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比较临床疗效、起效时间、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2天内起效例数多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明显疗效且安全可靠,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12月我科对12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经静脉置入溶栓导管,用尿激酶对髂、股静脉进行持续溶栓治疗,必要时配合髂总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等。结果 1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过介入治疗,114例症状完全缓解,另6例症状明显减轻。结论经静脉置管持续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并进行临床资料和并发症的总结.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1年11月DVT患者28例,先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管行髂股静脉造影明确血栓的部位与程度.对所有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采用导管溶栓、扩张球囊破栓.若球囊对狭窄部扩张疗效较差者,则植入支架,3例髂总静脉植入支架.对髂、股静脉开口闭塞者行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穿刺.根据溶栓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如团注、滴注和双路法.结果 28例滤器放置成功率位100%,留置导管时间为3-8天,平均为6天.治愈为22例,有效为6例.结论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可靠、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76例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DVT患者7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手术取栓治疗。治疗完成后2组均连续观察14d,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新血栓形成率。结果治疗前两组PLT、Fbg、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LT、Fbg下调(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取栓治疗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DVT的效果显著,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5.
潘亮   《中国医学工程》2014,(12):47-47
目的研究导管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时运用腔静脉滤器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诊治的5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对其置入滤器后实施导管内溶栓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随访观察,同时注意患者有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对所选的患者进行分析,均成功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未见脱落、偏移及术中血栓脱落等现象,也未见滤器放置术相关死亡的情况出现。本文所选的患者经过导管介入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其中41例患者下肢肿胀症状完全缓解,得到治愈,占82.0%;9例下肢肿胀情况明显缓解,为有效,占18.0%,总有效率达到100.0%。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运用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实施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性高,创伤小,效果显著,并发症少的方法,适合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屈文华  谢春明 《当代医学》2010,16(11):128-13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介入治疗,其中12例经患肢大隐静脉,32例经患肢足背静脉微泵加压推注尿激酶顺行溶栓,44例行介入置管溶栓术,13例置管溶栓后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共有50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健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为评价指标,治疗随访1年。结果88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总体有效率93.2%,溶栓前、后的健患侧大腿周径及小腿周径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静脉通畅率52.1%±15.9%,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静脉通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06年来收治82例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采用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42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40例,总有...  相似文献   

8.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以往常用静脉滴注溶栓剂的方法 ,小剂量效果不明显 ,加大剂量又易导致出血。介入溶栓、血栓清除、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等介入治疗方法的综合运用 ,对治疗本病和防止肺栓塞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报道 15 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处理 ,旨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组 15 6例中男性 71例 ,女性 85例。年龄 33~ 82岁 ,平均 5 7岁。病程 1d - 4 .5年 ,其中 1周 - 2月 10 6例 ,占 6 8%。全部病例均经血管多普勒彩超检查、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或静脉造影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0例急性脑梗死并发LDVT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脑梗死并发LD—VT患者中,65岁以上占55%,血清纤维蛋白原增高者占65%,红细胞压积升高者占45%。瘫痪侧肢体LDVT发生率为75%,健侧肢体为10%。左侧LDVT占60%,右侧LDVT占25%。脑梗死后1周内LDVT发生率最高(55%)。LDVT发病3d内的4例患者行尿激酶溶栓治疗,LDVT发病3~14d的14例患者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两组治愈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VS57%,P〉0.05)。结论高龄、血液粘滞度增高、长期卧床及解剖因素等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LDVT的重要原因。溶栓与抗凝治疗疗效类似,均为治疗LDVT的有效手段。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防治LDVT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中药破瘀清热剂配合溶栓药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愈11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78%,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取86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早期护理干预推行时间将其分成研究组(A组,n=43)和对照组(B组,n=43)两组。B组予以常规护理,A组予以早期综合护理。比对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记录其干预前后大腿、小腿周径变化情况,观察其干预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等凝血指标、血浆粘度、D二聚体(D-D)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1 A组干预后DVT发生率为11.6%,显著低于B组的39.5%(P0.05);2干预后,两组患者下肢周径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P0.05);3干预后,两组患者PT、a PTT等凝血指标均较干预前上调,血浆粘度及D-D水平则较干预前下调(P0.05);其中A组各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予以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植入可回收腔静脉滤器的临床体会。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6例,单侧32例,双侧4例: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45岁。术前均经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并明确栓塞范围、栓尾位置、解剖条件和腔静脉情况。手术在DSA室局麻下进行,经右颈内静脉穿刺植入可回收腔静脉滤器于下腔静脉.捕捉血栓和预防肺血栓栓塞症;监测滤器位置.4周时回收。随访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胸片检查。结果:可回收腔静脉滤器植入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滤器形态及位置佳。可回收腔静脉滤器捕捉血栓患者29例,占80.56%。1例3周后橄榄体及限制性导管滑出,急诊回收滤器。回收术后随访:36例随访3~10个月无肺血栓栓塞症相关症状,后期死亡0例。结论:可回收腔静脉滤器预防肺血栓栓塞症安全有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预防肺血栓栓塞症植入可回收腔静脉滤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护理预防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7月到2015年1月我院老年内科就诊的120例脑梗死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干预组(各60例),测量并分析各组的大、小腿周经差、全血粘稠度、血小板计数、护理期间的DVT发生率等.结果 二组患者经不同方案护理第7d后干预组DVT发生率(3.33%)明显较常规组低(11.67%)(P<0.05),护理第14 d后干预组DVT发生率(3.33%)明显较常规组低(16.67%)(P<0.05).二组患者经相应方案护理后,干预组和常规组与护理前大、小腿周径血流变化及凝血指标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干预组各指标降低较常规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早期的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降低DVT的发生率,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卧床者是DVT的高危人群。本研究基于JBI循证保健中心现有的最佳证据,制定了14条审查指标。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应用基于循证的DVT预防管理实践,可提高证据应用的依从性,降低DVT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与基线审查结果比较,证据应用后患者的DVT发生率显著减少,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含量显著下降,预防DVT气泵使用显著增多(P<0.05),临床护士的规范护理实践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蛋白质Z(Prote in Z,PZ)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PZ用ELISA法检测。设立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A组),测定12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B组)、发病第3~4周时PZ的数值(其中未并发下肢DVT的为C组,并发下肢DVT的为D组)。对四组间数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B、C、D组的PZ水平分别为(936.34±230.06)μg/L、(1062.26±175.45)μg/L和(564.61±178.92)μg/L,与A组(2198.36±389.19)μg/L相比明显下降(P值均<0.001)。C组与D组(P<0.01),B组与D组(P<0.05)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并发下肢DVT的病人PZ明显降低。结论PZ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明显降低,在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其浓度进一步降低,提示PZ缺乏可能是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存在的一个危险因素,并可作为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DVT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6.
王向明 《黑龙江医学》2008,32(6):443-444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方法9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B组为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或0.9生理盐水250 mL),1次/d,静点,2周为1疗程。结果A组治疗前后尿蛋白有明显改善(P〈0.05),B组治疗后尿蛋白明显减少,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疏血通治疗糖尿病肾病尤其是对减少尿蛋白排出有效。  相似文献   

17.
梁晶 《中外医疗》2016,(19):108-109
目的:探讨采用疏血通对肺纤维化患者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0—2015年肺纤维化患者70例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对肺纤维化患者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展开分组。临床选择强的松药物对35例对照组肺纤维化患者进行治疗;临床选择疏血通药物对35例观察组肺纤维化患者进行治疗;最终对患者的肺功能、动脉血气结果以及肺部CT结果等实施对比。结果在治疗显效率方面,观察组(51.43%)明显高于对照组(17.14%)肺纤维化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纤维化患者,临床选择疏血通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将肺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肺功能显著改善,最终显著提高肺纤维化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探讨其综合外科治疗方案。方法:对发病36h内转入我科的11例DVT患者即行下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术,术后以大剂量尿激酶溶栓,并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无1例出现肺栓塞。3例深静脉复通,瓣膜功能恢复;5例深静脉不全复通,瓣膜功能未能恢复;3例深静脉未能复通,症状缓解,肢体功能恢复。结论:高危产妇是DVT的高危因素。早期发现DVT的病例予下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术后以大剂量尿激酶溶栓,并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能提高DVT的深静脉早期复通率和预防发生肺栓塞。  相似文献   

19.
肺栓塞的治疗进展——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汉书 《医学综述》2011,17(22):3426-3428
肺栓塞是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所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综合征。治疗方法是溶栓、抗凝、介入、手术、改善通气降低肺动脉压,但溶栓再通率不能预测,且禁忌证、并发症限制了其应用。介入治疗是使血管再通的直接有效方法,能迅速改善循环障碍,提高生存率。其方法较多,导管溶栓、碎栓、机械消散术、球囊扩张成型,能迅速缓解症状,改善预后。下腔静脉滤器能拦截血栓,有利于下肢静脉及盆腔静脉溶栓、取栓、手术,从而降低肺栓塞发生率,尤其是临时及可回收滤器以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