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拜唐苹)在餐后血糖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将4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单用格列喹酮(糖适平)治疗,乙组用格列喹酮加阿卡波糖联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比较。结果:甲、乙两组经治疗后FPG、2HPG、HbAlc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但两组之间在2HPG降低程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HbAlc降低程度上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阿卡波糖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同时降低空腹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下降,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真正达到降低餐后血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阿卡波糖联合优泌乐25R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8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阿卡波糖联合优泌乐25R)40例,对照组(阿卡波糖联合磺脲类降糖药)40例,疗程12周,分别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餐后2 h C肽,观察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较低(P〈0.05),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下降(P〈0.01),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提高(P〈0.05).结论 阿卡波糖联合优泌乐25R是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赵滨  沈广成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6):86-86,89
目的:通过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治疗IGT(糖耐量低减),探讨药物干预的办法积极治疗IGT的可行性。方法:对筛查出IGT的35例患者除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外,给予阿卡波糖50~100mg,三餐中服用,8周后观察干预前后血糖、血浆胰岛素变化。结果:服用阿卡波糖后餐后血糖明显下降(P〈0.01),餐后胰岛素水平已明显降低(P〈0.01)。结论:IGT患者除了生活方式的干预外,药物如α糖苷酶抑制剂口服应该是一个更积极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格列吡嗪控释片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燕 《四川医学》2009,30(1):31-32
目的观察格列吡嗪控释片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格列吡嗪控释片联合阿卡波糖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体重指数变化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体重指数均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餐后2h血糖良好控制率〉空腹血糖良好控制率。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格列吡嗪控释片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有效控制血糖,尤其是餐后2h血糖,还可降低体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对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停用原口服降糖药,改用甘精胰岛素+阿卡波糖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40例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24h平均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P〈0.01);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显示血糖平均值亦有明显下降,血糖〉11.1mmol/L高血糖时间比由44.5%降至5.0%(P〈0.01),血糖〈3.9mmol/L。低血糖时间比由1.2%降至0.2%(P〈0.01)。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甘精胰岛素用于基础替代,餐时服用阿卡波糖两者联合应用,很好地模拟了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对总体血糖稳态十分有效,既可以很好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又能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且不增加患者体重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阿卡波糖干预对葡萄糖耐量减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7例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随机分成阿卡波糖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取饮食运动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用阿卡波糖治疗24周;分析治疗前后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h静脉葡萄糖和血清胰岛素、空腹静脉葡萄糖(F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的FPG、OGTT2 h静脉葡萄糖、OGTT2 h血清胰岛紊、FINS和HbA1c有所下降但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卡波糖组上述指标治疗后也有所下降,且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IGT患者采用阿卡波糖治疗能明显改善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和OGTT2 h血糖和OGTT2 h胰岛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阿卡波糖、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沙格列汀和甘精胰岛素组及阿卡波糖和甘精胰岛素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行72h动态血糖监测,比较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波动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降低(均P<0.01);72h动态血糖监测提示,除低血糖发生外,其他血糖参数均明显改善(均P<0.01);72h动态血糖监测提示,两组治疗后均有2例患者有低血糖发生;与沙格列汀组比较,阿卡波糖组在餐后血糖(P<0.01)、糖化血红蛋白(P<0.01)、血糖标准差(P<0.05)、平均血糖水平(P<0.01)、早餐后平均血糖(P<0.01)、中餐后平均血糖(P<0.05)、血糖百分比(>7.8mmol/L,P<0.01)方面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卡波糖、沙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均能明显降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减少血糖波动,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尤其是餐后血糖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格列美脲与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T2DM患者60例,予以格列美脲与阿卡波糖口服12周。结果治疗后T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FPG(空腹血糖)、2hPG(餐后2h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均下降(P〈0.05),HDL-C(高密度脂蛋白)升高(P〈0.05),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P〈0.05)。结论格列美脲联合阿卡波糖治疗T2DM,血糖控制满意,血脂、HOMA-IR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84例住院经短期胰岛素泵强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组42例和门冬胰岛素30组42例,16周后比较空腹及餐后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发生率及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脂。结果治疗16周后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组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高于门冬胰岛素30组(P〈0.01),前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略高于后组(P〈0.05),并且前组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而两组空腹血糖、体质量指数、低血糖发生率及前组治疗前后血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能较好控制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混合重组人胰岛素(诺和灵30R)与午餐加服阿卡波糖对午餐后2h血糖及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54例2型糖尿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采用混合重组人胰岛素治疗)和治疗组(采用混合重组人胰岛素治疗)与午餐加服阿卡波糖治疗,查分组时及8周后的空腹血糖、三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8周时,治疗组的午餐及晚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血脂两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午餐加服阿卡波糖,可改善诺和灵30R对午餐后血糖控制不良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拜糖平(阿卡波糖)对于糖耐量减低患者代谢及转归的干预价值。方法:将51例符合诊断糖耐量减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5例,两组均予以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拜糖平。随访1年。比较两组转归及代谢指标包括血糖、血脂、体重指数的变化。结果:随访1年后,两组转化为糖尿病的例数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次数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空腹血糖、OGTr后2h血糖、体重指数、TG、TC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的OGTT后2h血糖、体重指数、TG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拜糖平可以明显降低糖耐量减低患者的血糖、血脂及体重指数,降低IGT向糖尿病的转归,对于糖耐量减低患者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PWV、ABI、1MT指标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外周血管健康进行评价。方法根据血压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将受试者分为A组(老年高血压病合并糖耐量异常)、B组(老年高血压病)和C组(正常对照组),观察3组baPWV、ABI、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结果A组病人baP—WV、IMT显著高于B组(baPWV1895.31±268.46VS1723.65±247.38,P〈0.01;IMT0.96±0.18V80.75±0.14,P〈0.01)。两组ABI值也具有显著性差别(1.01±0.19VS1.15±0.14,P〈0.01),其中A组斑块检出率为68.1%,B组斑块检出率为47.6%,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X^2=4.58,P〈0.05),两者的ABI值也具有统计学差异(0.93±0.12VS.1.08±0.10,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易发生外周动脉损害,合并糖耐量异常时尤为明显,无创性baPWV、ABI和IMT指标可较好地评价血管健康状态,可用于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空腹血糖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糖代谢状况,探讨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冠脉造影确诊的226例冠心病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据结果分成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耐量减低(IGT)组和2型糖尿病(T2DM)组,分析糖代谢状况,测定三组的血PAI-1,hs—CRP,HbA1c水平和冠脉病变积分。结果:共发现糖代谢异常者120例(53.1%);血PAI-1,hs—CRP,HbA1c水平和冠脉病变积分在IGT和T2DM组比NGT组明显升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合并IGT组血PAI-1,hs—CRP,HbA1c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082(P〈0.01)、0.4443(P〈0.05)、0.6327(P〈0.01)。结论:空腹血糖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冠心病合并IGT者冠脉病变严重,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高,病变呈弥漫性狭窄;血浆PAI—1,hs—CRP,HbA1c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糖尿病前期患者血胱抑素C(CysC)、血β2微球蛋白(β2MG)、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变化及糖代谢、炎症因子指标变化,探讨不同糖尿病前期患者肾功能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60例对象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耐量减低(IGT)组及空腹血糖并糖耐量减低(IGR)组、正常对照组,检测CysC、β2MG、UAER、Scr、BUN、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HbA1c、hsCRP等指标,统计各组指标差异。结果各糖尿病前期组β2MG、CysC、HbA1c%、hsCRP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IGT组、IGR组β2MG、CysC较IFG组显著升高,P〈0.05。IFG组HOMA-IR显著高于CON组,P〈0.05;hsCRP与FPG、2hPG、HbA1c%、CysC、β2MG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前期患者存在肾损伤,餐后血糖、炎症因子与糖尿病前期肾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肥胖和非肥胖糖耐量受损(IGT)患者血清CRP表达的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117例IGT患者和68例正常糖耐量(NGT)对照组按BMI≥25kg/m^2和BMI〈23kg/m^2分为肥胖组与非肥胖组,以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CRP并加以比较。结果:CRP水平IGT组和NGT组各自组内比较,肥胖者均较非肥胖者高(P〈0.05);组间比较,IGT组较NGT组CRP水平在肥胖者和非肥胖者均增高,差异显著(P〈0.01)。结论:IGT患者较NGT患者,肥胖较非肥胖者的炎症因子表达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探讨糖耐量减低在老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选取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葡萄糖耐量试验将研究对象按其是否合并糖耐量异常分为两组即单纯高血压组(41例)和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组(49例),同时做彩超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积分(PS)。根据公式计算出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指数),测量体重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I),同时选取同龄30例正常血压者做为对照。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组的IMT、PS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组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胰岛素抵抗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阿卡波糖对糖耐量减低大鼠FFA、IGF-1及大血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阿卡波糖对糖耐量减低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及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探讨阿卡波糖对改善糖耐量减低大鼠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机理。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模型对照组(n=15)、阿卡波糖组(n=15),后两组在高脂饲料喂养20 d后,予以小剂量链脲佐菌素25 mg/kg腹腔注射制备糖耐量减低大鼠模型。成模后,模型对照组继续高脂饲料喂养,阿卡波糖组给予100 g高脂饲料中加入阿卡波糖40 mg喂养。8周后处死,ELISA法检测血清FFA、IGF-1,同时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胸主动脉的病理改变。结果模型对照组FFA较正常对照组、阿卡波糖组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阿卡波糖组较正常对照组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IGF-1较正常对照组、阿卡波糖组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阿卡波糖组较正常照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大鼠FFA与IGF-1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76、-0.60,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光学显微镜下模型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明显发生改变,阿卡波糖组变化不明显。结论阿卡波糖可以改善糖耐量减低时期大血管病变可能与其调节血清FFA和IGF-1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复方元芪颗粒治疗糖耐量异常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元芪颗粒治疗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糖耐量异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饮食与运动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元芪颗粒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 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餐后2 h胰岛素水平(2h INS)、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BG、2h BG、HbA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FBG、2h BG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胆固醇水平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P<0.05)。结论:复方元芪颗粒治疗糖耐量异常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能降低胆固醇水平。  相似文献   

19.
吴鹤芬  刘鹤  刘洋 《浙江医学》2014,(9):770-771
目的:调查并分析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糖代谢异常情况。方法选取确诊胸部PHN患者31例,及其无疼痛、无已知神经功能障碍和糖尿病史的配偶或直系亲属62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一般资料以及体重指数(BMI)、腰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PHN患者空腹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 OGTT)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以评价小纤维神经病。结果两组性别、年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腰围、稳态模型评价(HOMA)指数、HbA1c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糖代谢异常(糖耐量受损+糖尿病)发生率,尤其糖耐量受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例PHN患者中发现有小纤维神经病14例,与糖代谢正常者相比,合并糖代谢异常,尤其合并糖耐量受损患者中小纤维神经病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N患者糖代谢异常明显增加,PHN合并糖代谢异常(糖耐量受损+糖尿病),尤其合并糖耐量受损患者小纤维神经病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合并高胰岛素血症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 将60例IGT并高胰岛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安慰剂组,各30例,分别予盐酸吡格列酮及安慰剂干预治疗15周,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及负荷后血糖(2 h PG)、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Hcy、ET等。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安慰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FBG、2 h PG、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负荷后2 h胰岛素(2 h Ins)、Hcy、E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ISI显著上升(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格列酮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同时可降低血浆Hcy、ET水平,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