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为探讨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我们对36例临床诊断冠心病,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阳性的患者进行了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均为临床诊断冠心病,静息心电图正常或大致正常,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阳性的患者,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42~70岁,平均52岁。 方法:试验前停用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一周,常规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调搏在诊断病窦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46例病窦综合征患者,经食管调搏检查与24 h动态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46例病窦综合征经食管调搏检查的确诊率明显高于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论:食管调搏是诊断病窦综合征无创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评价应用食管心房调搏转复治疗心房扑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食管心房调搏(TEAP)治疗型房扑30例。结果:29例治疗成功,总成功率96.7%。所有病例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经食管心房调搏是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的转复治疗型房扑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经食管心房调搏术检查中,偶尔发现冠心病患者心电图QRS复合波随心率增加而增宽。为观察其临床意义,我们对确诊的2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经食管心房调搏试验,以期验证其QRS波增宽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1对象与方法1.1对象观察组20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QT离散度(QTd)在食管心房调搏心脏负荷试验时是否随着心肌缺血的诱发而增大。方法: 分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负荷试验前、负荷试验中最高心率时、负荷试验后即刻和2 min的QTd。结果: 冠心病组调搏最高心率时、调搏后即刻及2 min的QTd较调搏前显著增大(P<0.01),而对照组较调搏前无明显增大(P>0.05)。结论: 食管心房调搏心脏负荷试验中QTd增加可以作为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朱俊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2783-2783
目的:研究食管心房调搏法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方法和技巧问题。方法:收集200例食管调搏法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病例,采用高于发作频率5次~10次的S1S1刺激、Burst法,总结下食管调搏电极方法和观察PSVT终止时出现的心律失常。总结其中经验教训。结论:S1S1终止120例(占60%)Burst法终止76例(38%)4例用药物或电复律。结论:食管心房调搏法终止PSVT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对冠心病、可疑冠心病和正常对照组各二十一例,均进行潘生丁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超声心动图观测(DP-TAPS-2DE)、潘生丁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DP-TAPS-ECG)和潘生丁试验(DPT)的对比研究,并进行了6—12个目的随访.结果表明:DP-TAPS-2DE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5.2%,其价值显著优于DPT法(P<0.05)略优于DP-TAPS-ECG,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结果进一步支持DP—TAPS—2DE法的优越性.揭示对其些诊断困难的病例采用该法检查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评价食管心房调搏(TEAP)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价值及各类型在食管心房调博上的特征。方法:对10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用腔内电生理检查(IEPS)和射频消融术(RF)。结果:发现食管心房调搏的诱发率为79.4%,食管心房调搏能鉴别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AVNRT S-F)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能鉴别左、右侧房室旁道所致AVRT顺向型,但不能进一步鉴别侧壁、后侧壁、后间隔等。结论:食管心房调搏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与电极在食管中与左房的位置有关。故食管心房调搏可能有助于临床治疗和术前判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类型。  相似文献   

9.
心房扑动的食管心房调搏转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靖  吕桂芬 《华夏医学》2003,16(6):792-793
目的:研究、评价临床应用食管心房调搏转复治疗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食管心房调搏超速抑制转复治疗房扑21例,其中Ⅰ型房扑18例,Ⅱ型房扑3例。结果:17例成功转复窦性心律,总成功率81.0%,其中成功转复的均为Ⅰ型房扑,成功率为94.4%。所有病例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经食管超速起搏是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的转复治疗Ⅰ型房扑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评价应用食管心房调搏转复治疗心房扑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食管心房调搏(TEAP)治疗Ⅰ型房扑30例。结果:29例治疗成功,总成功率96.7%。所有病例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经食管心房调搏是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的转复治疗Ⅰ型房扑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62例食道调搏心负荷试验结果,分别与同组活动平板试验或异丙肾上腺素负荷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调搏试验与二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7%、82.8%。阳性检出率、敏感性和各组结果的年龄分布情况,对冠心病均有相同的诊断意义,故本试验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心房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从1990年 5月~ 2 0 0 3年 7月应用心房起搏治疗和预防房颤 5 9例 ,并建立对照组为植入心室起搏组 4 2例 ,两组性别比例 ,年龄 ,病程及合并基础心脏病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心房起搏组房颤及慢性房颤发生率低于心室起搏组 ,单心房起搏预防房颤效果肯定 ,房颤的发生率较术前下降 39% ,与心室起搏相比房颤发生率显著下降 (P <0 . 0 1) ,并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心房起搏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心力衰竭及死亡率均低于心室起搏组。心房起搏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心室起搏组。结论 :永久性心房起搏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房颤的发生 ,改善临床症状 ,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避免心力衰竭的加重 ,减少死亡率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心房起搏对心房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房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9例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于射频消融成功后给予心房起搏(RAA起搏,DCS起搏和双心房起搏),分别测定不同起搏状况下RAA处的心房有效不应期(ERP)和心房传导时间(RAA-His,RAA-DCS)。结果:DCS和双心房起搏后,RAA起搏相比较,RAA处的心房传导时间明显缩短,ERP显延长(P<0.01);且DCS起搏与双心房起搏相比,前对心房传导时间和ER的影响更为显。14例阵发性房颤病人(包括既往有阵发性房颤病史和起搏过程中诱发房颤的思)与25例非阵发性房颤病人相比,前RAA起搏时的心房传导时间较长,ERP较短(P<0.05)。结论:DCS起搏和双心房起搏可改变心房的电生理学特性,缩短心房传导时间,延长ERP,其中尤以DCS起搏的改变最为显。心房起搏对心房电生理学特性的改变可能是其治疗和预防房颤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经食道心房调搏诱发房颤21例的心房生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房颤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食道心房调搏诱发的阵发性房颤的心房电生理特性。结果:程序刺激、分级起搏诱发10例房颤,均有明确房颤史,猝发电脉冲诱发的11例中5例有明确的房颤史。房颤组21例与正常对照组19例相比,心房有效不应期偏短,相对不应期区域扩大。最大房间传导时间延长。结论:食道心房调搏确定临床症状与房颤关系以及房颤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家兔急性房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快速肺静脉起搏方法制作家兔急性心房颤动(房颤)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64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32)及对照组(n=32),对照组为假手术组通过开胸植入食道调搏电极但不起搏,实验组通过开胸植入食道调搏电极(程序刺激与Burst刺激相结合)刺激肺静脉建立家兔急性房颤模型,监测房颤的发生情况、持续时间及房颤时心室率变化情况,同时测定起搏前及房颤发生后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的变化,并对心房组织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经程序刺激诱发出房颤15只,爆发刺激诱发出房颤8只,房颤总诱发率为71.88%;对照组2只发生房颤,房颤发生率为6.25%。实验组房颤持续时间(40.53±3.70)min,对照组(17.05±1.55)min,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房颤时心室率[(307.64±2.74)次/min]明显快于基础心率[(227.70±1.02)次/min],有显著性差异(P〈0.01);AERP缩短,AERP频率适应不良,与基础状态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光镜下左心房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到早期炎症表现。结论经快速肺静脉起搏方法制作房颤动物模型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是建立急性房颤模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阻断剂(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blockade,ARB)联合醛固酮受体阻断剂(aldosterone receptor antagonist,ARA)治疗前后心房内及房室结的电生理特性的差异,通过调搏刺激研究治疗前后心房颤动的诱发率.[方法]联合ARB、ARA治疗9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连续病例6个月,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对其治疗前后进行程序刺激并测定心传导系统的电生理差异.[结果]窦律及基础起搏情况下治疗前后的房内传导及房室传导无统计学差别;早搏刺激下治疗前以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主要特点,与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ARB)联合醛固酮受体阻断剂(ARA)治疗后,心房有效不应期延长(P<0.05)、相对不应期缩短(P<0.05)及房间传导时间缩短(P<0.05).同一组病例治疗后心房颤动的诱发率由原来的90%降至63%(P<0.05).[结论]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本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前的主要异常,联合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ARB)、醛固酮受体阻断剂(ARA)治疗后,可能通过改善心脏电重构而纠正心房颤动患者的这些电生理异常,从而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阵发性房颤)者及正常人心房内及房室结的电生理特性差异,通过调搏刺激研究两者的房颤诱发成功率。【方法】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对182例阵发性房颤者及30例健康成年人进行程序刺激并作电生理测定。【结果】①食道心房调搏术对阵发性房颤者的诱发成功率高达95.6%;②窦律及基础起搏情况下两组的房内传导及房室传导无统计学差别;③早搏刺激下阵发性房颤者以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主要特点,与正常人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①房颤患者这些电生理异常有利于房颤时微小折返的形成;②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房颤但又缺乏心电图证据的患者食道心房调搏术有助于诊断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慢性心房重构犬心房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慢性心房重构犬心房肌细胞内游离钙变化,探讨慢性心房重构分子机制。方法 实验犬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起搏组。起搏组利用快速心房起搏(ATP)建立慢性心房重构模型,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以Flou-3/AM作为钙指示剂,测定两组犬心房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结果 起搏组犬心房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慢性心房重构犬心房肌细胞存在钙超载,提示钙超负荷是慢性心房重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李鹏  吴尚勤 《医学综述》2009,15(22):3464-3467
心房颤动是永久起搏器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起搏器不同工作模式可对房颤发生产生影响。心脏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激动顺序,使双房间、双室间及房室间激动不同步,带来不利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导致心房机械重构和电重构,这是房颤发生的主要机制。因此寻找更为生理的起搏模式,减少起搏治疗后房颤的发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减少非必要的VVI,房间隔、Bachmann束或冠状窦口附近起搏,多部位心房起搏和具有特殊抗房颤程序的起搏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房颤发生,是优化起搏模式预防房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