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为视神经鞘减压术和视神经周围区手术提供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对60例成人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动脉进行观察。结果:(1)视网膜中央动脉多发自眼动脉角(21.7%),内侧睫状后动脉(20.0%),眼动脉第一段(19.3)。(2)视网膜中央动脉发起后在视神经下方弯曲前行,其起始部在眶内视神经后1/3段与眼外直肌之间者占85.0%。(3)入鞘点在视神经的正下方者68.3%,内下方者占21.7%,外下方者占10.0%。结论: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动脉的起点、走行变化较大,视神经鞘减压术和视神经周围区手术时应保护好这些动脉,以免引起视神经等结构缺血。  相似文献   

2.
3.
眼动脉的应用解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显微解剖、断层影像、三维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眼动脉的应用解剖研究已取得了诸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视觉假体微电极经眶外侧壁入路植入视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经眶外侧壁入路植入视神经视觉假体微电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经4%甲醛固定及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湿性标本30例,观测眶内眼动脉及相关分支的起始、数量和外径与穿入视神经鞘膜动脉的起始、外径和穿入部位、视神经外径等参数。结果泪腺动脉1~2支,经外直肌上缘上方(3.83±1.43)mm前行。外直肌-视神经间隙的深度为(8.14±0.90)mm,内有睫状短神经5~10条,颞侧睫状后动脉1~2支。穿入视神经鞘膜动脉的方位,内侧20%,上方29.3%,外侧6.7%,下方44%。视网膜中央动脉主要经下方穿入视神经,穿入处距球后(0.85±0.28)cm,该处动脉外径为(0.40±0.09)mm。眼动脉斜跨视神经处远侧端距球后(1.44±0.22)cm。在球后与总腱环中点处,视神经左右径(3.96±0.35)mm,上下径(4.18±0.33)mm。结论宜经眶外侧壁入路植入视神经视觉假体微电极,植入微电极的部位以视神经球后4~8mm处的外侧较好,植入深度应小于1.5mm。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颧眶动脉的解剖学,为颞区皮瓣的设计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成人尸体30侧颞区进行肉眼解剖;对15例活体行颈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作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颧眶动脉的出现率和位置比较恒定,变异较少,主干口径平均在1.0mm以上,并与眼睑动脉网广泛吻合,结论:颞区皮瓣可以以颧眶动脉为蒂修复面部组织缺损可行。  相似文献   

6.
筛动脉眶内段的显微解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眶内筛动脉结扎及视神经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固定尸头标本,对筛动脉的起源、眶内走行、长度以及外径等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92.8±4.7)%筛前动脉发自眼动脉O_3段、(7.2±4.7)%发自眼动脉管,穿过上斜肌与内直肌之肌间膜进入筛前孔;(44.8±9.1)%筛后动脉起自眼动脉弯、O_2段(24.1±7.8)%、O_3段(20.7±7.4)%、上斜肌肌支(6.9±4.6)%和脑膜中动脉(3.5±3.4)%,跨过上斜肌上方入筛后孔;筛中动脉出现率为(36.7±8.8)%,起自O_3段(54.5±9.1)%、眼动脉弯(27.3±8.1)%和O_2段(18.2±7.0)%。筛前动脉眶内段长度为(7.83±3.49)mm,外径为(0.80±0.24)mm;筛中动脉眶内段长度为(7.54±1.73)mm,外径为(0.42±0.13)mm;筛后动脉眶内段长度为(7.37±2.15)mm,外径为(0.46±0.18)mm。结论:筛动脉的起始及眶内走行多变异,筛后动脉变异较筛前动脉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临床眼外肌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固定成人尸体头颅15个,经低温冷冻后,利用MJ-346B型电动带锯做眼眶连续冠状断层(层厚0.5cm,锯耗0.1cm),观测眶尖至眼球后极5个连续层面上眼外肌的宽、厚、断面面积及其与视神经、眶壁的位置关系。结果:眼外肌厚、断面面积最大值均分布于眶的第3或第4层面,眼外肌断面面积之和的最大值在第4层面,其面积和平均为128.54mm~2,而第3层面眼外肌断面面积之和占眶断面面积的比例最大,平均占29%;内直肌与上斜肌、视神经的距离最近,因而其毗邻关系最为密切:结论:内直肌的病理性肥大对视神经的压迫更为直接;当多条眼外肌同时肥大时,第3层面的影像表现更能反映眼外肌对视神经的压迫程度;还可通过眶断面影像上的几个简便测量来评估眼型Graves病人发生视神经病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临床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 ,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 ;在 9例新鲜尸体头部标本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手术 ,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 :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为 (7.0± 1.8)mm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 (11.4± 2 .7)mm ,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为 (12 .8± 0 .7)mm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 (14 .5± 1.3 )mm。两侧前床突根间距 (2 1.2± 0 .8)mm ,两侧前床突尖间距为 (2 6.1± 1.7)mm ,视神经管颅口水平前床突长 (10 .1± 0 .2 )mm ,宽 (11.6± 1.4)mm ,厚 (4 .9± 0 .7)mm。手术时通过磨除前床突、鞍结节 ,切开镰状襞等能松解视神经、颈内动脉 ,形成较宽敞的操作空间 ,良好的控制近端动脉。视野细节显露清楚。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良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中央动脉对视神经血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采用碳素墨水动脉灌注和苯浸渍透明研究了30例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起点,经过和分支分布情况。视网膜中央动脉可发自眼动脉,亦可与内侧睫状后短动脉或与外侧睫状后短动脉共干发自眼动脉。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经过可分为眶内段、鞘内段和神经内段。观察了各段的分支及其与其它动脉分支之间的吻合情况。讨论了视网膜中央动脉对视神经血供关系的生理意义,为眼科临床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眼前节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睫状前动脉和睫状后长动脉两组血管。传统的斜视矫正手术中,在离断眼直肌时同时损伤睫状前动脉,影响了眼前节的正常血供。若能在手术中保留睫状前动脉大部分血供,将有效减少术后眼前节血供锐减造成的组织损伤。既往在多条直肌的离断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口外舌动脉结扎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30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舌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段和各段的重要毗邻等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舌动脉单独起于颈外动脉者占66.7%,与面动脉共干者占23.3%,与甲状腺上动脉共干者占10.1%。舌动脉起始处的外径为(3.4±0.6)mm。起点至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为(1.1±0.5)cm。舌动脉全程可分为4段,即起始段、舌骨舌肌段、升段和水平段。舌骨舌肌段位置恒定,部位表浅,体表标志明确,血管周围无重要结构。结论舌动脉舌骨舌肌段是行口外舌动脉结扎最理想的部位。  相似文献   

12.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5例新鲜中国成人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与外径、走行与类别。 结果 15例标本共出现68个穿支,每侧4.5个穿支,小腿外侧近端穿支呈多源性;腓动脉在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穿支数所占比例最大,这一区间穿支蒂最长,为(5.23±0.75)cm;腓骨头下5~20 cm 范围内穿支外径较粗,小腿外侧近段穿支以比目鱼肌肌穿支为主,中远段以 长屈肌肌穿支和肌间隙支为主。 结论 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腓动脉穿支较为恒定,穿支蒂较长,外径较粗,适合设计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  相似文献   

13.
经锁骨下路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经锁骨下路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4侧成人标本锁骨下动脉的走行、毗邻结构进行了解剖学观察,测量了经锁骨下路行锁骨下动脉和胸膜穿刺的角度和深度。结果:锁骨下动脉经过锁骨中点偏内约0.5cm处,或胸锁关节与喙突连线中点偏外1.5cm处。当在锁骨中外1/3下2.5cm处穿刺锁骨下动脉时额状面最佳角度为23.3°±6.3°,横断面为11.3°±5.3°,深度为4.1±0.8cm,与刺入胸膜顶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锁骨下路行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颈浅动脉游离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开发颈浅动脉游离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30 侧成人尸体标本颈横动脉及其浅支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情况,对其肌皮穿支进行体表定位。结果:颈浅动脉为颈横动脉的主要分支。颈横动脉起点至斜方肌前缘5 .5 ±0 .8 cm 。颈浅动脉起点外径2 .1 ±0 .3m m ,有2 条伴行静脉。其肌皮穿支恒定的有2 支,血管蒂长7 ~8 cm 左右。结论:颈浅动脉有恒定的肌皮穿支,体表定位明确,血管蒂较长,管径较粗,吻合丰富,有2 条伴行静脉,可以形成颈浅动脉游离皮瓣。  相似文献   

15.
带颞浅血管颅骨瓣修复颌面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带颞浅血管蒂颅骨外板骨瓣转位修复颌面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和8头颈铸型标本(5例保留骨骼)上,对颞浅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分布进行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颞浅动脉起自颈外动脉,于外耳门前方越过颧弓根部浅出至皮下,在皮下组织和颞浅筋膜之间向前上走行,至颧弓上方分为额、顶二终支,其分支营养颅顶部大至3/4区域的软组织、骨膜和颅骨外板,颞浅动脉主干及额支、顶支动脉外径均大于1mm,浅出部位至颞线处可游离长度为8cm以上。结论:设计以颞浅动脉为蒂颅骨外板骨瓣转位修复颌面部缺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带膝降动脉大收肌腱骨皮瓣修复小腿创伤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为带膝降动脉大收肌腱骨皮瓣修复小腿及跟骨的创伤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7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膝降动脉的起始、分支、分布及大收肌腱的形态特点和血管分布。结果 :①膝降动脉的主干长 1.2± 0 .5cm ,起点外径为 2 .6± 0 .6mm ,主要分支有股内侧肌支、关节支、隐支。②关节支的主干长 6.6± 1.2cm ;起点外径为 1.9± 0 .5 ,分支营养大收肌腱和股骨内侧髁骨质骨膜 ,并参与吻合形成膝关节动脉网。③隐动脉长 10 .9± 3 .3cm ,起点外径 1.8± 0 .6mm。分支营养缝匠肌下部、膝内侧上部皮肤 ,并参与吻合形成膝关节动脉网。④胫后动脉、腓动脉在内踝上方 11cm处的直径分别是 2 .5± 0 .6mm和 2 .0± 0 .4mm。⑤大收肌肌腱部长 6.8± 1.2cm ,宽 9.6± 2 .0mm ,厚 2 .2± 0 .6mm。结论 :带膝降动脉大收肌腱骨瓣、皮瓣血供丰富 ,供区形态可塑性大 ,可作为修复跟腱、跟骨及皮肤缺损的供体。  相似文献   

17.
女性乳房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女性乳房动脉和神经分布特征,为女性乳腺手术和乳房整形美容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5具成年女性尸体30个乳房标本进行解剖,观测其动脉和神经的分支分布。结果①女性乳房血供由胸外侧动脉、胸廓内动脉、胸肩峰动脉和肋间动脉穿支提供。②第2~6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均支配女性乳房,分支走向呈"立体发散"模式达乳房腺体及皮肤。乳头和乳晕的神经以第4肋间神经为主。结论女性乳房手术应注意保护其动脉和神经。  相似文献   

18.
第二和第三掌背动脉皮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掌背动脉远段皮支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侧成人手标本动脉乳胶灌注后,解剖观测第2、3掌背动脉走行,皮支的起始部位、走行、外径和吻合方式,模拟掌背动脉皮支皮瓣的切取方法。结果第2、3掌背动脉位置恒定,其皮支发出部位主要集中在远1/3段,直径大于0.2mm者占15%,小于0.2mm占85%,可解剖长度大于20mm;在指蹼处指蹼动脉1~3支,大于0.3mm者为1支,可解剖长度超过10mm。结论以掌背动脉远段皮支为蒂可设计顺行或逆行皮支皮瓣,修复近、中手指皮肤缺损。以指蹼动脉为蒂的顺行皮瓣可修复近、中节手指掌侧皮肤缺损。皮瓣面积以不超过20mm×40mm为宜。  相似文献   

19.
犬胸腰段脊髓节段性营养动脉的应用解剖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犬胸腰段节段性营养动脉扔解剖形态学。方法:用乳胶混合剂经股动脉注入,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观察脊髓节段营养动脉的来源、分布和外径。结果:犬有13对肋间动脉起于胸主动脉或锁骨下、肋颈干;节段性营养动脉均营养神经节并形成丛;只有直径0.4mm左右的动脉才到达脊髓;根大动脉在T8、T9脊髓节段出现率较高,左侧多于右侧。结论:本文结果为实验形态学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走行及皮瓣动脉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4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固定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走行及在足底内侧皮肤和足内侧皮肤的供血。结果 足底内侧动脉深支长(8.7±0.2)cm,起始处血管外径(1.8±0.3)mm;沿途发出3~5条皮穿支分布到足内侧皮肤,外径(1.1±0.3)mm。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皮支分布到足内侧皮肤,外径(1.1±0.3)mm。结论 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及不同分支为血管蒂可为足底内侧及足内侧皮瓣提供充足的血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