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慢性胃十二指肠炎及消化性溃疡166例胃镜检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波  谢永武  郑瑞丰 《河北医学》2008,14(2):129-131
目的:了解小儿慢性胃、十二指肠炎及消化性溃疡临床发病情况。方法:应用Olymus-GIF-XQ240电子胃镜对我院175例慢性腹痛患儿进行胃镜检查并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175例胃镜检查有异常者为166例,消化性溃疡发生率为15.43%,小儿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高于胃溃疡,并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见,胃溃疡以胃窦溃疡多见,胃、十二指肠炎的发生率为94.86%,小儿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十二指肠炎,其中以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最多见,慢性糜烂出血性胃、十二指肠炎也不少见,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为59.04%,其中消化性溃疡病例检测幽门螺杆菌均为阳性。结论:目前小儿慢性胃、十二指肠炎及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高,对有消化道症状的小儿要重视胃镜检查,要常规作幽门螺杆菌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小儿上消化道疾病胃镜检出率及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我院于2005年、2009年分别收治有消化道症状的患儿68例和133例,对所有患儿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并取胃黏膜行尿素酶试验、病理学检测Hp,对两年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05年胃镜对疾病总体检出率为91.18%,2009年为95.49%;2005年Hp检出率为16.18%,2009年为18.80%。两年胃镜检查病变总检出率、Hp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2009年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检出率分别为52.63%、26.32%,均高于2005年(36.76%,13.24%)(P〈0.05)。结论近4a我地区小儿胃Hp检出率无明显下降,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有增多趋势,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小儿上消化道疾病及Hp感染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小儿慢性上腹疼痛相关因素,对我院2004年11月~2006年10月109例慢性上腹痛的小儿行小儿纤维胃镜检查,用尿素酶试剂检测幽门螺杆菌(H.pylori),记录患儿临床表现特征、家族史、生活习性、精神因素并对检查、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9例患儿中发现浅表性胃十二指肠炎症、胃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出血性胃炎、异物、霉菌性胃炎分别占71.56%、14.68%、3.67%、3.67%、4.59%、1.83%;94例H.pylori检测中阳性者为73例(77.66%),>7岁的患儿H.pylori阳性率高于≤7岁的患儿(P<0.05);所有患者中有甜食嗜好、麻辣嗜好、受精神因素影响、暴饮暴食、嗜塑封袋食品者分别占62.39%、37.61%、11.93%、21.10%、65.14%。认为小儿慢性上腹疼痛与家族史、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对520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行胃电图及胃镜检查对照。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的胃电图和胃镜肉眼诊断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癌及球溃疡并胃炎的诊断,胃电图不及胃镜(P<0.05);对胃节律紊乱综合征(GDS)的诊断,胃电图优于胃镜(P<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为慢性腹痛患儿提供部分病因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方法:采用血清HP-lgG定量测定或胃内容物及齿槽分泌物PCR基因检测HP-DNA,对185名3岁~14岁慢性上中腹、脐周痛为临床表现患儿进行监测。并随机选出其中32名进行钡透及胃镜对照检查。结果:185名患儿中HP感染占51.9%,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高。HP(+)者100%引起上消化道慢性炎症或溃疡。治论:小儿慢性腹痛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HP感染→胃炎→溃疡→慢性腹痛是构成小儿中上胶、脐周痛疼的病因链。HP的检测是小儿慢性腹痛病因诊断和治疗首选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X线诊断。方法:搜集46例经X线钡餐检查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X线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胃十二指肠溃疡患儿46例中,胃渍疡7例(15.2%),十二指肠溃疡38例(82.6%),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1例(2.2%),临床表现以上腹疼痛最多,龛影是溃疡的直接征象,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间接征象,两者不尽相同。结论:小儿胃十二指肠溃疡有其,临床发病特点,X线钡餐检查仍是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窗超声造影检查在诊断小儿慢性腹痛病因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口服胃窗超声造影剂对我院438例慢性腹痛患儿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根据临床胃肠疾病超声诊断学诊断标准,观察小儿常见胃部疾病,对所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8例患儿胃部疾病阳性检出率62.3%,阴性检出率37.7%。结论胃窗超声造影对小儿慢性腹痛是一种方便、简单、无创的鉴别诊断方法,能有效检出胃部病变,其中慢性胃炎、胃窦炎是小儿慢性腹痛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应用国产EGG-2B型双导胃电图仪,对胃十二指肠病者15例作了检查,其中部分与胃镜和病理作了对照。结果显示:胃电图对胃功能性疾病如胃节律紊乱综合征、胃动过速有独到之处,诊断率为100%;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符合率较高,分别为78%和86%;对胃溃疡和胃癌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符合率分别为67%和75%。胃电图为新型科学仪器,无痛无创,老幼皆宜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癌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电图变化特点,探讨胃癌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胃电变化的关系,能否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与指导。寻求一种无痛苦,简便,患者容易接受的胃肠疾病的检查方法。方法:经胃镜确诊的胃癌3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2例,无症状志愿者30例分别进行常规胃电图监测,对各组胃电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胃癌患者胃电参数改变以胃肠电节律紊乱、餐前正常慢波百分比、慢波频率不稳定系数,餐前、后偶联百分比明显下降为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餐前、餐后胃肠电节律紊乱,平均频率增高,餐后主功率比降低较明显,两组胃电参数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比例分别为20.00%、19.23%。结论:胃癌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电图检查结果有一定的特异性,对其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经胃镜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推荐行胃电图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胃动力障碍及其类型,依据患者情况及早运用胃动力药物治疗。胃电图可作为胃肠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对430例各种胃疾病患者和100例正常人进行胃电图检查。发现:①正常组、浅表性胃炎组和慢性胃溃疡组进餐前后胃电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胃病各级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②正常组、慢性球部溃疡组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胃炎组进餐前后胃电振幅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胃病各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表明,进餐对胃电频率和振幅有一定的影响。在胃电图检查中采用进餐功能试验对于诊断胃疾患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与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之间的关系,探讨 Hp的致病性。方法 我们对经胃镜检查证实的245 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与63 例消化性溃疡患儿胃镜取材做 Hp 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学检查及血清 Hp Ig G 抗体测定。结果 在56 例十二指肠溃疡中 Hp 感染率为83 .93 % ,7 例胃溃疡为28 .57 % ,224 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为49 .11 % ,11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为90 .01 % ,其中33 例慢性活动性胃炎为96 .97 % ,轻度胃炎为32 .70 % ,中度胃炎为83 .78 % ,而10 例正常胃粘膜者无1 例发现 Hp 。结论  Hp 感染与小儿胃十二指肠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活动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  相似文献   

12.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 采用不透X线标记物一钡条法检测胃排空,休表胃电图法检测胃电,分别对慢性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37例)、脾虚证患者(20例)及对照组(13例,无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史,一般检查无正常者)进行检测。结果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各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胃排空率低于对照组(P<0.05);脾虚证患者胃电波幅及频谱累加值(SUM值)在餐前、餐后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及脾胃湿热证患者(P<0.05),其胃排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及脾胃湿热证患者(P<0.05)。结论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无特殊表现,正常的胃电不能预示正常的胃排空,胃排空率低下可能与胃电波幅及SUM值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比较分析及内镜与病理诊断结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2例,进行内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观察期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内镜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因素主要与患者年龄、吸烟史、肠胃病史、腹痛史等;胃窦部和胃体部病变轻中度萎缩较多,胃窦合并胃体部病变中度萎缩较多;所有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按照病变部位分为62例胃窦部、8例胃体部、22例胃窦合并胃体部,内镜检查结果显示57例胃窦部、17例胃体部、18例胃窦合并胃体部,诊断符合率为91.94%、47.06%、81.82%.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应以病理诊断为其重要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4.
小儿慢性腹痛、厌食,经胃电图检查290例中有134例确诊为浅表性胃炎,同时用ELISA法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IgG,其中90/134阳性,占67%.随机分为思密达组、丽珠得乐组和益胃冲剂中药组各30例,常规服药2个月,治疗前后均测胃电图及检  相似文献   

15.
小儿慢性腹痛,厌食,经胃电图检查290例中有134例确诊为浅表性胃炎,同时用ELISA法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IgG,其中90/134阳性,占67%。随机分为思密达组,丽珠得乐组和闪胃冲剂中药组各30例,常规服药两个月,治疗前后测胃电图及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IgG。  相似文献   

16.
电子胃镜检查178例患儿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上消化道疾病发病情况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对178例上消化道疾病患儿行电子胃镜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8例患儿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47例(82.58%),胆汁返流性胃炎10例(5.61%),十二指肠球溃疡6例(3.37%)。156例行幽门螺杆菌检查,95例为阳性(60.9%)。结论小儿上消化道疾病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为主,小儿消化性溃疡也并不少见,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以学龄儿童多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培养、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四种方法在诊断儿童H.pylori感染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142例因消化道症状需胃镜检查患儿在前1d均行13C-UBT检查,胃镜直视下胃窦处取3块黏膜分别行H.pylori培养、病理组织学检查和RUT。 结果 142例胃镜检查患儿,H.pylori阳性总检出率53.5%(76/142)。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慢性浅表性胃炎并十二指肠球炎患儿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儿H.pylori检出率分别为39.2%、61.9%和100%。以"总检出率"为诊断标准,H.pylori培养敏感性97.4%,特异性100%,准确性98.6%;13C-UBT检测方法敏感性94.7%,特异性98.5%,准确性96.5%;病理组织学方法敏感性84.2%,特异性97.0%,准确性90.1%;RUT方法敏感性89.5%,特异性81.8%,准确性85.9%。以"总检出率"和"细菌培养"为诊断标准,13C-UBT,病理组织学和RUT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患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儿童H.pylori感染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慢性浅表性胃炎并十二指肠球炎中;H.pylori培养仍是检测儿童H.pylori感染的"金标准",应重视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对不配合胃镜检查且能配合吹气患儿可行13C-UBT检测是否H.pylori感染,可靠性高。不推荐临床上以病理组织学或RUT检测作为单独诊断H.pylori感染的标准。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细菌培养;13C呼气试验;尿素酶试验;病理组织学  相似文献   

18.
我们应用 EGG—JA 型胃电图仪对本院干部病房45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的中老年患者130例作了胃电图检查(男108例,女22例,最大年龄75岁),其中60例还作了纤维胃镜检查,作为对照,效果甚好。结果:130例中胃电图诊断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45例,浅表性胃炎62例,萎缩性胃炎10例,胃癌8例,溃疡病1例,十二指肠炎1例,胃节律紊乱6例,溃疡间歇期12例,正常胃节律2例,其中浅表  相似文献   

19.
分析用小儿胃炎颗粒治疗儿童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中心收治的40例胃脘痛儿童患儿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为对照组患儿使用养胃颗粒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儿使用小儿胃炎颗粒进行治疗。在为两组患儿治疗4周后对比分析其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在治疗1个疗程后其胃脘痛、胃脘胀、嘈杂、口苦干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其中胃脘痛和胃脘胀的症状改善最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小儿胃炎颗粒治疗儿童胃脘痛可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而且安全性较高,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医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8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3)。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柴胡疏肝散治疗,比较2组患者1个疗程(10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经10周的用药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理学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单纯使用西药,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采用中医柴胡疏肝散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及病理学总有效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