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远安县1967年应用麻疹疫苗(简称麻苗),每年冬突击接种,1983年7月实行"冷链",改为冻干,每年接种六次。  相似文献   

2.
现代麻疹的变化及其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现代麻疹的变化: 麻疹减毒活疫苗(下简称麻苗)问世以后,对麻疹的流行规律及临床特征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主要变化如下: 1.麻疹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明显降低。“麻苗”广泛应用以后,美国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10倍。英国每年平均发病数从50年代中期的25万例降到70年代中期的5万例。我国是在1965年秋普遍接种“麻苗”的,当年发病率就下降了24倍,削平了流行高峰,持续三年低水平。麻疹  相似文献   

3.
1990~ 2 0 0 1年全市共上报麻疹 3 138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 4.93/10万。麻疹疫苗 (麻苗 )使用前麻疹发病呈自然流行状态 ,年均发病率达 12 2 2 .46 /10万。麻苗使用后 ,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不断进展 ,特别是实现计划免疫“三个 85 %”目标后 ,接种率和接种质量不断提高 ,麻疹发病率呈明显的阶段性下降 ,年平均发病率从 12 2 2 .6 /10万下降到 2 2 6 .7/10万 ,直至上个世纪末进一步下降到 4.93/10万。说明麻苗接种 ,提高和维持较高的接种率水平 ,是预防和控制麻疹发病流行的主要措施。麻苗普遍免疫后麻疹的发病流行特征 :①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  相似文献   

4.
我县自1984年9月实施按月接种以来,麻疹疫苗(简称麻苗)接种率逐年提高。根据按容量比例概率法调查,1986~1991年麻苗接种率均达95%以上。但单纯用接种率来评价麻苗接种率效果往往不够全面,有些儿童由于未按年龄及时接种而发病。为了解影响儿童麻苗及时接种的因素,我们于1993年3月对有关因素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县疫情资料,将1964~1973年(即麻苗接种前10年)及1974~1983年(即麻苗接种后10年),按照历年发病例数,计算各年发病率,然后计算麻苗接种前10年与后10年的几何平均值,离散程度,变异系数,分析比较人工免疫前后麻疹流行强度,流行周期,发病季节等关系,现将结果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开展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前后麻疹流行特征分析余录根1我县自1966年开始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以下简称麻苗)以来,麻疹发病率明显降低。1987年在乡卫生院实施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后,进一步提高了麻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使麻疹发病率控制在5/10万以下的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乙脑疫苗与卡介苗、百白破三联、麻苗同时接种的免疫效果及临床反应,我们于1988年5~8月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选择近2年未发生乙脑、麻疹、白喉、百日咳等疾病的6个乡6~10个月龄未接种过乙脑疫苗、卡介苗、百白破三联、麻苗的婴儿,随机分为7组。  相似文献   

8.
自1980年,我市给以麻疹易感儿接种麻疹活疫苗(以下简称麻苗).近几年,我市麻疹发病率较70年代已有明显下降,但仍波动在27.3~262.8/10万。为了解儿童麻疹免疫水平,1986年5~6月,对石岐城区111名7岁以下儿童,进行麻苗普种前后的麻疹血凝抑制抗体(HI)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减毒麻疹活疫苗加强免疫是否有效和可行的问题。对368个以前生过麻疹或接种过麻苗的人(其中12名成人,其余为3~18岁)进行再接种,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用  相似文献   

10.
我县从1987年开展了以乡卫生院为接种点的计划免疫门诊。为考核计划免疫门诊工作质量和接种效果,几年来对适龄儿童麻疹疫苗(简称麻苗)的接种率和儿童基础免疫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给进一步完善规范化门诊、制定消除麻疹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1对象与方法1.1麻苗接种率调查对象为全县12~24月龄儿童,麻苗基础免疫情况调查对象为未接种麻苗和未患过麻疹的8足月龄儿童、在8月龄时接种过麻苗的24~60月龄儿童。1.2按卫生部(87)卫防学第19号文件规定的组群抽样法[1]在全县抽查30个行政村(居委会)为调查点,每个点随机抽查7名适龄儿童。…  相似文献   

11.
当前防制麻疹策略及麻疹活疫苗免疫程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由于广泛推行麻疹减毒活疫苗(简称麻苗)接种已取得的显著效果。众多资料反映出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已有变化。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了麻疹的控制和消灭问题。1978年10月美国提出了1982年消灭麻疹的设想,加拿大则发表了消灭当地麻疹的声明。在一个县或更大范围内,通过麻苗接种迅速控制麻疹,国内已有报导,消灭  相似文献   

12.
<正> 1 材料与方法1.1 收集1975~1995年21年全市人口及麻疹发病资料,并对按月接种前后进行统计分析。1.2 对1982年以来麻苗接种率与麻疹发病资料进行统计作对比分析。1.3 收集整理历年麻疹血清学调查资料,分析与评价免疫质量。2 结果2.1 按月接种前后麻疹发病率比较。本市在未开展按月接种前的1975~1982年8年中,全市累计麻疹发病4542例,年  相似文献   

13.
一起麻疹暴发流行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5月5日至7月16日,岩腊乡发生一起麻疹暴发流行。共计发病64例,发病率60.04‰;死亡3例,病死率4.69%。患者临床表现为典型的重型麻疹。经调查分析,暴发流行的根本原因是麻苗严重漏种,故应认真落实麻苗接种以控制麻疹的发病。  相似文献   

14.
苏联顿涅茨克从1967年开始广泛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以下简称麻苗),在三年内(1967~1969)使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从免疫前的860/10万下降至10/10万,但80年代病例有回升并出现1~2年一个流行高峰;发病季节从秋冬季转为冬春季(2~5月);10岁以上的麻疹病例比重从大规模免疫前的3.5%增至35%。学龄前儿童机构时有发生小规模的流行。近15年来由于使用麻苗,麻疹病例主要发生在接种疫苗后,由于种种原因未产生足够免疫力(如接种时未满一周岁;疫苗免疫原性差;接种后即患有流感或其他传染病等)。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仪征市麻疹流行病学规律,及时调整防制措施,达到控制和消除麻疹目标。方法对2000年-2006年仪征市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0年2月-5月间,仪征市发生4起校园麻疹暴发疫情,2000年-2003年连续4年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麻苗强化免疫后,麻疹疫情得到控制,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明显改变。近几年麻疹疫情有回升趋势,流动人口可能是其主要因素。结论(1)麻疹免疫策略值得探讨,在做好麻苗常规免疫同时,应对重点人群持续开展麻苗强化免疫;(2)加强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和麻疹疫情监测工作,及时对密切接触者开展麻苗应急接种,阻止麻疹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疫苗使用前后麻疹流行特征及其规律的变化,旨在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本文报告并初步分析了市中区196l~1990年,在麻疹疫苗(以下简称麻苗)使用前后麻疹流行特征及规律。麻苗使用前,麻疹呈周期性流行,1~2年流行1次,2、3月份为高峰月,发病年龄0~4岁最高。在使用麻苗前的(1961~1965)5年中,年发病率、病死率均占  相似文献   

17.
李虎 《中国校医》2005,19(5):507-508
目的 对徐州市1990~2003年麻疹疫情的流行趋势进行分析,对控制策略进行探讨.方法 三间分布动态变化比较及趋势χ^2检验.结果 麻疹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90年最高为10.48/10万,至1998年已降至1.33/10万.暴发疫情逐年减少,病例以散发为主,但有明显春季发病高峰.5~9岁组为高发年龄组,占累计发病数的40.90%;发病有向大年龄偏移趋势.免疫失败与发病关系密切,2991例大于9月龄麻疹病例有麻苗接种史者占55.7%,否认麻苗接种史者占25.21%,接种史不详者占18.95%.结论 进一步强化规范化门诊建议,提高初免成功率,调整免疫程序以适应当前流行特征的变化,及时有效地组织适龄儿童及入学新生的复种,提高高危人群的群体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8.
我县于1970年广泛开展麻苗接种,1985年推广计划免疫.1970~1985年期间出生的女性已成为我县孕妇的主要人群,孕妇麻疹抗体水平如何,直接影响该群体自身及其所娩新生儿的麻疹发病率.为此我们于2002年10月至2003年5月对全县7个免疫点的198名孕妇进行麻疹抗体水平和麻疹疫苗接种史调查.  相似文献   

19.
一起边远农村麻疹暴发流行病学调查潘海洲,邓绍甫,付剑羽1996年3月21日至6月4日,天峨县向阳、纳直、老鹏三个乡(镇)相邻的六个村发生一起麻疹暴发流行,共发生麻疹160例,发病率为13.26‰(160/12068)。采取麻苗应急接种后疫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20.
1990年4月~6月我院大学生发生麻疹暴发,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流行经过这次麻疹暴发自1990年4月10日~6月5日共发生8例,首例病人是青年被师,4月10号发病,寒假回兴化农村,开学出差去北京,回校约一周发病。我们对患者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同宿舍二位教师)注射胎盘丙球。以后在同一幢楼其它宿舍相继有3位学生发病,第二例病人发生,我们就应急接种麻苗,并及时把疫情向医院、学院及市卫生防疫站有关领导汇报。给这幢楼的学生全部注射了麻苗,并利用广播、宣传栏宣传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