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肌腱、筋骨、关节间发生酸、麻、肿、痛,甚至运动受限制等症,统称为痹证。“痹”者,闭也。前人认为人体受风寒湿三气混合侵袭,以致经络闭阻,气血不能畅达,就会发生痹证。《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痹证的病因既然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之邪,治则固应以驱风、散寒、去湿等法为主。故古人根据三气各有偏胜之不同,制定有蠲痹  相似文献   

2.
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1]。痹证首见于《内经》"肢节痛""骨痛""手臂痛""脚下痛""腰股痛"等。《素问.痹论》载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相似文献   

3.
痹证治验     
邵淑侠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4):1099-1099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由主要症状的病证,相当于西医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范畴。痹的病名首见于《内经》,从病因病机上,医家各有说法《,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张子和亦提出痹证以湿热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清·王清径在《医林改错》中还提出痹为瘀血致病说,书中之身痛逐瘀经等方,在治痹方面可谓独具一格。张景岳认为除了寒热的痹治有治凉之异外,血虚血燥…  相似文献   

4.
《医门法律》治痹经验探讨杨传标,李彩荣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医门法律》,痹证/中医药疗法《医门法律》一书乃喻氏一生临证经验汇总,理论颇有创见,尤其对痹证的治疗匠心独具,颇有心得,许多论治法则值得后世效法。1详审病因祛邪补虚并举喻氏认...  相似文献   

5.
《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诸论》为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奉诏编著,成书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是一部病理症候学专著。该书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论述了各科疾病的病源与证候,进一步发展了(内经)医学理论体系。对于痹病的论述,以(内经)为圭桌,结合作者的临床实践,又有所创见,在痹病发展史中,承前启后,功垂千秋。对其理论体系加以探讨,可助痹病的探源析流,指导现代之痹病研究。1论病因虚邪并重(内经)关于痹病的发病原因,只谈风寒湿,偏重外邪入侵。(诸论)既重邪气,又重体虚,认为痹病的发生,是由于经络先虚,经络…  相似文献   

6.
<正>痹证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关节、肌肉、韧带、血管、脏器等多种组织器官疾病。《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并对其症候、分类和发展变化进行了论述。《灵枢·官针》篇详细论述了九针的不同适应症,其中"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表明治疗痹证应以毫针为主。同时论述了"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多种针刺法。在针对痹证的针刺法方面,有"九刺"中的毛刺、分刺和焠刺;"十二刺"中的偶刺、报刺、恢刺、齐刺、短刺、傍针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病因、病机、概念、分类、临床表现等方面对《素问.痹论》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探讨,并就痹证的概念、脏腑痹、痹与营卫关系、痹热等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指出《内经》仍是学习中医的最佳范本。  相似文献   

8.
痹证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也是用针灸治疗最广泛的一种疾病。《中藏经》解释“痹者,闭也。”郑玄《易·通志》云:“痹者,气不达为病”。凡由气机闭塞不通的疾病均可称“痹证”,如“喉痹”等。本文论述因经脉痹阻不通,而表现筋肉关节部位疼痛、重着麻木、甚至肿胀的病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黄帝内经》营卫理论出发,探讨血痹证治及病传规律,拓展临床思路。[方法]基于《金匮要略》与《黄帝内经》原文,旁参《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神农本草经》等相关文献,通过文献研究探讨血痹证治机制,挖掘血痹与相关疾病的病传脉络,拓展血痹理法的应用范围。[结果]《内经》详论营卫理论,强调营卫血气本源为一,化用有别;仲景重视营卫辨证,善以脉症候营卫病机,同时审查表里三焦,明辨病传机要。基于营卫理论,血痹在病机上属太阴中风病传,以营弱卫虚为基础,治以宣通阳气、和营通痹;在病传层面,根据营卫三焦之损益,血痹可病传上焦之肺痿、胸痹,中焦之虚劳、寒疝,下焦之妇人杂病等诸疾,其治法方药皆从桂枝汤衍化。[结论]运用营卫理论可以帮助理解血痹证治机制,完善血痹病传相关疾病的理法脉络,有助于拓展相关疾病的辨证思路与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10.
小针刀配合舒筋活血烫洗剂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9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针刀配合舒筋活血烫洗剂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98例贺铁豪陈业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南宁53002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膝痛、肿胀、功能障碍、畸形等,属中医痹证范畴[1]。内经早有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相似文献   

11.
吴鞠通论治湿热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 ,其论痹的专篇《素问·痹论》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演变规律都有阐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已有了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治痹的专方。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痹证论》除了对风痹、湿痹、寒痹加以论述外 ,还对热痹的因、症、治作了概括 ;清代尤在泾《金匮翼·热痹》专论热痹 :“热痹者 ,闭热于内也 ,……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感风寒湿邪客气 ,热为寒郁 ,气不得通 ,久之寒亦化热。”清代温病学说兴起 ,对热痹的认识亦随之加深 ,特别是湿热病理论和证治的系统化 ,湿热痹作为湿热病的一类病…  相似文献   

12.
痹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专篇论;如《素问痹论篇》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而现代医学中的风湿,风湿热、神经痛、面瘫、肌炎、痛风等均可按痹症进行辨证论治。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相似文献   

13.
风湿性关节炎相当于中医的痹证,在我国现存的最早成书的医著《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了专篇论述。称“风寒湿三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风寒湿三气不与荣气合则不为痹,与荣气合则为痹,那么痹的形成也就当然存在着荣气之行涩和荣血衰少的不同问题,所以医家之治痹很多采用活血通络与养血补血之法。  相似文献   

14.
五体即皮、肌、脉、筋、骨,是中医解剖学的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痹是病因病机的概念,“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因此,顾名思义,所谓五体痹证就是指由于和五体相合的脏腑、经络的气血不足,感受了风寒湿热等邪而导致皮、肌、脉、筋、骨等部位气血闭塞不通的病证。《内经》对痹证的分类,主要有按病位区分的五体痹和以病因病性区分的风寒湿痹(《医宗金鉴》分别称之  相似文献   

15.
《素问·痹论》云:“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历代医家对“胞痹”之病位莫衷一是。根据《黄帝内经》所载胞痹的症状,结合历代医家对胞痹的认识,参照现代临床医学教材,比对现代临床中与胞痹相似的疾病,并试分析胞痹之病位。认为胞痹与西医疾病中的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男性)、盆腔炎(女性)以及一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合并尿路感染等疾病表现出的症状相近。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认为胞痹病位囊括盆腔内多个泌尿生殖器官,包括输卵管、卵巢、前列腺以及部分下尿路上皮等器官组织,胞痹即这些器官组织的炎症。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伤寒论》称之曰:“旭痹”;《金匮要略》称之曰:“历节风”;《于金要方》称之日:“痛风”。在病因上《内经》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等的论述。著名的方剂有:“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蠲痹汤、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追风透骨丸、和合二仙丸……”,现代医家有焦氏的“旭痹冲剂”,  相似文献   

17.
《素问·痹论》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为总纲,全面论述了痹证的成因、病机、症状、分类及治则、予后。该篇围绕外邪与内因“相合”致痹的核心论点,论证营卫失调、脏腑内虚,复感外邪,发为痹证的病理机转,并详尽阐明了脏腑痹证的症状,从而启示后人,痹证是一种全身性的病变,这种病机突出“内因论”,辨证强调“整体观”的学术观点,为我们探讨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各种痹证,指出了正确的研究途径和科研设计方向。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士铎所处的年代运值厥阴风木大司天和少阳相火大在泉,与现阶段的大司天气候背景相同,因而其著作《辨证录·痹证门》对现代痹病流行特点、病因病机和治法的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陈士铎在《辨证录·痹证门》中认为痹病病机在于气血亏虚为本、风痰作祟为标,治疗上独辟培土生金抑木之法,暗合运气大司天的气候背景。在治疗湿邪方面,陈士铎亦从脾肾两脏出发,但其论述新颖独到,发前人未发之旨。  相似文献   

19.
痹证(包括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风湿等),多由于人体营卫虚弱,腠理不固,外受风寒湿三气侵袭,流注于经络、关节,使气血不得宣通所致。《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相似文献   

20.
《内经》论痹证,从宏观方面进行论述,《金匮要略》论痹证,是在《内经》理论指导下,从微观方面进行论述,从肢体经络和脏腑角度方面阐述痹证的病证分类;从预防治则治法方面深化痹证的治疗理论;使痹证的病因病机,分型辨证,治法方药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