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乙肝病毒E抗原和抗体双阳性者中病毒X及前C基因变异热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患者HBeAg和HBeAb双阳性状态下X区及前C区基因热点变异情况,探讨T1762与T1764及A1896热点变异与HBe转换时相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定量检测乙肝5项标志物,对HBeAg/HBeAb双阳性标本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其包括X区及前C区在内的DNA片段,并对阳性的PCR产物直接标记测序,测序结果和Genbank中登录的标准序列相比较。结果:对15例HBeAg和HBeAb双阳性患者血清中HBV DNA进行了检测,阳性11例,测序结果显示,11例HBV DNA阳性者均存在T1762和A1764的突变,但仅有4例患者出现了A1896的突变。结论:在乙型肝炎HBe转换过程中均伴有BCP区T1762和A1764的突变,部分存在A1896位点的突变,T1762和A1764的突变要早于A1896的突变,而A1896的突变主要在E抗体产生过程中或产生以后。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方法 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包括前C区基因在内的DNA片段,采用Sanger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在ABIPRISM310型核苷酸序列分析仪上直接测序。结果 对8例临床标本进行测序,检出5例G 相似文献
3.
肝癌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前C和BCP区基因变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常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前C区(1896)、BCP区(1762/1764)基因的变异,探讨与肝癌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基因芯片和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对HBVDNA进行分析。结果前C区1896位、BCP区1762/1764位突变普遍存在。(1)在39例HBeAg( )标本组中1896突变为5例(12.8%),1762/1764突变为15例(38.5%);在75例HBeAg(-)组中1896突变为26例(34.7%),1762/1764突变为55例(73.3%)。(2)在114例标本中,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肝癌组中前C区1896、BCP区1762/1764位的总突变率分别为55.9%、71.4%、75.7%、88.9%。结论前C区1896、BCP区1762/1764位突变与HBeAg(-)显著相关,两者总突变率在肝癌患者中显著升高,尤其前C1896、BCP区1762/1764同时突变与肝硬化和肝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5.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HBV感染的自然史中,HBeAg阳性表示病毒复制,有传染性,而抗-HBe( )表示病毒复制静息,是感染恢复期。但目前很多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原学检测出现HBeAg(-)、抗-HBe( ),而病毒仍处于复制中的异常情况,且在感染HBV后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的疾病过程,现在认为这些均与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的基因变异有关。现就乙肝病毒前C区变异的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孕妇所感染乙肝病毒(HBV)基因型及前C/C基因启动子区变异发生情况,以及变异与肝脏炎症的相关性。方法:PCR扩增111例HBV感染孕妇HBV S基因和前C/C基因启动子区序列,PCR产物经测序后与参考序列进行分析比对。结果 :111例孕妇中B基因型占54.1%(60/111),其余51例(45.9%)为C基因型。基因亚型中除B2、C1和C2外还存在C5和B4两种基因亚型。前C/C基因启动子区变异分析发现,该区段多个位点的变异均有发生,以A1762T/G1764A变异发生率最高。ALT大于正常上限者该区变异总体发生率高于ALT小于正常上限者,且A1846T和G1896A变异与HBe Ag阴性HBV感染相关。结论:感染HBV的孕妇其前C/C基因启动子区存在不同程度变异,且这些变异与HBe Ag的水平及肝脏的炎症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7.
乙肝病毒前C基因区1896位点变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病人血清HBV DNA前c基因区nt1896的变异情况及其与HBV DNA水平及转氨酶(ALT)关系。方法将172例慢性乙肝患者分为两组:大三阳组(106例)和小三组(66例)。检测ALT、HBV DNA及前C区nt1896的变异情况。结果大三阳组与小三阳组HBV DNA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nt1896变异率无显著差异(P〉0.05)。小三阳患者中ALT升高组(〉40U/L)HBV DNA(+)患者nt1896变异率100%,而ALT正常组HBV DNA(+)患者nt1896变异率30%(3/10)(P〈0.05)。结论大三阳和小三阳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都存在较高的前C区nt1896变异率(P〉0.05)。前C区nt1896变异可能是影响HBV DNA复制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建立等位PCR检测HBVC基因启动子(BCP)基因碱基变异的方法,并探讨检测其基因突变对于乙肝病人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在3’端设计和合成与野生和突变碱基互补的引物,建立等位PCR检测碱基变异的方法,并通过核苷酸序列测定进行对比来检测慢性和急性乙肝病例、肝癌病例的血清样本。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该检测方法与核苷酸序列测定所得的结果,得到x^2=0.004,P〉0.05,差异不显著。急性和慢性乙肝病例、肝癌病例的临床血清样本的检测结果为BCP基因碱基变异比例分别为3.9%、26.7%、41.2%,其中1762位及1764位双突变型血清样本在肝癌病例中的比例比慢性乙肝病例高,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等位PCR检测HBVC基因启动子变异的方法适用于临床血清样本检测,结果可靠且简便易行。BCP基因1762位及1764位突变的检测结果说明这两个突变与乙肝以及其后期发展为肝癌正相关。通过检测这两个突变可预测病情发展,对指导临床治疗有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基因变异检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基因变异并探讨其与拉米夫定疗效的关系。方法:对38例拉米夫定治疗(100mg/d)48w后血清HBV DNA阳性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检测其血清中HBV DNA P基因序列,并推导为相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同时和Genbank中标准株序列相比较。结果:G473→R和D477→N变异14例,M550→I变异12例,M550→V变异8例,L526→M变异10例,M550→V变异均伴有L526→M变异2例,M550→I变异伴有L526→M变异,未曾发现L526→M单独变异株,另外发现N(D)480→E2例,N(D)480→S2例,R485→H1例,S505→T2例,L510→M1例,V537→11例,有11例HBV DNA阳性标本未检出变异。结论: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区YMDD变异和L526→M变异是影响拉米夫定疗效的主要因素,G473→R和D477→N联合变异可能是影响拉米夫定疗效的又一重要原因,P基因变异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乙肝血清学标志物(HBV-M)检测中乙肝病毒e抗原与抗体(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的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118例各类乙型肝炎患者的HBV-M,对其中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的样本进行双孔复检,如仍然为双阳性则采用中和实验验证。结果 3118例样本初检时检出HBeAg与HBeAb双阳性53例,经双孔复检仅剩31例显现双阳性,中和实验后确认双阳性样本19例。结论乙肝患者的血清当中HBeAg与HBeAb共存的模式客观存在,但必须慎重分析与复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乙肝血清学仅抗-HBs(+)的献血者HBV DNA(+)的原因。方法对ELISA法HBsAg(-)/HBV DNA(+)献血者标本进行化学发光法乙肝血清学(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检测和HBV DNA定量检测,对乙肝血清学中仅抗-HBs阳性者进行随访。将化学发光法乙肝血清学均阴性或仅HBsAg阳性者定义为ELISA法乙肝窗口期者,同样进行随访,作为对照。结果 2010年6月—2018年5月期间共检出23例单独抗-HBs(+)且HBV DNA(+),对其中4名献血者进行了随访:有1例随访时出现抗-HBc,并且抗-HBs数值显著上升,HBV DNA检测阴性;其余3例的乙肝血清学模式不变,且抗-HBs变化不大,HBV DNA检测结果或阴或阳。作为对照的7例窗口期献血者经随访均发生乙肝血清学模式的改变,其中6例出现抗-HBs/抗-HBc,1例只出现抗-HBs;HBV DNA检测均转阴。结论单独抗-HBs(+)的献血者HBV DNA(+)可能为乙肝疫苗注射后的突破感染,也可能为隐匿性乙肝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若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单项或HBcAb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二项阳性,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和HBV载量测定,了解HBV携带及病毒复制情况。方法 ELISA检测HBV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选取1 098例HBcAb阳性、966例HBeAb和HBcAb二项阳性样本及832例HBV标志物全阴性标本为对照,用化学发光法定量复检HBsAg,并用PCR的方法检测HBV载量。结果 1 098例HBcAb单项阳性检测出HBsAg定量436例(39.7%)、PCR-DNA230例(20.9%);966例HBeAb、HBcAb二项阳性的标本分别定量检测出HBsAg定量387例(40.1%)、PCR-DNA 212例(21.9%),HBV标志物全阴性的HBsAg定量和PCR-D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时,若只HBcAb阳性或HBcAb与HBeAb二项阳性,仍可检出表面抗原和病毒的复制,需做进一步的检测,以免漏检,造成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分析其S区基因的特征,探明本地区实行核酸筛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HBV感染的监测策略提供重要依据,持续改进血液筛查方法,降低经输血传播HBV的风险。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集到献血者标本采用ELISA进行HBsAg筛查,将HBsAg(+)标本进行中和试验,对中和试验阳性和HBsAg(-)/HBV DNA(+)标本进行核酸提取,然后按照HBV/HCV/HIV-1 3项目分项做核酸病毒检测,再对HBV核酸检测阳性标本做S区基因分型,运用Mega 5.0将HBV S基因分型的结果做系统进化树,并分析其S区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异。结果本次共筛查108 244份血液标本,HBsAg阳性率为0.34%;NAT检测108 045份,共有HBV DNA反应性标本32份,流行率为1∶3 376 (32/108 045);中和试验有63份标本检测,其中40份为阳性,中和阳性率为63.5%。40份中和试验为阳性的标本中,26份标本成功测通S区基因,其分型结果为C型26例;32份HBV DNA反应性标本中,11份成功测通S区基因序列,其分型结果为C型9例、D型2例。分析ELISA与NAT之间在S区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发现主要的突变位点是sV126 L/T/I,sT148L/V,sC149F/V,sA159G/D,sR160D/K和sW163/G/R,而sV168A/K位点可能是本地区的潜在突变位点。结论兰州地区献血者HBV S区流行株C和D,以C基因型为主,其氨基酸序列存在多个位点的变异,这些变异受基因型的影响,这些变异序列为血液筛查策略和筛查试剂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本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流行株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和前C(PreC)基因的变异热点,为临床提供诊疗信息.方法 通过设计3条特异性引物进行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患者血清中HBV BCP和PreC基因序列,回收和纯化PCR产物,用引物P1、P2直接进行正反测序,然后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BCP变异主要集中在TATA样盒(TATA-like box)中的TA1、TA2、TA3区,而TA4极为保守,TA1-TA4未见插入或缺失突变,PreC变异主要集中在nt1896位G→A.另外,发现1例新奇的插入突变.结论 BCP和PreC变异可使HBeAg阴转.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和前C终止变异与乙型肝炎标志物模式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和前C基因终止变异与乙型肝炎标志物模式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基因测序法分析检测104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C基因启动子和前C基因终止变异情况,采用微粒子发光分析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法(PCR),分别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患者1762T/1764A双变异率显著高于HBs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抗-HBc阳性患者,而1896G→A终止变异率和联合变异(双变异合并终止变异)率显著低于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73例HBsAg、HBeAg、抗-HBc阳性患者中32例无变异者,其HBeAg定量值显著高于其他有变异者.31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患者中有4例无双变异和终止变异,其HBV-DNA定量值显著低于其他患者。结论1762T/1764A双变异和1896G→A终止变异可使HBeAg含量显著下降,其变异株并不影响病毒的复制。1762T/1764A双变异和1896终止变异株的优蛰积累并逐渐取代野生株是HBeAg向抗抗-HBe转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梧州市血液检测阳性的无偿献血者的分布情况。方法对梧州市2010~2012年108879例无偿献血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08879例无偿献血者中,5项检测指标的总阳性率为6.01%(6548/108879),其中ALT阳性率为4.86%、HBsAg阳性率为0.57%、抗‐HCV阳性率为0.20%、抗‐HIV阳性率为0.07%、抗‐TP阳性率为0.59%。男性和女性之间ALT、HBsAg和抗‐HC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抗‐TP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均为18~30岁,抗‐HCV阳性率最高的是大于30~40岁组。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做好献血前咨询,选择低危献血人群,对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