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直肠癌切除前后腹腔冲洗液脱落细胞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直肠癌术中腹腔多次冲洗,对于降低患者腹腔内脱落癌细胞阳性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直肠癌患者术中腹腔冲洗分6次进行,肿瘤切除前3次,切除后3次;将6次腹腔冲洗液行常规病理学涂片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肿瘤切除前,全组患者腹腔冲洗液脱落癌细胞均呈阳性表达。肿瘤切除后第1次腹腔冲洗液脱落癌细胞阳性40例,第2次阳性33例,第3次阳性13例。肿瘤切除后第1次冲洗液的脱落癌细胞阳性结果与切除后第2次冲洗液阳性结果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第3次冲洗液的脱落癌细胞阳性结果与第2次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术中多次腹腔冲洗可降低腹腔内脱落癌细胞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手术操作对肠腔脱落肿瘤细胞的影响,比较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中直肠腔内肿瘤细胞脱落的差异。方法:2006年5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将60例直肠癌患者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各30例,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种手术肠腔灌洗液标本肿瘤细胞的阳性检出率。结果:送检结果中,阳性标本28例,阴性标本32例。其中腹腔镜组阳性标本9例,阳性率30.0%;开腹组阳性标本19例,阳性率63.3%,总阳性率46.7%。数据经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标本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在无瘤技术方面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强调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在离断远端肠管前,须先行有效肠腔灌洗。  相似文献   

3.
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一般认为与淋巴转移、不完全的直肠系膜切除^[1,2]、吻合口的脱落肿瘤细胞种植^[3]3个常见的原因有关。对于脱落细胞研究,早在1885年,Gerster^[4]就提出手术过程导致癌细胞播散可形成局部复发的假设。McGrew等^[5]在1954年证实了恶性肿瘤脱落细胞存在于肠管之中。  相似文献   

4.
Pan ZZ  Wan DS  Lu ZH  Li LR  Chen G  Zhou ZW  Wu XJ  Ding PR  Wang FL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5):918-921
目的 比较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经门静脉持续灌注 5 FU 7d与术中肠腔一次给药化疗对减少术后肝转移、提高术后远期疗效的作用。方法 行根治性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 16 2例 ,随机分为门静脉化疗组 (A组 ) 82例和肠腔化疗组 (B组 ) 80例 ,两组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Dukes′分期等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A组术中经大网膜静脉向门静脉插管 ,导管远端引出腹壁固定 ,术后即从门静脉导管持续给予 5 FU 1g/d ,连续 7d ,B组术中用肠腔化疗加一次性经大网膜静脉注射 5 FU。用SPSS8 0分析比较两组的近期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 A组术后并发症较多 ,但平均住院时间及生存曲线等指标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全组 5年生存率 76 7% (A组74 3% ,B组 79 2 % )。用Gehan法检验两组生存曲线 ,其差异也无显著意义。全组肝转移率为19 8%。多因素分析显示 ,影响本组预后的因素为Dukes′分期 (P <0 0 5 )。结论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经门静脉持续灌注 5 FU 7d的辅助化疗方法与肠腔化疗对预防肝转移、提高生存率有一定的作用 ,二者疗效相当 ,但后者更简便  相似文献   

5.
直肠癌的肠腔化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平伟  邹本荣 《普外临床》1995,10(6):377-379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肠内营养代替肠道准备对结直肠癌患者腹腔和肠腔脱落癌细胞及转移复发的影响。方法2007年3月至2011年12月问前瞻性人组120例结直肠癌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试验组于术前3d起每日口服30ml/kg肠内营养液,不进行灌肠,不口服泻药和抗生素;对照组采用传统肠道准备,包括术前禁食、口服抗生素和清洁灌肠。两组患者均于开腹后用400ml生理盐水冲洗肿瘤所在局部腹腔,抽取腹腔冲洗液200ml,迅速送检;并于肿瘤切除后肠吻合前,用1000ml生理盐水灌洗远端结直肠腔,收集肠腔冲洗液500ml,迅速送检。比较两组患者腹腔和肠腔内脱落的癌细胞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转移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腹腔和肠腔内脱落癌细胞阳性率分别为8.3%(5/60)和15.0%(9/6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2.5%(13/60)和31.7%(19/60)(P=0.041和P=O.031)。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5例和57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16—46个月;两组局部复发率[5.5%(3/55)比7.0%(4/57),P=O.733]、远处转移率[10.9%(6/55)比10.5%(6/57),P=O.984]和3年总体生存率(80%比78%,P=O.31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肠内营养可减少结直肠癌患者腹腔和肠腔脱落癌细胞的阳性率,但并不影响术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  相似文献   

7.
直肠癌根治术中影响肠腔肿瘤细胞脱落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等相关因素对肠腔内肿瘤细胞脱落的影响.方法 对我科2006年5月至2007年12月期间诊断为直肠癌并行根治手术的60例患者行前瞻性研究,术中在离断肿瘤下端肠管前行肠腔内灌洗,收集灌洗液送病理科,用普通涂片、HE染色检测送检标本中的癌细胞.统计检测结果,应用包括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因素对术中肠腔肿瘤细胞脱落的影响.结果 送检标本中,阳性标本共有27例,阴性标本33例.对可能影响检出结果的各因素行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手术时间及手术方式这5个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这5个因素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TNM分期、手术时间及手术方式是影响肠腔内肿瘤细胞脱落的决定因素,其中TNM分期影响最显著,手术时间的影响次之,最后是手术方式.结论 直肠癌根治术中必须常规行肠腔内灌洗,特别是肿瘤TNM分期晚、瘤体大及手术时间长的病例,更需重视肿瘤细胞脱落导致术后局部复发的风险.虽然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直肠肠腔内肿瘤细胞脱落的几率较传统开腹手术明显要小,但仍有必要进行有效灌洗.  相似文献   

8.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盆腔种植转移成为直肠癌术后主要的致死原因。国内外报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率为10%~30%,为预防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如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新辅助化疗,术中腹腔冲洗等。其中术中腹腔冲洗作为手术无瘤技术的重要措施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明显的成效。在进行腹腔冲洗达到减瘤的目的的同时,术中腹腔冲洗液脱落细胞学的研究渐成热点,现将国内外有关直肠癌术中腹腔冲洗液脱落细胞学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测定腹腔灌洗液中细胞内端粒酶活性对检测腹腔中游离癌细胞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原位分子杂交(ISH)技术测定28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始、术毕腹腔灌洗液中细胞内端粒酶活性,同时与常规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8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始、术毕腹腔灌洗液中细胞内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42.9%(12/28)和21.4%(6/28),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常规细胞学检查游离癌细胞阳性率术始、术毕分别为14.3%(4/28)和3.6%(1/28);两者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始,腹腔灌洗液中细胞内端粒酶阳性率为42.9%,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14.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毕,腹腔灌洗液中细胞内端粒酶阳性率为21.4%,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3.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原发癌肿已侵出浆膜层者和原发癌肿侵及和未侵及浆膜层者,术始腹腔灌洗液中细胞内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73.3%和7.7%,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腹腔灌洗液中细胞内端粒酶阳性与临床原发癌肿侵出浆膜层呈正相关,但与原发癌肿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均P>0.05)。结论用ISH技术测定腹腔灌洗液中细胞内端粒酶活性对检测腹腔中游离癌细胞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常规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腹腔内肿瘤术后肿瘤脱落细胞情况,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内肿瘤后腹腔内脱落肿瘤细胞情况。方法:将78例腹腔内肿瘤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n=39)与开腹组(n=39),术后注入0.9%氯化钠溶液500 ml冲洗腹腔,对比术后腹腔灌洗液内肿瘤脱落细胞阳性率及癌胚抗原(CEA)水平。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肿瘤脱落细胞发生率分别为30.8%与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水平分别为(6.8±1.4)μg/L与(15.2±1.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肿瘤脱落细胞发生情况及腹腔灌洗液CEA水平明显低于开腹手术,具有明显的可行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术后行不同腹腔化疗方案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比较大肠癌术后单用5-Fu及联合应用5-Fu、顺铂及丝裂霉素行腹腔化疗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52例大肠癌术后5-Fu组(32例)及联合组(20例)。术后2周行IPC,比较两组腹腔癌肿复发率,种植灶治愈率为毒副作用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1)5-Fu组的DukesC1期患者腹腔癌肿复发率为58.3%,显著高于联合组的C1期。P〈0.01。联合组5例D期患者,3例再次手术证实腹腔内原种植灶合全部消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患者腹腔微量游离癌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腹腔渗液中微量癌细胞的敏感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CEA mRNA 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对72例大肠癌患者腹腔渗液进行了癌细胞检测。结果 72例大肠癌患者腹腔渗液中CEA mRNA 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33.3%和18.1%(P<0.05)。大肠癌患者腹腔渗液中CEA mRNA RT-PCR阳性检出与肉眼腹膜播散、浆膜受侵、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和癌侵犯肠管周径显著相关(P<0.05),而免疫组化的阳性检出仅与肉眼腹膜播散和肝转移2项病理特征显著相关(P<0.05)。结论 CEA mRNA RT-PCR检测大肠癌患者腹腔渗液中微量癌细胞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优于免疫组化法,大大提高了大肠癌隐匿性腹膜播散的检出率,帮助建立癌转移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3月至2007年11月间经临床病理学确诊的大肠癌肝转移80例的临床资料.对发病情况、肿瘤部位、病理分期、组织分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随机抽样同期收治的无肝转移的大肠癌4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转移组年龄24~83岁.平均63.36岁,男女比1.58:1;无转移组年龄27~82岁,平均65.22岁,男女比1.14:1.统计学分析: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浸润程度、肿瘤大体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肠癌的肝转移与肿瘤的病情发展进程(浸润深度、肿瘤大体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早期诊断、治疗对减少大肠癌肝转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结肠癌患者腹腔脱落癌细胞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经病理诊断为结肠癌患者159例,按患者自愿的方法分成腹腔镜手术组(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开腹组)。采用细胞学方法检测肿瘤切除前后腹腔脱落癌细胞,比较两组病例在肿瘤切除前后腹腔脱落肿瘤细胞阳性率、术后复发转移率和3年生存率。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肿瘤切除前腹腔脱落肿瘤细胞阳性率分别为12.2%(9/74)和15.3%(13/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8);肿瘤切除后则分别为20.3%(15/74)和30.6%(26/85),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138)。术后随访4~45月,术后3年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3.6%(8/59)和8-8%(6/68)(P=0.455),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1.9%(7/59)和17.6%(12/68)(P=0.41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年生存率则分别为79.7%和80.0%(P=0.998),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手术并未增加结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概率,术后3年生存率与开腹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17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年龄≥70岁)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腹腔镜组(49例)和开腹组(68例),并对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随访结果进行比较.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X~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并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46±64)min,显著长于开腹组的(218±50)min(t=-2.677,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平均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比例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7±135)ml、3 d、12 d、45%(22/49)和20%(10/49),显著优于开腹组的(296±178)ml、4 d、14 d、74%(50/68)和44%(30/68)(t=2.920,U=770.5、1181.0,X~2=9.864、7.115,P<0.05).腹腔镜组肠管切除长度和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9±7)cm和(13±6)枚,开腹组为(20±8)cm和(16±6)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90,t=2.007,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4%和94.7%,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5.2%和8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1,P>0.05).结论 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切除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111例结肠癌伴发急性肠梗阻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肠癌伴发急性肠梗阻术后并发症(包括呼吸、循环、消化系统及局部)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111例结肠癌伴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右半结肠癌伴发急性肠梗阻49例,其中48例(98.0%)实施肿瘤一期切除手术,1例患者因侵犯十二指肠及胰腺伴腹腔种植转移行回肠横结肠短路术.左半结肠癌伴发急性肠梗阻62例,53例(85.5%)实施肿瘤一期切除,其中23例行术中结肠灌洗及一期肿瘤切除吻合术,9例患者接受单纯结肠造口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6%(24/111),围手术期死亡率5.4%(6/111).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肠梗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大于60岁)(P=0.01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3~4级(P<0.001)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多因素分析显示,ASA分级3~4级(P=0.001,OR=8.583)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较高 对于ASA 3~4级患者应谨慎选择恰当术式及术后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能否提高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生存率。方法:从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以及CNKI、万方、维普六个数据库中检索腹膜转移的相关文献,并手动检索了法国Elias团队关于腹膜转移的研究。文献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为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As shown earlier by the authors via Western blot analysis, open (OS) but not laparoscopic surgery (LS) induces a qualitative decrease in plasma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 3 (IGFBP-3) levels on postoperative day 1 (POD 1). Intact IGFBP-3 has tumor suppressive effects, but its degradation products do not. Enzyme linked immunoassay (ELISA) inevitably measures both. In this study, using a novel combined Western blot and ELISA analysis method, precise plasma levels of intact IGFBP-3 on POD2 after open and closed colorectal cancer resection (stage I–III) were determined.Methods This study included 15 OS patients with a mean incision length of 26.7 ± 15.5 cm and 16 LS patients with a mean incision length of 5.3 ± 3.1 cm. Intact IGFBP-3 levels were determined via ELISA and Western blot analysis in plasma collected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Results In the OS patients, the mean preoperative concentration of intact 43–45 kDa IGFBP-3 protein was 1920 ± 1430 ng/ml. It decreased dramatically on POD2 to 355 ± 545 ng/ml (p < 0.005). In the LS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between the preoperative level (1305 ± 807 ng/ml) and the POD2 level (922 + 714 ng/ml).Conclusions Open cancer resection, unlike its minimally invasive alternative, induces a dramatic decrease in concentration of intact IGFBP-3, which ma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with regard to colon cancer recurrenc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腹腔化疗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总结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234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行腹腔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与并发症发生有关的12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从而判定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结直肠痛根治术后腹腔化疗并发症发生率为37.2%(87/234),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0.5%(48/234),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为12.4%(29/234),化学性腹膜炎发生率为19.2%(45/234).单因素分析及I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腹部手术史、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化疗疗程次数、化疗药物种类均是术后腹腔化疗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其关联强度依次为:既往腹部手术史>多次化疗疗程>手术并发症>顺铂,而腹腔镜手术是保护因素.结论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行1~2次腹腔化疗是一种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化学性腹膜炎是造成腹腔化疗远期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保持化疗期间肠道通畅可作为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