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潮祖教授是我国方剂学泰斗,在其代表著《中医治法与方剂》所提出的三焦理论,丰富和完善了三焦的概念及内涵。文章简要梳理了三焦学说的发生、发展源流,进而重新探讨了陈潮祖教授所论三焦之实质。认为"三焦"的生理功能为行津气,着重梳理了"三焦"与心系血络、肝系筋膜功用间的关系。通过相关验案验方,认为治疗三焦病变,立法主旨应在疏利气机、化气行津,以恢复津气流通为要。  相似文献   

2.
三焦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后经《难经》《金匮要略》等再度阐述。在现代科学研究体系下形成了以现代解剖学理论为基础的认识,认为三焦即淋巴、肠系膜和以离子通道理论为基础的认识,认为三焦是存在于所有脏器组织上的共有通道。在中医藏象理论体系下,对三焦基于整体化的多层次认识,不同层次的三焦有其对应的功能结构属性。三焦的临床应用上,现代学者的研究多以某类疾病的论治为切入点。针对肿瘤、代谢综合征提出了多脏器功能失调的认识,针对便秘、心衰、肾衰等提出了相对单一的证候认识。在整体观念下,三焦的功能分而为三,实为一体,其所呈现的就是整体动态化的人体机能。对于人体机能而言,现代研究则有越来越淡化整体动态性的研究趋势。三焦功能失常不应是一个独立分割的某部某脏某腑的功能性失常,而应是人体的系统性功能失常。因此,对于三焦的研究应立足宏观,以三焦一体化为视角,把握三焦的生理特点,深入探究三焦功能。  相似文献   

3.
论三焦气化失司衰老与肾虚衰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焦气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三焦气化失司衰老学说,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础,提出三焦气化失司是衰老的根本机制和众多老年病的关键病机,是对衰老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主要从理法方药论述三焦气化失司衰老学说与肾虚衰老学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4.
论三焦实质     
三焦是中医藏象中六腑之一,有名有形,而非后世《温病条辨》中的"部位之三焦"。它的形态如同解剖学中的网膜、脂膜,附着在其他脏腑之外,是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之间联系的通路。三焦的具体功能是主持全身气机和气化,疏通水道、运行水液。正确地认识三焦的实质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藏象学说及整体观,使中医理论体系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5.
论三焦的两个系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关于三焦问题,自古以来一直存在“有形”与“无形”之争。多数医家从解剖学的角度上寻找它的实质脏器,于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我认为藏象学说,虽有解剖知识作为客观基础,但主要来源于医疗实践。三焦是前人从整体出发,通过对活体的生理活动、病理表现、治疗效应等长期观察而认识的规律性现象。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  相似文献   

6.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自《内经》首论三焦,《难经》提出其"有名无形"的理论之后,关于三焦实质的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在学习三焦生理、病理的基础上,结合历代医家对三焦的认识,浅谈自己对三焦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三焦实质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观点,现有对三焦的认识与古典三焦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对应仍然有限。传统营卫理论中,营卫以经络为主要循环系统,但未阐明营卫在三焦中的运行情况。由于三焦的实体结构尚未阐明,三焦在多数情况下作为其他脏腑功能的集合并未得到重视。解剖学新的进展为研究三焦实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三焦的功能和结构与“间充质”、界面液体流动高度相似,为三焦的宏观和微观结构提供了新的认识。三焦分布于全身,组成包括焦膜、腠理,物质结构包括纤维支架、胶原纤维、间充质干细胞及其组织细胞和周细胞、组织间液等。三焦的功能包括通行津液、运行营卫、敷布元气、传变邪气等。据现有对三焦实质的认识,提出“纵横三焦”概念,指出三焦具有独立结构和脏腑属性,并对其空间分布做出初步界定。经络与三焦的关系在探讨营卫运行问题中至关重要,远细胞Telocyte(Tc)及其Telopod(Tp)在功能和结构上具备经络特征,Tc及Tp所分布的结缔组织与“组织液界面流动网络”的基本结构、间充质的纤维骨架属于同一物质,明确经络和三焦具有物质共性的证据。从营卫运行通道问题出发,发现经络可能是浸泡、依附于三焦的一种特殊通道,提出“经络浸附三焦模型”。将营卫的循环与“纵横三焦”结合,以完整描述营卫在经络、三焦中生成、运输、代谢的过程,构建“三焦营卫闭环”理论,为今后研究疾病表里传变提供可行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8.
朱翠玲  衡百川 《河南中医》2013,(12):2065-2066
从古至今,三焦学说都是一个很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很多学者认为三焦有以下几种:即形态三焦、部位三焦、功能三焦、辨证三焦。以五脏为基础,通过结合三焦之体和用,从气化方面来论治,能使这一理论得到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三焦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脏象学说中五脏六腑之一,在脏象理论中除三焦而外其它五脏五腑均有其实质脏器存在,因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在不停地探索三焦的归属之谜.三焦有名而无形,不仅影响对临床医疗的指导,而且也影响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故深入探讨三焦的实质脏器不仅对临床医学、更重要的是对今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难经》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主持诸气,决渎水道,游行相火,为脏腑气化之场所。历代医家对于少阳三焦之论纷纭复杂,通过对中医古籍文献、期刊及数据库的查阅和学习,重新审视三焦的形态、生理功能及历代医家对于从少阳论治眩晕的认识,阐释三焦功能失常导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机理论。从而提出张怀亮教授运用疏利三焦、和畅少阳之法,以柴芩温胆汤为主方,通过调节胆与三焦的功能,调畅气、血、津液的运行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特见解,为本课题组从三焦郁阻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姜永平 《河南中医》2008,28(3):9-14
通过分析《内经》关于三焦的论述,并结合后世的不同学说,从"《内经》三焦有名有实"、"为《难经》三焦有名而无形正名"、"后世三焦有名无实"等方面,对三焦学说的演变及某些争议进行了讨论。《内经》的三焦有名有形,其学说清楚明白,后世之所以出现诸多争议,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弄清三焦与肠胃在结构上基本上是重叠的。后世关于三焦的论述,较《内经》而言,结构及功能范围变得越来越大,但实际意义却越来越小,致使三焦几乎成了五脏六腑的代名词。所以,在论述三焦时,除了谈论后世三焦学说外,至少应该回归到《内经》原本的三焦理论中去,从而给人一个完整的、清楚明白的三焦学说。  相似文献   

12.
用系统论原理剖析三焦实质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论原理中的系统与要素,系统层次结构的相干性,整体与部分关系中的非加和性来"解剖"三焦的结构与生理,为阐明三焦的实质即三焦"是什么"的问题与三焦"如何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同时三焦的非加和性也丰富了中医整体性理论的实际内涵。  相似文献   

13.
海英 《中医药学刊》2014,(10):2453-2456
眼针疗法用于治疗中风病具有显著的疗效,旨在深入地挖掘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认识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从脏腑辨证论治角度、五轮学说角度、三焦学说角度探讨眼针治疗中风病针刺处方的中医理论基础,探析眼针治疗中风病疗效的中医学机理。  相似文献   

14.
谢浩然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11-1911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对三焦的论述 :“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难经·三十一难》对三焦的论述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 ,气之所终始也。”《灵枢·营卫生会》对三焦的论述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对三焦的论述 :“三焦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 ,又称外腑 ,孤腑。有主持诸气 ,疏通水道的作用。”手少阳三焦经的“三焦”实质到底是什么 ,这不仅是经络学说的疑难课题 ,也是脏腑学说的疑难课题。由于古代的科学条件有限 ,当时对三焦没有论述清楚 ,直到现代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 ,有人提出“腑…  相似文献   

15.
对中药配伍理论与中医阴阳学说的内涵、科学实质进行探讨,分析中药配伍与中医阴阳学说的关系,发现中医阴阳学说是中药配伍规律的理论指导和依据,中药配伍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中药配伍应用中不断体现着中医阴阳学说的内涵与精神。  相似文献   

16.
从原气、三焦、别使的中医概念内涵本质出发,阐释《难经》“三焦者,原气之别使”的理论内涵,提出“以肾为本,取道三焦”的肾—三焦理论模型。其核心内容为:肾藏精、精化气、气游三焦和后天之气亦行三焦、反哺肾精的双向调节机制。基于肾—三焦理论模型,倡导临床上应重视肾与三焦同治,具体治疗手段为补肾以助三焦气化、疏泄三焦通行肾气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急危重症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西医领域,由于人们对中医药“慢郎中”的误解及其在急危重症方面研究的欠缺,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亟需建立系统的理论构架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思维模式。笔者深入学习经典三焦理论,通过临床有效诊治急危重症案例,认为三焦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急危重症,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构架以及明确的治疗原则与方药。三焦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三焦疾病的病理特点与中医对急危重症“中满、小大不利,治其标”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因势利导”“分消上下之势”是针对三焦疾病贯穿始终的治疗原则。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机制,探讨三焦“通透性网状效应”与炎症风暴、ICU多重耐药菌感染、胰腺胰酶自身消化学说以及肾性代谢紊乱等密切关系,从而对三焦理论的内涵进一步解读。治疗急危重症,临证要谨遵《黄帝内经》“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的用药原则,量效关系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覃骊兰 《吉林中医药》2008,28(6):399-400
对中药配伍理论与中医阴阳学说的内涵、科学实质进行探讨,分析中药配伍与中医阴阳学说的关系, 发现中医阴阳学说是中药配伍规律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中药配伍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中药配伍应用中不断体现着中医阴阳学说的内涵与精神.  相似文献   

19.
本文联系《难经》命门、元气、三焦理论归纳出命元三焦系统,并用易学理论进行分析与论证,提出命元三焦系统是一种功能性整体协调模型的命题,对于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实质,指导教学科研活动,提高临床疗效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吕国安 《新中医》2017,49(9):161-162
正三焦是中医学藏象理论的重要概念。笔者认为,以《内经》为依归,重新探讨三焦的内涵,理清三焦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对三焦病证再行认识,可使三焦理论更好指导实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三焦概念内涵1.1三焦是转输气液的通道三焦乃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中言:"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三焦作为六腑之一的"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