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早期识别及处理头位难产,减少产伤.方法 选择80例入院时头盆评分6-7分的初产妇,随机平分两组,A组用产程图及头位分娩评分法联合监测产程,及时处理异常产程;B组常规产程观察并处理异常产程.结果 A、B两对照组出现异常产程和产程中出血量多少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剖宫产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用产程图及头位分娩评分法联合监测产程,能早期识别头位难产的形成原因及严重程度,及早采用预防或干预措施,减少母儿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早期诊断尽早处理头位难产,减少产妇及新生儿损伤.方法:将80例头盆评分为6~7分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用产程图及头位分娩评分法联合监测产程进展,发现异常产程即时处理;B组40例,用常规产程观察、处理异常产程.结果:A组及B组出现异常产程分别为7例(17.5%),21例(5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A组223±12ml,B组364±2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位难产的诊断不好把握,用产程图及头位分娩评分法联合监测,可及早发现难产,及时处理难产,减少母儿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早期诊断尽早处理头位难产,减少产妇及新生儿损伤。方法:将136例头盆评分6~7分产妇随机分两组,A组68例用产程图及头位分娩评分法联合监测产程进展,当产程出现延长趋势时即开始处理;B组68例常规观察产程、处理异常产程。结果:A组及B组出现产程延长分别为13例(19.12%)和35例(51.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量A组223±12,B组364±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13.24%、22.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位难产的诊断不好把握,用产程图及头位分娩评分法联合监测,可及早发现难产,及时处理难产,减少母儿损伤。  相似文献   

4.
刘咏 《中外医疗》2014,(34):77-78
目的研究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有效的分娩方式。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头位梗阻性难产患者86例,按照患者的分娩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经阴道分娩)和对照组(剖宫产分娩),两组患者数量均为43例,分析产妇发生头位梗阻性难产的原因,比较两组产妇的难产产程,同时统计产妇及新生儿的并发症率。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头位梗阻性难产的原因主要包括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宫缩乏力、产道异常、胎头位置移动。对照组的第二产程延长率为39.5%,明显高于观察组的23.2%;观察组的产妇及新生儿的并发症率分别为7.0%和9.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4%和20.9%。第二产程延长率、并发症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产妇产程和胎头下降的关注,是及早发现头位梗阻性难产的有效方法,临床上可优先采取经阴道分娩结束妊娠。  相似文献   

5.
李艳华 《中国医疗前沿》2010,5(15):33-33,17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行胎头旋转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20例头位难产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5例,采用徒手胎头旋转术纠正胎头异常位置,对照组45例顺产程自然旋转。观察两组孕妇分娩情况。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助产和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产伤、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位难产行胎头旋转术手法简单、安全可靠,能有效地缩短产程、减少母婴损伤、降低剖宫产率,是临床解决头位难产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产程图和头位分娩评分在头位难产的识别和选择分娩方式中的作用。方法用产程图和头位分娩评分法对850例头位初产妇产程进行观察评估,识别异常产程,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结果产程图为Ⅰ型、Ⅱ型和头位分娩评分在12分以上的自然分娩率高;产程图为Ⅲ、Ⅳ型和头位分娩评分在11分的产妇阴道助产分娩率明显增高;产程图为Ⅴ型并口头位分娩评分在9分以下者全部采用了剖宫产。结论产程图结合头位分娩评分法,对头位难产异常产程的早期识别及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头位分娩评分和产程图在头位难产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位分娩评分和产程图在头位难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6例初产妇的头位分娩评分和产程图及处理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位评分为9分、10分、11分和≥12分四组,产程图异常率有显著差异(P〈0.05),分娩方式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头位分娩评分越低,产程图异常率越高,剖宫产率越高,所以产程中应用产程图结合头位分娩评分能及早发现和诊断头位难产,并为恰当及时地处理提供决策性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程护理干预措施对头位难产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寻找缩短产程、提高分娩质量、增加产妇舒适度的护理方法。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10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共240例发生头位性难产,随机将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加强了产程观察、心理支持和采取最适体位。观察两组产妇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妇舒适度和新生儿窒息率。结果观察组阴道分娩明显高于对照组,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O.05),且产妇舒适度和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程中及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对缩短产程、提高分娩舒适度和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均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王荣 《海南医学》2011,(20):85-86
目的以产程图预测头位难产,减少母婴分娩并发症,提高新生儿质量。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85例单胎头位初产妇的产程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头位难产者35例设为观察组,正常分娩者150例设为对照组。结果经过观察分析,观察组的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时间比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产程各阶段胎头位置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宫口扩张5c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程图是产科工作者观察和处理产程的重要工具,可以避免母婴合并症的发生,确保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0.
刘红秀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9):160-160
目的 探讨头位难产在产程中的表现及适宜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08年5月我院头位分娩发生头位难产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0例产程均有异常,产程图配合头位分娩评分法可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头位难产,适宜、适时的处理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窒息率及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产科质量.结论 头位分娩中顺产与难产是相对的,相互可以转化,正确的处理可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头位难产行胎头旋转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20例头位难产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5例,采用徒手胎头旋转术纠正胎头异常位置,对照组45例顺产程自然旋转.观察两组孕妇分娩情况.结果 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助产和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产伤、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发生卒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头位难产行胎头旋转术手法简单、安全可靠,能有效地缩短产程、减少母婴损伤、降低剖宫产率,是临床解决头位难产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产程图结合头位分娩评分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程图结合头位分娩评分在头位难产中临床处理的指导意义.方法对735例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的产程图、头位分娩评分及处理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位评分≤8分,均出现产程图异常;评分为9分、10分、11分和≥12分四组,产程图异常率有显著差异(P<0.01),分娩方式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头位分娩评分越低,产程图异常率越高,剖宫产率越高,所以产程中应用产程图结合头位分娩评分能及早发现和诊断头位难产,并为恰当及时的处理提供决策性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程图结合头位分娩评分在头位难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35例足月、单胎、初产妇的产程图、头位分娩评分及处理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位评分≤8分,均出现产程图异常:评分为9分、10分、11分和≥12分四组,产程图异常率有显著差异(P<0.01),分娩方式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头位分娩评分越低,产程图异常率越高,剖宫产率越高,所以产程中应用产程图结合头位分娩评分能及早发现和诊断头位难产,并为恰当及时地处理提供决策性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春林  刘鸿 《基层医学论坛》2013,(11):1486-1487
头位难产占分娩总数的23.98%,占难产总数的81.6%[1]。头位难产的各种因素中相互影响,往往均参与其中,无法分辨哪一种异常是始动原因,除明显的骨盆狭窄外,大多数头位难产均需经历一段产程后才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必须仔细观察产程,绘制产程图,结合病史、体格检查综合分析才能及时、早期发现产程异常情况,给予适时适当的处理,以保障母儿安全,降低剖宫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改良头位分娩评分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头位分娩评分法用于识别初产妇头位难产的价值。方法对410例初产妇应用改良头位分娩评分法评出基本分,于活跃早期(宫口开大3~5cm)评出临产分,两者相加为累计总分,产程中出现异常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后再次评分,适当选择分娩方式,同时用凌萝达教授的头位分娩评分法比较。结果 410例孕妇中阴道分娩为305例(74.40%)、剖宫产为105例(25.60%);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6.098%(25/410),其中重度窒息率为20%(5/25)。改良头位分娩评分法总分80分以上者阴道分娩率为94.98%,剖宫产率为5.02%;80分以下者阴道分娩率为30.53%,剖宫产率为69.47%,经χ2检验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35,P〈0.01)。结论改良头位分娩评分法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头位难产,帮助临床医师做出正确的选择,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求珍亚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2):140-141
目的观察徒手矫正加对侧卧位减少产程中头位难产的疗效。方法将200例活跃期胎头位置异常、足月妊娠的健康产妇随机等分为徒手矫正加对侧卧位(观察组)和常规体位组(对照组)各100例,比较两组产程分娩结局、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剖富产率、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徒手矫正加对侧卧位可有效纠正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为枕前位,减少头位难产,提高阴道分娩质量,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李军珍 《中原医刊》2006,33(23):19-20
目的探讨如何早期识别头位难产并及时处理,确保母婴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2年3年间444例头位难产的原因、产程图的异常表现及新生儿的情况。结果头位难产是在试产过程中仔细观察出的结果,是产科常见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缺乏判断头位难产的经验将造成严重后果。结论头位难产引起的3个原因中以胎头位置异常所占比例最高且最难发现,认真识别产程图、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使母婴安全分娩而又尽量减少损害。  相似文献   

18.
丁华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4):14-15
目的通过对头位分娩中正常产程与异常产程的对比研究,探讨影响头位难产的因素,从而探讨头位难产的防治。方法对227例住院分娩者,分为正常产程组和异常产程组。对两组的胎儿体重、胎方位、产力及分娩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头位分娩中异常产程与各自的关系。结果正常组胎儿体重>3500g者发生率、胎位异常率、产力异常率及手术产率分别为25.36%、13.77%、30.43%及54.35%;而异常组分别为68.54%、74.16%、71.91%及80.90%。异常组胎儿体重>3500g者发生率、胎位异常率、产力异常率及手术产率比正常组显著增高。结论临床上应针对各种影响分娩的诸因素,紧密观察产程,认真分析、相应处理,从而降低新生儿围产期病死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马新 《西部医学》2011,23(12):2375-2376
目的探讨初产妇头位分娩活跃期宫颈注射利多卡因和阿托品后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将宫颈评分8~9分的头位分娩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于宫口开大2~3cm时,宫颈注射利多卡因和阿托品;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分别记录两组产痛、产程、分娩方式、胎儿和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产痛的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活跃期时限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程活跃初期,对宫颈评分8~9分的初产妇进行利多卡因和阿托品宫颈封闭,可缩短第一产程活跃期,降低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及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0.
李宁  卢昱菁 《医学文选》1999,18(4):676-677
对异常产程的认识和了解其发生原因,做到早发现,及时处理,是每个助产士应具备的知识。虽然应用产程图观察和处理产程使头位难产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难产的发生率还是较高的,而产程曲线又是诊断和处理头位难产的重要依据。因此,有必要探讨其发生的有关因素,以期对异常产程作出早期诊断和早处理,从而减少产程延长及母婴并发症。现将我院1997年1月至1998年12月产科分娩情况及287例异常产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异常产程发生率 住院分娩总数为1556人,头位分娩1521人(97.75%)。其中经产妇384人,初产妇1137人。在1521例头位分娩中,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