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征教授治疗糖尿病特色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基本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五脏亏虚,以肾为根本,标实多为血瘀、痰凝、湿阻、浊毒内生等,病机核心是毒损肾络。针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点,应注重气阴两虚、肾失封藏、毒损肾络的病机,以此病机为依据,确立补肾解毒通络法。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1]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起,以肾小球硬化为主要病理特征,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可归属中医学的"肾消"、"下消"、"水肿"、"尿浊"、"肾劳"等范畴.本文就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在以往认识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基础上,多数医者认为瘀和毒亦为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病机特点.马东明等[2 ]认为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机为肾络瘀阻,消渴日久,致肾之气阴两虚,肾络亏虚,络脉失养,而内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瘀滞在肾络,津凝痰聚,痰瘀郁热,胶结成毒,络毒蕴结,肾络阻滞,诸症丛生.何泽等[3]认为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为肾元亏虚,毒损肾络,病性本虚标实、气阴亏虚为本;痰湿、浊毒、瘀血等为标实之证.早期表现为气阴两虚,逐渐肾体虚损劳伤,肾用失司,气血俱伤,脉络瘀阻,湿浊瘀血内蕴化毒;毒邪是主要矛盾,贯穿消渴肾病始终.  相似文献   

3.
毒损肾络与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DN)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N属中医学“消渴”、“水肿”、“关格”等范畴,是目前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脏腑阴阳气血之虚为本,瘀血、痰浊为标。痰瘀积聚肾络,络气阻遏,络脉瘀滞,蕴邪成毒,毒损肾络^[1]。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对其病因病机,古代医家并无系统认识,近代医家则认为该病病机纷繁复杂,属本虚标实之症,具体则涉及正虚、瘀血、痰浊、毒损肾络、微型癥瘕、络病、三焦决渎失司等多个角度及层次,不同医家阐述其病机的侧重点也多有不同,形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争鸣局面。该研究针对古今各家对糖尿病肾病病机认识和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临床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早期DN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早期DN的治疗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现将文献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孙新宇等[2]指出DN病机关键为肾元亏虚,毒损肾络,肾之体用俱病;病性为本虚标实,气阴亏虚为本,病位在肾,连及肝脾、络脉,痰湿、浊毒、瘀血等为标实之证,临床上具有虚、郁、痰、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归属于中医学中消渴病继发的"水肿"、"尿浊"、"肾劳"、"关格"等范畴。本虚标实是糖尿病肾病的病机特点。脾肾亏虚为病机根本,瘀血阻络为病机之标,并贯穿疾病始终。治疗上以益肾健脾,活血化瘀为大法。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李顺民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位在脾肾,以脾虚为本,由脾及肾,终至脾肾同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以气阴两虚为本,且贯穿本病始终,标实主要是毒瘀互结。根据这一病机特点,制定了益气养阴、解毒化瘀的治疗原则,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探讨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李小会  董正华  丁辉 《陕西中医》2005,26(6):552-553
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肾亏阴阳两虚,标实为瘀血阻络、水湿等毒邪蕴蓄。针对病机,提出通络益肾法,选用肾气丸抵当汤组成通络益肾汤,以滋阴助阳、活血通络、利湿泄浊治疗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病变部位在脾肾,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肾阴虚、脾气虚为主,标实以血瘀为主,肾虚为病机根本,血瘀是病机特点,贯穿始终。正虚毒损肾络为本病核心,益肾解毒通络为治疗大法。分期分型辨证是符合本病发展规律的方案,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也各具特色。目前虽已制定辨证分型及疗效判定标准,临证仍多种多样,治法方药纷呈各异,临床报告可比性差,难以开展循证医学多中心协作。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涉及甚少,缺乏机理研究。早期治疗尚可逆转。应严格科研设计,加强对DN早期研究。  相似文献   

10.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中医药对治疗本病有较大优势。本文重在剖析中医之“毒损肾络”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说明基本病机在肾虚毒损肾络,益肾解毒通络为基本治则,为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