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早产儿凝血功能与颅内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新生儿分为早期早产儿(35例)、晚期早产儿(35例)和足月新生儿(30例)三组。对所有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头颅MR,分析发生颅内出血的几率,以及胎龄、凝血功能与颅内出血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早产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低下现象,与足月新生儿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早产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高于晚期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凝血功能低下程度显著低于晚期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早产儿的颅内出血率明显高于晚期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所有早产儿中颅内出血的发生几率为40%(28/70)。结论凝血功能低下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同时也是发生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胎龄与凝血功能低下程度成正比,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成反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产期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36例住院围产期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血小板数(PLT)及其他临床资料。【结果】①早产儿凝血功能存在不同程度低下,与足月儿比较差异显著;②按窒息缺氧程度分组,窒息程度越重凝血功能越差;③颅内出血患儿早期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颅内出血患儿足月与早产儿组凝血功能指标有显著差异。【结论】动态监测围产期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几凝血功能指标,对颅内出血早期及窒息缺氧程度乃至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产儿窒息发生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早产儿窒息的临床资料,比较早产儿窒息与足月儿窒息发生率,分析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窒息发生率,总结窒息复苏中注意事项.结果:早产儿窒息发生率较足月儿高(P<0.01);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窒息发生率越高(P<0.01) ,90例窒息早产儿复苏均获成功,无气胸和颅内出血发生;仅1例出现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合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结论:由于解剖和生理学特点以及导致早产的危险因素作用,早产儿发生窒息概率较足月儿大,且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窒息发生率越高.对早产儿实施窒息复苏的同时要避免对早产儿造成不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李霞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6):3620-3621
目的对早产儿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凝血时间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方法通过对我院2013年不同胎龄、体重出生的早产儿400例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出生后24h内抽取股静脉防凝血,检测TT、APTT、PT、Fbg。按照胎龄分组,分为胎龄33、34、35w以后三组;按体重分组,1500g以下为极低体重儿,1500~2000g为低体重儿,2000~2500g为稍低体重儿。两次分组,分析数据。结果按胎龄分组,胎龄33、34、35w以后早产儿的四项凝血检测发现TT、APTT、PT呈递增延长趋势,而Fbg呈递减趋势,与足月新生儿标准值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按体重分组,随着体重的递减,早产儿的PT、APTT、TT延长,Fbg递减趋势,与足月新生儿标准值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的胎龄、体重越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越长,纤维蛋白原降低越明显,极易引起一系列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产儿早期凝血功能与其胎龄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郑州大桥医院收治的6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早产儿胎龄分为早期组(胎龄27~31周+6天)19例、中期组(胎龄32~33周)18例和晚期组(胎龄34~36周)25例,均在新生儿出生后2 h内进行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比较三组早产儿凝血功能水平,分析早产儿凝血功能与胎龄的相关性。结果 晚期组胎龄、出生体质量较早期组和中期组高,中期组胎龄、出生体质量较早期组高(P<0.05)。晚期组PT、APTT水平较早期组和中期组低,FIB水平较早期组和中期组高。中期组PT、APTT水平较早期组低,FIB水平较早期组高(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FIB水平与早产儿胎龄呈正相关,PT、APTT水平与早产儿胎龄呈负相关(P<0.05)。结论 不同胎龄早产儿凝血功能水平呈现明显差异性,胎龄短的早产儿更容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临床应积极检测早产儿的凝血功能指标,必要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赵志英 《护理研究》2013,27(9):819-820
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是指出生体重低于1 500g的新生儿;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体重低于2 500g,器官功能不够成熟的新生儿。患儿胎龄越小,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此类患儿常由于全身器官发育未成熟、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和体温及呼吸调节中枢不成熟等,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硬肿症、呼吸暂停、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等,加大了治疗和护理的难度,给患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儿凝血四项及血小板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新生儿科110名早产儿凝血功能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Fg)含量、血小板计数( PLT),并与足月新生儿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早产儿存在凝血四项功能低下情况,与足月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计数( PLT)与足月儿无明显差异。结论早产儿的凝血功能比足月儿的低,动态监测早产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对预防及治疗早产儿的出血性疾病有着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甲状腺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20例早产儿纳入研究,胎龄28-37周,产重1.105-3.014 kg,同期4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分别在生后第1天和第7天检测上述新生儿静脉血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T4) 以及总促甲状腺激素(TSH).结果:新生儿第1天FT3、FT4以及TSH水平均高于第7天,而早产儿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足月新生儿,且胎龄越低、产重越轻的早产儿越明显(P<0.05).结论:早产儿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发育不成熟,生后甲状腺功能可降低,有必要对早产儿生后进行甲状腺功能监测.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患,病死率高,并可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多见,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为了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护理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王华萍 《临床医学》2010,30(9):85-86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病因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的临床资料,生后3~7 d内头颅B超检查情况。结果 405例早产儿中150例早产儿存在脑损伤,平均胎龄为(33.3±2.0)周,平均出生体重(1993±500)g。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为35.3%(143/405),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发生率为3.45%(14/405),轻度脑损伤发生率为23.4%(95/405),重度脑损伤发生率为13.5%(44/405)。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脑损伤发生率越高,但与颅内出血程度无关。结论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各种因素有关,头颅B超可对早产儿脑损伤作出早期诊断,提高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的抢救成功率,避免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床旁超声对1400例新生儿(男752例、女648例;早产儿1050例、足月儿350例)在出生后3d内行床旁颅脑超声检查并与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新生儿颅内出血患病率:1050例早产儿颅内出血166例,患病率15.81%,其中<32周的早产儿100例(60.2%)、≥32周的早产儿66例(39.8%)。350例足月儿颅内出血38例,患病率10.86%,其中<40周足月儿27例(71.1%)、≥40周11例(28.9%)。早产儿颅内出血患病率高于足月儿(χ2=5.17,P<0.05)。752例男新生儿中出血患儿113例(15.0%),648例女新生儿中出血患儿91例(14.0%),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新生儿颅内出血类型:166例颅内出血早产儿脑室出血155例(93.4%),脑实质出血11例(6.6%);38例颅内出血足月儿脑室出血35例(92.1%),脑实质出血2例(5.2%),硬膜下出血1例(2.6%)。早产儿和足月儿在出血类型和脑室出血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04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病例中,141例(69.1%)有明显异常围生史,其余63例(30.9%)无明显异常围生史。结论低胎龄早产新生儿颅内出血患病率较高,部分患儿无明显临床表现及异常围生史,应进行常规筛查。床旁超声检查能够为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并且便捷、无创、易于随访,应作为筛查、监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双胎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原因。【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224例双胎早产儿,根据胎龄分为≤32周,~34周,~37周组,根据出生体质量分为<1500 g,~2500 g,≥2500 g组。比较各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贫血、呼吸衰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双胎早产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发生率越高;低血糖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双胎早产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出生体质量越低,发生率越高;呼吸暂停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双胎早产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例患儿中死亡15例,病死率为6.7%。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病死率越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双胎早产儿孕母的保健工作,降低早产儿及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率;加强双胎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防治,以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早产儿胼胝体生长率与神经运动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50例,于生后0~6周每周颅脑超声测量胼胝体的长度。校正胎龄3个月时,行52项神经运动检查分为异常组14例和正常组36例,分析胼胝体生长率与神经运动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早产儿生后2~6周胼胝体增长率低于足月儿(P〈0.01),早产儿异常组2~6周胼胝体生长率低于正常组(P〈0.01)。结论早产儿校正胎龄3个月时,神经运动发育迟滞可能与2~6周龄时胼胝体生长度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床旁超声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出生0~28 d的287例高危患儿行床旁颅脑超声检查,采用Sonosite公司的Turbo床旁彩色超声诊断仪经前囟分别作冠状切面、矢状切面以及经颞窗横切面连续扫描检查,并动态观察其颅内病变的变化。结果(1)287例患儿中发生颅内出血者65例,患病率22.6%,其中,230例早产患儿发生颅内出血63例,患病率27.4%,57例足月患儿发生颅内出血2例,患病率0.04%;早产儿发生颅内出血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足月儿(χ^2=14.87, P<0.01)。(2)在颅内出血的患儿中,发生室管膜下出血27例(早产儿26例,足月儿1例),占41.5%,脑室内出血31例(早产儿30例,足月儿1例),占47.7%,脑实质出血7例(早产儿7例,足月儿0例),占10.8%。所有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颅内出血的病例都经CT检查证实。室管膜下出血的超声表现主要为侧脑室前角外下方有局灶性的强回声,脑室内出血的声像图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室增宽,脑室内出现除脉络丛外的不均质回声,脑实质出血的声像图早期表现为脑实质内强回声或较高回声团块,血块吸收后可出现无回声的脑空洞。(3)发生颅内出血高危的患儿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Vs)[(29.2±1.75)cm/s]、舒张期流速(Vd)[(10.8±1.00)cm/s]较正常新生儿减低[Vs:(37.8±1.99)cm/s,Vd:(17.5±1.58)cm/s,P<0.01],发生颅内出血高危的患儿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I)(0.63±0.02)较正常对照组(0.54±0.03)增高(P<0.01)。结论采取经前囟冠状切面、矢状切面、经颞窗横切面超声检查可满足对新生儿颅内出血定位诊断的需求,床旁超声可动态监测颅内出血变化与治疗效果,且无放射损伤,可重复检查,可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西安高新医院分娩后收住新生儿病区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早产儿126例,根据床旁颅脑B超、临床诊断结果,将其分为脑室内出血组(72例)和无脑室内出血组(54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胎龄≤32周或体质量≤1500g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胎龄〉32周或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χ2=9.78,P〈0.05;χ2=18.81,P〈0.01)。②阴道分娩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者(χ2=13.21,P〈0.01);存在高危因素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高危因素的早产儿(χ2=21.30,P〈0.01)。③围生期窒息和机械通气等因素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密切相关。结论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围生期窒息、机械通气等是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的高危因素;减少早产、低体质量儿的出生率,可有效降低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和新生儿死亡率;颅脑B超可做为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筛查、早期诊断和跟踪随访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两种不同喂养添加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4例收住ICU的早产儿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第1天和第2天以5ml/(kg.d)的乳量喂养,第3天以15ml/(kg.d)的乳量喂养,72h后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实验组以30ml/(kg.d)的乳量逐日递增,对照组以20ml/(kg.d)的乳量逐日递增,直至达到完全肠内喂养量150ml/(kg.d)。喂养期间每天测量两组早产儿的体重,每周测量其身长、头围;矫正胎龄40周时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结果实验组1月时的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矫正胎龄40周时的NBNA总分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在行为能力、一般评估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肠外营养联合30ml/(kg.d)的肠内喂养添加量可以促进早产儿的体格及智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口腔运动的护理干预(prematrue infant oral motor intervention,PIOMI)用于存在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的干预效果。方法将60例存在经口喂养困难入住NICU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喂养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产儿口腔运动的护理干预,应用新生儿口腔运动评估量表(Neonatal Oral Motor Assessment Scale,NOMAS)对早产儿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胎龄、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胎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但对照组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高于观察组(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观察组喂养失调型态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障碍型态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产儿口腔运动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缩短喂养进,改善喂养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VLBWI)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危因素,以便早期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1年10月我院NICU住院治疗VI。BWI78例DIC发生情况,分析DIC组与非DIC组基本资料、围生期情况、并发症及治疗方面的差异,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8例VI。BWI发生DIC26例,存活74例(94.9%)。DIC组与非DIC组胎龄、出生体质量、宫内生长迟缓(IUGR)、窒息、败血症、低体温、肺出血、贫血、呼吸衰竭和消化道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095、3.100,x^2=4.524~18.56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UGR、窒息、败血症、低体温、贫血及呼吸衰竭是VLBWI发生DIC的高危因素(x^2=4.325~17.175,P〈0.05)。结论VLBWI是DIC高危人群,胎龄、出生体质量、IuGR、窒息、败血症、低体温、贫血、呼吸衰竭、肺出血、消化道出血与DIC发生有关,其中IUGR、窒息、败血症、低体温、贫血及呼吸衰竭是VLBWI发生DIC的高危因素。胎龄越小,体质量越低,越易发生D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