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构建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再喂养综合征(RFS)的危险因素回归方程,并分析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3月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154例老年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RFS发生情况分为RFS组51例和非RFS组103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发生RFS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因子对RFS的预测价值;构建并验证相关Logistic回归方程,拟定相关护理干预内容。结果 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RFS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有创机械通气、喂养前禁食时间、D-二聚体水平、营养摄入方式和喂养前血磷、血钾、血镁水平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NRS2002评分、营养摄入方式和喂养前血磷、血钾水平均为影响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NRS2002评分、营养摄入方式和喂养前血磷、血钾水平和联合预测因子预测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RFS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风险预测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营养支持患者再喂养综合征(RFS)发生情况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 选取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208例营养支持患者为研究对象, 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0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营养支持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RFS风险评估及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喂养前、喂养5 d后的营养状况、电解质代谢情况及RFS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5 d后的血清磷、血清镁、血清钾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喂养5 d后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 再喂养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风险预测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ICU营养支持患者RFS的发生, 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3.
从重症监护室(ICU)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适用人群、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ICU脓毒症患者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期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镇江市某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实施肠内营养ICU脓毒症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 实施肠内营养的ICU脓毒症患者中,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43.4%,多发生于肠内营养实施的第1—第4天.ICU脓毒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为肠内营养制剂日用量、抗菌药物、口服钾制剂、体温;保护因素为血清白蛋白水平.结论 ICU脓毒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且多发生于肠内营养早期,其发生与肠内营养制剂日用量、抗菌药物、口服钾制剂、体温、血清白蛋白水平等因素有关.临床护理工作中需关注高危人群,识别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及时进行干预,做好肠内营养护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发生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有效识别高危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12月收治于我院普外科的210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根据是否发生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分为耐受组(n=121)与不耐受组(n=89),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一般资料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对模型的校准度、区分度。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高血糖、胃肠内补钾、术后疼痛评分≥4分、术后3天内下床活动为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后,经 Hosmer-Lemeshow 检验,χ2=6.523,P=0.367,ROC 曲线下面积为0.916,P< 0.001,灵敏度为0.857,特异度为0.832。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警模型能准确预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帮助临床医护人员识别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高危人群,为早期采取干预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状态和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住院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6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在肛门排气后给予肠内营养,观察组在术后8 h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术后第1、14天营养状态和胃肠功能的变化。结果:术后第14天,实验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达到目标喂养量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使用安全方便,能够早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患者胃肠道如何减轻早期腹胀等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ICU肠内营养患者再喂养综合征发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0年7月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ICU收治的4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再喂养综合征分为再喂养综合征组和非再喂养综合征组,分析再喂养综合征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结果共130例患者发生再喂养综合征,发生率为30.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营养风险评估量表2002评分(OR=5.504)、白蛋白浓度(OR=2.295)、前白蛋白浓度(OR=2.957)、是否有糖尿病史(OR=2.536)、喂养途径(OR=2.323)、肠内营养液温度(OR=2.271)、蛋白质摄入情况(OR=3.270)、热量摄入情况(OR=3.965)和喂养速度(OR=2.735)是ICU肠内营养患者发生再喂养综合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ICU肠内营养患者再喂养综合征发生率较高,营养风险评估量表2002评分≥3分、低白蛋白浓度、低前白蛋白浓度、有糖尿病史、鼻肠管喂养、36~38℃的营养液温度、高蛋白质摄入、高热量摄入和喂养速度过快是发生再喂养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建议密切关注I...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病人再喂养综合征(RFS)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0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NICU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是否发生RFS分为RFS组(47例)和非RFS组(103例)。采用自制的RFS危险因素筛查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2002)、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对病人进行调查。结果:150例病人中47例发生RFS,RFS发生率为3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SOFA评分、颅脑手术、入NICU的48 h内开始喂养、每日蛋白质摄入情况是NICU病人发生RF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应从年龄、SOFA评分、颅脑手术等方面对NICU病人进行综合评估,筛选出RFS高危人群,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治疗方案,预防RFS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及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验证。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简易营养评估精法(MNA-SF)将其分为营养正常组(n=58)和营养不良组(n=54)。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年龄(X1)、吸烟(X2)、心功能分级(X3)以及C反应蛋白(X4)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风险模型:P=1/[1+e^(-(4.862+1.786×X1+2.094×X2+1.357×X3+1.745×X4))]。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62,敏感度为81.27%,特异度为96.85%,95%CI为0.652~0.963,最佳临界值为0.459。通过对76例患者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发现该模型的敏感度为73.53%(25/34),特异度为95.24%(40/42),准确度为85.53%(65/76)。结论该研究中营养不良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预测效果,能够帮助医护人员进行营养不良风险评估,为预防性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鼻空肠营养管在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患儿术后肠内营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8例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有无留置鼻空肠营养管并在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两组术后开始喂养时间,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监护时间,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7 d体重增长量,入院当日及术后7 d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开始喂养时间、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1)。观察组患儿术后7 d体重增长量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儿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入院当日及术后7 d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新生儿术后使用鼻空肠营养管可以达到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目的,术后体重增长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发生喂养不耐受的风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1年4—10月行肠内营养支持的230例危重症患者,根据有无喂养不耐受症状分为耐受组(n=149)与不耐受组(n=81),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APACHEⅡ评分、NRS2002评分、白蛋白等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以及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对模型的校准度、区分度。结果 最终纳入APACHEⅡ评分(OR=1.307)、NRS2002评分(OR=1.410)、腹内压(OR=1.415)以及白蛋白(OR=0.838)构建预测模型,模型经Hosmer-Lemeshow检验,χ2=5.683,P=0.683,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最大约登指数为0.676,灵敏度为0.933,特异度为0.743。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喂养不耐受预测模型纳入了APACHEⅡ评分、NRS2002评分、腹内压以及白蛋白,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有效预测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卢进杰 《全科护理》2022,20(7):889-892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营养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营养不良早期识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医院2020年3月—2021年6月收治的128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微型营养评价简表(MNA-SF)评分结果分为营养正常组(n=67)和营养不良组(n=61),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营养不良预测因素进行筛选,并建立营养不良风险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对风险预测模型的效果进行预测,另选取同时期医院收治的85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对营养不良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水肿、吸烟、C反应蛋白、贫血以及总蛋白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营养不良存在明显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水肿以及C反应蛋白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病人的年龄(X1)、吸烟(X2)、水肿(X3)以及C反应蛋白(X4)作为协变量,得出风险模型:P=1/[1+e-(4.776+0.561×X1+1.884×X2+1.756×X3+1.173×X4)]。ROC曲线结果分析,该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73,敏感度为75.86%,特异度为97.09%,95%CI为[0.786,0.952],最佳临界值为0.514。85例病人验证该风险模型的准确度为88.24%(75/85)。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营养不良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识别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营养不良高风险病人,从而为及早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CU危重患者预后与早期胃肠营养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将378例ICU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60例和对照组1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胃肠营养支持,观察比较两组营养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蛋白摄入量、胆固醇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营养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固醇量与蛋白摄入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在ICU危重患者的日常护理中给予早期胃肠营养支持,可有效地提高血红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蛋白摄入量等水平,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严重创伤进展为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ersistent inflammation, immunosuppression and catabolism syndrome, PICS)的影响因素,并构建PICS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果。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TICU 2017年6月—2023年5月收治的169例严重创伤患者资料。根据ICU住院第14天的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白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PICS组(78例)和非PICS组(91例)。收集了患者的入院初次诊断指标、血栓弹力图、血小板指标及生化指标,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确定严重创伤并发PICS的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和拟合度检验评估模型预测效果。结果:在169例严重创伤患者中,78例发展为PICS,91例未发展为PICS。两组在年龄、年龄评分、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胃肠营养护理干预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8例ICU收治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82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进行早期护理胃肠营养干预,比较两组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结果:干预组经营养支持后血红蛋白、白蛋白、前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率、肠造口率低于对照组(P0.05),7 d营养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胃肠营养干预能有效提高ICU患者营养水平,降低患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ICU持续肠内营养的不同胃残余量患者喂养达标率的差异并分析喂养达标率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5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收治持续肠内营养518例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按照入住ICU第7天不同胃残余量进行分组,其中57例患者胃残余量≥200 mL作为达标组,另461例患者胃残余量<200 mL作为未达标组,比较2组患者ICU入住第7天喂养达标率,同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喂养达标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达标组患者喂养达标率为14.0%(8/57),较未达标组的27.1%(125/46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8,P=0.039)。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影响喂养达标的危险因素为超重(OR=0.496,P<0.001,95%CI:0.317~0.775)、肥胖(OR=0.351,P=0.020,95%CI:0.145~0.851)以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OR=0.931,P=0.023,95%CI:0.876~0.990),而保护性因素为偏瘦(OR=2.462,P=0.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和延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仁济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40例)和延期肠内营养组(40例)。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于术后24~48h开始肠内营养,而延期肠内营养组于术后48h至5d开始肠内营养。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相关数据,包括入院当天、肠内营养开始后14d时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浓度,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入住ICU的时间和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结果在开始肠内营养后第14天,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延期肠内营养组患者,且腹泻、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延期肠内营养患者,且住院时间短于延期肠内营养患者,出院时GOS高于延期肠内营养患者,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有效、及时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患者低蛋白血症;同时还能降低腹泻、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FOCUS-PDCA程序的集束化护理在神经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1日~2019年8月30日收治的60例神经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基于FOCUS-PDCA程序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达到目标喂养时间、存活者住ICU时间、ICU病死率及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达到目标喂养时间、存活者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FOCUS-PDCA程序的集束化护理能够改善神经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和治疗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3):4435-4436
探究分析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相关临床措施有效性。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于我院进行96例肠内营养胃炎的重症患者资料,按照肠内营养期间所采用的营养液类型、是否采用导泻、灌肠、促胃动力药物以及是否补充白蛋白等临床措施进行组别细分,统计、对比不同小组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营养液类型(整蛋白型优于短肽型)、早期导泻(是优于否)、早期灌肠(是优于否)、早期使用促胃动力药物(是优于否)以及补充白蛋白(是优于否)等措施小组,组内统计数据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喂养早期,可以通过给予患者整蛋白型营养液、导泻、灌肠、服用促胃动力药物以及等补充白蛋白等临床措施有效降低患者的喂养不耐受情况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对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探讨影响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4月38例ICU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前后的肠内营养喂养耐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影响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前后,年龄<60岁的患者对肠内营养喂养的耐受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前后年龄≥60岁的患者对肠内营养喂养的耐受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肠内营养喂养开始时间、APACHE-Ⅱ评分、血清ALB及是否对患者进行药物鼻饲是影响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结论 介于ICU危重患者的年龄、肠内营养喂养开始时间、APACHE-Ⅱ评分、血清ALB及是否对患者进行药物鼻饲等客观因素对患者肠内营养喂养耐受性的重要影响,科学合理地综合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对肠内营养喂养的耐受性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