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马文翰  常艺  徐超  赵亚利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9):2404-2413
背景 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工作正在成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要提供形式,但是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团队的、能够反映团队整体有效性的评估工具。 目的 在投入-中介-产出-再投入(IMOI)模型基础上建立一套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有效性评估指标,以指导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自我改进与持续发展。 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个人访谈法,初步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有效性评估指标体系。2021年5—7月,采用德尔菲法分别对24、21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结合课题组分析与专家建议确定评估指标。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7.5%(21/24)、100.0%(21/21),专家权威系数为0.88~0.91。两轮专家咨询的指标重要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138(P<0.001)、0.255(P<0.001),可行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263(P<0.001)、0.257(P<0.001)。最终构建了71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评估指标,其中一级指标7个(团队建设、成员素质、团队关系、团队过程、团队服务结果、认知及满意度、团队再发展,权重分别为0.155、0.155、0.097、0.141、0.155、0.155、0.141)、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48个。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基于IMOI模型的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有效性评估指标,从团队视角反映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有效性,可为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考评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重庆市及西部各地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提供客观参考。方法 结合我国和重庆市相关政策,采用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以2016年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初步建立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并编制专家咨询问卷。采用德尔菲法,经两轮专家咨询,确定绩效考核指标及其权重系数。结果 于2016年9月—2017年3月,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两轮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总体权威程度系数(Cr)为0.878。第1轮和第2轮专家咨询的指标总体协调系数(W)分别为0.320和0.386。最终构建了由5项一级指标、26项二级指标、67三级指标及其权重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指标体系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666。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专家的积极程度和权威程度均较高,第2轮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优于第1轮,专家意见协调性较好。该指标体系科学合理,能客观评估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广东省全科团队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客观评价广东省全科医生团队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的实施效果,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客观的参考。方法 结合我国和广东省相关政策,采用文献回顾等研究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Structure-Process-Outcome)”框架为基础,初步建立绩效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并编制专家咨询问卷。于2016年10月—2017年2月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经两轮专家(n=27)咨询,确定绩效考核指标及其权重系数。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分别为90.6%(29/32)和93.1%(27/29);专家对一级指标的权威系数为(0.82±0.11);第2轮咨询中指标总体协调系数为0.272(P<0.001),不同机构专家组内的协调系数均>0.453。最终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46个三级指标及其权重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全科团队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专家的积极程度和权威程度均较高,第2轮专家组内咨询意见趋向一致,协调性较好,咨询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前我国各地区均已形成符合当地特色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但尚缺乏科学、可行的效果评价工具。为此,本研究构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旨在进一步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质、高效发展。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并经小组讨论形成初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专家咨询表。于2021年9月—2021年12月,采用德尔菲法,以Better Together模型为理论基础,“结果框架”为指导,经过两轮专家咨询,确定最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确立各指标权重。结果 专家积极性和权威程度较高,两轮专家咨询表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和75%,权威程度系数分别为0.898和0.877;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两轮肯德尔系数分别为0.245(χ2=393.205,P<0.001)和0.252(χ2=453.417,P<0.001)。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构建以人群健康、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成本控制、居民认可、亲密度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其具体有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48个...  相似文献   

5.
背景 成都市武侯区自2014年开始“基层医疗转型”,开展以人为中心主动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PCAC)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单位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同时团队长在团队内部进行二次考核,但是目前缺乏科学、合理、有效、易于操作的团队内部使用的考核指标体系。目的 构建一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内部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为家庭医生团队合理、科学地评价团队内部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初步建立家庭医生团队内部签约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并编制专家咨询问卷。于2019年12月-2020年3月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经两轮专家咨询,确定了家庭医生团队内部签约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分别为100.0%(35/35)和100.0%(25/25)。两轮专家咨询的熟悉程度分别为(0.71±0.05)和(0.74±0.13),判断依据分别为(0.79±0.12)和(0.88±0.10),权威系数分别为(0.87±0.09)和(0.81±0.10)。两轮专家咨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77(χ2=322.054,P<0.001)和0.215(χ2=242.762,P<0.001)。最终构建了一套包含3个一级指标〔面对面服务(0.400 0)、非面对面服务(0.100 0)、面对面/非面对面服务(0.500 0)〕、10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及其权重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内部考核指标体系。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内部考核指标体系,可客观、科学地评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内部服务。  相似文献   

6.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正在被大力推进。与个人绩效考核方案相比,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单位的绩效考核方案包括“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两个过程,更能调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目的 构建基于签约服务费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归纳分析与半结构访谈,初步拟定“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草案。在草案基础上设计专家咨询问卷,并在2021年10月—2022年4月实施并完成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基于签约服务费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0%。第一轮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761 6,两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067(P<0.001)和0.712(P<0.001)。最终构建了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5个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结论 本研究基于签约服务费构建的包括3个一级指标(有效签约、有效服务、有效控费)的绩效分配体系具备一定逻辑性和科学性,体现了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签约服务的劳务价值,有利于发挥签约服务费的专项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长宁区家庭医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家庭医生工作模式,规范家庭医生服务。 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长宁区区属全部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主任、分管主任)共20人作为第一轮咨询专家;选取长宁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管理人员及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共40人作为第二轮咨询专家。采用德尔菲法,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构建家庭医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结果 第一轮专家咨询共发出问卷20份,有效回收问卷19份,有效回收率为95.0%;第二轮专家咨询共发出问卷40份,有效回收问卷39份,有效回收率为97.5%。专家的判断依据系数为0.894,熟悉程度系数为0.905,权威程度系数为0.900。第一轮专家的协调系数为0.21(χ2=12.11,P>0.05);第二轮专家的协调系数为0.42(χ2=49.76,P<0.05)。经过两轮专家咨询,确定一级指标7项,分别为资料信息化管理、签约、基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签约与医疗服务、满意度、医疗费用,二级指标17项,三级指标29项。 结论 构建的家庭医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较好地涵盖了目前家庭医生工作的重点,可作为近阶段评估家庭医生服务、改进服务提供机制、完善服务内涵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所有区(县)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但现行绩效考核指标难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构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推进。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国内外文献及使用成熟的评估工具,并经过小组讨论初步拟定指标池,设计了德尔菲专家咨询表。于2020年3-5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在该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30名,经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表均全部收回且有效,专家积极系数为100.0%,30名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为0.850~1.000,平均值为0.913,均达到可接受标准。第一轮专家咨询一、二、三级指标的重要性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144(P<0.05)、0.254(P<0.01)和0.268(P<0.01),第二轮专家咨询一、二、三级指标的重要性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158、0.354和0.495(P均<0.01),专家意见逐渐趋于一致,评价结果稳定、可靠。最终构建的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和59项三级指标。结论 咨询专家具有很高的积极性,且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经两轮咨询,专家对一、二、三级指标的评价意见趋于一致,有足够的协调性,本研究构建的我国家庭医生签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9.
李薇  彭迎春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2):2632-2636
目的 构建适宜的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筛选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并进行指标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评分。结果 33名专家均参加了先后两轮的咨询与座谈,积极程度为100.0%;权威程度系数为0.88。建立了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项(签约量、门诊服务量、服务效果、服务知晓利用、满意度),二级指标32项;核心二级指标15项。结论 本研究初步构建出了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段李博  郑宏  庄建林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6):2072-2076
背景 严重精神障碍残疾人参与就业有利于精神康复已成为全球共识,多学科参与的支持性就业服务项目近年来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这种模式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急需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以为服务项目的建立提供指导与评价。目的 为多学科服务团队介入严重精神障碍残疾人支持性就业建立科学、规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德尔菲法,建立评价指标框架,编制专家函询问卷,2019年7-9月邀请10名专家,通过前后两轮函询,根据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和集中程度,对指标进行增减和修改,建立综合评价指标及权重系数。结果 通过两轮函询,构建了一个包括3个一级指标(组织与资源投入、服务过程和工作结果)、13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专家积极系数为100.0%,熟悉系数、判断系数、权威系数分别为0.930、0.850、0.890,两轮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27和0.621,意见有较好的一致性(P<0.001)。结论 专家的积极程度高,权威性和协调性较好,两轮咨询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筛选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多学科服务团队介入严重精神障碍残疾人支持性就业服务的评价提供依据,有利于进一步借助政府平台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背景 上海市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除了满足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创业环境、资金投入等需求外,满足各类人才在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延伸需求对于促进“产城融合”至关重要。发展功能社区卫生服务是完善功能配套、促进“产城融合”的关键环节,但当前功能社区服务存在短板,无法为“产城融合”提供支撑,亟须突破。目的 分析科创承载型功能社区人群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并为家庭医生健康服务在功能社区的拓展提供建议。方法 2019年3-11月,通过对上海市科创承载型功能社区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1 500份问卷,获得功能社区人群基本情况及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等相关数据,了解功能社区人群的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并分析功能社区家庭医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并参考文献研究结果,对比与其他类型功能社区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与卫生服务需求的差异。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487份(99.13%),其中调查对象两周患病率〔5.92%(88/1 487)〕、慢性病患病率〔5.98%(89/1 487)〕较低;功能社区人群健康服务主观需求主要是常见疾病处理(1 251人,84.13%)、健康管理(858人,57.70%)、健康体检(699人,47.01%)、健康咨询(586人,39.41%)、心理咨询(470人,31.61%)。功能社区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为57.03%(848/1 487),45.73%(680/1 487)有签约意愿,且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自我感觉健康状况、慢性病患病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意愿产生影响(P<0.05);就诊意愿调查中,患病后想去的卫生机构前3位分别是市级医院(620人,41.69%)、区级医院(404人,27.17%)、门诊部(所)/卫生室/卫生服务站(153人,10.29%),其中质量(734人,25.41%)、距离(732人,25.34%)和有可信赖的医生(391人,13.48%)是主要影响因素;卫生服务实际利用情况与就诊意愿基本一致。结论 在科创承载型功能社区中开展健康保健服务具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不同类型功能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可能存在差异,应针对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健康服务方案,并吸取其他类型功能社区健康服务发展的优秀经验。建议从明确覆盖人群与服务内容、丰富供给方式、优化筹资来源、加强统筹协调等角度完善功能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的推进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目前上海市闵行区社区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认知情况,为上海市在医疗卫生改革中进一步完善、推广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4—6月,选取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400名(供方),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居民700名(需方)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双方基本信息、签约情况、认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最需要改善的方面,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知晓情况、就诊意愿、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主观需求情况,家庭医生对就诊对象了解情况、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落实情况。结果 社区居民中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7份,有效回收率93.9%;家庭医生中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3份,有效回收率90.8%。在社区居民中,知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432名(65.8%)。在家庭医生提供的所有服务中,社区居民需求排名前3项为健康体检,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精神卫生、传染病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健康咨询服务。家庭医生提供服务排名前3项为:慢性病建卡及随访管理、家庭病床及上门服务、双向转诊服务。在已签约的216名社区居民中,选择签约的家庭医生就诊率为50.0%(108名);家庭医生对于就诊对象是否为自己签约对象的了解率为78.2%(284/363)。居民和家庭医生认为目前服务中最需要改善的方面为家庭医生诊治水平、基本药物制度的药物种类和对于疑难杂症向专科医院的快速有序转诊。结论 供需方对于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认知情况存在一定差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队伍应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保证居民健康,保障家庭医生责任制的顺利实现和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3.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新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实现基层首诊、推进分级诊疗、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健康中国为背景,通过梳理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文献,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供方、需方及运行机制3个角度,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及质量不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接受度不高,全科医生培养与培训机制不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欠缺,医保支付机制导向性不强,沟通宣传机制和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建议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完善签约服务政策支持,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积极推进“互联网+社区医疗”。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评价指标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综合评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情况的评估工具。方法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法及专题小组讨论法初步确定指标体系,再以特尔菲法遴选评价指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本研究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0.9093。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是100%和96.43%;和谐系数分别是0.714和0.888;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9812和0.8873。建立了一套包括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及29个三级指标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本研究专家咨询质量好,所建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可作为评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的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15.
背景 云南省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起步较晚,了解社区居民的签约意愿及影响因素,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家庭医生服务的利用与开展成效,切实提高医疗服务的覆盖率。目的 了解云南省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意愿,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其签约意愿的因素,为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根据云南省昆明市13个区(县)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选取2个区1个县;采用典型抽样法,分别从每个区(县)中选取1个社区,依次为五华区的红云社区、西山区的前卫社区、晋宁区古城镇;采用方便抽样法,在每个社区中抽取90户家庭,以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7—9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主要内容为居民的基本情况、就诊行为及签约意愿等。共发放问卷1 412份,回收有效问卷1 318份,有效回收率为93.3%。结果 1 318例居民中,有签约意愿者1 187例(90.1%)。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类型、个人年收入、城乡环境、患慢性病情况、选择社区首诊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候诊时间、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费时间的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疗保险类型、城乡环境、患慢性病情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候诊时间、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费时间是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云南省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意愿较高,参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居住在城区、患慢性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候诊时间≤0.5 h、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费时间≤0.5 h的居民具有更高的签约意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南京市浦口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改善对策,为南京市浦口区进一步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星甸街道、泰山街道、汤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家庭医生及其团队成员共31名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采用自制访谈提纲,访谈内容包括:简单介绍南京市浦口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家庭医生签约后的特色服务项目与主要服务内容;签约居民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和困难等。结果 目前南京市浦口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包含门诊签约和社区签约两种形式,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接受程度较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慢性病老年人吸引力最大。开展的特色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含家庭医生APP线上交流;家庭医生公布手机号以方便沟通;发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卡,享受特定医疗服务项目折扣。签约居民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签约居民根据就医需求可自行前往二、三级医院,不需要家庭医生为其进行转诊;家庭医生APP转诊预约功能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签约流程过于繁琐;如何界定家庭医生手机咨询服务时间;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职责界定不清;激励机制不健全,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签约后药品种类配备不全;原全科医生引入家庭医生模式后工作量增加、精力不济;家庭医生APP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的开发。结论 南京市浦口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较好,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建议政府财政投入到位,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医保助力家庭医生,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家庭医生医疗知识培训与沟通技巧,招募家庭医生人才;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的品种以及医保报销的常用药物;完善家庭医生APP;切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背景京北山区的老年居民慢性病高发、经济基础薄弱、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有限、距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路途较远。目前京北山区家庭医生团队由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共同组成,二者在山区老年居民签约服务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目的了解京北山区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现状,并对山区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提出适宜建议。方法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2019年9—10月,选取北京市怀柔区北部山区的8个乡(镇),按比例抽取每个乡(镇)家庭医生团队的社区医生、乡村医生及签约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计抽取社区医生141例、乡村医生133例、老年居民345例。老年居民问卷内容包含基本情况、希望家庭医生团队提供服务的方式及内容、认为获取健康资讯最有效的渠道、对该服务模式的满意度等;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问卷内容包含基本情况、开展签约服务中互联网使用情况、为老年居民提供的服务内容等。同期,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4例社区医生、24例乡村医生、16例老年居民进行个人深度访谈,了解调研对象对联动签约服务模式中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职责的认知、对该签约服务模式的看法、对互联网在该模式中应用的看法、对该签约模式发展的建议等,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量性研究结果显示,京北山区老年居民希望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签约服务内容前3位依次为下乡开展大课堂宣传〔199(57.7%)〕、下乡体检〔197(57.1%)〕、送医送药下乡巡诊〔169(49.0%)〕;老年居民希望家庭医生团队开展服务的方式或渠道前3位依次为门诊诊疗服务,上门医疗服务、在社区组织健康宣教讲座;老年居民认为获取健康资讯最有效的前3种渠道依次是乡村医生/村中喇叭宣传〔253(73.33%)〕、社区医生就诊时面对面宣传〔134(38.84%)〕、张贴或发放宣传资料〔126(36.5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居民对服务态度、服务效果、服务项目、沟通能力的满意度是其对"乡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综合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健康管理服务、出诊服务、药品配送与用药指导服务、长期处方服务开展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使用网络在线与居民交流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质性研究发现老年居民对网络在线服务需求较低,对乡村医生依赖性高;乡村医生技术水平有限;社区医生与老年居民交流少,主要以协调医疗资源为主。结论京北山区老年居民签约服务的开展离不开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的共同努力,现阶段呈现出对乡村医生近距离服务的高度依赖,对社区医生高水平技术和医疗资源平台的需求。建议以老年居民需求为导向,发挥乡村医生地利人和的优势,发挥社区医生技术和平台优势,优化"乡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必然途径,居民作为卫生服务的需求方,其首诊意愿与基层首诊的顺利推行息息相关。目的 了解天津市社区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8年1—2月采用随机抽样法从天津市16个行政区划中随机抽取和平区、北辰区、河北区3区,选取760名在该时段有基层就诊经历的社区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居民对签约家庭医生的满意度及居民对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比较不同特征社区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754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9.2%。结果显示,90.3%(681/754)的居民表示愿意选择签约家庭医生作为首诊医生。不同年龄、家庭年收入、医疗保险类型、候诊时间、对签约家庭医生满意度、对家庭医生信任程度、对自身健康问题的了解程度、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保持健康的能力的签约居民基层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状况、患慢性病情况的签约居民基层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家庭年收入、候诊时间、对家庭医生信任程度、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是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为首诊医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天津市社区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较高,年龄、家庭年收入、候诊时间、对家庭医生信任程度、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是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为首诊医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背景 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可行路径。相关研究表明医联体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提高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认可度,但这一模式能否增强签约居民的患者体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目的 探讨医联体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患者体验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9—10月郑州市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签约居民为调查对象,其中林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单纯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模式(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北下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医联体全科团队组),两社区各随机抽取签约居民500人。采用Picker患者体验量表(PPE-15)对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患者体验各维度得分及总体评价。分析与总体评价强相关的具体患者体验指标,提取两组患者体验指标差值公因子。结果 两组签约居民的年龄、性别、参保类型、健康自评状况、有无慢性病均无差异(P>0.05),文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联体全科团队组居民就诊体验总体评价得分高于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P<0.05);医联体全科团队组在家人或朋友参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2个维度的得分高于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P<0.001),而在信息传递与患者教育这一维度的得分低于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组(P<0.05);两组签约居民在情感支持、尊重患者的偏好、生理舒适3个维度的得分无差异(P>0.05)。4个维度(信息传递与患者教育、情感支持、家人或朋友参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的患者体验与签约居民就诊体验总体评价强相关。15个患者体验指标差值可归为交流沟通、情感支持、服务连续、信息传递、尊重患者权利5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669%。结论 医联体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能够加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促进患者家人与朋友共同参与,增强签约居民的患者体验,但在信息传递与患者教育方面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邻里中心卫生单元对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影响。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闵行区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的“吉祥坊”邻里中心卫生单元、旗忠社区卫生服务站、邻松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抽取2017年1—9月的门诊就诊居民830、270、560例。采用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居民进行面对面入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7年10—11月,主要内容为居民的基本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情况、就诊满意度。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6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39%。其中,邻里中心卫生单元就诊居民800例(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居民800例(社区卫生服务站组),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间无差异(P>0.05)。在签约及就诊方面,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居民的“1+1+1”签约率、社区首诊率、预约转诊率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P<0.05),两组居民“1+1+1”组合内就诊率、因病住院率、大病及时转诊率间无差异(P>0.05);在健康管理服务利用方面,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居民接受健康评估、开具延伸处方、通过社区筛查发现疾病、依从性好的比例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P<0.05),两组居民开具慢性病延伸处方比例间无差异(P>0.05);在中医药和康复服务利用方面,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居民接受过中医药和康复服务的比例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P<0.05)。在就诊满意度方面,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居民对医生诊疗水平、医生服务态度、中医药和康复服务、预约转诊、开具延伸处方、自检项目的满意度评分及总体满意度评分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对排队等候时间的满意度评分低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P<0.05);两组居民对上门诊疗、健康体检的满意度评分间无差异(P>0.05)。结论 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的设立可拉近家庭医生与居民的距离,有效提升居民的就诊满意度,有利于家庭医生制度的落实和分级诊疗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