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泌性中耳炎(OME)一直是儿童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有许多争议,目前公认咽鼓管功能障碍(ETD)是重要致病因素。咽鼓管的基本功能包括:①调节中耳压力;②防止鼻咽分泌物及声压对中耳的损伤;③清除中耳积液。……  相似文献   

2.
分泌性中耳炎 (otitismediaofeffusion ,OME )是中耳的常见病、多发病 ,尤以儿童的发病率为高。它以渗液滞留在中耳腔内而没有急性感染表现为特征。持续的OME常导致听力损失、语言发育迟缓以及增加中耳炎急性发作的危险[1] 。OME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成定论。有关OME病因的研究表明 ,OME的发生与变态反应、咽鼓管功能障碍及感染等多因素有关。已有文献表明 ,部分分泌性中耳炎和Ⅰ型、Ⅲ型变态反应有关[2~ 6] 。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则未完全明确。随着免疫学的发展 ,OME和变态反应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有学者从嗜酸细…  相似文献   

3.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被认为是细菌、病毒感染、局部变态反应和逆行感染等多因素导致的中耳黏膜炎症反应.近年来变态反应因素引起的OME呈现上升趋势,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变态反应因素在OM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耳科学领域中的免疫学(Ⅱ中耳和外耳免疫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急性中耳炎与炎症反应和免疫防御作用:急性中耳炎的病因是复杂和多因素的,鼻咽部和咽鼓管的病原菌能引起中耳的炎症,其特点是中耳黏膜的炎症反应伴鼓膜下白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等的浸润,中耳腔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炎性介质,如廿烷类(eicosanoids)、细胞因子和组胺,清除渗出液和病原菌基于非特异性因素(如黏液纤毛清除系统  相似文献   

5.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部分研究认为工型变态反应是引起该病的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测定46例伴有呼吸道变应性炎症的OME患者和38例对照组其血浆和中耳积液中IL-4及IgE含量,探讨工型变态反应在OME发病中的作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耳免疫性疾病 一、中耳炎的免疫学因素 1. 急性中耳炎与炎症反应和免疫防御作用:急性中耳炎的病因是复杂和多因素的,鼻咽部和咽鼓管的病原菌能引起中耳的炎症,其特点是中耳黏膜的炎症反应伴鼓膜下白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等的浸润,中耳腔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炎性介质,如廿烷类(eicosanoids)、细胞因子和组胺,清除渗出液和病原菌基于非特异性因素(如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和吞噬细胞)和特异性免疫应答[1].  相似文献   

7.
中耳免疫性疾病一、中耳炎的免疫学因素1 急性中耳炎与炎症反应和免疫防御作用:急性中耳炎的病因是复杂和多因素的,鼻咽部和咽鼓管的病原菌能引起中耳的炎症,其特点是中耳黏膜的炎症反应伴鼓膜下白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等的浸润,中耳腔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炎性介质,如廿烷类(eicosanoids)、细胞因子和组胺,清除渗出液和病原菌基于非特异性因素(如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和吞噬细胞)和特异性免疫应答[1] 。中耳的免疫防御屏障是中耳的淋巴组织,其可产生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菌和病毒等作为抗原可以引起炎症反应;B淋巴细胞(分泌IgG、IgA和IgM)…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腺样体肥大儿童伴分泌性中耳炎(OME)与变应性鼻炎(AR)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岁以下870例腺样体肥大患儿的病史,分析AR、咽鼓管功能不良及OME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腺样体肥大患儿中AR发病率为30.11%,AR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P<0.01)。6岁以内发生咽鼓管功能障碍及OME的概率高,其中1~3岁组发生分泌性中耳炎的概率最大(P<0.01)。春季OME发病率高(P<0.001)。与不伴AR患者相比,伴有AR患儿患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概率增加了0.4倍(P=0.042);但患有OME的检出率减少了32%(P=0.0472)。结论 在腺样体肥大患儿中,多种因素使咽鼓管功能不良乃至OME高发。其中咽鼓管及其周围结构生理、病理、发育特点是最主要的因素,变态反应是次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前者因逐渐发育完善,致病性降低,后者致病性增高,但总的发病率是逐渐降低的。  相似文献   

9.
分泌性中耳炎 (OME)一直是儿童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其发病机制尚有许多争议 ,目前公认咽鼓管功能障碍 (ETD)是重要致病因素。咽鼓管的基本功能包括 :1调节中耳压力 ;2防止鼻咽分泌物及声压对中耳的损伤 ;3清除中耳积液。其中中耳腔的压力调节对维持正常听力最为重要。慢性 OME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波动性的中度传导性聋 ,这种 2 0~ 5 0 d B的听力损失在儿童语言形成阶段常导致以后在音韵认知、吐词清晰度和单词理解方面的困难 ,断续的听力损失可能导致听觉信号不连贯 ,语言编码中断 ,最终影响语言和言语发育。因传统治疗模式不能消除这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卵清蛋白诱导的大鼠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观察其病理改变,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20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16耳,A组);OME组Ⅰ(8只16耳,B组)和OME组Ⅱ(4只8耳,C组).OME组Ⅰ和OME组Ⅱ采用卵清蛋白腹腔致敏后分别经鼓膜穿刺和经听泡钻孔注射,耳内激发2次制成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替代卵清蛋白进行腹腔致敏和耳内激发.在末次耳内激发后2天处死动物,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中耳黏膜病理变化及炎症细胞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中耳黏膜和骨髓腔中IL-4、IL-5的表达.结果 A组1只、B组2只麻醉意外死亡.OME,模型组Ⅰ和组Ⅱ大鼠听泡内均出现少量琥珀色积液,咽鼓管鼓室段纤毛上皮肿胀,排列紊乱.部分纤毛脱落,中耳黏膜增厚,黏膜下层、骨髓腔中有较多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咽鼓管周围组织中肥大细胞增多、脱颗粒.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改变.两个OME模型组大鼠中耳粘膜和骨髓腔中IL-4、IL-5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此两组间IL-4、IL-5阳性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Ⅰ型变态反应能够成功诱发大鼠急性OME.经鼓膜或和经听泡钻孔注射两种方法 的造模结果 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不伴有耳部急性感染症状和体征的中耳积液〔1〕,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腺样体是位于鼻咽顶的淋巴组织,当它过度增生时有可能堵塞咽鼓管口引起咽鼓管和中耳腔内压力不平衡和引流障碍,从而导致中耳炎的发生,但是儿童  相似文献   

12.
咽鼓管与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耳炎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包括病毒和细菌感染,解剖因素如咽鼓管功能不良以及宿主因素等.100多年前Politzer提出咽鼓管功能的异常可能是中耳疾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随后的研究认为中耳炎首先是中耳粘膜的疾病,是由该组织感染或变态反应所引起而非咽鼓管功能不良所致.但最新的研究显示一世纪前Adam Politzer首先提出的假说最有可能是中耳炎的首要发病机制:咽鼓管功能不良可以促使病毒和细菌进入中耳,从而导致中耳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 (OME)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 85 %的儿童至少有一次中耳炎发作史 ,5 0 %的2~ 5岁儿童曾患过 OME。 OME不仅对儿童听力有影响 ,而且增加了患急性中耳炎的风险。约 2 5 %的 OME患儿需采用手术治疗。手术需在全麻下进行 ,增加了医疗费用 ,且对患儿及其父母心理造成打击。因此 ,寻求有效的治疗 OME的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OME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感染或 /和咽鼓管功能障碍是最重要的因素。咽鼓管重要的生理功能是调节中耳与鼻咽部气压平衡。在正常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 ,只在吞咽时瞬间开放。咽鼓管软骨…  相似文献   

14.
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就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了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功能及在中耳腔,咽鼓管及鼻咽部的分布特征。纵观表面活性物质研究的历史及新进展,认为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可引起中耳腔及咽鼓管粘膜表面张力改变,使咽鼓管开放压增高而致中耳积液,从而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而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运用及激发内源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可分为预防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了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功能及在中耳腔、咽鼓管及鼻咽部的分布特征。纵观表面活性物质研究的历史及新进展,认为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可引起中耳腔及咽鼓管粘膜表面张力改变,使咽鼓管开放压增高而致中耳积液,从而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而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运用及激发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可为预防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小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小儿SOM病因是多因素的,包括免疫反应、咽鼓管功能障碍、细菌和病毒感染、遗传以及环境因素,其中咽鼓管功能障碍(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ETD)和免疫反应可能是两个核心因素。咽鼓管(eustachian tube,ET)是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ET主要有通气、保护和清洁功能,三者相辅相成。咽鼓管功能障碍分为ET阻塞(开放障碍)和异常开放(闭合障碍)两类。ET阻塞又分为功能性阻塞和机械性阻塞,前者多为肌肉开放功能低下;后者由肿瘤、腺样体阻塞或黏膜肿胀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Ⅰ型变态反应、Th1、Th2类细胞因子在小鼠分泌性中耳炎中耳黏膜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卵清白蛋白致敏并耳内激发小白鼠制成分泌性中耳炎(OME)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组、对照组中耳黏膜IL4、IL5、IFNγ、IL12的表达情况,同时作病理检查,了解嗜酸粒细胞浸润与各细胞因子的关系。结果实验组Th2类细胞因子IL4、IL5表达明显增加,伴相应的中耳黏膜嗜酸粒细胞浸润,而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12明显减少,且嗜酸粒细胞浸润与IL5呈正相关(γ=0.951,P<0.05)。结论Ⅰ型变态反应是OME发病的重要原因,而Th2类细胞因子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咽鼓管功能障碍(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ETD)是许多中耳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可以导致中耳通气不足,引起耳满胀感和耳鸣,此外,还可能引起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内陷和胆脂瘤等并发症,但是临床并没有针对ETD检测的金标准。目前对于咽鼓管功能的测量方法包括:内镜检查、咽鼓管测压(Tubomanometry,TMM)、声导抗测量(Acoustic immittance measurement)、咽鼓管声测(Sonotubometry)、咽鼓管功能障碍问卷(7-item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ETDQ-7),以及将临床表现结合客观检查综合得出的咽鼓管评分量表(Eustachian Tube Score,ETS)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咽鼓管评分-7量表(Eustachian Tube Score-7,ETS-7)。临床上存在多种旨在改善咽鼓管功能的药物及手术方法,但疗效欠佳,咽鼓管球囊的出现为ET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就咽鼓管功能的检测方法以及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在临床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索实用客观的ETD诊治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证明鼻变态反应病变与渗出性中耳炎的发生有较密切关系。因鼻部变应原激发组胺可作用于三叉神经的组胺受体,激发副交感神经,引起鼻咽部及与上呼吸道粘膜相连续的咽鼓管粘膜水肿甚或产生中耳炎。1周岁以下儿童咽鼓管功能不及成人完善,渗出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有关发病的病理生理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否因咽鼓管功能失调引起,仍有争论。作者对恢复期 OME 患儿和活动期 OME 患儿咽鼓管(ET)功能进行检查,检查包括 ET 中耳压力平衡和染料廓清功能,并比较了对照组34耳的检查结果。恢复期OME 患儿27例(33耳)6~14岁,均经鼓气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