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改良式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6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改良式的意义及理论依据。方法:腹膜横切口:横行撕开子宫膀胱反折腹膜;上下钝性分离子宫下段肌层,缝合子宫切口两侧角时不超越切口顶端,结果:进腹快,视野广,子宫切口很少有撕裂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减少缝合子宫切口顶端时损伤血管及术后腹腔粘膜连的可能,结论:改良式手术并发症较传统方法少,并对子宫下段横切口单层缝合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改良腹式横切口与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效果。方法将有剖宫产手术指征的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两组均行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改良腹式横切口下段剖宫产术,对照组采用腹式纵切口下段剖宫产术,术后两组静脉滴注青霉素预防感染。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剖宫产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新生)LApgar评分、新生儿体质量,以及术中损伤(血尿、切口延裂)、术后疼痛等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剖宫产手术时间、取胎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体质量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中血尿、切口延裂、术后疼痛、术后病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腹式横切口剖宫产术比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改良腹式横切口与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3年10月开始实施改良腹式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该术式符合解剖生理特点,简化了手术步骤,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5.
1999年 6月~ 2 0 0 1年 1 2月 ,我院住院分娩的的产妇 2 4 1 8人次 ,剖宫产 45 9人次 ,占 1 9%。现将其中的 388例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1 94例 ,比较其手术时间、术后病率、折线时间、切口愈合等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改良式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组 (观察组 ) 1 94例 ,传统的子宫下段剖宫产组 (对照组 ) 1 94例。两组在孕次、年龄、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手术指针及麻醉选择上无差异。1 2 手术方法1 2 1 观察组  ( 1 )选择耻骨联合上 3cm ,切口长约 1 2~ 1 4cm ,在切口中部切开皮下脂肪约 2cm ,钝性撕开…  相似文献   

6.
7.
王娇 《当代医学》2016,(33):36-37
目的 对改良腹式横切口与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 对接受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62例产妇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均分为2组(n=31),对对照组产妇进行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研究组产妇进行改良腹式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分析2组产妇的效果.结果 研究组产妇的开腹出血量、术中总出血量、手术耗时分别为(4.93±2.01)mL、(146.81±26.93)mL、(21.04±6.05)min,对照组产妇开腹出血量、术中总出血量、手术耗时分别为(16.04±7.47)mL、(245.36±68.25)mL、(32.35±11.04)min,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的术后镇痛率、术后腹泻率、术后病率、恢复排气时间分别为12.90%、6.45%、3.23%、(23.87±11.02)h,对照组产妇术后镇痛率、术后腹泻率、术后病率、恢复排气时间分别为38.71%、16.13%、16.13%、(48.34±13.63)h,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剖宫产产妇实施改良腹式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改良式腹壁横切口剖宫产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改良式腹壁横切口剖宫产的临床效果。方法从应用改良式剖宫产术以来,我院2006年6月—2009年6月,3年来共住院分娩人数3 025例,其中剖宫产术938例,初产妇628例,经产妇180例(二次剖宫产21例)。对上述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患者剖宫产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时间缩短,疼痛轻,术后病率低,切口愈合好,住院时间短。结论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出血少、术后病率低、疼痛轻、恢复快以及切口愈合好、住院时间短、手术方法简单易学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正> 我院自2000年起开展了改良式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即采用腹部横直切口,钝性分离,不缝合腹膜,皮内连续缝合,不拆线,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0年12月至2002年12月,我院164  相似文献   

10.
剖宫产术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手术,是解决难产、产科并发症、合并症的主要手段。改良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是采用Joel-Cohen切口开腹,倒悬漏斗式腹壁切口,子宫下段高位置切口、不缝合腹膜的一种下腹部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娩头容易等优点。我院自1998年5月开展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5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刘义云  徐庆 《中外医疗》2013,(25):24-25
目的对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伤相关因素的处理与分析。方法该院2011—2013年妇产科进行剖宫产术产妇共406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该次研究共出现有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伤产妇37例,占据比例为9.1%。结论导致产妇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伤的因素主要有胎儿的方位、胎儿体重、胎先露以及麻醉效果等,另外不同阶段的产程、手术技能的熟练程度还有切口位置是否恰当也都是导致产妇出现撕裂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周氏剖宫产改变子宫下段切口位置观察娩头情况 ,以满足新生儿高Apgar评分。方法 选择浆膜线下约 2cm ,表面没有血管覆盖之处 ,在峡部形成的下段高位切口 ,约在传统切口之上 6~ 10cm。结果 周氏剖宫产术与传统式横切口剖宫产术娩头困难及Apgar评分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并且损伤两侧血管的百分率较低 ,出血少 ,不易产生血肿。结论 采用周氏剖宫产术不损伤子宫切口便于娩头 ,满足高评分 ,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13.
谷宁 《医学综述》2014,20(21):4001-4002
目的探讨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术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清苑县妇幼保健院接诊的术前行B超检查子宫下段瘢痕厚度的剖宫产200例,根据B超检测结果分为瘢痕厚度>3 mm组和瘢痕厚度<3 mm组,每组各100例。对两组患者阴道试产成功率及先兆子宫破裂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瘢痕厚度>3 mm组阴道分娩成功率高于对照组(5%vs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厚度>3 mm组先兆子宫破裂1例(1%),而瘢痕厚度<3 mm组8例(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术中的处理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研究腹部横切口与纵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再次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按首次切口方式分为观察组(使用腹部纵切口)和对照组(使用腹部横切口),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分娩时间、手术切皮开始至进腹时间、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盆腹腔粘连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纵切口方式对产妇再次剖宫产手术影响较小,可以有效降低再次手术对母婴的伤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式剖宫产术与子宫下段及腹膜外剖宫产术实施效果比较。方法将2014年3月—2014年9月在该院妇产科实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新式剖宫产术,对照组采用子宫下段及腹膜外剖宫产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进腹时间、术中出血量、胎儿娩出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术操作更为简便,安全性更高,利于产妇的术后恢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三种不同的腹壁切口进行剖宫产,比较它们在剖宫产手术中对组织解剖结构的损伤和切口的愈合的影响,找到一种更优的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研究37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123例,采用传统腹壁横切口;B组135例,采用以色列stark新式剖宫产;C组112例,采用改良式横切口。结果 C组对患者正常腹壁组织及解剖结构的恢复、伤口愈合,以及美观均优于A、B组。结论 改良式横切口有助于恢复患者腹壁的解剖组织结构,减轻术后粘连,有利于切口愈合及增强切口美感,深受患者欢迎。  相似文献   

17.
张珂 《中外医疗》2012,31(13):31-32
目的探讨与研究3种剖宫产术式对再次行剖宫产的影响。方法本文选择了自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来我院行再次剖宫产手术患者资料190例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首次行改良后新式剖宫产术式产妇60例,首次行新式剖宫产术式产妇70例,首次行传统子宫下段纵切剖宫产术式产妇60例。对3种剖宫产术式所用的手术时间、开腹至胎儿娩出所用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盆腔及腹壁的粘连情况、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产妇术后的恢复情况等多项内容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3组产妇情况比较,手术时间、开腹至胎儿娩出所用时间、术中失血量、盆腔及腹壁的粘连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产妇术后的恢复情况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后新式剖宫产术式可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创伤小、粘连情况较好、住院时间短、产妇恢复情况好等优点,有利于再次行剖宫产手术,值得在临床上实施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益母草注射液+三腔两囊管联合保守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CSP)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09年1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66例CS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清宫术后予益母草注射液+三腔两囊管联合治疗;对照组35例清宫术后予缩宫素及益母草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情况。结果:两组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清宫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益母草注射液+三腔两囊管联合保守治疗技术能明显减少清宫术后出血量,是治疗CSP的一种具有临床价值的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位子宫下段横切口在瘢痕子宫(CSP)产妇的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4月接诊的CSP产妇114例,其中57例产妇行高位子宫下段横切口手术(观察组),另外57例行传统剖宫产术(对照组).对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并对两组患者切口愈合及瘢痕形成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12.1±2.7)min、(49.2±2.4)min、(332±108)ml和(21±6)h,对照组分别为(11.6±1.9)min、(52.1±1.4)min、(239±87)ml和(39±7)h,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3%(3/57例),对照组为10.6%(6/5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愈合甲级51例(89.5%),瘢痕明显11例(19.3%),而对照组愈合甲级33例(57.9%),瘢痕明显28例(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位子宫下段横切口在CSP产妇的剖宫产中术后恢复时间缩短,并发症较低,且切口愈合好,瘢痕不明显,适合对术后美观要求较高的产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剖宫产子宫切口缝合方法与再次剖宫产切口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就诊的400例再次剖宫产术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15例在初次剖宫产术中采用单层缝合方法作为单层缝合组,185例在初次剖宫产术中采用双层缝合方法作为双层缝合组。对再次剖宫产时产妇手术时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对比两组产妇原切口部位子宫肌层厚度情况发现,单层缝合组产妇子宫下端肌层厚度整体低于双层缝合组。两组患者再次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单层缝合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双层缝合组,且术中出血量较少;但腹腔粘连水平单层缝合组产妇要明显高于双层缝合组。术后双层缝合组切口愈合不良水平低于单层缝合组(P<0.05);缝线吸收率以及切口感染率两组比较结果不具有差异性(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双层缝合组低于单层缝合组(P<0.05)。结论:剖宫产子宫切口双层缝合方法有利于提高瘢痕子宫孕妇二次剖宫产分娩率,减少瘢痕子宫孕妇孕期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早产儿的发生率。对医院整体阴道分娩率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