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俞筱倩 《家庭医学》2006,(23):16-16
“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是相濡以沫一生的老年夫妻的共同愿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的概率非常低,往往是一厢情愿。一对相亲相爱、风雨同舟几十年的老年伴侣,方的突然去世。对另一方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难免的,甚至相当严重,在短期内可以产生忧郁、痛苦、焦虑和情结压抑,这种现象称为“居丧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暮年丧偶。可谓老年人的一大不幸。虽然人们都懂得“老夫老妻不可能同生同死”的道理,但是,当相依数十载的老伴撒手西去时,生者的悲痛之情依然难以自持,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有的人甚至丧失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  相似文献   

3.
程艳 《健康生活》2007,(11):28-28
扬州瘦西湖中有一座鹤墓。传说有一对白鹤相斯相守,永不分离,一天,有一只白鹤不幸死去,另一只白鹤便不吃不喝,哀鸣而死。人们感动它们的这种专情,故为它们修了一座墓。故事真假无法考究,不过动物徇情的事例确实有之。  相似文献   

4.
钱军 《家庭医学》2020,(2):48-49
暮年丧偶,可谓老年人的一大不幸。如今,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的提高,老年人的寿命普遍比过去延长了许多。他们身体好,经济条件好,有的是时间和精力,但一生相濡以沫的老伴却离自己而去,只留下自己孤零零一个人面对以后的人生。子女、亲咸、朋友代替不了夫妻间的关爱,亲情友情弥补不了内心的寂寞孤独,于是许多丧偶老人重新开始寻觅新的生活伴侣。  相似文献   

5.
张乾 《现代养生》2009,(12):37-38
如今,随着生活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寿命普遍比过去延长了许多,他们身体好,经济条件好,有的是时间和精力,但一生相濡以沫的老伴儿却离自己而去,只留下孤零零一个人面对以后的人生。子女、亲戚、朋友代替不了夫妻间的关爱,亲情友情弥补不了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相似文献   

6.
袁仕友 《长寿》2010,(2):65-65
律师同志:我老伴前年因肺癌去世,后经人介绍,我与同样丧偶的一李姓女子相识,不久便开始同居。同居半年后,我觉得两人  相似文献   

7.
我父亲本是个开朗的人,但自从去年我妈去世后,慢慢就像变了个人。现在他整天唉声叹气,大部分时间在家里闷坐,邀他出去也不肯,饭量变小,消瘦了许多,很少说话,容易伤心落泪,最近还总说我妈要接他去了,说些让人听了难受的话。他好像是得了抑郁症,要带他去医院也不肯。请问我们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8.
王婷 《保健医苑》2006,(8):23-23
老赵刚退休不久,与他共同生活了40多年的老伴因突发脑出血去世了,老赵的精神当即崩溃了。他和老伴恩恩爱爱、感情甚笃,如今人去楼空,使他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有一个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千万次嘱咐你要多穿件衣服,要注意安全,你觉得很烦人,却也觉得很温暖;没钱的时候,他总会说些赚钱不易之类的话来训你,边教训,边塞钱给你,这个人,叫做父母。”这句话不知感动过多少人。  相似文献   

10.
《长寿》2010,(7):57-57
一位老人家抱怨说他只是被送来送去的“东西”。他轮流住在三个儿子家,每到月底就被送走。那天他患重感冒,身体极度不适,不想再舟车劳顿坐火车北上,结果不被答应,依然独自上路。他说这种“寄食”的日子真不好受。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由于年龄大了,活动圈子也小了,和孩子也都存在着一些代沟,不免会有些孤独。那孤独老人该如何心理自救呢?——彭先生认知疗法老年朋友首先要看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业,哺育自己的后代,应该是子女成熟的标志。所以,老年人应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高兴。  相似文献   

12.
颜士州 《药物与人》2009,(10):50-50
作为一名教师,我上班时繁忙劳碌不必说,下班后还要干些白天没干完的事,批作文、备课等等,再加上杂事困扰,弄得人整天疲惫不堪,说句心里话,活着够累的。  相似文献   

13.
宋元智 《长寿》2007,(8):47-47
刘大爷的老伴故去整整4年了。他就一个人一直固守在那间世居的老屋里,任凭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怎么请他到各家的新楼房里去,他就是不肯听从。于是,这给他的儿女们平添了一块心病。  相似文献   

14.
曾经天天是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报纸上有名,活得风光无限的人,突然从媒体上消失了——退休了,他会是个什么感觉呢?哦,我认识的一个人,老王,就是这样一个人。  相似文献   

15.
丧偶是家庭生活中无法避免的重大生活事件。个体丧失配偶的同时也丧失了原有的身份和角色,这种角色的变换,会给丧偶者带来巨大的冲击,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1]。丧偶事件与群体健康关系国外已有大量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关系3个方面,在我国,学术界对此虽有所涉及,但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离钓鱼岛183公里,风平浪静。太半洋难得的温顺,一昼夜风波过后,老王和小雨靠在箱子上,抓紧时间休息;曾乔在检修船的设备,魏凯则在埋头写航海日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丧偶中老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健康自测量表(SRHMS)对昆明市18个社区的815名≥55岁的中老人(男406人,女409人)做测评,并分为丧偶(377人)与对照(438人)比较其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丧偶组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得分(5.67±1.75,5.91±1.6,5.63±1.79)明显低于对照(6.63±1.56,6.51±1.47,6.52±1.62,P﹤0.01);有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的仅为59.7%和65.8%低于对照82.9%和86.8%(P﹤0.01);遭遇子女疏忽照顾22.8%高于后者的8%(P﹤0.01)。[结论]丧偶中老年健康堪忧,社会支持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8.
如今,虽然人们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但大多数老人身体状况并不好,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骨质疏松等比比皆是。对于这些老人来说,一双烂拖鞋、一颗图钉或者是孙辈们乱放在地上的玩具都可能引起跌倒、发病甚至死亡。关心老人生活,应从身边的家居摆设、运动方式以及生活细节着手。  相似文献   

19.
想到家,我们就会想到什么?温馨宁静、祥和等等。这就是说,家庭是应该具备一些气质的。女人在30岁后最容易走入误区,对一些东西的孜孜以求使人看起来很疯狂,这种疯狂的气焰也会感染到家庭成员,让丈夫和孩子感到不安。如果一个女性不能调整自己的心境.对生活无法淡然处之,势必影响到家庭的宁和。  相似文献   

20.
李玲 《家庭医学》2014,(2):14-16
对于“爱自己”的说法,我们并不陌生。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却曲解了爱自己的含义,认为给自己买名牌的裙子就是爱自己,请自己去听音乐会就是爱自己……但是,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变得淡定从容,也没有真正拥有内心的喜悦,在满足了一时的赌气和欲望之后,还是不由得回到了那个浮躁而容易受伤的自己。这到底是为什么?因为我们不知不觉中已经断掉了与内在自我的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