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利用RAPD技术分析野生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 Cham.)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态性及种内遗传差异。方法:本研究以7个不同产区的野生蔓荆为试材,采用RAPD技术对其遗传物质进行分析,结合NTSYS-2.10e软件进行遗传相似系数计算和UPGMA方法聚类分析。结果:10个随机引物共获得88条DNA谱带,其中46条(52.3%)具有多态性;采用CTAB法提取DNA时,先将试材在0.9%的蔗糖溶液中暗培养48 h,有利于提高DNA提取率和纯度。结论:各种质之间均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与地域关系和主要有效成分的化学差异并不一致,尚需进一步的植物逆境生理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来解释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供一种新型提取牡荆挥发油的方法。方法采用微波辐射法提取牡荆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和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出16个化合物,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石竹烯(20.14%)、4-羟基-苯甲酸(21.16%)、桉叶油素(12.79%)。结论通过微波辅助萃取法可以高效提取牡荆挥发油。  相似文献   

3.
单叶蔓荆子种子的最佳采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叶蔓荆子种子的最佳采收期。方法:本文以蔓荆子种子的发芽率为指标来考察单叶蔓荆子种子最佳采收期,种子的寿命和储藏方法。结果:江西省单叶蔓荆子种子的最佳采收期为每年的10-11月份,储藏方式对蔓荆子种子在一年内的发芽率无显著影响。结论:蔓荆子种子与蔓荆子药材在采收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福建产蔓荆子的研究现状。方法:对现有福建产蔓荆子的质量研究、生态效应、规范化种植等综合分析。结果和结论:蔓荆子是福建省的地产药材与主药材之一,应对不同部位入药进行研究,综合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5.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蔓荆子挥发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蔓荆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结果:分离出81个组分,确认了其中64种组分,并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其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性组分峰面积的96.85%。结论:主要成分为:α-蒎烯(4.26%)、1,8-桉树脑5.90(%)、芳樟醇(3.59%)、莰烯(4.89%)、丁子香酚(2.18%)、β-石竹烯(14.72%)、β-古芸烯(2.56%)、双环吉马烯(4.35%)、α-雪松醇(11.29%)。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栀子与其变种雀舌栀子、重瓣栀子及变型水栀子之间的亲缘关系。方法:从56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个引物对栀子及其近缘类群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应用SPSS10.0分析软件中的Jaccard方法计算任意两样品间的相似系数,用组内聚类方法计算得出聚类树状图。结果:共得到251个有效位点。聚类分析显示,栀子与重瓣栀子最先聚类,然后与水栀子聚类,最后与雀舌栀子聚类。结论:重瓣栀子与栀子亲缘关系最近,雀舌栀子与栀子的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DNA分子水平上分析新疆药用桑树资源9个栽培群体的遗传关系。方法 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引物,用这10个引物做RAPD扩增,应用NTSYS软件对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扩增出108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91个,多态比例为84.26%,各群体间存在较明显的遗传分化。另外,获得药桑的8个特异位点。结论 RAPD分析结果与新疆药用桑树资源植物的遗传关系的传统划分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卫星搭载药用植物曼陀罗遗传变异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曼陀罗种子为材料探讨太空环境对药用植物的影响。方法利用返回式卫星搭曼陀罗的种子,返回地面后播于实验田中,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NA(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不同组曼陀罗基因组的变异情况。结果从65个供试引物中筛选出15个能够产生可重复多态性增产物的引物。与地面对照组相比,失重组共产生39条多态性片段,基因组的多态性频率为23.1%,击中组共产生45条多态性片段,基因组的多态性频率为24.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丹参主要居群的遗传关系及药材的道地性问题。方法 选择丹参主要产地样本44个(包括9个居群样本),进行RAPD分析,得到的扩增条带用NTSYS-pc和AMOVA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1)从100多个引物中选择出11个多态性强和重复性好的引物,扩增得到129条带;(2)不同居群内多态位点比率为20.9%-55.0%;(3)用UPGMA法得到所有样本的聚类图,可分为6个主要分支组和3个组外个体,其中四川中江居群的5个样本聚为一组,并与其他样本遗传距离较大;(4)按产地分组,遗传差异的80.44%存在于居群内,8.29%来自于组内居群间,11.27%的遗传差异来自于组间。结论 (1)丹参居群内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2)山东和河南的栽培居群栽培种源来自于当地野生居群,尚没有进行人工选择,丹参酮ⅡA等成分的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栽培条件不理想;(3)地区间居群的遗传分化不均衡,四川中江和河北承德居群与其他居群距离较远;(4)丹参的道地性的确定应当依据现代的优质药材评价系统,山东和河南产的丹参也可主为是丹参的道地药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4种黄荆子提取物(EVn-10、EVn-20、EVn-30、EVn-50)对人卵巢癌CoCl细胞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抑制增殖活性最强的提取物。方法体外培养人卵巢癌CoCl细胞,分为4个实验组及3个对照组,以不同浓度的提取物及对照药物孵育48h,MTT比色法测定四种提取物对人卵巢癌CoCl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4种黄荆子提取物对人卵巢癌CoCl细胞增殖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以EVn-50效价最高,其IC50为1.02μg/mL,效价强度与DDP(IC50为0.82μg/mL)接近。结论黄荆子乙酸乙酯提取物EVn-50能有效抑制人卵巢癌CoCl细胞增殖和生长。  相似文献   

11.
云南铁线莲属12种药用植物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12种铁线莲属药用植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为生药鉴定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遗传多样性,UPGMA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利用筛选出的10个随机引物对供试材料DNA进行随机扩增,共得到89条带,其中多态性带有89条,多态性百分率为100%.采用UPGM聚类法对扩增出的谱带进行遗传聚类分析,得出反映各种间亲缘关系的树状图.对多数种而言,种间差异明显,同种不同分布点也存在差异,但同一分布点的不同个体差异较小.结论:该标记技术对铁线莲属植物的生药鉴定是可行的,在系统学方面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三带喙库蚊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国4省三带喙库蚊的遗传多态性。方法:分别用8种随机引物对采自我国广东、福建、海南和贵州的12只三带喙库蚊的基因组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用PHYLIP软件包中的NEIGHBOR程序对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然后用软件TREEVIEW绘制出系统发育树。结果:8种随机引物共扩增出RAPD片段270个,RAPD谱带均为单型。系统发育树显示,海南的2只三带喙库蚊聚为一枝,而其余标本中同一省份的标本均未能聚为独立的分枝。结论:三带喙库蚊个体间的遗传变异较大;不同省份三带喙库蚊的变异具有交叉。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不同产地单叶蔓荆子挥发油GC-MS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 (GC- MS)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山东六个不同产地的单叶蔓荆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 ,对分离出的成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不同产地单叶蔓荆子挥发油的成分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荣成产者分离出 4 2个峰 ,确认了其中 2 8种化合物 ;蓬莱产者分离出 2 6个峰 ,确认了其中 17种化合物 ;牟平产者分离出 36个峰 ,确认了其中 13种化合物 ;大汶河产者分离出 2 3个峰 ,确认了其中 13种化合物 ;滨州产者分离出 34个峰 ,确认了其中 2 0种化合物 ;崂山产者分离出 36个峰 ,确认了其中 14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山茱萸不同栽培品种之间的遗传关系,为山茱萸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后的CTAB法从山茱萸叶片中提取总DNA,进行RAPD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计算DICE遗传相似性系数,Be-tween-groupslinkage方法聚类,构建亲缘关系树系图。结果共筛选出22个10个碱基随机引物用于PCR扩增,12个样品获得了13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5条,占56.3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纺锤形果型自成一类,短梨形果型与短圆柱形果型聚为一类,其余几种较长大的果型聚为一类,反映了栽培过程中人为选择的后果。结论实验结果与山茱萸栽培品种的生物特性和区域分布基本一致;RAPD分析可作为对山茱萸品种选育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运用RAPD技术刻划了国产姜黄属药用植物的遗传背景差异,并结合经典分类和异地栽培观察和聚类分析,初步澄清了姜黄属植物的一些分类学争议,从DNA分子水平上为姜黄属植物分类与中药鉴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袁菊红  孙视  彭峰  冯煦  夏冰 《医学教育探索》2007,(10):1555-1561
目的研究石蒜属4种植物的种间亲缘关系和同一种内不同采集地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为其种质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分子佐证。方法用ISSR和RAPD标记分别对不同采集地的37份石蒜属植物(石蒜18份、中国石蒜10份、换锦花5份、忽地笑4份)的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1)16条ISSR和17条RAPD引物分别扩增出229和215条带,多态比率分别为85.59%和69.77%,显然,ISSR检测出的多态性条带的能力优于RAPD;(2)ISSR和RAPD标记检测同组供试材料种间或种内的Nei′s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分别为0.5459~0.9345,0.6419~1.0000,平均为0.6836,0.7428。两者相关系数r=0.8582,达极显著水平。(3)ISSR和RAPD标记的分子聚类结果相近,两种标记均能准确地把不同来源的材料先按种聚类,种间的分子分类结果与传统经典分类相符;种内不同采集地材料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其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4)用POPGENE3.2分析的种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与用AMOVA进行的遗传变异巢式方差分析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两种标记均可用于石蒜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与种内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虽然ISSR标记在种间遗传多样性检测上分辨力较RAPD标记低,但ISSR标记能检测到更高的种内遗传差异性,更适合种下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用RAPD方法对正品和伪品大黄进行指纹图谱的研究,为正品和伪品大黄的基原鉴定提供分子依据。方法 对RAPD反应的实验体系进行了优化,并采用个体筛选的方法筛选121个引物,采用BSA的方法筛选了64个引物。结果 分别得到了2个具有正品大黄的特征性条带的引物。结论 该方法可靠、准确、快速、重现性好,达到了在分子水平上鉴定正品和伪品大黄基原的目的。此外,该实验亦表明BSA的方法筛选种的特征性条带的引物的效率比个体筛洗引物的效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新疆贝母属植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期获得新疆贝母属不同种之间的遗传多态性。方法 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结合ISSR分子标记,对所选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综合分析。结果 2%琼脂糖凝胶电泳扩增总条带数为185条,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81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97.84%。基于UPGMA软件对10种贝母的遗传差异性分析表明,12个ISSR引物可以将新疆贝母不同种之间遗传差异明显区分开来,其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370.80,以0.50为最低遗传相似系数,可将10种贝母分成4个大类。结论 揭示了10种贝母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为新疆野生贝母属植物资源的收集和种间分类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国外实验动物信息资源网站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建立实验兔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的最优反应体系,并对RAPD引物进行筛选优化。方法以白毛黑眼(WHBE)兔,日本大耳白(JW)兔,新西兰(NZW)兔为实验材料,对影响RAPD反应的各因素进行优化,摸索出最佳的Mg^2+,dNTP,Taq酶,引物和DNA模板的浓度,并从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适合实验兔RAPD反应的引物。结果最优RAPD—PCR反应体系为:在20山的反应体系中,Mg^2+1.5mmol/L,dNTP0.25mmol/L,Taq酶1.25U,引物5μmol/L,模板DNA40ng。60个RAPD引物中剔除了重复性差,条带模糊的引物后,有25个引物稳定,扩增出来的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的25个引物和建立的PCR体系可应用于实验兔的RAPD反应。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Penicillium marneffei (P. marneffei) is an emerging pathogenic fungus that can cause invasive mycosis in patients with AIDS. The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P. marneffei infection in AIDS pati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remain unclear so far.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within a population of 163 P. marneffei isolates obtained from AIDS patients and search for the dominant clinical strai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ixty-three P. marneffei isolates obtained from AIDS pati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January 2004 and December 2009 were studied by 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using two random primers (H2 and H22). The degree of similarity between samples was calculated through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from RAPD fragment data and the dendrogram was assessed using the 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 (UPGMA).
Results  Two primers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discrimination and good stability. Primer H2 yielded eight different patterns (H2-1 to H2-8) among 163 isolates with the discriminatory power being 0.413. Primer H22 identified seven types (H22-1 to H22-7) among 163 isolates with the discriminatory power being 0.467. 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based on RAPD data among 163 P. marneffei isolates ranged from 0.681 to 0.957, 61.96% of which were no less than 0.83. The discriminatory power of the two primers was 0.524. One hundred and sixty-three P. marneffei isolates were clustered into nine distinct groups (groups I to IX) at th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value of 0.83 and group I was the most common, including 101 strains (61.96%).
Conclusion  The RAPD analyses could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as to the degree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linical P. marneffei isolates, revealing genetic polymorphism and dominant stra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