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观察支气管扩张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检查,随后再次应用常规CT进检查;观察对比两种不同检查方式的监测结果和诊断效果。结果8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100.00%显著高于常规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8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经检查发现,患者支气管动脉主干均有着不同程度的迂回、弯曲以及扩张表现发生,供血动脉分支则表现为网状以及交叉的状态。结论应用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检查诊断支气管扩张效果显著准确,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支气管扩张的支气管动脉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并与该患者的DSA表现对照分析,旨在提高支扩患者的综合影像诊断,同时提高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本院37例因为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患者的支气管动脉行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之后对照相应的支气管动脉造影(DSA)的影像表现资料予以回顾性对照分析、总结.结果 37例支气管扩张患者支气管动脉的螺旋三维图像均能够清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的路径和血管直径.支气管扩张患者DSA造影表现支气管动脉的主干部位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较为明显的扩张以及迂曲.结论 支气管动脉 64排螺旋CT的三维成像技术可以较为精确清晰地显示支气管扩张患者支气管动脉的起源及空间解剖特征,以及变异情况;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1],从而指导支气管扩张患者有关支气管动脉方面的综合全面介入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平扫检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的脑血管成像检查,采用VR、MPR和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图像。结果:正常11例,异常17例,其中动脉瘤15例,血管畸形2例。16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颅内血管,对绝大部分的动脉瘤能迅速、准确的诊断。结论: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颅内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余向红 《当代医学》2016,(1):152-15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冠心病及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同时对患者行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计算64排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诊断符合率。结果60例患者经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相比符合率均为92.6%。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在冠心病相关诊断过程中具有无创,对患者的伤害小,诊断准确率高的优点,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冠心病的临床筛查、冠脉搭桥或支架手术术后随访复查的过程中,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心电编辑技术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检查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与心电编辑技术、后处理工作结合编辑重组,对编辑前后图像的质量进行评分,观察图像质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实施了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扫描,且无不良反应出现。编辑前与编辑后图像质量评分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应用当中采取心电编辑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冠状动脉图像的而质量,同时获得较好诊断效果,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临床诊断为AD患者的64排螺旋CTA检查资料,利用智能追踪技术进行快速容积增强扫描,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三维容积成像以及仿真内镜图像后处理。结果:52例AD中,StanfordA型12例,StanfordB型40例,全部显示真假腔、内膜片,76支分支动脉受累,显示破口及再破口位置98处。动脉期真腔平均CT值较假腔高。结论:64排螺旋CTA对AD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迅速准确诊断AD,为外科的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可作为AD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64排CT血管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Philips64排螺旋CT对临床65例拟诊为冠心痛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所得图像经过MPR、CPR、MIP、VR等后处理技术,对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除11例未予进一步检查治疗外,余54例患者均进行了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对比,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安全、快速、准确、风险小,创伤少,特别是三维后处理图像能清晰显示冠脉血管内钙化斑块、软斑块;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阴性诊断也具有较强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平扫输尿管重建对输尿管梗阻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8例患者,行腹、盆部64排螺旋CT平扫输尿管,成像方法为选取冠状面进行曲面重建。结果:58例输尿管成像均清晰显示输尿管全程,其中53例示结石位于输尿管腔内,同时显示结石位置、大小、形态及输尿管及肾盂扩张程度及范围。非结石5例,输尿管成像清晰显示输尿管及其周围组织关系,有助于鉴别诊断。结论:64排螺旋CT平扫输尿管重建可获得良好的输尿管成像,对输尿管梗阻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大动脉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大动脉炎的9例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及血管分析,显示受累血管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结果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清楚显示受累动脉不同程度的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管腔狭窄具有向心性的特点,部分伴狭窄后扩张。后处理图像可以直观显示受累大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的狭窄程度或闭塞情况以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依据Lupi-Herrea分类法包括I型5例,Ⅱ型1例,Ⅲ型3例,CT结果均与其临床表现相符。结论 64排CTA可清晰地显示大动脉炎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管壁变化,三维重建可更直观地显示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可以作为此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对输尿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64排螺旋CT对61例良、恶性输尿管狭窄患者的全尿路即进行扫描,对输尿管全程(包括肾和膀胱)行三维重建.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了高质量的全尿路三维图像,64排螺旋CT检查能清楚显示上述患者输尿管狭窄的部位、病因,以及病变区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结论 64排螺旋CT对输尿管狭窄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的尿路成像技术,突出体现其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71例泌尿系疾病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检查。结果:本组71例患者中输尿管结石31例,输尿管瘘7例,输尿管炎性狭窄4例,肾盂癌3例,膀胱结石12例,输尿管癌11例,正常3例,患者尿路成像图像质量清晰,病变部位的形态结构直观和位置毗邻准确,效果满意,64排螺旋CT检查报告71例中符合临床诊断的70例,符合率为98.6%,有1例64排螺旋CT诊断为输尿管癌,临床病理检查为输尿管炎。64排螺旋CT检查不影响损伤肾功能、成功率高、图像清晰全面直观。结论:64排螺旋CT进行CTU,能为临床泌尿系疾病统诊断提供简便直观、安全清晰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2.
郭宇 《中外医疗》2013,(18):185-186
目的探讨心电编辑技术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12月—2013年2月60例临床诊断为心律不齐患者在该院行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后处理重组技术对图像进行编辑,对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选60例患者均顺利地完成了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无不良反应。对编辑前后600段冠状动脉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同区段编辑前后在图像质量上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心电编辑技术能够明显提高心律不齐患者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成像对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门静脉成像检查,并对其容积数据进行重建,分析患者的门静脉及其属支以及侧支循环的影像学特征。结果门静脉主干和脾静脉等属支在64排螺旋CT成像技术下均能清楚地显示,根据其影像学表现可初步评估门脉高压症的程度及其主要疾病,亦能清楚地判断侧支循环的分布范围。结论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成像检查可以提高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症状发展程度判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极大的辅助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陈肇平  李清水 《中外医疗》2014,(11):190-19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64排128层)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怀疑患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采用64排Brilliance 螺旋CT进行血管成像扫描,右上肢静脉团注入造影剂优维显60~70 mL,注射速率4.0~5.0mL/s。采用触发扫描技术,先选好跟踪层面,待CT值达到设定阀值时自动启动扫描,并将原始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VR)及MIP、CPR、MPR等多种成像方式进行诊断。结果42例患者图像清晰,对颈内外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颅内动脉及其一级分支显示良好,且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诊断结果为39例病变。结论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逐步取代DSA,其安全可靠,简便快捷,图像清晰,具有多种后处理方式,为头颈部血管疾病提供更多、更可靠信息,具有优越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显示球形肺炎的影像学特点,探讨64排螺旋CT对球形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收集的30例经临床证实的球形肺炎的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0例球形肺炎经64排螺旋CT薄层重建、MPR重建及MIP成像后能较为直观地显示其主要CT特征:病灶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病灶形态呈球形或类球形,病灶内部可见空气支气管征,靠近肺门侧支气管壁较均匀广泛增厚而无明显狭窄;64排CT多种后处理方法结合运用显示病变的能力明显优于单纯横断面CT图像,经统计学检验两者有显著差异。结论:上述CT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运用多种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有助于球形肺炎的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16.
颌面骨64排CT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颌面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27例颌面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64排CT扫描检查及普通X线平片摄影检查,对显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X线平片、二维成像的诊断率分别为74.1%、85.2%,均显著低于螺旋CT三维成像的诊断率100.0%(P<0.05),三维成像能够立体地显示骨折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类型,能清楚显示复杂颌面骨折的立体解剖图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64排CT三维重建技术对复杂颌面骨骨折具有较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颅底肿瘤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颅底肿瘤患者109例,包括脑膜瘤40例,神经鞘瘤18例,动脉瘤17例,胆脂瘤8例,垂体瘤22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术前64排CT三维重建,以容积再现法(VR)及最大面积投影法(MIP)等作图像三维重建处理,模拟手术入路。结果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清楚显示了颅底肿瘤的生长部位、形态、大小及其与大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与手术及病理检查吻合。结论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对颅底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设计手术入路及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邦明  郑列祥  杨军  陈志萍 《吉林医学》2013,34(11):2103-210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容积重建结合多平面重建在颌面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对32例颌面部外伤患者采用螺旋扫描,然后进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容积重建。结果:64排螺旋CT扫描轴位图像结合三维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范围、骨折线的走向和移位情况等。结论:64排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三维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64排CT在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排螺旋CT平扫及血管成像对图像进行VR、MIP、MPR、CPR等图形处理,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1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的CT表现。结果64排螺旋CT的强大的图像处理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大小、形态、变化及与分支血管的关系等。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具有快速、准确、无创、全面等优点,对于主动脉壁内血肿选择治疗方案或术后随访观察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及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跟踪随访,影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再现(VR)。结果:70例患者检出动脉瘤85个,经外科手术证实为动脉瘤76个,9个较小动脉瘤未行手术治疗,3个动脉瘤漏诊。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性较高,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安全、快速、无创的方法,对临床及时采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