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收治的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7)和试验组(n = 17)。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60 min,试验组行常规物理治疗30 min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30 min。训练前、训练8周后、训练结束后随访1个月,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生理消耗指数、粗大运动功能测试D区和E区、压力中心包络面积、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脱落4例。试验组训练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t| > 3.219, P < 0.05),1个月随访时除10MWT明显降低外(|t| > 3.491, P < 0.01),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t| < 1.565, P > 0.05);训练后和随访时,除6MWD外,其他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 2.108, P < 0.05)。结论 在传统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平衡和步行,疗效可持续至少1个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瘫儿童辅助步行前后的能量消耗。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0月,小学1~5年级学生(对照组,n=21)及在本院康复训练的脑瘫儿童(观察组,n=22)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在50 m的步道上连续步行6 min,测定静息心率、步行后心率和步行距离,计算步速、物理消耗指数(PCI)。观察组分别测试用前臂拐和不用前臂拐时各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步行距离、步速显著减小(t10.653,P0.001),PCI显著增加(t4.207,P0.001)。观察组用前臂拐和不用前臂拐比较,运动后心率、心率差值均显著降低(t=8.389,P0.001),步行距离、步速和PCI均降低(t2.382,P0.05)。结论前臂拐辅助步行可降低脑瘫儿童的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对脑性瘫痪(CP)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关于RAGT治疗CP儿童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献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21年12月。主要结局指标包括CP儿童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D区评分、GMFM-E区评分、伯格平衡量表(BBS)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步速、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由2名研究者独立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完成对纳入文献的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和风险评估。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系统评价手册,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P值和I2检验综合判断是否存在异质性,当P≥0.1,I2≤5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当P<0.1,I2>50%时,采用随机效...  相似文献   

4.
步行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终极目标在生物力学水平上的体现,对儿童心理和运动独立性的形成均有重要意义.痉挛型脑瘫儿童需要提高步行功能以获得独立的移动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质量.传统的步行训练操作标准无法规范统一,评定指标不能标准量化.下肢康复机器人以高强度、重复性运动为特征,是近年来改善神经疾患步行移动功能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简单...  相似文献   

5.
<正>康复机器人目前在康复领域内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表明,早期应用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RAGT)对脑卒中、脊髓损伤和脑外伤患者,有利于其重建正常步态,恢复步行能力~([1—2])。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应用RAGT训练对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儿童步行功能也有明显改善作用~([3]),是一种新的改善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训练方法。虽然成年脑瘫患者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主动运动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2013年3—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明确诊断,并收入住院治疗的3—12岁痉挛型脑瘫儿童40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0例,试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项)、足印分析法、10m步行测试(10 meters walk test,10MWT)、1min步行测试(1 minute walk test,1MWT)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88项D区和E区评分、跨步长和步宽、10m步行时间及1min步行总距离均优于训练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利于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并提高步行的速度和耐力,有助于患儿适应和参与学校及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性瘫痪的儿童由于在产前期、围产期和产后早期尚未成熟的大脑受到了损害或损伤,导致运动功能和姿势的障碍。通常这些患儿还可能分别伴有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癫痫、语言障碍、行为障碍、情绪障碍、感觉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以Bobath法为主的基础康复和生物反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减重步行训练。共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区和E区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D区和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多(P<0.05)。结论增加减重步行训练可以进一步促进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运动训练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省儿童医院脑瘫康复中心2002-01/10共收治痉挛型脑性瘫痪212例。除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外,主要以运动疗法进行训练,疗效很好。  相似文献   

10.
推拿并运动疗法改善痉挛性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娄丹  刘俊奇  吴娟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1):12-12,15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按摩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5/2003-09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脑瘫早期干预病房完成.将74例脑性瘫痪儿童患者随机分2组:推拿疗法配合运动疗法组和单纯运动疗法组.推拿疗法:采用捏拿等放松手法治疗配合牵张手法治疗.肱二头肌紧张,曲肘明显时,主要采用捏拿手法放松,再采用牵张手法:一手握住患儿肘关节附近,另一手握住手心,使手、腕、肘伸展,上举,外旋,使手超过头顶.使患儿的肩、肘、腕、指关节痉挛症状获得缓解并处于充分伸展位.然后,让患儿放松,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此往复.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运动疗法:根据患儿的实际运动能力,灵活应用Bobath神经发育疗法与Vojta运动发育疗法,通过控制不正常的运动模式、异常的张力和异常协同方式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出现.1次/d,30 min/d,15~2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纳入74例儿童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1]运动功能测量表评分:治疗后脑瘫患者在坐和独走评分推拿疗法配合运动疗法组显著高于单纯运动疗法组[(49.3&;#177;24.26,53.7&;#177;22.74);(40.2&;#177;24.48,35.9&;#177;15.45),(t=2.73,P<0.01);(t=2.45,P<0.01)].[2]治疗后疗效评定:治疗后推拿疗法配合运动疗法组在翻身和爬行评定项目中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运动疗法组[(91.89%,72.97%),(70.25%,54.05%)].结论早期推拿疗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疗效比单纯运动疗法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按摩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5/2003-09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脑瘫早期干预病房完成。将74例脑性瘫痪儿童患者随机分2组:推拿疗法配合运动疗法组和单纯运动疗法组。推拿疗法:采用捏拿等放松手法治疗配合牵张手法治疗。肱二头肌紧张,曲肘明显时,主要采用捏拿手法放松,再采用牵张手法:一手握住患儿肘关节附近,另一手握住手心,使手、腕、肘伸展,上举,外旋,使手超过头顶。使患儿的肩、肘、腕、指关节痉挛症状获得缓解并处于充分伸展位。然后,让患儿放松,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此往复。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运动疗法:根据患儿的实际运动能力,灵活应用Bobath神经发育疗法与Vojta运动发育疗法,通过控制不正常的运动模式、异常的张力和异常协同方式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出现。1次/d,30min/d,15~20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纳入74例儿童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运动功能测量表评分:治疗后脑瘫患者在坐和独走评分推拿疗法配合运动疗法组显著高于单纯运动疗法组[(49.3±24.26,53.7±22.74);(40.2±24.48,35.9±15.45),(t=2.73,P<0.01);(t=2.45,P<0.01)]。②治疗后疗效评定:治疗后推拿疗法配合运动疗法组在翻身和爬行评定项目中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运动疗法组[(91.89%,72.97%),(70.25%,54.05%)]。结论早期推拿疗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疗效比单纯运动疗法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2组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测量足背屈角和进行粗大运动功能(GMFM 88)、三维步态分析评估运动功能。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足背屈角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GMFM评分D、E区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步长较治疗前明显变长、步速更快(均P<0.05),支撑相明显缩短、摆动相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的步速、支撑相和摆动相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能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足背屈角,提高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基础康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悬吊训练治疗。2组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评估量表(GMFM-88)、北京盖泽尔量表(Gesell)及Berg平衡量表进行运动功能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GMFM-88量表的D区、E区、Gesell中的大运动、精细运动DQ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训练能有效提高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水平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4.
高压氧合并功能训练对儿童脑性瘫痪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患者综合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5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高压氧并用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只接受高压氧治疗,采用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并用康复功能训练利于提高小儿脑瘫患者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5.
124例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伟成 《中国康复》1989,4(2):58-60
本文报告了124例脑性瘫痪患儿,采用Bobath方法进行康复治疗,总有效率为97.58%,复习有关文献详细介绍了脑瘫患儿的治疗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16.
背景寻找有效改善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独立步行能力的方法,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是目前脑瘫治疗的热点题目.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对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设计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单位中山市博爱医院康复科.对象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92例脑瘫患儿.方法92例患儿随机分为针刺组72例,予针刺治疗,对照组20例,口服脑复康,1粒/次,3次/d,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儿显效率的比较.②治疗后两组患儿主要运动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对92例脑瘫患儿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组有效率79%,对照组有效率55%,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74,P<0.05);3岁以下患儿,针刺组有效率为84%,对照组有效率5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12,P<0.05);大于3岁年龄,针刺组有效率57%,对照组有效率5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05,P>0.05).针刺后患儿79%可翻身,62%可独坐,47%可膝爬,33%可独站,7%可独走.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4.5,11.1,16.2,10.2,5.17,P<0.05或P<0.01).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除独走项无差异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x2=4.74,4.81,4.78,4.33,1.46,P<0.05).结论年龄越小,疗效越好,3岁前是脑瘫患儿针刺的最佳治疗时机;CT异常的脑瘫患儿其运动障碍明显高于CT无异常者,运动障碍多见于中央型萎缩,智力障碍和语言障碍多见于皮质型萎缩;针刺可尽早建立脑瘫患儿的主要运动功能,为脑瘫患儿独立行走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寻找有效改善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独立步行能力的方法,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是目前脑瘫治疗的热点题目。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对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设计: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单位:中山市博爱医院康复科。对象: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92例脑瘫患儿。方法:92例患儿随机分为针刺组72例,予针刺治疗,对照组20例,口服脑复康,1粒/次,3次/d,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儿显效率的比较。②治疗后两组患儿主要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对92例脑瘫患儿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组有效率79%,对照组有效率55%,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74,P&;lt;0.05);3岁以下患儿,针刺组有效率为84%,对照组有效率5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5.12,P&;lt;0.05);大于3岁年龄,针刺组有效率57%,对照组有效率5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05,P&;gt;0.05)。针刺后患儿79%可翻身,62%可独坐,47%可膝爬,33%可独站,7%可独走。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4.5,11.1,16.2,10.2,5.17,P&;lt;0.05或P&;lt;0.01)。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除独走项无差异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x^2=4.74,4.81,4.78,4.33,1.46,P&;lt;0.05)。结论:年龄越小,疗效越好,3岁前是脑瘫患儿针刺的最佳治疗时机;CT异常的脑瘫患儿其运动障碍明显高于CT无异常者,运动障碍多见于中央型萎缩,智力障碍和语言障碍多见于皮质型萎缩;针刺可尽早建立脑瘫患儿的主要运动功能,为脑瘫患儿独立行走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高夺氧合并功能训练对儿童脑性瘫痪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谭杰文  李建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55-955,961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患者综合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5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高压氧并用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只接受高压氧治疗,采用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奈氧治疗并用康复功能训练利于提高小儿脑瘫患者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9.
抗痉挛治疗改善脑性瘫痪患儿大运动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对脑性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以上田法为主的抗痉挛治疗和神经发育疗法;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发育疗法,采用大运动评价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进行功能评定及修订的Ashworth量表(Ashworth s measure,MAS)评定痉挛程度。结果:治疗组MAS评分为0.92&;#177;1.08,对照组评分为1.56&;#177;1.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78,P&;lt;0.05)。两组1~5功能区GMF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17~5.32,P&;lt;0.05)。结论:抗痉挛治疗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程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对脑性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以上田法为主的抗痉挛治疗和神经发育疗法;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发育疗法,采用大运动评价表(grossmotorfunctionmeasure,GMFM)进行功能评定及修订的Ashworth量表(Ashworth'smeasure,MAS)评定痉挛程度。结果:治疗组MAS评分为0.92±1.08,对照组评分为1.56±1.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78,P<0.05)。两组1~5功能区GMF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17~5.32,P<0.05)。结论:抗痉挛治疗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程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