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后排便造影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排便造影检查在先天性巨结肠 (HD)术后随访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行HD根治手术治疗患儿行排便造影检查 ,并获得手术后的排便功能情况 ,行腹部和肛门指诊检查及肛管直肠测压检查。结果按照临床评分标准 ,本组 30例中“优者”4例 (13% ) ,即无任何排便异常者 ;“良好”2 1例 (70 % ) ,有较轻度的排便异常 ;“一般”5例 (17% ) ,有明显的排便异常 ;无“差”病例 ,即无排便严重障碍和完全失禁者。排便造影显示静息状态时直肠肛管角及直肠骶曲在“一般”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一般”组与对照组比较肛管长度缩短 (P <0 0 5 )。结论HD根治术后患儿排便功能良好 ,并随时间的延长排便功能可继续好转 ,排便控制建立在拖下结肠“直肠、乙状结肠化”的过程。术后大便储袋的形成、直肠肛管角和直肠骶尾曲在排便控制中起重要作用。排便造影比传统的钡灌肠更能确切地了解排便功能 ,对评价HD术后功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直肠肛管纵切心型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定经直肠肛管纵切心型吻合术式治疗5年以上先天性巨结肠68例疗效。方法 随访收集1992至1996年间采用心型吻合术式根治的先天性巨结肠68例的临床资料。男40例,女28例,手术时年龄<6个月22例(32%),其中新生儿10例(15%),6个月~3岁27例(40%),>3岁19例(28%);常见型46例(67%),长段型10例(15%),短段型12例(18%)。本组患儿均来院复查。通过①临床观察排便功能检查:每日排便次数、性状、有无便意、便秘、失禁及污粪,是否使用泻药,是否影响日常群体生活等。同时常规做肛诊检查。②客观排便功能测定:钡灌肠造影检查、直肠肛门测压。结果 肛门功能异常者13例(19%),主观检查以污粪为多7例(10%),其中术后6年以上1例(1.4%),4~6年6例(8.8%),便秘2例(3%),失禁4例(6%);钡灌肠造影检查:肛管直肠角68例均在正常范围,钡剂外溢7例(10%),24 h钡剂潴留2例(3%)。直肠肛门测压: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阳性36例(52.94%),肛管直肠压差和肛管高压区长度均低于正常参考值。结论 直肠肛管纵切心型吻合术适用于各年龄组及各种类型的巨结肠,其远期肛门直肠功能受无神经节细胞肠管长度影响,但症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善,可望通过生物反馈训练加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病人女,48岁.因大便干燥,排便不规律10余年,于1991年1月23日在某院行直肠钡灌肠透视检查时,灌肠液过热(约60~70度)将会阴部、肛门及  相似文献   

4.
直肠前突并发直肠黏膜内脱垂致便秘100例治疗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 2年 ,我们通过直肠镜检 ,肛门指诊和排粪造影等检查 ,对已婚生育中青年女性 1 0 0例直肠前突并发直肠黏膜内脱垂 ,所致的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行直肠前突 ,直肠黏膜内脱垂注射术 ,取得较满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已婚经产妇。年龄 30~ 40岁 2 3例 ,41~ 5 0岁 42例 ,5 1~ 60岁 35例 ,病程为 2~ 6年。经保守治疗无效 ,均须依赖服泻药或灌肠排便。主要临床表现 [1]特点为排干稀便均困难 ,排便时间明显延长 ( >1 5 min) ,排便不尽感 ,便条变细 ,肛门坠胀 ,甚至用手助便等症状。1 .2 检查方法1 .2 .1 食…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 1995年以来 ,采用经腹单纯盆底腹膜抬高术治疗肠疝 9例 ,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 9例 ,男 2例 ,女 7例。年龄 5 2~ 74岁 ,平均 5 6 8岁。病程 2~ 5年。2 .主要症状 :肛门或直肠坠胀感 9例 ,排便费力或排便困难 7例 ,排便不净感 7例 ,排便间隔时间延长 (3~ 5d) 5例 ,需口服缓泻维持排便 3例 ,伴下腹坠痛 2例。3 .辅助检查 :排粪造影 :乙状结肠或小肠下缘达耻尾线与坐尾线之间 5例 ,达坐尾线水平或以下 4例 ;直肠粘膜松驰或内套叠 5例 ;女性患者全部有会阴下降 ,其中中度直肠前突 2例 ;结肠传输试验 :5例…  相似文献   

6.
排粪造影(Defecograph),是对排便异常患者的病因诊断方法。是在病员排粪时对肛门直肠部位作静止和动态的检查,观察排粪时肛门直肠部的功能状态,确定排便异常的原因。国内卢任华于1985年开始此项工作,我们学习他们的经验并参考80年代国外文献资料及有关文献,1989年开展该项工作,至1997年8月已检查病人301例,其中31例施行了手术治疗。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便秘不是一个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便秘是指排便不规则,便次少,排便困难,不适和疼痛。便秘可能是因出口阻塞引起。某些情况只有在排便时才发生。排粪造影是发现排便功能紊乱的适宜方法。作者于1982~1984年进行121例排粪造影。本文报告12例。男女各半,年龄24~64(平均38)岁;都有排便困难,便次3~21(平均10)天一次;虽常用缓泻剂,但都无效果。会阴部检查、直肠指检、乙状结肠镜检及钡灌肠均未发现异常。排粪造影时发现用力排便时肛直角不增大,而仍保持90°左右,并且都不能排出所用钡剂。因为肛直角代表盆底肌群的活动度,上述情况提示用力排便时,盆底肌群并不松弛,仍处收缩状态而阻障排出。这是一种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8.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诊断较为简便,但治疗颇为困难,渐进性肛管扩张能改善PRS病人自主排便的频率,本研究对此进行了评估。 病人和方法:作者对1993~1994年间13例严重便秘(出口型)病人进行了研究。计男性4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7岁(17~73)。全部病人经体检、钡灌肠、结肠镜检、结肠传输时间研究,肛管直肠测压(ARM)、排粪造影确诊。病人均有排粪不完全、时间  相似文献   

9.
郎荣蓉  李勤 《护理学杂志》2014,29(16):79-80
目的探讨直肠肛门畸形术后排便功能康复训练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直肠肛门畸形患儿61例分别行腹腔镜辅助和倒"Y"字肛门成形手术,术后43例可自主排便,18例排便异常,对排便异常患儿采取肠道治疗、肛门功能和排便训练,持续1年。结果1年后,17例恢复排便功能,1例大便失禁患儿症状有所改善。结论早期积极手术治疗以及直肠肛门畸形术后加强新肛门排便功能的训练,有助于患儿排便功能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探讨粪造影检查在功能性出口梗阻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对照组13例,均无排便障碍,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24~64岁,平均38岁。异常组25例,男3例,女22例,年龄6~81岁,平均39岁,病程2个月至26年。主要症状有排便困难,排不尽,腹胀等。大部分患者需借助泻药才能完成排便,严重者需手助。临床检查:10例(40%)可触及前突,7例(12%)有外痔,1例可扪及耻骨直肠肌不放松。造影方法:检查前1d用15g番泻叶冲服清洁肠腔,造影前2~3h口服稀钡200ml以观察有无小肠疝或下垂。造影时用?5%(w/u)硫酸钡300ml灌肠,一般灌至降结肠即可(本组16例为先检查大肠,后做排粪造影)。灌完钡后,将特制便桶置于X线机踏板上,让患者侧身坐在便桶上,调整便桶高度,使躯干与下肢成钝角,透视下分别摄取静坐、提肛及力排像,照片要求包括骶尾骨、肛门和耻骨联合。对照组结果:正常X线表现,静坐时,直肠充盈均匀,壁光滑,肛直角约为90~110°,肛上距<30mm(经产妇<35mm),肛门紧闭,提肛时,肛直角和肛上距均缩小,耻骨直肠肌切迹加深;力排时耻骨直肠肌切迹消失,肛直角增大(约为120~1400),肛管呈漏斗状开放,直肠大部或全部排空,直肠粘膜呈纵行,粗细较均匀。异常组:25例患者中以直肠前突和会阴下降最多见,各有12例,但多为合并存在。前突系  相似文献   

11.
儿童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1年11月至2004年11月间29例便秘患儿经结肠造影和直肠肛门测压诊断为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13例,女16例,年龄(6.7±4.0)岁。所有病例经过结肠造影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检查均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症。29例患儿排便弛缓反射均为上升相(正常为下降相),RAIR正常(注气5~10 m1)21例,RAIR减弱(注气15~30 ml)8例;20例直肠初始感觉和最大耐受量均正常。明确诊断后采用排便诱导训练法,配合饮食调节、乳果糖或福松等缓泻剂软化大便等治疗1-2个月,痊愈4例,好转5例,有效率31.0%;开塞露依赖20例。有4例病史在1年以上、长期依赖开塞露的学龄期患儿做了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平滑肌部分切除术(Lynn术),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每1-2日自行排便1次,疗效满意;其中2例术后复查直肠肛门测压、肛管静息压及括约肌功能长度均较术前下降,排便弛缓反射仍为上升相。结论儿童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便秘病史、结合直肠肛门测压和结肠造影;排便诱导训练法等治疗不满意者可选择Lynn术。  相似文献   

12.
评价盆底异常的标准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和内窥镜 ,复合的盆底异常尤其是涉及多个盆腔脏器的盆底异常需要其它的诊断方法进行检测 ,如电视直肠镜、排粪造影或直肠膀胱排粪造影。尽管排粪造影增加了对排便异常的了解 ,但对于女性的复合盆底异常和男性的盆腔后壁的复杂异常仍不明确 ,本研究目的是研究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在阐明盆底异常患者潜在的解剖和病理生理异常中的作用。  方法 :1998年 3~ 10月 2 0例患者行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 ,女 13例 ,男 7例 ,年龄 30~ 80岁 ,中位年龄 5 7岁。所有 13例女性患者主诉轻度肛门失禁 ,7例男性中 4例…  相似文献   

13.
便秘不是一个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一般指排便不规则、次数少、排便困难、不适或疼痛。便秘的原因很多,近年来通过排粪造影(Defecogra-phy)发现一些功能性出口处梗阻所致的便秘,这些梗阻只在排便时才明显,临床及内窥镜检查很难发现。而排粪造影可对肛门括约肌和肛门直肠作静态及动态检查,通过快速摄片(每秒2~4张),可拍摄排粪各时期的照片(如开始排粪、强忍粪便及用力排粪等)。除可以发现大肠器质性病变外,它还可显示肛管直肠的功能异常,包括直肠套叠、会阴下降综合征、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直肠前突及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便秘的诊断。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2年10月经结肠造影和肛门直肠测压诊断的86例特发性便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44例,女42例,婴儿期9例,幼儿期66例,学龄期11例。结肠造影检查86例,其中未见异常75例,直肠扩张5例,乙状结肠冗长3例,直肠扩张合并乙状结肠冗长3例;肛门直肠测压44例,其中未见异常16例,排便弛缓反射异常12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异常22例,感觉功能障碍10例。获得随访68例,其中痊愈47例(69.1%),好转11例(16.2%),无效10例(14.7%)。结论:结肠造影结合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可提高儿童特发性便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肿瘤的定位方法。方法: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58例结直肠肿瘤患者,其中22例于术前2 h内行亚甲蓝定位,12例术前行钛夹定位,4例术前行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20例术中结肠镜定位。准确定位后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或局部肠段切除术。结果:2例行术前亚甲蓝标记患者因腹腔面肠壁浆膜无亚甲蓝染色而无法定位,术中行结肠镜检查定位;1例行术前钛夹定位患者腹部平片见钛夹位于右下腹,结合肠镜肿瘤距肛门的距离,确定病变位于乙状结肠;1例行术中结肠镜检查准确定位患者因结肠镜检查致使小肠及结肠胀气,无手术空间,中转开腹;4例患者行气钡双对比检查准确定位。结论:腹腔镜结直肠术中可结合直肠指诊对肿瘤进行定位,直肠指诊不能触及的肿物,通过术前行亚甲蓝、钛夹标记、气钡双对比造影及术中肠镜检查对结直肠肿瘤进行定位,术中可准确、快速定位病灶,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避免误切肠管及保肛失败。  相似文献   

16.
作者回顾分析了匹兹堡儿童医院 1 996- 2 0 0 1年间 1 37例结肠和直肠动力学检查便秘患儿的病历 ,所有患儿均做了直肠活检、脊柱磁共振、结肠造影等检查 ,排除了解剖学异常及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性疾病所致的顽固性便秘。其中 1 9例经内科治疗或顺行结肠灌肠法 ( Malond手术 ,3例 )不能缓解 (女 1 0例 ,7.6± 3.9岁 ) ,经结肠和肛门直肠测压评估异常者行手术治疗。结肠动力学异常分布及手术方法 :近端结肠异常行次全结肠切除一期吻合 2例 ;全结肠异常行全结肠切除术 2例 ;远端及乙状结肠异常 1 3例 ,其中行拖出式手术 5例 ,次全结肠切除并造口…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直肠黏膜柱状结tL~ll硬化剂注射治疗重度直肠前突的疗效,对96例重度直肠前突患者采用此方法治疗,即经肛门对直肠黏膜进行柱状排列结扎,并于直肠黏膜基底部注射10%葡萄糖酸钙。结果显示,住院时间为9~13d,平均10.7d。患者出院时,均诉排便通畅,肛门坠胀感消失,有效率为100%。术后随访1~5年,复发12例(12.5%),行排粪造影检查显示均为轻中度直肠前突。结果表明,直肠黏膜柱状结扎加硬化剂注射治疗重度直肠前突近期疗效满意,但是远期会有一定复发病例,有待进一步完善改进。  相似文献   

18.
例1,某女,63岁,因大便困难1年,加重半年,诊为老年便秘,直肠脱垂,3~4d大便一次,便干,排便困难,需以手按下腹协助排便,无直肠脱出肛外,X—ray排粪检查:肛上距40mm,直肠前突19mm,直肠粘膜内套叠。动态钡透:24h全达结肠,4d排出钡剂,诊为结肠运输延迟。于1996年4月行乙状结肠切除,降结肠直肠吻合,涤纶网包绕直肠4/5周,悬吊固定于骶骨峡。术后第5天肛门排气,手术后半年内仍排便不畅,较术前无明显改善,仍需配以药物治疗协助排便,以后逐渐改善,半年后明显好转,排便通畅,停服泻药,至今随访2年,无复发,效果好。例2,某女,54岁,因大便困难一年,加重半年,诊为老年便秘,直肠脱垂。3~5d大便一次,便干,需按压下腹或阴道协助排便,便后有直肠脱出肛外,需用手推送回肛内。X-ray排粪造影检查:直肠前突12mm,力排时前突50mm,直肠粘膜内套叠,脱入肛管。于1998年3月行直肠粘膜部分切除,涤纶网片包绕直肠4/5周,悬吊固定于骶骨峡。术后第4天肛门排气,第6天排便,便成形,排便通畅,随访2个月,病人感觉良好,较术前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73岁,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3d,查体:腹膨隆,全腹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硬性肿块,肠鸣音活跃。X线片示:肠梗阻,术中见肿瘤位于乙状结肠。病理学检查为腺癌,Dukes分期为B期。术前常规摄腹部立、卧位平片,以小剂量稀钡行气钡双重对比造影,CT、B超等检查,术前行梗阻远端结、直肠清洁灌肠,使用适量镇静剂,必要时在静脉麻醉进行。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89年始,采用直肠瓣成形,用股薄肌代替肛门括约肌重建肛门,治疗下段直肠癌26例,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28~50岁。病变部位距肛缘4~7cm,肿块占肠壁1/2周13例,2/3周9例,1/3周4例,病史4个月~1年半,肿块可活动,均经病理证实为直肠腺癌。临床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术后25例切口Ⅰ期愈合,1例因会阴部切口感染,经切开引流治愈。术后每日平均排便2~3次,控制排便功能基本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