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髋部骨折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对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的认识。方法以40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60例为单纯单侧髋部骨折(单侧组),44例继发对侧髋部骨折(双侧组)。分析继发对侧骨折的发生率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密度、合并症、手术方式、有无系统抗骨质疏松用药史等的关系,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侧老年髋部骨折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为10.9%(44/404),两组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合并症、骨密度、骨折类型、手术方式、有无系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史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大、骨密度低、有合并症及转子间骨折患者发生继发性对侧髋部骨折风险高于年龄小、骨密度高、无合并症及股骨颈骨折;而相对于内固定治疗、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系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有利于降低继发对侧髋部骨折风险。结论年龄大、骨密度低、有合并症的髋部骨折以及转子间骨折患者应当加强预防继发对侧髋部骨折,老年髋部骨折采用髋关节置换手术及系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能防止继发对侧髋部骨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再发髋部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 我科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老年再发髋部骨折患者56例,其中男15例,女41例;年龄71 ~ 96岁,平均82.1岁.初次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4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0例;3例保守治愈,53例手术治愈.再发骨折部位:同侧1例,对侧55例;再发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4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3例;均早期手术治疗,并强化抗骨质疏松治疗.结果 术后1年内死亡3例,死亡率为5.4%,53例患者获得1年以上随访.股骨颈骨折术后假体位置均良好.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15.3周.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3例,良20例,可10例,优良率为81.1%.结论 对老年再发髋部骨折的患者,早期手术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原则,大型综合医院多科协作的模式、较高的医疗水平有助于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同时应努力强化抗骨质疏松治疗等二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56例,依据术后1年内对侧髋部有无再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无再骨折组324例,比较年龄、体重指数、是否规律日照、合并内科疾病、骨质疏松情况、发生第一次髋部骨折后对抗骨质疏松药物依从性、运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次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6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行回顾性研究及临床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对侧髋部骨折分组,对两组间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BMI、患侧、首次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围术期实际失血量、术后短期瞻望、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合并症、Charlson合并症指数、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FIM功能独立性评定)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8.3个月,15例出现对侧髋部骨折;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年龄、术后短期谵妄、合并高血压病、合并脑血管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Harris评分、术后FIM评分是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髋部骨折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后谵妄、内科合并症等被动因素,以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等主动因素.术后患者需积极接受内科疾病的治疗,并增强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髋关节功能康复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以预防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班杰 《中原医刊》2011,(19):106-107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手术治疗与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方法将5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采用手术治疗,治疗组32例,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骨质疏松药物,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及门诊x线拍片复查。结果治疗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随访1年内治疗组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物松动、切割、假体松动及再发骨折。结论手术治疗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有明显疗效,促进其术后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姜洪 《当代医学》2014,(31):22-23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10-2012年在龙口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牵引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联合抗骨质疏松综合治疗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31.54±4.9)d少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49.36±5.1)d(P〈0.05);观察组治疗的优良率93.3%优于对照组治疗的优良率73.3%(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7%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0%(P〈0.05)。结论采用联合抗骨质疏松综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有效的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女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女性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手术治疗后给予骨化三醇和碳酸钙 D3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术后随访24个月,统计和对比分析患者的骨密度、二次骨折发生率和不良反发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4个月,观察组患者腰椎部和健侧髋部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对照组患者髋部二次骨折发生率为16.7%,观察组为10%,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观察组为23.3%,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使用唑来膦酸安全有效,可以提高患者骨密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人防跌倒指南推荐的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再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 -12月我院收治的6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排除双侧骨折、既往骨折、病理性骨折及多发伤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分为防跌倒综合干预组及无干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对侧再次骨折发生率及功能康复情况.结果 总共386例符合入组条件并随机分配至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9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并存疾病、手术类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及对照组分别有12例(6.2%)、20例(10.4%)失访.随访结果显示,干预组6例(3.1%)发生对侧再次骨折,对照组有15例(8.7%),防跌倒综合干预明显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再次骨折发生率(P=0.033).干预组术后1年功能康复较对照组更佳(75.1vs 69.4,P=0.000)(功能恢复评分).多因素分析发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对侧再骨折的原因有重度骨质疏松,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结论 经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髋部骨折术后对侧再次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监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髋部骨密度变化情况,并通过FRAX系统预测对应时间点健侧髋部及骨质疏松性再骨折风险,以指导临床积极干预.方法 2009年3月~ 2012年2月共收治13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术后患者拒绝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术后5天、2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健侧髋部骨密度,再通过FRAX系统预测健侧髋部及全身再骨折风险,同时设未骨折老年群体81例行骨密度检查作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健侧髋部骨折风险、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于术后9个月最高,相对于其他时间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健侧髋、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患者术后健侧髋部骨折风险及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均高于未骨折老年群体,健侧髋部骨折及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于术后9个月最高,患者术后应当及时预防骨折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随访69名近3年内因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曾笔者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就出院后生活质量(FRS功能评分)、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再骨折情况等开展调查。结果 (1)出院后继续抗骨质疏松治疗组患者的FRS功能评分大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组(P<0.05)。(2)5例患者出院后发生再骨折,再骨折率7.2%,其中4例未行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3)能否积极抗骨质疏松治疗与受教育水平有相关性(P<0.05),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出院后积极抗骨质疏松治疗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老年骨质疏松髋部骨折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进行治疗的85例老年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85例患者没有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其下床时间平均为(38.4±3.6)d,患者髋关节治疗优良率达918%。患者术前Harris评分为(45.8±10.3)分,术后为(91.6±7.4)分,两者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治疗中,同时对患者的骨质疏松和骨折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FHR)治疗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的风险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7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病人。按照手术方式分为PFNA组(52例)和FHR组(19例)。比较2组病人相关临床指标,术后不同时期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对侧髋部骨密度及对侧髋部再发骨折发生率。结果PFN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均小于FHR组,术后负重时间长于FHR组(P < 0.05~P < 0.01)。FHR组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P < 0.05),2组6、12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2组术后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时间因素及时间与手术方式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同一时间2组比较,PFNA组术后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均低于FHR组(P < 0.05~P < 0.01)。结论PFNA和FHR术后病人均有较长时间处于低骨密度水平,应强调持续安全防护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骨质疏松管理。FHR更有利于降低严重骨质疏松病人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影响。方法对我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调查发现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接受手术人数为共计96例,按照术后是否发生侧髋部再骨折进行分组,其中未发生侧髋部再骨折患者为56例,设为对照组,再次发生侧髋部骨折患者为40例,设为观察组,对患者发生危险因素的影响进行观察,确定出现危险因素的原因,进而制定适宜预防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中骨质疏松T值、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FIM功能独立性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出院后未进行科学康复训练、未遵医嘱治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发生骨折的概率较高,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容易发生再次骨折的情况,因为需要对引起在骨折的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合理对危险进行规避,进而制定适宜的预防措施,有效避免发生再次骨折的概率,降低对患者的损害,全面提升治疗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闻志强  陈静 《黑龙江医学》2013,37(6):495-497
<正>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线以外至小转子下方区域的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髋部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3%~4%,占髋部骨折的35.7%,老年人常见。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人数的增加,老年人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几率呈上升趋势。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较多的内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髋部骨折相关因素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骨密度 (BMD)值 ,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5 16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按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分组 ,选择性行骨密度检查 ,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并对临床髋部骨折患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骨折组的骨密度值均低于同性别正常人骨峰值的 2 .5s;同性别、同年龄组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骨密度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老年人髋部骨折主要集中在 6 0~ 79岁之间 ,占同期髋部骨折的74 %。结论 老年人骨量低于同性别骨峰值应视为髋部骨折的危险人群。骨量降低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前提条件 ,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或发生转子间骨折 ,主要决定于受伤时的暴力大小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探讨分析对围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120例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为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发生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的几率,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在术后发生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对围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优质护理,能减轻其不适感,降低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彭辉 《新疆医学》2022,(2):222-225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髋部骨折48小时手术绿色通道病房建立及相关护理的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老年骨质疏松髋部骨折48 h手术绿色通道病房收治的62例老年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21例,女41例;年龄为63~94岁,平均81.2岁;股骨颈骨折4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5例.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鲑鱼降钙素联合钙尔奇D对改善老年髋部骨折后卧床患者腰椎骨密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患肢行胫骨结节骨牵引术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采用鲑鱼降钙素联合钙尔奇D进行治疗8周。对照组15例,未接受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腰椎骨密度(BMD)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腰椎BMD较治疗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则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联合钙尔奇D可以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后卧床患者的腰椎骨质流失,预防废用性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9.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早期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收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275例,对其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①股骨颈骨折及其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分别为125、150例。②将高度危险组、中度危险组及其相对安全组进行比较发现,三组间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出现主要并发症、术后认知障碍或加重、术后30d死亡、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及其术后康复A级或B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患者临床康复优良率达78.2%。与C、D级比较,A、B级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明显增高.术前合并认知障碍及其术前主要并发症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级比较,A、B、C三级的伤后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具体的手术指征,对其采用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收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特点,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2012年10月-2016年4月在义乌市中心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60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8例,转子间骨折32例。患者在术前及术后3 d和7 d分别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患者术前DVT危险因素分析,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麻醉方法、麻醉时间、手术方法和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出现下肢DVT 21例(35.0%)。其中9例(15.0%)为术前血栓,12例(20.0%)为术后血栓。86.7%的DVT发生于骨折侧。转子间骨折发生术后DVT的风险是股骨颈骨折的5.977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类型是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977,P<0.05)。 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患肢DVT发生率高于健侧;转子间骨折为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术前即有较高的DVT发生率,因此入院后应尽早行CDFI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DV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