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认为湿邪易犯脾胃,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笔者团队治疗慢性胃炎湿邪致病的临证思路及用方用药特色,并附以验案,具体治湿方法包括健脾化湿法、清热化湿法、温化寒湿法、升阳化湿法。  相似文献   

2.
阴虚夹湿证是指既有脏腑阴虚,又有湿邪内停的一类证候。阴虚夹湿证复杂多变,阴虚患者感受湿邪,或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致内生湿邪,而湿邪又导致和加重阴虚,都是其病因病机。根据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可将阴虚夹湿证分为许多类型。因此辨证时除了要分辨是否为阴虚夹湿证外,还需确定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故辨证时应注意四诊合参,全面采集病史及询问病状,问诊时应详细,并注重舌脉。阴虚夹湿之证在治疗时需注意滋阴不碍湿,祛湿不伤阴,并根据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而采用不同的滋阴药和祛湿药的方法和药物。除了养阴和祛湿的药物,还应根据情况酌加行气活血和补气健脾之品,以助气化。治疗过程中还应根据阴虚与湿邪比重而确定和调整滋阴药和祛湿药的用量比例。  相似文献   

3.
巴明玉  禄保平 《新中医》2023,55(16):202-205
介绍毛德西教授辨治肥胖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经验。毛德西教授认为肥胖合并非酒精性 脂肪肝病的病理特点多以虚为本,以湿、郁为标,湿邪往往贯穿整个病理过程。故常从虚、湿、郁论治,创制 疏肝理气化湿法、清热利湿法、散寒利湿法、温阳利湿法、散瘀利湿法等五法,临证多法联用,随证治之,祛 湿贯穿始终,临床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湿温证起病缓、病程长、变症多,是外感热病中较难治的一种。叶师对治疗湿温积有丰富经验,兹介绍如下,以供参考。重视湿邪特性叶师认为:湿温一证无论在证侯特点、演变转化等方面,与其它外感热病不同。究其原因,乃在于湿邪之特殊性质。湿温系由湿、热二邪相抟而成,由于湿性粘腻重浊,淹滞难化,构成了湿温在证候变化与病机演变方面的种种特征。治疗上,清热必先化湿,化湿  相似文献   

5.
杨文华教授临床辨治溶血性贫血擅长从"湿""瘀""虚"着手,临床上运用清胆化湿、健脾补肾等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杨文华教授认为溶血性贫血表现为贫血、黄疸,而黄疸与湿邪密切相关,湿为阴邪,致病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脾阳虚兼湿浊或湿热为阳黄、阴黄病机。临证治疗在疏肝利胆退黄的同时还应顾护脾运,活血化瘀并用。杨文华教授认为肾虚寒凝、胆汁外泄,气血虚弱、百骸失养也是该病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6.
金实教授从湿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介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全  刘征堂 《新中医》2005,37(1):21-22
根据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临床表现及特点,认为湿邪在RA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湿邪贯穿于RA病程始终,风、寒、热、痰、瘀则出现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在治疗RA过程中,要重视化湿法的应用。金教授治疗RA,根据兼夹证的不同,临床常用治湿九法。  相似文献   

7.
湿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中医认为“湿”为其主要病因。在临床实践中,可见阴虚与湿邪并见的情形,此因阴与湿同源异流,法应滋阴除湿。滋阴、除湿二者看似矛盾,实可并行不悖。滋阴、除湿并用之法自古有之,前人创制较多体现该法之方剂,并提出“滋阴除湿”治法。朱仁康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突破传统理论,用“滋阴除湿”法治疗阴虚湿恋型湿疹,并创制“滋阴除湿汤”,亦有当代医家应用朱仁康“滋阴除湿”法或“滋阴除湿汤”治疗湿疹,临床取得良好疗效。通过对朱仁康“滋阴除湿”治法及方药的思考,得出治疗病机复杂、甚至矛盾的各类情形需要兼顾矛盾双方,把握关键的主要病机,不能拘泥于常法;善用药物归经使滋阴除湿并行不悖,达成不同寻常疗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湿邪为病最广,临床治湿法甚多,历代医论中最具特色的是温病学创始人之一的叶天士和吴瑭.吴瑭以创三焦辨证施治温病著称于世.参研<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认为他对湿邪持三焦分治,以畅气机,为治湿邪之根本.现在临床常用的化湿、燥湿、利湿三种基本方法,即是针对湿邪在体内留滞三焦的部位不同而设立的治疗原则,湿滞上焦,以化湿为主;湿阻中焦,以燥湿为主,湿注下焦,以利湿为主,湿郁三焦,综合调理.  相似文献   

9.
研究认为“毒”是导致温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湿热病特别是湿温病,除外感毒邪之外,湿热郁蒸久留不解,亦可蕴结成毒。因此,湿蕴成毒是湿温发生的重要病机。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是叶天士所创的治疗湿温病气分证的名方,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公认为是“治湿温时疫之主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湿热性疾病气分证的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从实验方面证实其治疗湿温病的科学性及实验室数据,以现代科学为手段,用饮食 气候环境 鼠伤寒沙门氏菌,制造大鼠湿热性温病气分证模型。选用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为基本方作为实验组,并设立宣肺燥湿法的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杏仁、桔梗组进行对照,对解毒化湿治疗湿热性温病气分证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多数观察指标上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解毒化湿法是湿热性温病气分证的重要有效治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闫平教授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认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发病多由脾虚湿盛、运化失职导致,支原体感染相关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以外湿引动內湿,内外相合而为病,故在治疗上从湿论治,结合湿邪致病特点,以清热化湿为大法,体现中医特色,内外同治,每每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正> 湿邪所致的皮肤病临床较为多见。其皮肤损害不仅有丘疱疹、水疱、脓疱、渗液、糜烂、结痂,亦可见有浸润肥厚性的皮损。临证中有利湿、除湿、祛湿、化湿、渗湿、导湿、散湿诸法;据其兼证,有辅以清热、滋阴、温  相似文献   

12.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脾病湿盛是其主要病机,运脾化湿为其治疗大法。参苓白术散具有健脾益气、化湿止泻的作用,是治疗泄泻脾虚湿盛证的有效方剂,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另外,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泄泻的机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对其机理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张宗礼教授认为"湿邪困脾"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其病理机制,运用"醒脾法"治疗,以助脾运、开脾郁、复升清、畅枢机。将"湿邪困脾"分为4型,即脾虚湿困、湿热蕴脾、湿困脾阳、湿浊中阻,分别采用醒脾行气化湿、醒脾清热化湿、醒脾温阳化湿、醒脾化湿泄浊进行辨证治疗,并阐述醒脾法治疗该病时的配伍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4.
理湿法在天疱疮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勾金凤  陈明岭  余倩颖  敬畅  寸鹏飞 《光明中医》2010,25(11):1990-1991
<正>天疱疮是一种较严重的慢性、复发性、大疱性皮肤病。笔者认为,湿邪是天疱疮发生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环节,且贯穿于整个病程始终。因此理湿法是治疗天疱疮的基本大法。现从解毒化湿、健脾运湿、通络祛湿、滋阴  相似文献   

15.
郭君哲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442-1443
消渴一证,历来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亦多重滋阴清热之法.然实际临床中温补法亦为治疗消渴的重要治则之一.需以温补法治疗之消渴病变脏腑多在脾、肾,湿浊、血瘀亦为其重要病机.可见肾阳虚衰、火不归元、脾失健运、湿浊内阻、阳虚血瘀之证候,根据证型病机,又有温补肾阳、引火归元、温中健运、温燥化湿、温阳活血之治法.故临证之时不可拘泥于养阴清热治法,还当遵循辨证论治,明辨阴阳气血脏腑,随证治之,方能取效.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就王键教授运用健脾化湿法治疗临床诸证,撷萃整理,探讨其临床治疗经验。经撷取王键教授运用健脾化湿法治疗汗证、黄带、面肿3个临证病案进行评析,王键教授认为湿病之本,本于脾虚;健脾化湿,应调畅气机,必要时应兼顾肺肾;药物的随证加减不能忽视;辨治湿病亦应重视舌苔。在常用治法无效的疑难杂症中,要考虑是否有湿邪存在,是否存在脾虚,可以运用健脾化湿法治疗,常有奇效。  相似文献   

17.
湿邪是痹证的主要病因,内湿是间歇期及慢性期痛风病机之本;"脾主运化"是对机体生理、病理学高度总结,特别是与消化系统及物质代谢的关系密切。脾虚是内湿生成之源,脾虚湿困证是临床常见证型,是间歇期及慢性期痛风重要的病因病机,贯穿其始终。临床上,对间歇期及慢性期痛风的治疗,多从脾论治,以健脾化湿为主。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将湿证分为外湿和内湿两大类,在《伤寒论》中虽条文不多,但充分阐明了湿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具体方药,对后世湿证的辨治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根据湿邪内外表里之不同,张仲景提出了治湿八法:解表祛湿散寒法、通阳利水祛湿法、温阳化湿祛寒法、温阳健脾利湿法、育阴除湿清热法、行气健脾除湿法、清热利湿退黄法、通表透湿泄热法。  相似文献   

19.
吴华芹 《江苏中医药》2021,53(2):9-10,11
胡元会教授认为湿邪是高血压病的关键病理要素,临证多从湿辨治,认为高血压病初期以湿阻气郁、湿阻热盛为主,中期多湿瘀互结、脾虚湿盛,后期多湿阻阴伤、湿胜阳微。谨守病机,灵活采用理气行湿、清热化湿、活血利湿、健脾燥湿、养阴除湿、温阳逐湿等祛湿六法,获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介绍高彦彬教授从络病论治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ORG)的临床经验。高教授认为ORG属中医“络病”范畴,病性本虚标实,治疗应辨证论治结合分期论治:早期(肾络瘀滞)分为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肝郁胃热证,治以祛邪为主,运用健脾化湿通络、清化湿热通络、疏肝清热通络法;中期(肾络瘀阻)分为肺脾气虚兼湿邪内蕴、肝肾阴虚兼湿热下注证,治以扶正祛邪,运用益气化湿通络、补肝肾清湿热法;晚期(肾体劳衰)分为气阴两虚兼湿热蕴毒、脾肾阳虚兼痰瘀互结证,治以扶正为主,运用益气养阴兼利湿解毒、温补脾肾兼化痰活血通络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