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小分子蛋白激酶抑制剂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有关小分子蛋白激酶抑制剂的ADR报告,对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品品种、上报主体,以及ADR发生时间、累及系统/器官、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等进行统计与分析,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对ADR的关联性和严重程度分级进行评价。结果 共收集到113份ADR报告,涉及患者113例,发生ADR 121例次。其中,男女性别比为1.26∶1,年龄≥61岁83例(73.45%);报告主体为医师93例(82.30%);使用9种小分子蛋白激酶抑制剂,阿帕替尼致ADR 59例(52.21%);ADR发生在用药后1个月内91例(80.53%);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33例次(27.27%)和消化系统29例次(23.97%);关联性评价为可能33份(29.20%),很可能73份(64.60%),肯定7份(6.19%);停药或对症处理后痊愈或好转93例(82.30%);新的及严重ADR表现为流泪异常、皮疹各1例(0.88%),Ⅳ级血小板减少2例(1.77%...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临床安全使用倍他司汀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山东省日照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4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1日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以倍他司汀为怀疑药物且已完成评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分析ADR类型、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转归、严重ADR等。结果 共收集到ADR报告193例(268例次),其中一般ADR 183例(94.82%),含新的一般ADR 26例(13.47%);严重ADR 10例(5.18%)。关联性评价结果分别为很可能(71例、36.79%)和可能(122例、63.21%)。涉及患者193例,其中男71例,女122例;年龄20~95岁,以60岁以上居多(113例、58.5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174例、90.16%)。主要累及系统/器官为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悸等;严重ADR主要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等。痊愈123例(63.73%),好转66例(34.20%),未好转1例(0.52%),转归情况不详3例(1.55%)。结论 临床使用倍他司汀时应做好药学监护,并结合已有A...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总结某院近三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上报情况,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提取某院2018—2020年上报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的315例ADR,对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各种因素如患者年龄、药品品种等进行分析。结果:315例ADR报告中,“一般”的居多,有274例;男性患者134例(42.54%);女性患者181例(57.46%);以60岁以上人群居多(60.64%);发生ADR药品中抗肿瘤药物居首位(33.61%);以静脉滴注(88.98%)给药途径为主;ADR累及系统/器官最多是皮肤及附件系统(34.55%)。结论:AD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建议临床合理使用各类药物,另外医院应重视ADR监测报告工作,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总结其特点,保障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某院2019~202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上报的74例新的/严重的ADR报告,统计患者的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型、累及器官及系统的主要临床表现、转归及愈后,分析ADR发生的特点和关联性。结果 74例新的/严重的ADR报告中,新的一般ADR 45例(占60.81%),严重的ADR 22例(占29.73%),新的严重的7例(占9.46%)。男性27例(占36.49%),女性47例(占63.51%)。新的/严重ADR静脉滴注的构成比最高。主要涉及12类75个药品品种,排名第一位的是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占26.67%)。心血管系统损害最多,临床表现以心慌、胸闷最为常见。好转67例(占90.54%),痊愈7例(占9.46%)。结论 加强新的/严重ADR的监测和警示,减少ADR的发生,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温州地区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晓翔  叶会洲  叶蕾 《医药导报》2009,28(3):382-383
(1. [摘要]目的分析温州地区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起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温州地区各医疗卫生单位2007年通过温州ADR中心上报到国家ADR中心的ADR报告2 553例,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类型、药品种类、结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 553例ADR中,男女比例相当,20~39岁的年轻人较多,占41.75%;引起ADR的药物以抗感染类药物为主,占47.93%;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最多,占47.65%。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损害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全身性损害、胃肠系统损害等其他系统损害;死亡2例,后遗症8例,其余均治愈或好转。结论开展临床ADR监测是医疗机构工作的重点,医务人员需充分重视,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2006~2009年我院3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一般规律及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到的309例ADR,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程度、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共有309种,抗生素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注射引发的ADR为205例(占66.34%);ADR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为变态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严重,其次是神经系统损害;新的一般的ADR52例,新的严重的ADR1例。结论:医务人员在临床药品使用中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结合ADR发生特点,合理用药,从而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295例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叶爱琴 《中国药业》2010,19(11):40-41
目的了解医院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09年收集到的295例严重的ADR报告,按ADR因果关系判别标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严重的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过敏史无关;口服药物发生最多,其次是静脉用药;涉及药品19大类,引起ADR例数最多的是抗感染药物(127例次,32.07%),其次为抗肿瘤药(60例次,15.15%)、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风湿药(48例次,12.12%);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以肝脏损害为主(93例次,29.81%),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67例次,21.47%)。结论严重的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增强合理用药意识,保障患者用物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评价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呈报的基本情况和填报质量,为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广东省ADR监测中心数据库下载我院上报且省中心已做出评价的ADR报告表,进行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类别、ADR过程描述、关联评价统计、分析。结果360份ADR报告涉及的药品有16类共98种药品,其中抗微生物药品31种和中药制剂13种,位居前列(依次为203例、28例)。ADR所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63%),其次为消化系统(21%)。绝大多数ADR的转归良好。静脉给药导致的ADR例数为235例(65%);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上报较少;报告质量有待提高。结论应强化培训工作,增强ADR呈报意识和责任感,以提高ADR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332份ADR报告分别对患者基本情况、药品信息、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关联性评价、严重病例来源等进行分析。结果 332例ADR报告中,有既往药物过敏史的为38例。引起ADR前10位药物中,抗菌药物60.00%。ADR临床表现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76例,占53.01%。结论应重视患者药物过敏史,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注射剂,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喹诺酮类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帕累托分析法对北京市ADR监测中心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喹诺酮类药物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整理,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类型及转归情况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8 503例喹诺酮类药物所致ADR/ADE中,男女比例为1∶1.43,21~30岁(17.48%),51~60岁(16.62%),31~40岁(15.82%),71~80岁(13.30%),61~70岁(13.08%)5个年龄段报告占比大;ADR/ADE涉及喹诺酮类药物中10个品种,其中左氧氟沙星最多(68.01%),其次为莫西沙星(28.38%);引起ADR/ADE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 ADR/ADE共累及多个系统/器官,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3.55%)、胃肠疾病(13.18%)、神经系统疾病(11.53%)和用药部位疾病(9.69%)相关的ADR/ADE例数较多;严重ADR/ADE报告206例,其中死亡13例;未合并用药7 205例(84.73%),合并用药1 298例(15.27%)。结论:喹诺酮类药物ADR/ADE发生率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有一定关系。此外,在关注老年人用药安全的同时,也要加强青年人用药的安全及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11.
周杨  蒋伟豪 《中国药业》2023,(10):117-120
目的 为临床安全使用度拉糖肽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中有关度拉糖肽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个案报道,检索时限为2014年9月至2022年3月,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情况,以及ADR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处理与转归等信息,并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进行关联性评价。结果 共纳入文献11篇,涉及患者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以50岁以上较多,ADR发生于用药后0(立即)~16个月,主要为用药后2个月内(8例,72.73%);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4例,36.36%)和消化系统(3例,27.27%)。患者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基本好转,仅1例严重过敏反应患者预后不良,出现缺血性脑损伤。ADR与用药的相关性均为“可能”。结论 临床使用度拉糖肽时应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监护和用药教育,密切关注其ADR。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0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386份ADR报告分别就患者基本情况、药品信息、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关联性评价、严重病例来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386例ADR报告中,有既往药物过敏史的患者为50例,占12.95%。引起ADR前15位药物中,抗菌药物12种,占80.00%。药品剂型中注射剂(445种,占84.12%);ADR临床表现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21例,占57.25%。结论:应重视患者药物过敏史,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注射剂,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上报的953例ADR报告从ADR发生的年龄与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及ADR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53例ADR报告中,男性458例(48.06%),女性495例(51.94%);ADR在各年龄段均有分布,51-60岁者ADR发生率最高,有192例,占20.15%;引起ADR药品以抗感染药物居多,且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其次为抗肿瘤药物;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1.14%;ADR最常累及系统/器官为消化系统,占40.20%;一般ADR占98.22%,大多好转或治愈;新的ADR 2例;严重ADR 15例,其中11例留有后遗症,拉莫三嗪片引起死亡1例。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重复发生,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20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综合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对湖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方法:2004年8-12月205例ADR报告就年龄与性别分布、给药途径、ADR类型和程度、药品分类、累及器官及严重ADR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ADR涉及112个药品品种.抗感染药引起的ADR 115例,占56.10%;严重ADR 26例,死亡2例;ADR引起皮肤损害较多,共111例,占46.64%.结论:应继续加强不易观察及慢性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了解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2013~2017年上报的219例新的和严重的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品种类、剂型,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关联性评价、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9例ADR中,新的ADR 191例,严重的ADR 20例,新的严重的ADR 8例。关联性评价结果:1.83%为肯定,75.34%为很可能,22.83%为可能。ADR患者男女比例为0.84 ∶〖KG-*2〗1,50~80岁所占比例为61.19%。药物剂型以口服药为主,占57.99%,而严重的ADR涉及药品以注射剂为主。引起新的ADR的药品以中成药(含中药注射剂)为主,共60例(31.41%);引起严重的ADR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物为主,共9例(32.14%)。严重的ADR主要临床表现为循环系统反应(39.29%),以过敏性休克为主。95.89%的患者发生ADR后痊愈或好转。结论:应注重对于50~80岁人群进行ADR监测,并加强中成药(含中药注射剂)、抗微生物药物和抗肿瘤药物尤其是奥沙利铂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统计分析我院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ADR),探讨其发生特点。方法:对我院2011年收集到的472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用药情况、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72例ADR报告中,引发ADR的药品共185个品种,抗感染药居首位共211例,占44.7%,其次是抗肿瘤及辅助药物93例,占19.7%。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分别占36.0%和11.2%;新的ADR 103例,严重的ADR 81例,其中新的严重的ADR 9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合理规范使用药物,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451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1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56种,女性构成比高于男性;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96.9%);药物种类为抗感染药所占构成比最高,其次为中药制剂;损害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损害。严重ADR10例,多为抗菌药导致,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较多。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规范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 检索山东省日照市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系统已完成评价,且已确定为新的和严重ADR报告,采用Excel软件对966例报告中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药品分类,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转归,上报人员职业等项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上报ADR 4 545例,其中新的和严重ADR 966例(21.25%)。女性多于男性(55.80%比44.20%),> 60岁老年患者(49.90%)最多;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58.28%);ADR共涉及424种药品,主要由抗感染药物(26.50%)、抗肿瘤药物(19.67%)和中药制剂(17.08%)引发,分别涉及药品75种(17.69%)、47种(11.08%)、111种(26.18%);临床表现主要累及消化系统(24.12%)、全身性损坏(20.44%)、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7.60%)和血液系统(14.10%);转归主要为好转(55.07%)或痊愈(40.48%);上报人员以医师为主(92.86%)。结论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临床用药ADR的监测和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累及血液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人群特点、关联药物及上报人员的专业背景。方法 收集2018-2020年上报至市辖区ADR监测站,累及器官系统为血液系统的ADR报告,提取并分析病例的年龄、性别、ADR名称、严重程度、关联药物、治疗转归及关联性评价结果,以及上报人员的职业及所属专业等。结果 共收集到累及血液系统的ADR报告360份,涉及患者360例,男女比例为1.61:1,以年龄65~80岁多见(占44.44%);严重的ADR占76.39%;ADR转归上以好转或治愈为主(占90.83%);ADR上报人员以临床药师为主(占72.78%),且ADR关联性评价准确率明显高于临床医师(83.59%vs42.11%);关联药物主要为抗肿瘤药物(占67.22%)、神经系统用药(占11.39%)、抗感染药物(占10.56%)及抗栓药物(占5.28%)。结论 累及血液系统的ADR严重程度以严重的ADR为主,关联药物以抗肿瘤药物、神经系统用药及抗感染药物为多见。临床药师在血液系统ADR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院2014年上报的366份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ADR的患者年龄分布以51~60岁最多,女性(52.2%)多于男性(47.8%);发生ADR的怀疑药物主要为抗肿瘤药物,其次为抗感染药物;ADR所累及器官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366例ADR报告中,新的ADR 5例,严重的ADR 19例,新的和严重的ADR仅占总报告数的6.6%。关联性评价结果显示,评价为很可能的病例报告最多(237例),占总数的64.8%。结论:引起ADR的怀疑药物以抗肿瘤药物及抗感染药物为主,因此应该重视该类药物的管理,积极进行ADR监测,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