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细菌通过不断地进化与变异,对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即细菌耐药性。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甚至滥用,越来越多的细菌从药物敏感菌逐步发展为耐受多种抗菌药物的超级细菌,由此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威胁。因此,研发抗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t, MDR)细菌感染的药物,尤其是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全新的新型抗菌药物迫在眉睫。本文简要综述2010年后上市或进入临床的抗多重耐药菌药物特别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和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多重耐药菌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噁唑烷酮类化合物是新一代全合成的抗菌药物,有着全新的结构和独特的作用机制。此类药物可阻止细菌蛋白质的早期合成反应,与其他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类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体内外对许多临床耐药菌有强烈的抗菌活性。本文主要介绍口恶唑烷酮类作用机制、体内外抗菌活性及药效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3.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及在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洁  蒋一峰 《世界临床药物》2004,25(11):674-678
抗菌药物耐药性是目前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噁唑烷酮类抗茵药物是继磺胺类和氟喹诺酮类后上市的又一类全合成抗茵药。利奈唑胺(linezolid)为该类药物中的首个上市产品,本品在临床革兰阳性茵感染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尤其是对耐药茵的作用成为其一大亮点。2003年保持了不错的销售业绩。尽管如此,利奈唑胺同样也很难避免耐药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新型抗耐药菌药物的研究已成为抗菌药物研究的主要方向。其中,全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利奈噁唑酮已成功上市,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这促使了对该类化合物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噁唑烷酮类抗菌剂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结构修饰进行综述,并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具有优良抗菌活性的噁唑烷酮类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5.
于慧杰  周伟澄 《药学学报》2006,41(10):990-999
目的寻找新型的噁唑烷酮-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方法设计合成了7-{4-[2-[2-取代-4-((5S)-5-乙酰胺甲基-2-氧代-噁唑烷-3-基)苯基]乙基]哌嗪-1-基}-氟喹诺酮类化合物,测定其体外抗菌活性。结果共合成20个目标化合物,经1H NMR和MS确证结构。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尤其是化合物22,对屎肠球菌的抑制活性分别是吗啉噁酮和诺氟沙星的16倍和64倍,对金葡菌的抑制活性为吗啉噁酮的4倍。结论某些带有氟喹诺酮结构片段的噁唑烷酮类化合物抗菌活性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在抗菌药物整治活动和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标准(JCI)认证前后医院内氟喹诺酮类用药合理性的改善情况。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9—2013年鲍曼不动杆菌(Ab)、铜绿假单胞菌(Pa)、肺炎克雷伯菌(Kp)和大肠埃希菌(Ec)的耐药率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以及住院患者左氧氟沙星的用药合理性及氟喹诺酮类的用药差错。结果 抗革兰氏阴性细菌药物使用强度呈下降趋势。Ab、Kp、Ec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Pa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持续下降。氟喹诺酮类的使用强度逐年下降,与4种细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耐药率、Pa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显著正相关。与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不同的是,环丙沙星使用强度与细菌耐药性相关性不强。左氧氟沙星静脉给药与口服使用量的比值显著降低(P<0.05),基于肌酐清除率设计剂量的病历占比明显增加(P<0.05)。97.2%的氟喹诺酮类用药差错被药师前瞻性有效拦截。结论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用药规范性和合理性有明显提升。氟喹诺酮类与其他抗菌药在细菌耐药性方面的影响存在复杂的关系。控制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过度使用,可积极影响细菌对其他抗菌药的耐药性,但不同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统计分析某三甲医院2009~2013年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使用情况及细菌耐药率,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降低细菌耐药性和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2013年送检病原菌培养结果、同期抗菌药物累计使用频度和细菌耐药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SPSS 17.0软件统计细菌耐药率和抗菌药物消耗量之间的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结果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用药频度从2009年的29237.90 DDDs下降到2013年的11296.65DDDs,累计下降了61.36%。除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使用与溶血性葡萄球菌(r=-0.68)和屎肠球菌(r=-0.86)耐药率存在负相关外,与常见细菌耐药率存在正相关,其中与大肠埃希菌(r=0.95)、阴沟肠杆菌(r=0.88)及粪肠球菌(r=0.95)耐药率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某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频度呈下降的趋势;除溶血性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使用与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率呈正相关;提高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使用频度可能是某些细菌耐药率增高的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监测 2 95株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研究依据。方法 通过E试验方法测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二医院 6个月内部分临床分离菌 12种 2 95株对临床常用 β 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及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性。结果  32 .8%的金葡球菌耐苯唑西林 ,且为多重耐药株 ;37%~ 41%化脓性链球菌耐大环内酯类 ;肠球菌属 10 0 %耐头孢菌素 ;肺炎链球菌 8%耐酶抑制剂复合制剂 ;流感嗜血杆菌 85 %~ 94%耐克拉霉素、罗红霉素 ,仅 5 %耐阿奇霉素 ;肺炎克雷伯氏菌与大肠埃希氏菌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分别为 45 %与 35 % ;变形杆菌属对 β 内酰胺类耐药率为 30 %~ 5 0 % ,对氟喹诺酮类敏感 ;肠杆菌属细菌 2 5 %耐氟喹诺酮类、5 0 %耐 β 内酰胺类 ,但对头孢哌酮 /舒巴坦敏感 ;不动杆菌属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为 40 % ,对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类为 6 0 %~ 75 %、对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耐药率在35 %~ 5 5 % ;铜绿假单胞菌 10 0 %耐所试广谱青霉素、头孢呋辛 ,75 %耐头孢曲松、2 5 %耐头孢哌酮 /舒巴坦 ,5 %耐氟喹诺酮类 ;4株粘膜炎莫拉氏菌完全耐大环内酯类 ,耐环丙沙星与头孢克洛各 1株。结论 临床分离致病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密切监测细菌的耐  相似文献   

9.
黄小珍 《北方药学》2013,(10):25-25
目的:分析5种抗菌药物的使用与耐药细菌的耐药性的关系,指导临床用药和控制感染。方法:统计2008~2013年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研究其与检验科在临床检验时分离出的耐药细菌的耐药性的关系。结果:5年以来,5种常用的抗菌药物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检验过程中主要分离出的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菌,病原菌的耐药性明显增加。结论:我院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加,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与其耐药率呈现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细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喹诺酮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类广谱、高效、低毒性的一线抗感染化疗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消化道、泌尿道和呼吸道等系统性疾病。但由于不合理用药,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加,因此,寻找能够克服细菌耐药性的更具特点的新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已成为抗菌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经过药物化学家的孜孜探索,近年来已发现若干类新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其中喹诺酮类似物异噻唑喹诺酮和喹唑啉二酮在克服耐药性方面极具潜力,而喹诺酮与其它抗菌剂如利福霉素和唾唑烷酮形成的杂合体药物在对付喹诺酮耐药菌以及对二者均耐药的细菌感染方面可能大有作为。除已知的香豆素类抑制剂外,以拓扑异构酶中的非喹诺酮键合区为作用靶点的新型抑制剂不断涌现,其中喹啉类抑制剂的体内外活性和治疗效果均令人满意,而具有双重作用机制的苯并咪唑及吡唑类抑制剂对耐药菌虽然具有优秀的体外活性,但其体内活性并不理想。此外,筛选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进一步寻找新到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带来更多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蒋萍 《药学实践杂志》1999,17(2):116-118
自70年代在喹诺酮分子中引入氟原子获得氟喹诺酮类合成抗菌药后,迄今该类药物已是化学合成抗菌药物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药物。这类药物的共同特点:①具有独特的抗菌作用机制,能选择性地抑制细菌的DNA螺旋酶,与其他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②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对2005年~2006年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数量、消耗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D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2006年均是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片剂的用药频度最高,注射液中用药频度最高为加替沙星。2006年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日均费用均低于2005年。结论:近2年内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基本一致,随着氟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问题的日益严重,在医院内部有计划地更替使用抗菌药物、减缓抗菌药物耐药性发展的任务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喹诺酮类药物已迅速发展成为治疗感染性疾病最为有效的药物之一。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绝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具较强的抗菌作用,但对革兰阳性菌的活性仍有限。直至90年代才合成开发了几种对革兰阳性菌具良好抗菌活性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如司帕沙星、clinafloxacin(PD127391,CI960和AM-1091)和Bay y3118。本文对喹诺酮类药物抗革兰阳性菌的作用机制和细菌对其耐药机制作一综  相似文献   

14.
杨燕  尤启冬 《药学进展》2010,34(11):481-490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是一类结构类型与作用机制完全不同于目前其他所有抗菌药物的新型合成抗菌药,自首个该类药物利奈唑胺上市后,以获得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更高的新型噁唑烷酮类化合物为目标的结构改造方案及有关细菌对化合物耐药机制的研究便全面展开。综述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构效关系、细菌对其的耐药机制和相关的化合物结构改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喹诺酮类药物致细菌死亡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细菌药物,由于细菌耐药性降低了其他药物的疗效,使得该类药物的使用范围愈加广泛.2006年,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市场份额占抗菌药物的18%.氟喹诺酮类药物最具诱惑力的特性之一是其能快速杀灭细菌,而且其各种衍生物的这一性质相差甚远.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在杀灭细菌时为需氧代谢,而且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对其致死性有一定影响,导致不同喹诺酮类衍生物在杀菌速度和范围方面存在差异.阐明这些差异背后的机制将可能为鉴定大多数杀菌性喹诺酮类衍生物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自1962年发现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药并用于临床以来,经过30余年的发展,它已成为一大类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广谱、高效、低毒性的化疗药物。目前全世界从事该药物研究的单位超过100所,已合成的喹诺酮化合物近10万个。特别是各国药物工作者研制的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其抗菌性可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媲美,其中,由拜耳公司生产的环丙沙星是氟喹诺酮类抗菌剂中活性较强者,它的抗菌活性明显要高于氟哌酸、氟啶酸等药物,细菌对本品不易产生耐药性,又与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1],被认为是发展前景看好的抗菌药物。但随着其应用日趋广泛,其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是近十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类细菌耐药机制,可在肠杆菌科细菌中水平传播,引起的感染不易控制,导致院内感染大范围流行.本文对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的发现及种类、遗传背景、对喹诺酮类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研究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及抗感染治疗中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氟喹诺酮类是在喹诺酮结构的基础上,6位引入氟原子、7位引入哌嗪环或其他衍生物后形成的新一代喹诺酮类药。该类药自出现以来,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发展到第四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通过与细菌DNA促旋酶、拓扑酶发生交互作用,影响DNA的合成而起到杀菌作用,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和耐药菌株均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在临床方面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9.
<正>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毒性较低、体内分布广、给药方便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而成为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但这种优势也容易导致其滥用。不合理的抗感染治疗容易导致药品的浪费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诱导病原微生物耐药。由于细菌耐药性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密切相关,必须有目的地监控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1]。为迎接"三乙"等级医院的评审,我院  相似文献   

20.
细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革蓝氏阳性和阴性菌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由于细菌对其他许多抗菌剂已经耐药,所以人们预料细菌对氟喹诺酮类很快产生耐药性.事实上,由于在治疗中耐药性的快速产生,作为喹诺酮类最早的化合物——萘啶酸,一般已不使用.本文综述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的问题.喹诺酮类的作用机制已证实喹诺酮类如萘啶酸和恶喹酸的抗菌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旋转酶.该酶同时具有使双股DNA链解开及连结功能.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所含的DNA旋转酶由两个A亚基和两个B亚基组成.编码这些亚基的基因分别称为gyrA和gyrB.DNA旋转酶以ATP为能源,使闭环DNA反相扭曲成超螺旋形结构及将DNA链中的片断解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