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吴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2):130-132
正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幸存患者常会遗留严重的运动、言语、认知等功能障碍,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积极研究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1985年由Barker等首先创立的一种非侵入性调制脑功能方法之一,具有高频(1Hz)兴奋和低频(≤1Hz)抑制的双向调制、无痛、无创及操作方便等优点~([1])。近年来既作为研究工具,又作为康复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脑卒中临床康复医疗中。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3.
经颅磁刺激在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TMS)在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三组,30例健侧刺激组、25例患侧刺激组和25例对照组,健侧刺激组、患侧刺激组予常规治疗+TMS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疗程均为2周.三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临床肌力检查.结果:在治疗2周后,Fugl-Meyer评分健侧刺激组(53.1±14.7)分、患侧刺激组(51.7±13.9)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优于对照组(39.8±1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指数评分健侧刺激组(51.7±14.6)分、患侧刺激组(50.5±15.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43.8±15.2)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刺激组、患侧刺激组临床肌力检查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进行TMS治疗后可明显促进惠肢的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6.
正脑卒中后早期、合理的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残率,但仍有50%—6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损害[1]。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IBS)是一种新兴的中枢干预技术,可以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2]。将NIBS与外周性干预按照一定的模式相结合,可促进大脑功能重塑[3],然而,不同的结合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不同[4]。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的高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导致的运功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肢活动不利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虽然近年来常规康复治疗技术和方法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运动功能障碍仍然是康复治疗领域的难题之一,人们也一直在探索提高患者运动功能的新方法。自2005年以来,已有学者开始 相似文献
8.
正伴随着全球老龄化的逐年加重,脑卒中成为老年人群的第2位死因~([1])。在我国,脑卒中目前已经成为城乡群众的第一位死亡原因~([2])。由于居高不下的致残率,脑卒中是我国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3])。因此,探索研究新的康复治疗手段,对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生活质量尤其重要。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改善患者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新治疗措施,其应用一对电极片分别置于头颅和肩部,通过输出低强度的直流电作用于颅脑,调节脑神经细胞膜电位,诱导神经元上与突触可塑性相关的受体产生极性修饰,从而诱发脑重塑,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4])。在之前关于tDCS的研究中,更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运动前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0)和观察组(n = 30)。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5 Hz rTMS,共3周。对照组给予伪刺激。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Brunnstrom分期、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后,两组FMA-UE、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t| > 3.686, P< 0.01),观察组治疗前后FMA-UE评分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t| > 2.119, P< 0.05)。结论 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高频rTMS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穴位磁刺激对偏瘫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加重复经颅穴位磁刺激。按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BI分别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复经颅穴位磁刺激有助于提高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将本科3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15)。实验组给予3 Hz的r TMS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伪r TMS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周5 d,共10次。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法(手指部分,FMA)、改良Ashworth评分(MAS)评估手功能恢复情况,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共27例患者完成实验。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有提高(Z2.070,P0.05),实验组提高差值高于对照组(Z=-2.296,P0.05);对照组MAS评分无变化(Z=-0.816,P0.05),实验组MAS评分改善(Z=-2.456,P0.05),实验组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Z=-2.792,P0.01);两组MBI评分均明显提高(t3.085,P0.01),两组间MBI评分及差值无显著性差异(t0.246,P0.05)。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4):4594-4596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疗法、康复训练及假刺激疗法,观察组在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低频r TMS治疗。比较两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与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观察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EP潜伏期与CMC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治疗中,低频r TMS可显著增强康复训练效果,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疗方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经颅磁刺激(TMS)技术评估脑卒中患者瘫痪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变,从电生理角度评估患者预后并指导康复治疗。 方法选取早期脑卒中患者46例,根据病灶侧脑区TMS检查结果,将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低于50μV的患者归入运动诱发实验阴性组(阴性组),MEP波幅达到或超过50μV的患者则归入运动诱发实验阳性组(阳性组)。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药物及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8周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2组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TMS检查2组患者健侧脑区运动皮质静息阈值(RMT)、MEP波幅(Am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等。 结果治疗4周时,阳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为(54.99±2.76)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同时亦高于阴性组水平(P<0.05);治疗8周时,阳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73.11±2.98)分]进一步提高,同时亦显著高于阴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健侧脑区运动皮质RMT均呈渐进性降低趋势,阴性组RMT从(98.35±10.12)%下降至(30.35±7.31)%,下降幅度及下降速度均明显超过阳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Amp均呈渐进性增高趋势,并且阳性组Amp开始增加时间点早于阴性组,但在Amp增加幅度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后阴性组CL及CMC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而阳性组CL及CMCT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健侧脑区运动皮质兴奋性呈动态变化过程,通过TMS分析其MEP特点有助于早期预测及评估脑卒中患者瘫痪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对科学制订康复干预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其病变侧运动皮质区进行T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8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及ADL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P<0.05);并且均以治疗组患者FMA评分[(57.37±14.64)分]、MBI评分[(52.98±16.56)分]及ADLS评分[(20.66±11.51)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能耐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基础上辅以TMS治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并且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较好,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即使早期、规范介入康复治疗,仍有许多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还不能恢复行走功能或遗留严重异常步态,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和自理能力造成巨大影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神经调控、头针等以大脑为靶点的中枢干预技术,以及协同功能性电刺激(FES)、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等以肢体为靶点的外周干预技术。虽然中枢干预与外周干预刺激靶点不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有研究发现将有效的中枢干预技术与外周干预技术联合应用比单一中枢或外周治疗的效果更好。国内学者将这种模式称为"脑-肢协同调控治疗技术",该技术根据协同部位不同可分为脑-上肢协同治疗模式和脑-下肢协同治疗模式;根据协同顺序的不同,又可分为脑-肢体同步治疗模式和脑-肢体非同步治疗模式,其中非同步治疗模式又可分为先大脑刺激后肢体刺激模式和先肢体刺激后大脑刺激模式。目前,脑-肢协同调控治疗技术在临床中被普遍应用和研究。由于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安全性高、设备携带方便、后延效应时间长等优势,被广泛与下肢康复治疗技术协同应用。但由于参与协同的下肢康复技术种类不同以及协同治疗顺序的不一致,tDCS协同下肢康复治疗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不同治疗参数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协同不同的下肢康复治疗技术及不同脑-肢体协同治疗顺序,在脑卒中偏瘫下肢康复中的应用模式作一综述,并探讨影响协同治疗效果的因素及可能有效的协同治疗模式,旨在为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利用时变磁场诱发出感应电场,即快速电流脉冲通过刺激线圈,产生瞬间磁场在脑组织里诱导产生平行于线圈的电流,进而对相关区域发挥影响作用[1].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成人脑卒中、帕金森病和抑郁症等疾病.近几年来TMS开始应用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由于其在评估及治疗方面的应用潜力,TMS有望成为非常有利的儿童神经康复技术,并且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也日益增多.因此,本文拟对TMS在儿童脑性瘫痪、儿童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评估、治疗及其安全性做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和将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康复学报》2020,(3)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运动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激动组和运动组,每组50例。运动组给予运动治疗,激动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2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均经颅磁治疗仪检测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估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生活质量,比较2组运动神经电生理指标、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激动组和运动组MEP[(26.58±3.01)ms和(26.34±2.97)ms]、CMCT[(12.80±1.58)ms和(12.75±1.56)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激动组和运动组MEP[(20.15±2.26)ms和(23.24±2.56)ms]、CMCT[(10.04±1.26)ms和(11.64±1.24)ms]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激动组MEP、CMCT明显低于运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激动组和运动组上肢FMA评分[(22.24±2.66)分和(22.46±2.72)分]、下肢FMA评分[(10.31±1.66)分和(10.23±1.6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激动组和运动组上肢FMA评分[(40.25±4.23)分和(34.58±3.95)分]、下肢FMA评分[(19.36±2.21)分和(15.26±1.92)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激动组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明显高于运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激动组和运动组ADL评分[(40.91±4.82)分和(40.56±4.6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激动组和运动组ADL评分[(67.56±7.02)分和(59.72±6.52)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激动组ADL评分明显高于运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rTMS联合运动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神经电生理指标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脑卒中患者存在手功能障碍[1],手功能障碍是影响患者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因素[2],因此,手功能康复是目前治疗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项无创、无痛、非侵袭性的神经电生理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