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应用S100蛋白(S100)抗体ABC免疫酶标法观察胎胃、正常及病变胃粘膜间质中的S100~ 树突状细胞(S100~ DC),其中胎胃11例、胃溃疡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8例、胃癌65例及正常对照15例。结果表明,正常胃和胎胃粘膜间质中仅有少量DC,而良、恶性病变的胃粘膜间质中DC数量显著增多,其分布与淋巴细胞密切相关。提示胃粘膜DC变化与抗原的种类、数量及个体免疫应答能力有关,DC在淋巴细胞激活过程中起抗原提呈作用。  相似文献   

2.
3.
胃粘膜癌前病变细胞核DNA的定量研究病理教研室张旭晨关键词胃粘膜;癌前病变;DNA;定量研究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死于此病者超过16万人,约占全部死于肿瘤的人数的1/5[1],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对胃粘膜癌前病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1...  相似文献   

4.
大鼠实验性腺胃粘膜癌变过程的组化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甲基硝基亚硝基胍和雷尼替丁联合诱发的大鼠腺胃粘膜癌变过程作动态组织学及粘液组化观察,发现:(1)肠上皮化生首先出现于腺颈部,之后向粘膜表面或底部延伸,支持肠化起始于腺腺颈部多潜能干细胞的观点;(2)异型增生有向粘膜表面和底部增殖两种不同的发生方式;(3)腺体囊状扩张及异型囊可能是一种胃癌前期变化;(4)实验性胃癌的组织发生至少有两种方式;异型增生→胃癌和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5)粘液分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Hp抗原分布部位及其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Hp 阳性胃病患者共84例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胃上皮细胞的Hp 抗原。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癌前变化和胃癌患者Hp抗原阳性者分别为12例、22例和13例 ;三者胃上皮细胞胞浆Hp 抗原阳性率依次升高 ,分别为0、63.6 %和84.6% (χ2=19.76,P<0.001) ;12例浅表性胃炎患者Hp抗原位于粘液层及腺颈部以上粘膜9例 (75.0% ) ,22例癌前变化患者Hp抗原位于腺颈部及峡部12例 (54.5% ) ,13例胃癌患者Hp抗原位于峡部以下粘膜9例 (69.2% ,χ2=25.30,P<0.001)。结论 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癌前变化→胃癌的变化过程中 ,Hp抗原逐渐由细胞外向细胞内、由浅表粘膜向深部粘膜迁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幽门螺旋杆菌 (HP)感染对上皮细胞增殖及抗原呈递细胞 树突状细胞 (DC)的影响。通过Hp相关性胃炎、胃癌组DC83 表达的差异 ,探索免疫反应在Hp致癌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对 72例Hp阳性胃炎胃癌组及 75例Hp阴性胃炎胃癌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CNA和DC83 表达。结果 Hp相关性胃炎胃癌组PC NA、DC83 均明显高于Hp非相关性胃炎胃癌组 (P <0 .0 1)。在Hp阳性胃病组中 ,胃癌组PCNA高于胃炎组 (P <0 .0 1) ,而DC83 明显低于胃炎组P <0 .0 1。结论 Hp相关性胃炎胃粘膜细胞增生活跃 ,免疫反应增强 ,Hp相关性胃癌上皮细胞过度增殖 ,免疫功能受损 ,可能为肿瘤的发生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7.
胃粘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胃粘膜病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探讨端粒酶活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阐明它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非放射性PCR-ELISA法检测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93例胃粘膜活检标本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0%(0/10)、28.13%(9/32)、16.67%(1/12)、30.00%(3/10)、86.21%(25/29)。胃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与性别、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及组织学分类无明显相关。结论:端酶活性的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胃癌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芮铭安 《医学综述》1998,4(8):448-450
<正>胃粘膜异型增生(gastric epithelial dysplasia,GED)作为胃癌(GC)的癌前病变,较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溃疡、胃息肉、肥厚性胃炎、残胃等癌前状态具有更高的进展恶变倾向,尤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旨在介绍GED的研究进展.1 GED定义、分类GED指胃上皮粘膜伴有显著的细胞分化和结构异常并具有高度的癌变倾向.普遍以光镜下的改变作为标准,GED一般分为轻、中、重3级,亦有人分为轻、重2级.不过,为了更好的解决同时具有轻度和重度GED组织学特征的改变,目前较倾向于3级的划分,而掌握轻度和重度GED光镜下的改变是划分的基础.诊断GED的主要依据强调在细胞和组织形态结构两方面均有异常表现,前者指细胞和细胞核的形态、大小,核浆比例、有丝分裂活性、细胞分化程度的改变;后者包括了极性丢失、假性复层、腺体的分化、伸展、联系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李春启 《四川医学》1993,14(4):238-241
近年来,研究人员从组织化学、酶化学、抗原标志、细胞动力学及超微结构等方面对不同类型肠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多数认为含有大量硫酸粘液的不全结肠型(即Ⅲ型或Ⅱ_b型)肠化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一、肠化的分型目前采用较多的是粘液组化分型法。后者对肠化的分型标准也很不一致。国内多根据细胞的形态并结合粘液类型将肠化分为完全小肠型(杯状细胞只含唾液酸粘液)、完全结肠型(杯状细胞含硫酸粘液,含或不含唾液酸粘液)、不全小肠型(杯状细胞含中性与唾液酸粘液)和不全结肠型(杯状细胞与柱状细胞均含中性与硫酸粘液,含或不含唾液酸粘液)。Jass按细胞形态和粘液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DNA倍体及细胞增殖活性在胃癌早期诊断及预后估计上的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30例胃癌 ,15例不典型增生及 1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细胞DNA含量。结果 胃癌组的PI值及DNA非整体率均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 (P <0 0 5)。PI值与胃癌组织类型无关 ,而与胃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DNA非整倍体率与胃癌的组织类型 ,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有关。结论 DNA含量检测在胃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估计上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及其负载胃癌细胞总RNA的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以小鼠胃癌细胞总RNA负载树突状细胞(DC),研究其抗肿瘤免疫作用。方法 磁性细胞分选器(MACS)自小鼠脾细胞中分选出CDllc 的DC作短期培养,以小鼠前胃癌细胞株的总RNA脉冲DC,分别以RNA脉冲的DC(RNA/DC)和未脉冲的DC(UDC)皮下注射免疫小鼠2次;免疫后7d,皮下接种小鼠前胃癌细胞MFC 5×105/鼠,以未作免疫注射的小鼠作为对照。接种肿瘤细胞后21d,处死实验动物,测量肿瘤体积,检测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和血清IL-12含量。结果 RNA/DC免疫组、UDC免疫组和对照组的皮下肿瘤体积分别为(0.3688±0.6571)、(0.7536±0.3659)、(2.6323±1.1435)cm3。RNA/DC免疫组外周血和脾细胞NK活性均明显升高,较对照组分别高出66.2%和65.4%;其肿瘤特异性CTL也明显升高,较对照组升高49.5%。UDC组NK和CTL活性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短期培养的DC和以肿瘤细胞总RNA作为抗原脉冲的DC均可诱导较强的抗肿瘤免疫。  相似文献   

12.
瑞巴匹特对胃粘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瑞巴匹特对空腹大鼠胃粘膜血流量(GMBF)、胃碱分泌的影响及对盐酸乙醇损伤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严重腹腔感染时胃粘膜细胞胞液中糖皮质激素受体变化对胃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n=60)和对照组(n=60),实验组利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造成严重腔感染动物模型,分别采用电生理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穿孔前,穿孔后3、6、12、24、48h胃粘膜电位差变化和胃粘膜组织皮质醇含量变化,应用放射配体分析法对各时相胃粘膜细胞胞液糖皮质激素受体进行了测定。结果:盲肠穿4孔后3h胃粘膜组织皮质醇含量明显升高,12h 达高峰,而胃粘膜细胞胞浆内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最大结合容量显著下降,平衡解离常数(ID)值)明显增大,胃粘膜电位穿孔后显著下降,结论: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降低是严重腹腔感染后急性胃粘膜屏障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胃癌患者外周血DCs细胞表型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s)细胞表型表达水平 ,与正常人DCs细胞表型表达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离培养胃癌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DCs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表达变化。结果 培养第 3天 ,DCs细胞表型表达均较低 ,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培养第 7天 ,两组培养DCs细胞表型表达均较第 3天显著升高 ,且两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 ;培养第 12天 ,DCs表型表达较培养第 3天差异非常显著 ,较培养第 7天差异不显著 ,两组之间差异显著。结论 外周血培养DCs的细胞表型表达随培养时间推移而升高 ,至细胞成熟时趋于稳定 ;胃癌患者DCs细胞表型表达较正常人显著降低 ,了解胃癌患者体内DCs细胞表型表达水平 ,对评判患者预后及生物治疗疗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同一孔池中培养 ,NS1骨髓瘤细胞对树突状细胞 (DC)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孔径微小池分隔法 ,同池培养骨髓瘤NS1与骨髓DC。分别设为①无微小池DC孔 ,② 3μm微小池DC孔 ,③ 3μm微小池DC +NS1孔 ,④ 8μm微小池DC孔 ,⑤ 8μm微小池DC +NS1孔各 3孔。每个培养孔底均有生长 3周的DC ,铺满孔底 ,每孔5× 10 5,仅③、⑤孔微小池内加入NS11× 10 4,每 2d换 1次培养液 ,同池共育 4 0d ,观测DC数目和形态改变 ;共育 7d时 ,做体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检测。结果 :与NS1骨髓瘤细胞同一孔池中培养的DC的数目减少 ,形态改变 ,抗原递呈功能下降。结论 :同一孔池中培养 ,NS1骨髓瘤细胞抑制DC的增殖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叶酸治疗对胃癌癌前状态内叶酸水平的影响。方法:胃镜活组织经病理证实为胃癌癌前状态38例(包括胃粘膜结肠型肠上皮化生18例和轻、中度不典型增生20例),采用美国DPC公司的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试剂盒测定以上组织中叶酸浓度。将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对照组19例(每组含胃粘膜结肠型肠上皮化生9例和轻、中度不典型增生10例)。治疗组给予叶酸10mg,每天3次,连续3个月,对照组给予硫糖铝1.0g,第天3次,连续3个月,复查组织细胞中叶酸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细胞内叶酸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叶酸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叶酸可使胃癌癌前状态细胞叶酸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胃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从胃癌患者外周血分离与扩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有效方法。方法从胃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出贴壁单个核细胞,实验组将其与细胞因子GM—CSF、IL-4和TNF—α共同培养,对照组不加细胞因子,动态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不同培养时相细胞表面分子CD86、CD80、HLA-DR的表达水平,并和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实验组诱导出大量具有典型形态的DCs,培养至第7天,胃癌患者外周血DCs细胞表型表达较第3天增高非常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差显著(P〈0.01);培养第12天,DCs细胞表型表达与第3天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与培养第7天比较相差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差显著(P〈0.01)。结论联合应用GM-CSF、IL-4和TNF-α能有效的从胃癌患者外周培养出大量具有活性的DCs。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地塞米松抑制小鼠感染弓形虫后黏膜部位SIgA含量测定,研究黏膜在弓形虫感染免疫中所起作用。方法将小鼠分成正常对照组(不进行特殊处理),感染组(经口感染5×10^4个/只RH株弓形虫速殖子小鼠)和抑制感染组(在接种前48 h开始肌肉注射地塞米松2 mg/kg/d,48 h后用5×10^4个/只RH株弓形虫速殖子经口感染小鼠),分别在0 d、5 d、10 d、15 d、20 d、30 d、50 d处死小鼠,冲洗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肠道黏膜,夹心ELISA法测定SIgA抗体含量。结果在观察的时间段内SIgA抑制感染组低于感染组,分别在5 d、10 d、15 d、20 d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地塞米松抑制组小鼠感染弓形虫黏膜部位SIgA含量降低,特别是消化道黏膜减少明显,地塞米松对黏膜免疫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Dendriticcells (DCs)arethemostpotentanti gen presentingcellsandareactivelyusedincancerimmunotherapy .Thewild typep5 3,asanantigen ,caninducespecificcytotoxicTlymphocytes (CTLs)inthehostbody .Itisaneffectivemethodtoimmu nizebodywith p5 3in p5 3 overexpres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内镜黏膜切除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将122例符合条件的可疑病灶随机分为内镜黏膜切除术组(实验组)和单纯活检组(对照组),实验组直接行内镜黏膜切除术并送病检;对照组常规方法取活检.结果 实验组62例,Ⅰ型病变35例,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和早癌共10例,检出率为28.6%;对照组60例,Ⅰ型病变31例,癌前病变和早癌共3例,检出率为9.7%.实验组Ⅱ型病变27例,癌前病变和早癌共20例,检出率为74.1%;对照组Ⅱ型病变29例,对照组Ⅱ型病变早癌和癌前病变共8例,检出率为27.6%.实验组Ⅰ型+Ⅱ型病变早癌和癌前病变共30例,检出率为48.4%;对照组Ⅰ型+Ⅱ型病变早癌和癌前病变共11例,检出率为18.3%.实验组中Ⅰ型病变、Ⅱ型病变、Ⅰ型+Ⅱ型病变总数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黏膜切除术可进一步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