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建崇 《中外医疗》2011,30(9):48-49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治疗严重多发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我院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治疗严重多发伤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中,7例病死,占18.42%,死亡原因为3例失血性休克,2例因胸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2例术后合并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MODS)。结论损伤控制骨科治疗严重多发伤具有安全、疗效明显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曾湘林 《当代医学》2010,16(1):15-16
目的分析严重多发伤时损伤控制骨科(DCO)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9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骨科(DCO)方法救治并根据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患者中病死3例,死亡率15.7%,休克及合并伤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并发症4例均痊愈。结论DCO是治疗严重多发伤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时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从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中随机抽取86例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则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二次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刘忠 《大家健康》2013,(24):99-100
目的:探讨分析时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技术的应用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质治疗中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的治疗提供临床借鉴与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院骨科接收的120例ISS评分≥16的严重合并骨折患者,分析患者具体临床资料和伤病程度不同,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男128例,女72例,年龄18~67岁。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接受不同方法治疗的患者治疗后的骨折愈合时间、恢复情况、后遗症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治疗综合情况。结果:12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中,死亡9例,死亡率7.5%,死亡主要原因系休克及胸部损伤,合并伤过重。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颅脑坏死1例,其他经过常规或损伤控制治疗后,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恢复情况较好,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能够显著性缩短骨折治恢复时间、促进骨折恢复、并发症少且患者满意较高,损伤控制骨科技术(DCO)可以为临床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的治疗提供参考,提高治愈率,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创后二次打击,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CO)在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救治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2月应用DCO救治的34例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抗休克,按DCO的要求临时固定骨折、控制出血、恢复肢体血供、控制污染及对其他系统的损伤行损伤控制性手术;随后ICU复苏;待患者生理状况允许后尽早实施骨折确定性手术。结果DCO控制了绝大部分患者的出血和污染,纠正了休克,确定性手术后恢复良好。本组死亡率11.8%(4/34);致残率20.6%(7/34)。结论DCO符合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在这类患者的救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最有效的抢救方案。DCO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康复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损伤控制骨科在临床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的方法和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在2009—2011年收治的6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并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进行治疗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观察的60例患者中,死亡4人,死亡率为6%,1例为患者死于胸部损伤后体内多种脏器严重受损,抢救无效死亡.2例患者死于严重的脑部损伤,入院后呼吸急促,体温严重升高,利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效果不明显,第二天发生严重的感染,5日后抢救无效死亡.所有患者中除了4例死亡患者外,其余患者完全治愈,治愈患者中留有残疾的患者38例,其中腿部残疾占到22例.除身体残疾外所有患者没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效果是显著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值得临床上大量推广,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患者是否是及其严重的多发伤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应用骨科损伤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骨科损伤控制理论指导下实施分期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86.67%,对照组为60.00%;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应用骨科损伤控制效果确切,能有效提高患者骨折的复位效果,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4):74-77
目的 分析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治疗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9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6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作常规组与控制组,常规组患者单纯接受临床常规治疗干预,控制组患者则需要接受损伤控制骨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治疗方法干预之后的治疗效果、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情况及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控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具体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治疗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和探讨损伤控制骨科治疗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0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而且实验组患者给予了损伤控制骨科治疗,一段时间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有2例患者由于病情严重治疗无效死亡,治疗前,对其各项指标进行检查,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PH值、体温、PT和APPT等方面无统计意义(P0.05),而治疗后的各项检测指标中,实验组患者的PH值、体温、PT和APPT等均要好于对照组,并且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损伤控制骨科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各类临床症状,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相关的治疗经验和体会,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选取100例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的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外,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而治疗组患者则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治疗后在骨折和伤口愈合时间以及满意度方面的情况。结果:通过对比两组的治疗结果显示,在对治疗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进行治疗后,患者的骨折和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相比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和常规治疗方法相比,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更加满足患者的需要,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的骨折和伤口愈合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术后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徐庆余  潘光华  郑旭东  武卫  胡永启 《浙江医学》2011,33(6):819-821,824
目的 探讨在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早期,积极补充凝血底物在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将60例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干预组在输注首剂红细胞或术前就给予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凝血底物.常规治疗组依据传统观念用浓缩红细胞复苏或手术后才输注凝血底物.两组同样积极处理原发创伤,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控制出血,实施恰当的休克复苏,防治低体温和联合使用各种止血药物,并在ICU积极救治"致死性三联征".在术后1h和术后5d,再次检测凝血、纤溶等指标,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恢复及预后.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组凝血、纤溶指标及预后均有一定程度改善,28d病死率较常规治疗组有所降低(40.6% vs 69.8%,P =0.046).结论 对于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早期积极补充凝血底物有利于凝血功能恢复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用伤害控制骨科学救治合并骨盆骨折的多发伤病人,并选择合适手术时机的临床体会。方法对26例合并骨盆骨折多发伤患者进行伤害控制治疗,根据血流动力学、氧饱和度、体温、有无凝血障碍、尿量、血乳酸盐浓度及G反应蛋白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时机进行确定性手术,并对患者住院时间、创伤至二次确定手术固定时间和Matta评分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结果除1例骨盆骨折合并严重胸腹外伤患者,抗休克同时急诊剖腹探查术中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4例急诊行骨盆外固定架固定,其余21病例选择合适的确定性手术时机,行骨盆内固定,从创伤至二次确定手术固定时间5~26d,平均9.7d,平均住院天数32.5d,经12~24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各部位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肢体功能恢复满意,平均Matta骨盆髋臼骨折功能评级优良率93%.结论对合并骨盆骨折的严重多发伤病人进行伤害控制性治疗选择合适手术时机,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伤害控制骨科学的救治观点为指导,使严重多发损伤病人在接受"医疗救治干预"的伤害程度最小化.方法 对23例严重伤病例以"伤情评估体系(ISS)"进行评分,并根据一期临时固定、ICU病情稳定、二期手术时间与方式等进行分析,探讨ISS评分的分值数与手术治疗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23例手术治疗病人中死亡3例(ISS 34分、36分、41分).ISS >25分严重多发伤10例的总体疗效评价,优2例(ISS 27、34分),良3例(ISS 27、34、36),可2例(ISS 27、36分),差3例 (ISS27、36、41分).总优良率为65%.结论 严重创伤病人在原始创伤打击后,在对其后续"医疗救治干预"时应伤害控制骨科学(DCO)新观念指导下,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此类病人的医源性致死、致残因素,明确最佳手术时机与救治方案,指导多专业的联合救治更加有序、合理,把救治病人生命作为首要的救治目的 .  相似文献   

14.
彭艳  邹鑫森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6):3268-3273
背景 严重多发伤患者由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组织损伤、休克、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等导致急性肾损伤(AKI)发病率高达18%~26%,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作为防治AKI的主要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目前对于严重多发伤合并AKI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尚未确定。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进行CRRT对严重多发伤合并AK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AK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在AKI后RIFLE分级I期进行24 h CRRT,对照组在AKI后RIFLE分级F期进行CRRT,在CRRT 24 h 期间均给予枸橼酸钠抗凝或无肝素治疗。记录患者入院后一般临床资料,CRRT前患者的手术情况、休克情况和大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患者CRRT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相关指标,以及患者术后10 d内的预后效果指标。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性别、年龄、血清肌酐、创伤严重程度评分、致伤病因及致伤部位在头/颈、面、胸、腹/盆腔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致伤部位在四肢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RRT前手术情况、休克情况和大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收缩压、呼吸频率、脉搏、二氧化碳分压、白细胞计数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体温、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脉搏、二氧化碳分压、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0 d内肾功能完全恢复、再次行CRRT、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重多发伤合并AKI早期进行CRRT,能有效促进患者肾功能恢复,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补充凝血底物治疗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在浓缩红细胞复苏或手术后输注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凝血底物,治疗组在输注首剂红细胞或术前给予凝血底物。分别分析两组在术后12h和5d的凝血、纤溶指标和15d病死率及致残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凝血、纤溶指标明显改善;治疗组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早期实施凝血底物治疗对改善凝血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手术在救治严重肝脏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2年7月应用损伤控制手术救治46例严重肝脏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应用情况。结果46例患者均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其中痊愈40例,死亡6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7例。结论损伤控制性手术,采用简单、有效的操作,使患者获得复苏的时间,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并有机会再进行完整、合理的再次或分期手术。正确熟练掌握损伤控制性手术适应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可有效降低严重肝外伤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手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3年3Y182例严重腹部外伤的患者资料,行损伤控制性手术34例(DCS组),确定性手术48例,比较两组的死亡率和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确定性手术组、DCS组病死率分别为554%、M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定性手术组、DCS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3%、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8能有效降低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张晓霞  贺文  王艳 《四川医学》2011,32(11):1717-1719
目的研究骨科创伤患者术前使用洛索洛芬钠对术后疼痛的疗效。方法将86例骨科创伤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实验组术前采用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使用洛索洛芬钠止痛,对照组术前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止痛,分别观察两组术后疼痛值的改变。结果实验组术后疼痛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022,P〈0.05,实验组术后使用止痛药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702,P〈0.05。结论术前使用洛索洛芬钠的患者术后疼痛值降低,减少了术后止痛药物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毒素(LPS)、磷脂酶A2(PLA2)与重型颅脑损伤后心肌功能损害发生的相关性及机制。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创伤指数TI≥17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分,并除外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及在急诊科内死亡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3例,在急诊予以相应抢救、治疗的同时抽血检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LPS、PLA,,对检验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检验。以同期到笔者医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共计53例,在门诊体检中心抽血行相同检查,试验组与对照组检测数据比较用t检验。结果心肌功能检验结果:试验组:CK-MB:73.52±26.41U/L,eTnT:184.83±68.98pg/ml;对照组:CK-MB:8.13±3.64U/L,cTnT:21.67±11.58pg/ml。损伤因子检验结果:试验组:LPS:309.38±49.41IU/L,PLA,:45.23±19.97ng/ml;对照组:LPS:87.38±46.51IU/L,PLA,:7.47±5.21ng/ml。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反映心肌功能的指标CK-MB和eTnT与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损害的因素LPS、PLA2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结论LPS、PLA2可能通过颅脑损伤后的应激反应、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的“瀑布样”效应、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等途径参与了颅脑损伤后心肌细胞功能损害的发生、发展。因此在颅脑损伤后的早期加强对心肌细胞的功能保护,加强对LPS、PLA:的针对性干预,抑制LPS、PLA2的高表达,有可能减少颅脑损伤后心肌细胞功能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对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外源性凝血功能、病死率和输血量的影响。方法收集50例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分为二组,观察组共27例,在损害控制理念下均予静滴活化重组Ⅶ因子,对照组共23例,应用常规治疗的方法,观察相关指标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患者15 d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81%vs 43.48%),观察组48 h内浓缩红细胞输注量(18.72±3.76 vs 23.52±6.70)、冰冻血浆输注量(19.32±4.30 vs 23.06±4.36)和评分(2.08±0.24 vs 4.41±1.1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能改善患者的外源性凝血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减少输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