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温古代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对相应取穴及其针刺先后作了初步探讨。认为穴位相应,用主穴必用应穴;总结出了阴阳经穴相应、俞募相应、手足同名经相应等8种相应取穴法;临床应用时穴分主应,刺有先后,取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灸法治疗胃下垂21例:取穴:脾俞、胃俞、中脘、关元、神阙、膻中、足三里、三阴交。脊部俞穴用黄豆粒大小艾炷,每次每穴灸10炷,三日一次。中脘、神阙、关元艾条温和灸,每穴灸20分钟。足三里、三阴交艾条温和灸,每穴10分钟、共观察22例,治愈10例,显效1...  相似文献   

3.
<正> 燎灸法,是笔者根据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及流传在民间的灯火爆碎法(古代称“神火法”),并综合“一针、二灸、三药”的传统理论,将中药复方粉剂与普通火柴成分相结合,制成燎灸专用“药火柴”,借火力和药力作用,灸灼经穴,以达激发经气,调动体内积极因素,增强机体防病治病能力的一种新疗法。本法具有使用简便、花钱少、治病快等特点。不但医生可用,而且略经医生指点,患者亦可自用,除临床用于治疗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兹初步介绍如下:一、取穴规律与操作方法1、取穴规律:在治病之前,必先辨证,辨证之后,才能论治。常用的取穴、配穴方法有:①局部取穴:是在躯体病痛的局部和临近取穴,或患病内脏的体表相应区内选取穴位的方法。它包括经穴、奇穴,也包括以痛为俞的阿是穴。例如肩痛取肩(骨禹);哮喘取风门,肺俞;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阳陵泉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隔药铺灸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虚寒型)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铺灸组)和对照组(常规辨证取穴针刺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在足阳明经穴区、中脘经穴区及背俞穴区(L11~T2)进行隔药铺灸治疗。对照组选取足三里、上、下巨虚、中脘、气海、脾俞、胃俞等穴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隔药铺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虚寒型)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5.
符志强 《新中医》2008,40(7):73-74
目的:观察针刺加艾炷灸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常规针刺关元、三阴交、百会、隐白穴,配合辨证取穴;艾炷灸取穴:百会、关元、肾俞、足三里、膈俞、隐白.结果:本组21例,治愈13例,好转7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5.2%.结论:针刺加艾炷灸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原文中涉及针灸的内容,对于针灸防治疾病,从早期预防、辨经辨证取穴,到针灸药结合、疾病预后及禁忌等各个方面均有所论述,数量虽不多,但内容全面,蔚然成为体系。重视疾病预防与转归,运用针灸方法“治未病”,方法丰富,且选穴组方中贯穿“治未病”思想;针灸取穴颇具特色,既有专病专穴,又有辨经取穴、辨证取穴,取穴少而精;灵活结合运用多种针灸方法,如针药结合、灸药结合等,灸刺种类丰富;从禁针、禁灸、疾病禁忌等方面揭示针灸禁忌与适应证;认识到患者机体状态是针灸施治或判断针灸预后的重要依据。《金匮要略》中的体系化针灸思想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7.
重温古代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对相对取穴及其针刺先后作了初步探讨,认为穴位相应,用主穴必用应穴,总结出了阴阳经穴相应,俞募相应,手足同名经相应等8种组成取穴法;临床应用时穴分主应,刺有先后,取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针灸甲乙经》中处方用穴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灸甲乙经》(下面简称《甲乙经》)中多为单穴处方,文中从腧穴的发现形式、配穴理论的发展及实用性分析了单穴处方存在的主、客观原因;病变部位的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是《甲乙经》中临证选穴的主要规律,并重视特定穴的应用,其理论根源是《内经》中已有记载的腧穴理论和经络理论;临床辨证分类细致,强调辨证选穴。  相似文献   

9.
特定穴是指全身俞穴中部份具有特殊作用的俞穴。历代针灸医家十分重视特定穴,并为临床所常用。特定穴包括“五输穴”、“俞、募穴”、“原、络穴”、“八会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交会穴”等。特定穴的主治作用与一般俞穴比较,具有相对特异性。它们在十四经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十四经穴中的重点穴、代表穴、特效穴、常用穴。本文就特定穴的使用方法作以下介绍。(一)取穴原则根据各条经脉和特定穴主治要点,在辨证  相似文献   

10.
<痈疽神秘灸经>乃灸法专著,又名<痈疽神妙灸经>,元·胡元庆撰于至正年间(1341~1368 年),明薛己校补.此书述十四经脉循行路线及经穴附近所生痈疽之灸治法,薛氏复于所取穴位之定位和主治予以说明,并论述内痈之诊察法:即"生于脏腑之背则看俞穴;生于腹则看募穴.于是穴处或有隐痛,或微凸起".书中收载若干秘穴,并附灸治痈疽等插图.  相似文献   

11.
审穴经验谈     
审穴法,是指针灸施术前寻找审查俞穴位置的方法,又称取穴法或俞穴定位法。《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中气穴则针游于苍,中肉节则皮肤痛。”说明取穴准确则刺灸易于得气,有利于提高疗效。反之则徒伤皮肉增加痛苦。  相似文献   

12.
隔姜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肿瘤的重要辅助疗法一化疗治疗过程中可产生骨髓抑制、免疫抑制等副作用。我们在艾灸提高白细胞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有效穴位并进行临床观察。所有83例患者均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化疗期间,白细胞低于4000/mm3者,停用化疗药物及其它对白细胞有影响的药物,随机分为三组,灸胸组、灸背组,药物对照组。灸胞组:取:膻中、中统、天枢(双)、关元等穴,艾住隔姜灸,每穴连灸三壮,炎后以穴位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一次。灸背组:取穴:大推、隔俞(双)、胃俞(双)、肾俞(双),灸法同上。药物对照组:鲨肝醇100mg、利血生20mg每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灸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 检索建库起至2022年3月31日CNKI、WF、VIP收录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数据库,对取穴规律、灸法种类、单次灸量及施灸频次及治疗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02篇,涉及腧穴35个,高频腧穴为关元、气海、中极、肾俞、三阴交,主治经脉以任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为主,腹部与腰骶部为常用取穴部位,交会穴、募穴、背俞穴为常用特定穴;灸法种类以温和灸、温针灸和隔药灸为主;单次灸量及施灸频次总体呈现“次频量少”的特点;灸法联合盆底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应用最为广泛。结论 艾灸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铺灸配合针刺(治疗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病程回一28年。单纯针刺组(对照组)37例,病程1~30年。两组病人具有可比性。治疗组:(1)取紫皮独头蒜适量,去皮捣泥,平铺于大椎穴至腰俞穴之间,呈长条状,宽约2.5cm,厚约1.5cm,周围以纸封固,不使漫流。然后以黄豆大艾住分别放在大推、腰俞、命门穴上以细香燃之;共灸4-5壮,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头尾取穴每次除大推及腰俞不变外,中间尚可取陶道、身径、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悬枢、腰阳关诸穴中的一个穴轮流施灸。灸后如局部穴位皮肤起水泡者,以…  相似文献   

15.
席海霞 《河南中医》2000,20(2):55-55
头痛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头痛的部位分为:前额头痛、侧头痛、后头痛及额顶头痛。按经络理论分别属于阳明、少阳、太阳和厥阴经。孙六合老师在循经取穴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头痛分成不同证型进行辩证取穴,把辨经治疗同辨证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临床实践,收到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阳明头痛1.1血瘀证 症见前额刺痛,痛在晚上或不定时,舌质暗紫,脉涩。治取合谷、首面、膈俞、血海、委中穴,重者加内迎香。合谷与首面为辨经取穴,其他为辨证取穴。膈俞、血海、委中均有活血祛瘀之功。内迎香是治疗阳明经血瘀头痛的…  相似文献   

16.
南宋医家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七卷,是一部类纂性的临床针灸名著.首先王氏重视俞穴考订,举凡穴位的别名、部位、取穴、针刺深浅、艾灸炷数及主治病症,皆根据《内经》、《千金》等典籍参互校订,并提出自己看法.其次强调取穴的准确性,以敏感压痛点作为临床取穴的准则.大量搜集前人的俞穴治疗作用,通过亲身体验增添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大大丰富了俞穴主治作用的内容.搜集大量的灸法资料和灸疗方法,但不盲目施灸,而是"随病症针灸之".敢于否定古人,师古而不泥.不但擅用灸法,亦擅用火针,每收神效.且十分强调防护调养,祛病延年.  相似文献   

17.
产后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病”范畴,认为肝气失常、神失所养为产后抑郁症的主要病机,提出疏肝调神的治则治法,并据此制定整合针灸治疗方案,即综合运用针刺、精灸、刺络、埋针等中医特色疗法,以“一针二灸三巩固”为方案。一针指针刺时主辨肝气虚实,肝气实则平肝气、调神志,主穴选取四关穴(太冲、合谷)、百会、印堂;肝气虚则补肝气、安神志,主穴选取太冲、内关及引气归元四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百会、印堂。二灸指精灸和刺络法,其中精灸取细小的艾绒精准刺激穴位,以补为通,选取位于任脉的引气归元四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及巨阙、膻中为主穴;刺络为泻以调脏腑,选取五脏俞之心俞、肝俞为主穴。三巩固指运用耳穴和背俞穴埋针,其中耳穴多选取心、肝二穴,背俞穴多选取刺络五脏俞对应的五志穴。  相似文献   

18.
古《灸经图》之手阳明穴足阳明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侬 《中国针灸》1996,16(7):46-48
1900年敦煌莫高窟所出《灸经图》中有手阳明穴、足阳明穴,各有取穴部位,有引线标示,注文中有灸方配穴,主治病症。这是以经脉名称称谓的古穴名,对研究《灸经图》写绘年代、针灸流派的归属提供了线索,有助于古穴今用,有助于对《黄帝内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从3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张仲景辨证思想在刺灸疗法方面的运用:①辨证刺灸,随症处之。确立了病在三阳宜针,病在三阴宜灸的一般治则,但实际应用中又能知常达变,随证制宜,这充分体现了辨证施治、治病求本的思想。②辨证取穴,选穴精当。在仲景的有关针灸治疗条文中,选取穴位多为单穴,但均是在辨证的基础上选取穴位,而且多是常用穴、特定穴。③辨证施术,针、灸、药相得益彰。在辨证的基础上将三种疗法配合应用,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现代文献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穴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1979~2013年2月中国知网(CNKI)中国内有关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将纳入文献中腧穴分类整理,设计资料提取表,运用频数、百分数对文献中相关腧穴的归经、分布部位、特定穴应用及处方用穴特点进行统计描述。结果:纳入文献125篇,用穴115个。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夹脊穴、大椎、肾俞、命门、腰阳关、至阳、脊中、身柱、腰俞、中枢;使用腧穴数最多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使用频次最高的经脉是督脉;分部取穴主要以背腰部为主;特定穴选用最多的依次是五输穴及背俞穴。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穴注重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及特定穴的选用,但遵循辨证取穴之临床研究较为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