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Fu JY  Wu Y  Wang ZY  An Y  Sun TQ  Xi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7):470-472
目的探讨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临床上未发现淋巴结转移(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应用的意义。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641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灶大小及数目的关系。同时对治疗5年以上的114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和对侧甲状腺腺叶复发与初治时中央区淋巴结病理隋况的关系。结果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53.0%。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的T分期和数目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随访的114例患者中12例发生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其中11例患者第一次手术时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阳性率较高。5例对侧甲状腺腺叶再发乳头状癌,其初治时中央区淋巴结病理情况差异较大。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央区淋巴结病理情况与肿瘤原发灶的数目有关;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高者易出现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亚甲蓝示踪剂定位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探讨亚甲蓝定位前哨淋巴结的手术经验和技巧。方法应用亚甲蓝作为前哨淋巴结示踪剂,对5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同时常规行颈部功能淋巴结清扫术,统计前哨淋巴结及颈部淋巴结数量,结合术中冰冻及术后石蜡病理,分析前哨淋巴结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相关性。结果 51例患者中,共有46例发现蓝染的前哨淋巴结,前哨淋巴结检出率90.2%,阳性率45.7%,阴性率50%,假阴性率4.3%,灵敏度91.3%(21/23),准确度95.7%(44/46)。结论亚甲蓝定位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转移状态的判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临床上应严格掌握操作规则并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7月收治的89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例,按是否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分为2组,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共40例(A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共49例(B组)。对89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对比分析2组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术后并发症、5年随访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A、B 2组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年后,2组均无死亡,无对侧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但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方面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是必要、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甲状腺彩超体检项目的普及,特别是超声诊断技术的提升及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技术的广泛应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及检出率明显提高[1],特别是肿瘤直径≤4 cm且临床评估无颈部淋巴结转移(c N0T1/T2期)的患者逐渐增多。虽然甲状腺乳头状癌生长缓慢,预后相对较好,但早期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2],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3-6]显示,转移淋巴结残留或复发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因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08年3月接受手术并进行淋巴结切除的38例(44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包含因复发手术的病例),回顾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38例(44侧)患者中,颈淋巴结的转移率为57.89%,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7.37%)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1.58%)中66.67%同时伴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冈素为年龄<45岁和肿瘤侵犯被膜,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颈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常见情况,尤其是中央区淋巴结;建议有甲状腺被膜侵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应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2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5.89%(117/326)。年龄在〈45岁、肿瘤直径〉1cm及原发灶浸润包膜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年龄≥45岁、肿瘤直径≤1cm及原发灶未浸润包膜的o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年龄:46.56%比28.72%,P=0.001;肿瘤直径:44.44%比26.45%,P=0.001;包膜浸润:50.00%比33.09%,P=0.020)。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和肿瘤直径〉1cm是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6例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8例并发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4例出现暂时性喉上神经损伤,1例并发急性喉头水肿,无永久性喉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66例(81.60%)获得随访,随访7~67个月(平均31.2个月),有3例发生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处理方式,建议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规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特别是年龄〈45岁和肿瘤直径〉1cm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2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其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29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1.3%。单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组患者身高、肿瘤最大径、钙化、被膜浸润、伴桥本甲状腺炎与无转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身高≥160.5 cm、肿瘤最大径≥5.5 mm、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最大径、身高、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复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相关文献,针对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特征及预测因素进行综述。结果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年轻患者、肿瘤直径更大、多灶癌及BRAF基因突变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肿瘤位于上极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可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低,无法满足术前诊断的需要。大量研究证实,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术前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伴有淋巴结转移的c N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采用选择性保留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外科手术治疗的77例c N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研究,其中39例患者采用选择性保留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保留组),38例患者采用常规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常规组),数据分析采用SAS10.0软件,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用均数±标准差(x珋±s)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感觉功能优良率、手术并发症率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值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保留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3年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保留组的术耳廓区、颈肩区的皮肤感觉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9.74%、87.17%均高于常规组的71.05%和68.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组的手术并发症率10.26%低于常规组的28.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 N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采用选择性保留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会延长手术时间,但是可显著的改善患者术后术区皮肤感觉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构成比变化、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1月-2011年12月首次诊断并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例1616例,分析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构成比变化;比较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A组)与单灶组(B组)及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内不同亚组相关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构成比由2002年的8.33%(4/48)逐渐上升至2011年的30.38%(96/316).A组与B组相比有更高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45.09% vs25.02%;P =0.000)和腺体外浸润率(20.95%vs 9.04%;P =0.000).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中非单纯微小癌组比单纯微小癌组、病灶数目≥3个的病灶组比病灶数目为2个的病灶组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高(P<0.001),而腺体外浸润发病率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证实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复具有更高的复发率(24.05% vs 8.98%;P=0.000).结论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数量及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较单灶组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腺体外浸润;非单纯微小癌组比单纯微小癌组、病灶数目≥3个的病灶组比病灶数目为2个的病灶组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高,而腺体外浸润发病率则无差别;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疾病的复发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为临床更合理的选择手术方法提供参考。分析124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肿瘤的大小及病理学分型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甲状腺乳头状徜小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和病理分型有关,治疗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2.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清扫中央区淋巴结的临床意义。2014年1~12月对32例手术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患者22例,淋巴结转移率68.75%。性别、肿瘤大小、包膜侵犯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年龄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关。对c 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患者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影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以探讨对PTMC患者的治疗方式,进而改善疾病预后。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获取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综述。结果临床上PTMC患者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仍然较高。预防性中央区颈部淋巴结清扫对于降低疾病局部复发率及明确疾病分期以指导术后治疗至关重要。结论对于术前已证实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PTMC,应进行中央区颈部淋巴结清扫。对于c N0期患者,应对高危或存在高风险的PTMC患者进行预防性中央区颈部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MET蛋白在有或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状癌及良性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PTC1组)62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PTC2组)50例,甲状腺滤泡状腺癌(FTC组)l0例及良性甲状腺组织(良性组)30例中的C—MET蛋白的表达。结果PTCI组的C—MET表达明显高于其它3组(P〈0.001)。两两比较C—MET表达结果:PTC1组与PTC2组比较,P〈0.001;PTC1组与FTC组比较,P〈0.001;PTC1组与良性组比较,P〈0.001;PTC2组与FTC组比较,P=0.002;PTC2组与良性组比较,P〈0.001;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MET的表达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是肿瘤的囊外扩展和直接侵犯的标记。该指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评估,决定手术方式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保留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行多保留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共清扫淋巴结485枚,颈淋巴结转移率66.0%(320/485);声音嘶哑2例;术后颈丛功能满意,颈部肌肉无僵硬萎缩,无肩下垂、抬肩无力及肩部疼痛,亦无耳后、肩部感觉障碍和面部水肿。均获随访,平均4(1~7)年;颈部复发1例,肺转移、全身多发转移各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多保留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作用确切,在彻底清扫颈淋巴结的同时能更好地保留患者颈部功能及外形,避免术后颈面部水肿及感觉异常。但对于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且淋巴结较大,肿瘤外侵明显的不在该手术考虑范嗣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1(SIRT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组织芯片技术检测8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IRT1的表达,分析SIRT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SIRT1阳性染色主要集中在细胞核中,呈黄色或者棕色颗粒。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8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IRT1阳性率为48.9%。χ~2检验结果显示,SIRT1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SIRT1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癌灶多少、甲状腺包膜浸润不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RT1阳性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SIRT1可能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和颈部淋巴结转移,并可能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临床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中心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间行甲状腺癌根治+颈淋巴结清扫术,且颈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大于8枚的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资料。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容易转移至Ⅵ区(单侧甲癌72.3%,双侧甲癌88.9%),其次是Ⅲ、Ⅳ区(单侧甲癌57.9%,双侧甲癌50%~66.7%),Ⅴ区和Ⅰ区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单侧甲癌0%~20.1%,双侧甲癌25%~33.3%)。侵犯甲状腺包膜(88%)和滤泡亚型(85.7%)的甲状腺癌容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良性病变局部恶变(27.3%)和包膜型(25%)甲状腺癌,较少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上极的肿瘤可以先出现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的研究有助于确定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范围,建议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规清扫Ⅵ区淋巴结,肿瘤位于甲状腺下极者需清扫对侧下极淋巴结;对于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的患者,应增加清扫Ⅱ、Ⅲ区的淋巴结。对风险较高的滤泡亚型及侵犯包膜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清扫范围要更大,应清扫Ⅱ~Ⅵ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MET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对甲状腺癌有无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术中快速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MET表达,以期了解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所有患者均行颈部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比较C-MET蛋白两种染色强度的淋巴结转移率。结果染色强阳性25例,染色阳性60例。染色强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染色阳性组(P0.001)。结论 C-MET的表达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术中快速免疫组化检查对决定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的方式。方法:205例患者中,行患侧腺叶和峡部切除术者137例,行全甲状腺切除者65例,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者37例。结果: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术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明显优于全甲状腺切除者。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主张行患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如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同时行患侧淋巴结清扫,而对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不考虑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治疗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最佳的手术方式.方法 2000年1月-2010年1月139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在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接受了不同范围的甲状腺切除+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本文对其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9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中,甲状腺全切除者91例,甲状腺大部切除或次全切除者48例,癌灶直径平均为(0.45 ±0.24) cm其中42例(30.2%)甲状腺微小癌为多灶性,27例(19.4%)为双侧癌.59例(42.4%)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Ⅵ、Ⅱa、Ⅲ或Ⅳ区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58例(41.7%)、3例(2.2%)、10例(7.9%)、5例(3.6%),仅有Ⅲ区淋巴结转移者1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与微小癌浸润甲状腺被膜密切相关(x2=38.39,P<0.001).本组病例随访30 ~15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03个月,2例对侧残留腺叶复发.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随访满10年者16例,10年生存率为100%.结论 多发癌灶和Ⅵ区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2个重要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初次手术时行甲状腺全切除+Ⅵ区淋巴结清扫是最佳的术式,可降低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