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崔小红 《中级医刊》2014,(12):82-83
目的:探究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和传统手术对患者机体的创伤及应激反应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5例,采取传统开放手术,实验组25例,采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于手术前1天、术后3天和7天取两组患者静脉血,检测相关应激指标。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在术后1天、3天、7天都明显缩短,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应激指标急性期蛋白(CRP)、血糖等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开放的手术方式,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安全性更高,患者应激反应少,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HTD)对患者肝功能、血黏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4年1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行LCHTD患者50例为腹腔镜组。另选择同期行传统开腹取石术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7天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及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及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HCT),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CD3+、CD4+、CD8+及CD4+/CD8+的变化。结果①术后1 d,两组患者ALT、AST、TBIL均较术前显著升高,而ALB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术后1 d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腹腔镜组患者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血浆黏度术后1 d均较术前明显升高,而术后3 d较术后1 d明显降低,但腹腔镜组患者术后1 d的血浆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3 d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1 d,两组患者IgA、IgG、IgM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 d腹腔镜组患者IgA、IgG、IgM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1 d,两组患者CD4+及CD4+/CD8+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且腹腔镜组患者术后1 d的CD4+/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腹腔镜组患者CD3+、CD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HTD较传统开腹取石术对患者肝功能损害小,能明显降低血黏度,且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小,能更好地减少机体创伤,保护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与开腹胆道探查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彬  田云鸿  邓绍强  李敬东 《西部医学》2011,23(9):1739-1740
目的对比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取石与开腹胆道探查取石术后残石率和并发症。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0月肝内外胆管结石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73例患者(腹腔镜组),同时收集2005年1月~2007年12月间行开腹胆道探查取石患者59例(开腹组),对比两组结石取尽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结石取尽率93.1%,开腹组结石取尽率94.9%,两组间结石取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腹腔积液发生率、切口感染率较腹腔镜组明显升高,住院时间开腹组明显延长;腹腔镜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胆道结石疗效优于开腹胆道镜探查术。  相似文献   

4.
周春  范耀刚 《基层医学论坛》2013,(31):4088-4090
目的总结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1aparoscopictranscysticcommonbileductexplorationwitllcholedochoscope。LTCBDEC)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7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或可疑病变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治疗。结果157例手术成功(91.2%),发现胆总管结石103例,阴性探查54例,7例改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5例改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I期缝合术,3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用时95rain(65min-240min)。术后出现胆管残石2例,胆痿7例,戳孔感染3例,出血1例。术后2d~5d拔除腹腔引流管,平均住院时间5.1d(4d-7d)。结论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微创、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取石术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对2011年3月-2012年5月本院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取石术1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16例患者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取石手术顺利,平均手术(60.3±20.5)min,平均住院(5.5±2.0)d,无术后胆道出血、胆漏、腹腔积液,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5个月~4年,2例胆囊内见泥沙样结石,合并胆囊壁毛糙,14例未见结石复发,无自觉不适,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结论: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可作为适应症下治疗胆石症的选择方法之一,手术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腹腔镜手术中纤维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集团医院接收胆总管合并胆囊结石88例患者为研究资料,依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术治疗的对照组,以及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行纤维胆道镜探查取石治疗的研究组,每组44例。比较观察经不同手术治疗后,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引流量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中经胆囊管胆道纤维胆道镜探查取石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给予患者行该术式治疗,其治疗效果良好,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除1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29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并切除胆囊。结果:30例手术全部成功,均置T管引流,术后2个月拔管,顺利康复,无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住院时间9~15 d。1例结石残留,并发胆漏3例。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安全、可行,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8.
许志广 《当代医学》2014,(11):64-65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随机选择张家界市慈利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80例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为2组(n=90),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开腹术,研究组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观察比较2组患者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131.4±4.5) min稍长于对照组(125.7±3.8)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分别为(29.6±4.7)mL、(2400±300)m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8.5±7.8)mL、(4000±600)mL(P<0.05);研究组患者胃肠道恢复、住院时间分别为(23.5±5.4)h、(5.3±2.8)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67.6±7.9)h、(14.7±7.4)d(P<0.05);研究组发生胆漏、感染、胆汁反流性食管炎、脂肪液化等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67%(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已经逐步替代了临床常规开腹术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其主要优势体现在可行性高、安全、微创、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广泛地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下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两种手术方式的近期指标及远期评价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08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822例胆囊结石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组(744例)和保胆取石组(78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保胆取石组平均手术用时为(85.26±20.08)min,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组的(60.43±15.61)min,保胆取石组平均住院时间为(6.89±1.96)d,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组的(4.97±1.34)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术后感染、胆漏、出血等术后并发症。保胆取石组术后结石复发15例,复发率为19.23%,腹腔镜胆囊切除未见复发。结论小切口下胆道镜保胆取石术虽然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复发率等方面均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但具有保留胆囊生理功能的优势,且未见术后并发症。在严格遵守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小切口下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均可所谓胆囊结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胆总管结石患者采取腹腔镜下取石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1年1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2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患者采取传统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研究组63例患者采取腹腔镜下取石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84.36±12.51)m L、手术时间(76.39±3.14)min、切口长度(3.43±0.27)cm、术后排气时间(9.12±1.65)h及住院时间(7.28±1.64)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患者的结石清除率为95.24%、治疗总有效率为98.41%均高于对照组的82.26%、88.71%,并发症的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的17.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取石术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患者,不仅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同时具有结石清除率高和并发症低的特点,是一种创伤轻微、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黄泽文 《中外医疗》2013,32(1):53+55-53,55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来该院行腹腔镜下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200例患者临床资料。20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临床随即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与患者腹腔镜弹道探查术和开腹弹道探查引流术进行治疗。术后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手术切口大小、并发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切口显著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完成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差异也较大,观察组的恢复时间明显较短,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米龙   《中国医学工程》2013,(9):62-62,6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道镜探查取石术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9月在我院救治的84例胆总管结石合并梗阻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道镜探查取石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指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疼痛评分等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高龄胆石症患者应用腹腔镜下胆道镜探查取石术,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胆石症较理想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对胆结石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0例胆结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和腹腔镜组,每组40例。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3d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IgG、IgA、IgM、CD3+、CD4+,CD8+、C3、C4、CD4+/CD8+。同时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组无一例中转开腹。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P〈0.01);腹腔镜组术后3d的IgG、IgA、IgM、CD3+、CD4+,CD8+,C3、C4,CD4+/CD8+均高于传统组(P〈0.01)。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胆结石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等特点,体现了腹腔镜胆道手术的微创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肾盂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57例肾盂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与对照组27例。研究组行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性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病患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手术均取得成功,并未出现中转开放手术的情况,其手术时间略微高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上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两组随访均未发现输尿管切口狭窄。结论采用后腹腔镜下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肾盂输尿管上段结石,创伤少、术后疼痛少及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罗顺全 《河北医学》2012,18(3):317-32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1±0.4)h,住院时间(14.6±3.1)d;放置T管者术后2周经T管造影,无残石且末端通畅的,术后3周拔管;3例有残石,2例于术后6周经T管窦道用胆道镜取石,1例用甲硝唑及生理盐水冲洗后排出,全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安全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胆总管结石较好大的微创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联合肝断面胆道镜置入取石术治疗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8月宁海县第一医院肝胆管结石患者8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联合肝断面胆道镜置入取石术,对照组采用开腹肝左外叶切除术联合肝断面胆道镜置入取石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肝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88例患者中,男42例,女46例,年龄35~67岁,平均(49.4±10.3)岁。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92.50%比81.25%);观察组手术时间、取尽结石率高于对照组[(189.45±25.73)min比(156.79±22.48)min,75.00%比31.25%],术中出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309.25±31.31)ml比(513.25±35.70)ml,(15.41±2.75)h比(24.65±3.84)h,(20.34±4.19)h比(39.43±5.75)h,(9.05±2.68)d比(14.42±3.55)d];两组术后ALT、T-BIL均低...  相似文献   

17.
王建党 《包头医学》2021,45(2):19-21
目的:分析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8月~2019年6月胆囊结石患者93例,其中46例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对照组,另47例采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1d应激反应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复发情况.结果: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1年5月本院治疗的139例胆囊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69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行保胆取石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结果: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保胆取石手术组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5.8±6.6)mL,(10.3±4.3)h及(3.2±1.8)d,而术后止痛剂使用率为11.4%,且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4/70),均明显优于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比,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保胆取石术有手术创伤小、组织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与开放全子宫切除术对机体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行全子宫切除术的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此36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8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全子宫切除术,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1d、手术后1d、3d的中性粒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肿瘤坏死因子α和C反应蛋白数值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术后3 d的肿瘤坏死因子α数值、白细胞数量、C反应蛋白指标依次为(64.5±8.9)ng/L、(6.7±1.3)×109/L、(7.7±3.2)mg/L,均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且术后1 d各项指标的组间对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 d 2组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3 d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相比于开放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机体内环境的不良影响较小,炎性反应程度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胆结石的临床手术效果,以及对胆结石患者免疫球蛋白、CD4+,CD8+及CD4+/CD8+的影响机制。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4月间在我院行腹腔镜胆结石取石术患者62例,设立为A组。另选择同期行开腹胆结石取石术的60例患者,设立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及免疫球蛋白、CD4+、CD8+及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中出血量少,肛门排气时间早,术后疼痛轻,术后残石率低,A组术后出现肺部感染、腹部感染、出血及、胆漏和切口愈合不良的例数明显少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及术后CD4+,CD8圾CD4+/CD8+无明显差异,术后3dA组淋巴细胞亚群下降较B组少,A组机体免疫球蛋白IgA、IgM、IgG虽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而B组免疫球蛋白在创伤早期明显减少(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胆结石手术效果优于开腹手术,具有出血少、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等优点,且腹腔镜手术能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效减少了术后感染的发生,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