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关于卫气相关论述散见于《黄帝内经》诸篇,学术界对卫气的生成与功能已大致形成共识,但对其具体循行路线的认识莫衷一是。为进一步明确卫气的具体循行路线,本文在研读《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古今文献中卫气循行的相关论述研究分析,提出卫气的双圈循行路线。为方便表达,将卫气从上焦出并行于经脉的循行路线定义为内圈,将从目始,遍行阳经皮部复入于阴藏与从阴经皮部、胸腹汇入阴跷脉,后上归于目的循行路线定义为外圈。依据卫气的内外圈循行在肢端五输穴交会联系的记载,尝试构建卫气循行的双圈循行路线模型,以期为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邢玉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12)
《灵枢》提出营卫之气在人体昼夜循行五十周次,并规定诊脉持续时间为脉搏搏动五十次,应当是源自《易传·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的论述。"大衍之数五十",可能来自天地之数,以此说明大衍之数的宇宙论依据,因此对后世历法、数学等都有着深刻影响。从人与天地相参的角度而言,大衍之数作为确定自然时序的内在根据,自然也就成了生命活动的规制之数。因此,《黄帝内经》所言营卫之气昼夜循行五十周次以及诊脉之五十数,可能是以"大衍之数五十"为基础的术数模式推演的结果,先有五十之定数,然后为了满足这一定数,人为设计了人体28脉长度为16.2丈、一息气行长度为6寸、一昼夜呼吸13 500息等数据。当然这些数据的设计又受到了术数思想的影响,不可避免存在着脱离实际的情况以及理论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内经》中多篇曾提到的“度”之概念,大多数学者未能携其要旨。在此笔者对其探微索隐,冀溯本求源,昭彰至理。1“度”非“周”之意《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相似文献
4.
5.
6.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0,(1)
对营卫气化的概念,过程和生理功能进行了概略的阐述。认为营卫的气化的过程包括营卫离合交感、营卫相互转化。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它是人体生命过程长链中不可缺少的链环。它沟通了人体与自然,构成了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3-7
在回顾《内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阐发营卫理论。以《内经》论述为依据,参考有关著述,对《内经》营卫本义、营卫生成、营卫生理、营卫循行、营卫功能、营卫病机以及营卫病证等内容作了系统回顾。同时,对营卫的运行与功能提出如下观点。1营气在御邪卫外特别是在制约与抵抗温热性致病因素中发挥重要作用。2结合卫气剽疾滑利的性质及其运行的三种主要模式,提出不同的运行模式是卫气发挥生理功能的前提与条件。3特别提出卫气为使,即卫气能够传达神机,卫气逆行是传达神机从而使机体对各种刺激产生反应、反射与疾速运动的基础。4卫气是宗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气贯心脉行呼吸,卫气以宗气组分的形式入脉,从而对人的呼吸与循环产生作用,影响循环自然会影响血压。5营卫源自饮食,化于水谷精微,强调对营卫形成及其与物质代谢密切相关的认识,有助于阐发慢性病病机。6营卫有多种生理功能,研究这些生理功能,对认识人体生命状态与疾病变化及防治具有帮助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9.
关于营卫之气三个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麟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13(1):59-60
认为营气、卫气与宗气三者异名同源,都是由谷气与清气结合而成,而营卫之气是宗气之所分;并提出三条理由,支持卫气当出于“上焦”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作者结合《黄帝内经》原文及历代医家的认识提出"肝主卫气"之论,认为卫气的生成、性质、功能及运行都与肝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营卫与脉络关系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6):431-432
“营卫”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结合古代文献,试对营卫的功能、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与心、脉络的密切联系作一阐释,进而提出治疗心系疾患及络病应重视调和营卫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宗原营卫四气的关系。方法:追踪宗原之气的来龙去脉。结果:宗气来源于心肺中的血液而运行于血脉之内;原气来源于双肾中的水液而运行于血脉之外,结论:宗气与原气和营气与卫气构成相反相成的制约关系;宗气与营气和原气与卫气构成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中"太阴主内,太阳主外"是对卫气独行理论的概括,也是对人体寐寤节律内在机制的说明。然"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的内涵及其内在机理至今阐而未明。针对"太阴"之阴指营气,"太阳"之阳指卫气的观点,笔者认为,《黄帝内经》中言明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二十五周的是卫气,营气在人体的运行未有明显的昼夜时间节段性。关于太阴、太阳指代为何,笔者经过统计认为,太阴多指代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仅有三处明确肾为"阴中之太阴";太阳指代足太阳膀胱经占半数以上,而肾在《黄帝内经》中的指代呈现多样化,且与少阴对应最多。关于为何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笔者认为,太阴主内是由肾主蛰、为封藏之本决定的;太阳主外是由足太阳膀胱经的气化作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文本分析,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指出真气为人体依据自身DNA而合成的内源性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为人体的先天之气.经气是经脉中运行之气,包括后天水谷转化而成的营卫之气和先天真气;正气包括经气和自然界随季节出现的正常物理因素;邪气是自然界的非正常物理因素和人体中的病理物质及异常微环境;宗气是人体中... 相似文献
15.
16.
张超群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18(4):5-6
本文对《内经》中的“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主明则不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肾不藏脏腑之精;“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不是指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而是对营卫二气生理特性的概括;心对其他脏腑的统帅和协调作用是通过情志反应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一书 ,为我国目前所保存的最早系统论述祖国医学理论的专著。该书汇集了唐以前我国医学发展的精粹 ,对后世祖国医学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指导作用。该书的编写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隋、唐等朝代 ,直到唐朝王冰整理并补入七篇大论后方才真正定型。在这几百年中 ,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学家托名“岐黄”对该书不断地进行编写和删补 ,由于他们不可能是同一时代的人 ,所以每个人对医学的认识及从事医学实践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当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家理论的争鸣。因此 ,已故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吴士元先生在谈到《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18.
程旺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0,(8):77-78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至为重要的一部著作,但是历年来对作为《黄帝内经》医学思想之基础的哲学思想研究一直较为薄弱。姚春鹏新著《黄帝内经——气观念下的天人医学》即是对《黄帝内经》哲学思想的系统研究,姚春鹏是我国目前名副其实的《黄帝内经》研究专家,特此向学界推介。 相似文献
19.
张兴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3):390-391
心脏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以情志症状为主要表现,病位在心,受各脏腑组织影响。在补虚伐过的前提下,以具体体现机体机能的营卫为突破点,调和营卫,深入浅出,化繁为简,既达治疗目的,又易接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在《黄帝内经》五脏的精气神3个层次基础上,探讨睡眠障碍的3种类型,即神志不和之睡眠障碍、气扰神乱之睡眠障碍以及精衰神败之睡眠障碍,并从精气神3个病理层次对失眠、嗜睡以及梦寐不宁等睡眠障碍的基本类型进行分析。这些认识可为辨治睡眠障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