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实验和临床两方面对近10年来针刺镇痛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阐述了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及临床研究,认为针刺镇痛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神经肽-细胞因子网络、结缔组织、特殊脂肪带等产生镇痛效果,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体差异、心理因素、穴位特异性、针刺是否得气、针刺时间和刺激参数等。临床上针刺可治疗浅表躯体痛、深部躯体痛、内脏痛等。参考文献18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针刺麻醉有了迅速的发展,从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穴位电刺激能保持和增强“得气感”,提高痛阈;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影响痛阈。国外报导中对针刺镇痛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认为,针刺确有镇痛作用,而且是通过生理效应实现的;Wall、Clark等人认为针刺镇痛取决于心理因素的作用。为此,我们观察了正常人的穴位电刺激和暗示对痛阈的影响,并将两者进行了比较,以期为今后的针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应重视针刺镇痛取穴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针刺镇痛研究的回顾 针刺镇痛的开创性分支--针刺麻醉(AA)手术始于1958年,1960年起在全国范围展开了应用研究.最初两年的探索肯定了针刺穴位具有一定的镇痛麻醉作用,但普遍存在着镇痛不全、肌松不良、内脏牵拉反应、取穴较多并缺乏规律等问题.针对这些不足,随后进行了长达5年的协作研究,到1965年,临床针麻手术获得重大进展,国家科委正式公布了关于"针刺经络穴位麻醉应用于胸腔(肺)手术的临床研究成果报告".  相似文献   

4.
介绍古今内外对幻肢痛发病的认识及针刺治疗临床实践的研究概况,认为针刺治疗幻肢痛其镇痛作用及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其他疗法。总结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仍停留于小样本、浅层次的镇痛疗效观察;诊断、疗效评定不统一;未能充分运用现代医学仪器客观评价临床疗效;在疾病的动态、长期疗效追踪方面还不够完善。并提出建议: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推广针刺疗法;针刺对幻肢痛的镇痛机制需要多水平、多靶点的研究;采取公认、完善的幻肢痛疗效评定标准;增加远期随访;探寻针刺治疗幻肢痛的用穴规律,确立规范化针刺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近10年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现代临床文献,总结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病例疗效、针刺治疗方法、配合针刺的治疗方法、穴位注射选穴及药物。方法:运用计算机数据检索,系统整理200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现代临床治疗文献,归纳总结不同针刺方法。结果:总结近10年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文献,针刺的有效率高达96%,毫针、电针及穴位注射疗法成为临床治疗坐骨神经痛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中穴位注射使用药物频次前3位依次是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及当归注射液,药物注射穴位选取频次前3位依次是环跳、委中及承山。配合针刺的非针刺疗法最常用的方法是中药内服、推拿及拔罐。结论:针刺及配合针刺的非针刺疗法和穴位注射对坐骨神经痛有镇痛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信息摘萃     
<正> 据《健康报》1994年3月23日报道: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研究员刘乡等在最近完成的“传入C纤维和中缝大核痛负反馈调节机制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研究中提出:针刺镇痛的本质是以小痛止大痛。 刘乡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应用了精确的神经逆行激活和碰撞电生理技术结合神经药理学方法,定性、定量、定位、定向分析了延脑中缝大核下行调控在针刺镇痛中的活动规律。首次确认针刺既包括非痛刺激,也包括痛刺激。快速进针瞬间、留针时运用轻手法或3伏以下电流刺激属非痛刺激。因针刺采用强手法(提插捻转),或3伏以上的电流刺激则属痛刺激。痛刺激在临床镇痛中更有实际价值。由此,刘乡等认为针刺镇痛或麻醉是通过穴位可忍耐的小痛(酸胀麻沉等不适),调动生理镇痛机制抑制剧烈的病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组胺对穴位处肥大细胞的激活作用,以及其引起的类似针刺的镇痛效应,讨论穴位注射疗法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手针组和组胺注射组。大鼠左踝关节腔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05 mL制作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测量各组痛阈变化,并对穴位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统计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比较在"足三里"穴位注射100μg/mL的组胺溶液50μL和手针刺激20 min下的镇痛效应的差异性。结果:组胺注射和手针针刺,都能提高大鼠的痛阈达到镇痛效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痛阈都有显著提高(P0.01)。组胺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生理盐水相比明显增高(P0.01),与针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中,组胺可以引起穴位处肥大细胞脱颗粒,产生与针刺类似的镇痛效应。以刺激肥大细胞为目的的新型穴位注射疗法存在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正> 在针刺镇痛作用研究中,有关边缘前脑的某些结构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伤害性刺激可减弱视前区神经元的活动,而穴位电针可加强之。我们已往的工作证明视前区对缰核的放电活动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穴位电针可抑制外侧缰核痛兴奋神经元的自发放电。由于缰核对针刺镇痛的重要影响,以及我们在外侧缰核发现还有痛抑制性神经元,针刺对之有何影响,以及它们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作用均值得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针刺镇痛术后疗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及其相关技术作为临床手术镇痛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在缓解患者术后急性痛中作用明显。大量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围绕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而开展,为临床开展新的镇痛方案提供了指导依据。本文从针刺镇痛的基本机制出发,以术后镇痛和降低不良反应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总结了近年来针刺镇痛术后疗效研究的新进展。各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镇痛在术后镇痛和降低不良反应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要作为一项常规技术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其内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从疼痛病症、穴位、针具、针刺方法、组织层次等方面,对针刺深度与针刺镇痛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认为针刺深度是影响针刺镇痛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对针刺深度(特别是组织层次)与针刺镇痛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针刺深度与针刺镇痛关系的临床效应及机制研究,涉及疼痛病症、穴位、针具、针刺方法、组织层次等多因素,必须进行学科协作攻关的系统研究;针刺深度与针刺镇痛关系研究,可为优化针刺镇痛方案、针刺镇痛机制研究等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胜 《针刺研究》2022,(3):268-273
慢性痛的缓解作为疼痛的负性强化,被认为是一种奖赏,激活大脑奖赏系统。脑内的奖赏环路不仅涉及奖赏,而且参与疼痛过程。目前针刺缓解慢性痛的奖赏效应和脑内奖赏环路参与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尚不充分。本文综述了镇痛奖赏的概念特点、脑奖赏环路及功能的研究新进展,阐述了研究针刺镇痛的奖赏效应和相关脑奖赏环路的重要临床和科学意义,对针刺镇痛奖赏效应和相关奖赏环路的若干研究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进一步明确针刺镇痛的多维性特点和良性调节作用。从针刺缓解慢性痛的奖赏效应及脑内奖赏环路对针刺镇痛的调节作用展开研究工作,将有助于加深临床上对针刺镇痛的认识,创新针刺镇痛的研究理念,为进一步阐明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肥大细胞功能对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穴位肥大细胞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穴位针刺组、旁开针刺组、色甘酸钠组、生理盐水组、色甘酸钠 针刺组、生理盐水 针刺组和色甘酸钠 对侧针刺组。采用大鼠尾部痛阈作为效应指标,在体观察针刺“足三里”提插捻转30 min过程中大鼠的甩尾潜伏期;并通过穴位组织切片染色,离体对照针刺前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以及色甘酸钠注射对其的影响。结果:手针大鼠“足三里”穴具有显著镇痛作用,效果明显优于针刺旁开对照点;而在色甘酸钠屏蔽穴位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功能后,这种镇痛作用被明显地削弱。针刺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提高;而注射色甘酸钠可以明显减少该脱颗粒现象。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采用针刺临床经验穴位———臀痛穴观察兔软组织损伤疼痛缓解与延桥脑、下丘脑、中脑、纹状体亮———脑啡肽含量,结果发现针刺在提高大白兔痛阈的同时,亦可提高亮———脑啡肽含量。证明脑啡肽参与髋部软组织损伤大白兔针刺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乡 《针刺研究》1996,21(1):4-10
针刺镇痛是通过机体内部机制实现的一种生理性镇痛。我们应用电生理技术,以脑镇痛系统主要下行抑制起源部位中缝大核(NRM)为中心,系统地研究了大鼠大脑皮层和某些核团对NRM的调控及其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NRM神经元大多数可对伤害性刺激发生兴奋、抑制或兴奋抑制转化型反应。电针(EA)“足三里”或其他穴位可以激活NRM,抑制伤害性反应呈现出明显的镇痛作用。NRM神经元受导水管周围灰质、尾核头部和伏核的调控,刺激这些核团可激活NRM引起镇痛。而外侧缰核对NRM具有刺激中兴奋,刺激停止后抑制的双向作用,且此种作用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强。还发现损毁这些核团中的任何一个,电针镇痛作用均减弱或消失,甚至引起痛反应的增大,即痛觉过敏。表明这些核团参与针刺镇痛,并起重要作用。还提示,在脑内各部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情况下,穴位针刺才能发挥最大的镇痛作用和最佳疗效。伏核和尾核头部微量注入吗啡受体阻断剂纳络酮,可阻断电针“足三里”的镇痛作用。而导水管周围灰质注入纳络酮,则不仅阻断电针“足三里”和腹腔注射吗啡的镇痛作用,而且阻断刺激伏核和尾核头部激活NMM引起的镇痛效应。表明内源性吗啡物质为这些镇痛结构参与电针镇痛的主要递质。电解毁损大脑皮层体感Ⅱ区(SmⅡ)可使E  相似文献   

15.
半导体砷化镓激光穴位照射镇痛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临床和动物实验证明,激光穴位照射对人体和动物有显著的镇痛效应,并且具有全身性镇痛和镇痛后效应特点。以往激光穴位照射代替传统针刺镇痛效应的研究多采用氦-氖激光,而对半导体砷化镓激光穴位照射镇痛效应的研究国内尚未报道。为此,我们以家兔痛阈为指标进行了半导体砷化镓激光或加低频电脉冲穴位照射镇痛效应的实验研究。同时对经穴与外周神经的关系和镇痛机理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方法与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坐骨神经痛的各种针刺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有效、简便、易操作、规范的治疗坐骨神经痛最佳针刺操作方案,提供思路。方法:将近年来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整理,介绍了病因、病机、刺灸法、穴位选择以及作用机理等方面,重点介绍了针刺神经干的优势。结果:针刺具有良好的镇痛效应、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细胞的氧利用率,促进炎症消退,减少纤维瘢痕的形成,为神经功能和组织机能恢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临床上刺灸法及选穴繁杂,操作不规范,难以真实客观评价量效关系及指导临床。结论:直接针刺坐骨神经干治疗坐骨神经痛,优于循经取穴针刺法。对针刺方法的研究必须符合现代针刺研究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并在临床上制定出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最佳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17.
微创埋线是针灸治疗模式的创新,微创埋线的便利性和长效性将使其在治疗痛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疼痛治疗中应选择适当的一次性微创埋线针和生物材料,对不同类型的痛症,穴位进针方向、角度和深度、植线方法均有所不同。正确的穴位处方可以提高微创埋线治疗痛症的疗效。由于作用模式的不同,微创埋线的作用机理可能与针刺镇痛有所差异,特别是不同的生物材料形成的刺激对疼痛信号的传导不同,微创埋线技术的基础研究将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脉痹针刺镇痛的临床观察:附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针刺镇痛的方法对20例脉痹患者进行镇痛治疗129次,总有效率95%。通过对临床症状、痛阈及耐痛阈值、起效时间、疗效持续时间等指标治疗前后变化的比较,确定了经络仪、毫针两种刺激方法与足三里、阳陵泉,天柱、安眠两组穴位的搭配是脉痹针刺镇痛的有效方法。同时观察到"针刺耐受"现象在临床针刺镇痛中普遍存在,表现为随治疗次数增加,镇痛效果减弱,提出适时更换有效穴组及刺激方法是一种克服临床"针刺耐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针刺镇痛的外周经穴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镇痛原理在中枢神经系统研究及外周机制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较少考虑到经穴系统的特异性治疗作用,且模型建立也无法体现经穴——脏腑相关性联系。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治疗痛证多为循经取穴,即应用传统的经络循行理论,以“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按经脉循行区域选取相应的穴位治疗痛证,临床疗效较好。为此,我们建立了具有经穴——脏腑明确关系的胃——足阳明胃经痛证模型,以探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经穴特异性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采用气冲、外陵横针不留针的针麻方法下,对不留针针麻镇痛作用进行了某些研究。下面是对不留针针麻全过程即针刺诱导期和手术过程以及术后的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1.诱导期:针刺10分钟使用弹簧压力测痛器和57-9A电子皮肤痛刺激仪两种测痛方法致痛和测痛,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