力因素影响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但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等需要因素并未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水平产生明显影响。应将精神健康宣教融入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中,关注重点人群,扩大宣教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5.
王琦  谢铮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0):3714-3717
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北京市不同户籍接受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差异,为北京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6月北京市某区接受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研究,抽取精神卫生信息系统收集的患者基本信息、户籍类型、疾病情况以及管理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面试管理方式(即门诊入户)的影响因素。结果 北京市户籍和非北京市户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况、疾病种类、病程、残疾情况、治疗情况、管理情况和管理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户籍类型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接受面试管理方式(即门诊、入户)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非北京市户籍患者以非残疾的中青年(≤44岁)为主,而病程长、未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少,以心境改变为表现的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较多。而受教育程度和户籍类型是籍精神分裂患者接受面试管理的影响因素。应根据不同户籍患者疾病特点和服务利用的特点开展管理,进一步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家庭干预对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方法:对精神科200例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观察接受了系统家庭干预的家属和未接受系统家庭干预的家属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对比两组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治愈率、病残率和复发率。结果:家庭干预明显地提高了患者家属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提高了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疾病病残率和复发率。结论:在家属中开展系统的家庭干预有利于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专项调查重点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知识知晓情况结合院感信息系统在降低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重点科室收治的患者527例,根据入院时间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院感管理,观察组采取基于院感信息系统的管理方式,并对重点科室的100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进行专项调查,比较2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手卫生知识知晓程度及医院感染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医务人员执行各项操作的手卫生依从性、手卫生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专项调查重点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知识知晓结合院感信息系统,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及相关知识知晓程度,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家庭干预对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方法:对精神科200例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观察接受了系统家庭干预的家属和未接受系统家庭干预的家属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对比两组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治愈率、病残率和复发率.结果:家庭干预明显地提高了患者家属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提高了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疾病病残率和复发率.结论:在家属中开展系统的家庭干预有利于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 乡镇卫生院是开展农村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主要力量,研究其精神卫生服务效率是否达到最佳状态对推进精神卫生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罕有相关文献。目的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价广西乡镇卫生院的精神卫生服务效率,为基层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为DEA在精神卫生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1-6月,按广西的地理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随机抽取15个样本县;在每个样本县,以人口作为标识,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乡镇卫生院;最终共抽取45个乡镇卫生院(分别为A1~A45)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乡镇卫生院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绩效评估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2017年广西乡镇卫生院的基本情况、精神卫生经费投入、精神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以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档、规范管理、规律服药、病情稳定情况。通过政策研究和文献研究选取精神卫生经费投入和精神卫生人员(含兼职人员)为投入指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档率、规范管理率、规律服药率和病情稳定率为产出指标,运用产出导向的BCC模型分析精神卫生服务效率的相对有效性,并计算各项指标的目标值。结果 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45个乡镇卫生院精神卫生服务的平均技术效率(综合效率)为0.450,其中A7最低(0.109);平均纯技术效率为0.956,其中A8最低(0.710);平均规模效率为0.462,其中A38最低(0.125)。只有6个乡镇卫生院(A3、A21、A22、A28、A34、A36)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时为1.000,即精神卫生服务效率相对有效,占13.3%。有23个乡镇卫生院的纯技术效率达到相对有效(纯技术效率=1.000),占58.97%。从规模报酬来看,有39个乡镇卫生院规模报酬处于递减状态,占86.7%。39个非DEA有效乡镇卫生院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建档率还可以平均再提高0.29‰,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还可以平均再提高8.63%,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律服药率还可以平均再提升8.02%,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病情稳定率还可以平均再提升6.06%。结论 广西乡镇卫生院的精神卫生服务效率整体较低,存在当前精神卫生资源利用不足、结构和配置不合理、规模效率低下、精神卫生服务产出的增长速度低于投入的增长速度等问题,且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不到位,乡镇卫生院的内部管理和质量控制存在不足,精神卫生服务的产出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有效利用当前精神卫生资源,并优化结构,改善配置,加强乡镇卫生院内涵建设,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以提升精神卫生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0.
董兰  高强  魏学萍  王磊  宋玉萍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0):1703-1706
目的 通过家庭签约服务对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实践提供合理依据。 方法 应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潍坊安丘市1个乡镇卫生院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各100例患者为调查对象,用问卷调查法、回顾性分析法及量表评定方法,评估签约服务前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Morning 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分、危险性分级及家属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4方面的差异性,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家庭签约服务2年末、1年末与签约服务前PANSS量表总分明显下降。家庭签约服务2年末、1年末与签约服务前MRSS总分、症状、行为表现因子分及依赖性因子分明显下降。家庭签约服务后1年末、2年末与签约服务前比较,危险性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40.33,P<0.005)。签约服务后1年末、2年末与签约服务前比较,家属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01.021,P<0.005)。 结论 家庭签约服务管理模式有利于稳定患者病情和社会康复,减少患者危险性行为,提高家属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值得不断完善与全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 要提高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同激励因素对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影响不同。目的 比较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激励因素现状、满意度及激励因素偏好,为进一步细化完善家庭医生团队激励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7-9月在厦门市、杭州市余杭区、上海市长宁区、北京市西城区和房山区共选择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所有在岗的家庭医生团队人员676人(包括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和公共卫生人员)进行普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医生团队人员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工作环境基本特征、激励机制及激励因素偏好情况。对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基本情况及激励因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回有效问卷676份,有效回收率为96.6%。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月收入、总收入中家庭医生专项资金占比和签约服务费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者高于从事护理和公共卫生工作者(P<0.016 7)。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收入与家庭医生工作价值匹配程度的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事公共卫生工作者认为收入与工作价值匹配的比例高于从事护理工作者(P<0.016 7)。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福利待遇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4)。不同岗位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参加阶段性进修培训、相关专业课程培训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者参与阶段性进修培训者占比高于从事护理与公共卫生工作者(P<0.016 7);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者过去1年参加相关专业课程培训者占比高于从事护理工作者(P<0.016 7)。不同岗位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过去3年职务提升与职称提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岗位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绝大多数都认为个人收入和福利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这一比例在家庭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成员中分别是95.6%(387/405)、95.7%(180/188)和98.8%(82/83);培训机会、社会认可和尊重、职称晋升机会排在第2位、第3位和第4位;但对家庭医生来说单位管理制度是排名第5的激励因素,对护士来说工作量是排名第5的激励因素,对公共卫生人员来说排名第5的则是工作条件。结论 不同岗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激励机制现状存在较大差异,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收入、福利待遇与培训学习情况优于从事护理和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且不同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激励因素的偏好有所不同。应当继续优化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薪酬结构,提升家庭医生团队的收入及签约服务费,完善经济激励措施;加强基层培训学习力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保障医疗卫生人员权益,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社会认可度。  相似文献   

12.
史华伟  李娟  梁亚浩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318-2323
背景 为深化医疗改革,让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更精准地提供健康服务,无锡市自2018年起面向区域内常住人口推出了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目的 分析推出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无锡市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老龄人口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健康服务需求,进而为完善、推广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 于2019年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自评调查问卷对879例老龄个体开展调研。调查内容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下无锡市老龄人口选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进行首诊的现况,并进一步探讨其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879份,回收有效问卷8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首选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者42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身体状况,接受社工的上门服务情况,上一年度平均月收入,接受长期、动态、循环往复的健康管理情况,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情况以及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情况的无锡市患病后选择医疗机构就诊的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体状况(经常患病:OR=2.223,P<0.05;一般:OR=1.449,P<0.05)、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较高(2 000~3 000元:OR=1.153,P<0.05;>3 000~ 4 000元:OR=1.138,P<0.05;>4 000元:OR=2.367,P<0.05)、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较短(15~30 min:OR=1.145,P<0.05;<15 min:OR=1.438,P<0.05)、知晓分级诊疗制度(OR=1.367,P<0.05)以及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OR=1.573,P<0.05)是无锡市患病后选择医疗机构就诊的老龄人口选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的影响因素。老龄人口健康服务需求意愿前三位分别是:专业的用药指导75.8%(635/838)、科学的养生指导73.1%(612/838)、科学的保健指导72.6%(608/838)。结论 无锡市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率有待提高,老龄人口身体状况、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是否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是否知晓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是其首选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的影响因素;建议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推行应该更充分考虑健康服务相关需求,进而使其成为缓解老龄社会医患矛盾、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和保障养老效率的利器。  相似文献   

13.
贾利利  李秀芹  郭昆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5):3056-3062
目的 探讨分级诊疗背景下患者对“下-上-下”转诊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6年11月—2017年5月,从下级医疗机构转至西安市某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中选取415例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有:患者的基本情况、患者对下级医疗机构的满意度、对上级医疗机构的满意度、对“下-上”转诊过程的满意度以及对“上-下”转诊过程的满意度情况。共发放问卷415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6.4%。结果 患者对下、上级医疗机构,“下-上”和“上-下”转诊过程的满意度依次为30.0%(120/400)、81.8%(327/400)、65.5%(262/400)、48.3%(28/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及对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态度、就诊费用是否满意是对下级医疗机构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患者人均月收入、参加医疗保险类型及对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态度、就诊费用、就医环境是否满意是对上级医疗机构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及对转诊手续便捷度、转诊花费的时间是否满意是对“下-上”转诊过程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患者文化程度及对转诊手续便捷度、转诊花费的时间是否满意是对“上-下”转诊过程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患者对上级医疗机构和“下-上”转诊过程的满意度较高,对“上-下”转诊过程的满意度较低,对下级医疗机构的满意度最低;年龄、文化程度、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态度、就诊费用、转诊手续便捷度、转诊花费的时间等是患者对“下-上-下”转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背景 上海市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率较高,然而“签而不约”现象普遍存在。目的 量化分析上海市慢性病患者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偏好,为优化慢性病签约服务内涵、提升签约服务效率及调整签约服务包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9年4-7月在上海市松江区对慢性病患者开展问卷调查。运用离散选择试验(DCE)的方法编制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DCE问题(共包括定期随访频率、药品供应可及性、家庭医生诊疗水平、健康管理活动、转诊服务便捷性、预约就诊时间弹性、医患共同决策氛围7个属性,每个属性有3个水平)。开展问卷调研的同时,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性访谈,以了解其对于签约服务的其他需求。采用混合Logit回归模型分析慢性病患者对不同签约服务的偏好情况。结果 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8份,有效回收率为82.7%。混合Logit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患者对不同签约服务的偏好依次为:在社区完全能配到二、三级医院药品(β=0.57,P<0.05),高水平的家庭医生诊疗(β=0.43,P<0.05),经常性的健康管理活动(β=0.36,P<0.05),高频次的定期随访(β=0.31,P<0.05),良好的医患共同决策氛围(β=0.12,P<0.05),高通畅的转诊服务便捷性(β=0.06,P<0.05),高弹性的预约就诊时间(β=0.04,P<0.05)。慢性病患者对签约服务的其他需求包括:实时健康咨询、专科医疗服务、医保报销、健康体检、康复指导、个性化健康评估等。结论 上海市慢性病患者偏好较高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药品供应可及性(在社区完全能配到二、三级医院药品)、家庭医生诊疗水平(高水平)、健康管理活动(经常,6次/月)。应加强患者偏好评估,把握偏好变化,不断优化慢性病签约服务内涵,从而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促进卫生资源的高效供给。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近年来北京市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已初现雏形,其中基层首诊作为分级诊疗的基础,对提高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效率十分重要。患者作为医疗服务的需方,研究其就医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对落实基层首诊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北京市患者在“生小病”时的就医选择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将患者引流至基层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 于2019年5月在北京市16个区的48家区属二、三级医院中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对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基层就诊选择意愿及其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和政策知晓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患者“生小病”时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3 732例调查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1 541例(41.29%)患有慢性病;知晓北京开展家庭医生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的患者分别为1 509例(40.43%)、1 641例(43.97%),但签约了家庭医生的患者仅占12.43%(464/3 732)。1 349例(36.15%)调查对象“生小病”时会选择前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籍、年龄、文化程度、社会医疗保险情况、家庭月收入、健康自评情况、慢性病数量、家庭医生制度知晓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情况及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是调查对象就诊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人、北京市户籍人口、有社会医疗保险、文化程度和收入较低、知晓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相关政策、签约了家庭医生的患者在“生小病”时更倾向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此对于非北京户籍、无社会医疗保险患者人群,应努力提高医疗保障,加强健康宣教;同时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和就诊环境,加大医改政策的宣传力度,并继续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吸引更多患者下沉基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北京市南磨房地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知晓与需求情况,从而为进一步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6年10 —11月采用方便抽样在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辖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抽取357例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及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知晓与需求情况。共发放问卷357份,回收357份,问卷回收率为100.0%。结果 147例(41.2%)居民知晓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就诊次数、对网格化管理便捷性评价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2周内患病情况 、患慢性病情况、职业、2015年医疗费用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知晓途径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医务人员(49.6%,65/131)、宣传栏/海报/宣传手册(20.6%,27/131)、朋友/家人(16.8%,22/131)。280例(78.4%)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有需求。不同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对网格化管理便捷性评价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需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婚姻状况、2周内患病情况、患慢性病情况、职业、就诊次数、2015年医疗费用居民对网格化管理的需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南磨房地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知晓率较低,但需求率较高,应进一步加强宣传,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提升服务便捷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了解居民的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覆盖和推广。目的 了解徐州市城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居民的知晓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法 于2017年6—9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徐州市4个城区34个社区的1 450例居民,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入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及签约现状。共发放问卷1 450份,有效回收问卷1 397份,有效回收率96.34%。结果 1 397例调查对象中,785例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为56.19%;主要知晓途径为电视媒体〔36.08%(504/1 397)〕、社区医务人员的宣传〔30.85%(431/1 397)〕。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年收入、职业、慢性病患病种类、自评健康状况、健康体检经历、两周患病情况、基层就诊经历的城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从家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步行时间的城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情况的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慢性病患病种类、自评健康状况、健康体检经历、基层就诊经历。结论 徐州市城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有待提高。相比较而言,年轻、文化程度高、企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居民、患有慢性病、自评健康较差、有健康体检经历和基层就诊经历的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度较高。可以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区居民中政策推广的潜在有利人群,实现政策的真实有效宣传。  相似文献   

18.
葛聪聪  张伟波  杨莉  张琼  蔡军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9):2365-2369
背景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急性期症状缓解或改善后回归社区康复。我国社区精神卫生资源服务利用率不高,患者满意度低,无法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需求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精神康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6年12月—2017年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18个区249个居(村)委2 285例社区在册管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特征与治疗情况调查表、无锡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需求调查问卷。比较不同特征患者康复需求总评分,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服务需求总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2 285例患者总需求评分为(2.93±1.07)分,需求评分较高的6个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会保障(3.57±1.42)分、情绪管理(3.50±1.42)分、治疗依从(3.47±1.43)分、症状管理(3.39±1.39)分、精神卫生知识(3.33±1.34)分、心理社会关怀(3.12±1.49)分。性别、城郊类型、文化程度、居住状况、主要照料者、就业状态、由家人经济供养情况、疾病支出费用、残疾证持有情况、家族史、服药情况、门诊随访情况、精神症状缓解程度不同的患者康复需求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总需求得分与年龄、病程呈线性负相关(r值分别为-0.230、-0.139,P<0.05);康复总需求得分与疾病复发次数、接受过康复服务的项数、服务满意度评分呈线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113、0.469、0.330,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郊类型、就业状态、家人经济供养情况、疾病支出费用、门诊随访情况、年龄、疾病复发次数、接受过康复服务的项数、康复服务满意度评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服务需求总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上海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多个领域均存在康复需求,城郊类型、就业状态、家人经济供养情况、疾病支出费用、门诊随访情况、年龄、疾病复发次数、接受过康复服务的项数、康复服务满意度评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服务需求总得分的影响因素,社会和政府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根据患者情况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现状和感知歧视体验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运用精神卫生和心理保健知识问卷和Link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对海南省某省级精神病专科医院的25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精神卫生和心理保健知识正确率为62.66%,重大精神卫生纪念日方面回答正确率低,为1.6%~7.9%,平均得分为(12.53±3.58)分;贬低-歧视感知平均得分为(2.74±0.52)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家庭居住地与精神卫生知识得分和贬低-歧视感知得分相关(P〈0.05)。此外,性别、职业也与贬低-歧视感知得分有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具有较高水平的感知歧视体验,受教育程度低、居住在农村者是当前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的薄弱人群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