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患者,男,10岁。主诉:上牙前突,开唇露齿。有母系家族史。患者曾行腺样体及扁桃体切除术,4年前11、21外伤。不良习惯:张口呼吸。无正畸治疗史。目前患者全身健康状况良好。2.临床检查(1)面部检查:患者颏部左偏且发育不足;上唇前凸,放松状态下开唇露齿;闭唇时颏肌紧张;  相似文献   

2.
拔牙矫治对面部侧貌影响的软组织头影测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拔牙矫治对面部侧貌软组织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15例以直丝弓矫治的拔牙矫治病例,对矫治前后患者的软组织侧貌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①拔牙矫治后,面角,鼻唇角,Z角增大;②上唇长度,上唇厚度,下唇厚度增加,上唇突度减小,统计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③正畸治疗后,软组织侧面突度通过拔牙矫治变小,面型由突面型成为较平直的面型;④患者面部侧貌治疗后软组织头影测量指标均值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拔牙矫治可改善面部的软组织平衡。  相似文献   

3.
CT在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后牙槽骨三维结构,以确保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术后正畸 治疗的顺利进行。方法 选择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术后半年以上的唇腭裂患者7名,病人的唇腭类型 分别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6人,双侧完全性唇腭裂1人,牙槽突裂隙为8侧。病人的平均年龄为15岁, 年龄范围 11岁至 26岁。CT扫描平面与 面平行,从眶下缘至牙冠的根 1/3,每 2毫米扫一层并进行三维 重建。结果CT可以真正反映唇腭裂牙槽突植骨部位的三维结构,能够发现唇腭侧存在的骨骼缺陷,有 利于唇腭裂序列治疗的顺利进行。结论 唇腭裂牙槽突植骨后,正畸治疗前采用CT这一先进手段进行 裂隙部位牙槽骨高度的三维评价,对于牙槽突植骨后正畸治疗及唇腭裂序列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使牙槽突植骨的评价进入了三维时代。  相似文献   

4.
高角型双颌前突矫治前后软硬组织改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启锋 《口腔医学》2006,26(6):440-442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高角型双颌前突患者软硬组织矢状及垂直向的影响。方法对18例高角型双颌前突患者在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对矫治前后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①上下颌骨矢状及垂直向关系无明显变化;②上下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③上下磨牙垂直向及矢状向支抗得到较好控制,牙合平面角无明显改变;④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上唇长度加长,下唇长度减小。颏厚度增加1.70mm,颏唇沟加深1.13 mm。结论高角型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后垂直向及矢状向支抗可得到较好控制,侧貌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成年人边缘型牙列拥挤病例正畸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分析颏部形态在颅面部硬组织侧貌形态中的作用,及其是否可作为临床矫治设计中判断是否拔牙的指标。探讨颏部突度对成年人临界拔牙病例矫治设计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年龄18~34岁已完成正畸治疗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男22名,女28名。其中25例为拔牙矫治,拔除4个前磨牙,25例采用非拔牙矫治。矫治后侧貌良好,覆牙合覆盖正常,完成头影测量29项,并对50例临床牙牙合畸形拔牙与非拔牙病例正畸治疗前牙颌面硬组织、及软组织治疗前后变化进行对比的回顾性研究,进行成组设计和配对设计t检验。并进行拔牙概率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前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在Pog-NB,U1-NP,SNP测量项目在2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og-NB,U1-NP与拔牙概率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拔牙组颏部突度明显小于非拔牙组,上切牙唇倾度明显大于非拔牙组。治疗前、后软组织在2组病例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论:对于成年人临界拔牙病例制定矫治计划时,为达到良好的侧貌,要综合考虑影响侧貌的鼻唇颏协调一致。颏部突度越小,上切牙唇倾度和突度越大拔牙的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颏部突度对临界拔牙病例矫治设计的影响.方法 选取50例年龄15~18岁之间已完成正畸治疗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男22名,女28名,平均年龄16.5岁.其中25例为拔牙矫治,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25例采用非拔牙矫治.矫治后侧貌良好,覆合覆盖正常,完成头影测量19项,并对50例临床牙[牙合]畸形拔牙与非拔牙病例正畸治疗前牙颌面硬组织、及软组织治疗前后变化进行对比的回顾性研究,进行成组设计和配对设计t检验,并进行拔牙概率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前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在Pog-NB与L1-NB测量项目在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og-NB与拔牙概率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拔牙组颏部突度明显小于非拔牙组,下切牙唇倾度明显大于非拔牙组.而上前牙突度、倾斜度及上下颌骨突度项目在两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软组织在两组病例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论 对于临界拔牙病例制定矫治计划时,为达到良好的侧貌,避免产生正畸面容,要综合考虑影响侧貌的鼻唇颏协调一致.颏部突度越大,拔牙的概率越小,下切牙可在一定程度上唇倾来调整患者侧面曲线使其更为协调.  相似文献   

7.
颏部取骨牙槽突裂修复术7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颏部取皮质骨于唇腭裂伴齿槽裂整复术中同期植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78例唇腭裂伴齿槽突裂患者整复术中,同期自下颌骨颏骨取骨植入牙槽突裂隙。结果 78例术后均一期愈合,容貌有较大改观。结论 该方法成功地恢复了上颌牙槽骨弓的连续性,保证了颌骨的稳定性,有利于上颌牙齿的正常萌出,促进了上颌骨的发育,同时矫正了患侧鼻底及上唇塌陷畸形,为正畸治疗打下基础,是唇腭裂序列治疗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针对不同面部畸形程度的唇腭裂成年患者,应用全面相、眼部以下裁剪相和鼻唇区剪相评价鼻唇外形;比较三种评价方法的区别。方法 随机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唇腭裂治疗中心既往住院治疗患者30名,有不同面部畸形程度,取其正侧位标准相片,并裁剪成眼部以下的面相相片和仅有鼻唇面相的相片。评价者为口腔系本科学生,不熟悉唇腭裂治疗和此研究目的,共18名,三组面相由三组不同的评价者评价。患者和评价者的性别比例为1。将每一个患者三种正侧位面相的鼻对称度、鼻外形、鼻突度、唇外形、红白唇缘、唇突度共6个变量进行5分评价,并分别将每个变量分和变量分总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应用三种方法评价时,6项评价指标总和在统计学意义上没有差别,但全面相对于鼻突度和鼻评价变量总和的评价与另外两种方法统计学意义上差别显著,后两种方法问无明显差别。结论 对唇腭裂患者的面相评价中,若要单独评价鼻唇区畸形程度,尽量选用眼部以下或鼻唇区裁剪相,以排除眼睛和其他面部特征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3D图像研究颏部突度改变对面部美学的影响,比较正畸医师、口腔全科医师及普通大众对颏部突度变化的美学认知差异,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定量参考。方法 使用3dMD立体摄影技术,获取志愿者的三维面部图像,使用Geomagic Wrap 2015软件,以2 mm为梯度,使软组织颏前点沿矢状轴前后移动,移动幅度为零子午线前后10 mm。选取正畸医师、口腔全科医师及普通大众3组评价者,以VAS评分对图像进行评价,使用SAS 9.4建立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纳入调查对象243人,其中口腔正畸医师90人,口腔全科医师101人,普通大众52人。研究发现,颏部突度变化对VAS评分有显著影响,软组织颏前点位于零子午线上时评分最高,颏部每后缩2 mm,VAS评分下降0.8910;每前突2 mm,VAS评分下降1.0958,有显著差异(P<0.01)。正畸医师组及普通大众组在颏部后缩超过6 mm、口腔全科医师组在颏部后缩超过4 mm时平均VAS评分低于5,3组人群在颏部前突达到6 mm时平均VAS评分低于5,需要进行治疗。颏部突度变化时,3组人群评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性别及年龄亦无显著影响。结论 颏部突度变化对面部美学有显著影响,软组织颏前点位于零子午线时美学效果最佳,颏部前突达到6 mm或颏部后缩超过6 mm时治疗需求较大。正畸医师、口腔全科医师及普通大众对颏部突度变化的美学认知程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颌前突患者拔除4个前磨牙矫治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方法:选择13例双颌前突病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以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对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①拔牙矫治后,上唇突度,下唇突度减少,颏唇沟深度,颏唇沟倾角,"Z"角增大,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②SNPg及SNSPg'没有明显变化。③正畸治疗后,软组织侧貌由突面型成为较平直的面型。结论: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可明显改善面部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8名正常、27名普通反殆及29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的上唇肌及颏肌肌电图的检查,发现唇腭裂术后反患者口周肌肉存在特征性的肌电活动:①患者吞咽唾液时,上唇及颏肌肌电幅显著大于正常及普通反组;②唇腭裂组及普通反组患者姿势位时,颏肌肌电幅大于正常;③患者在各功能位时,上唇肌肌电活动非对称指数大于正常及普通反患者。唇腭裂术后反患者口周肌肉活动的异常,提示临床医师进行唇裂功能性修复的必要性,对于过紧修复的唇,应适时配戴唇挡。  相似文献   

12.
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双颌前突后软组织侧貌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6例双颌前突女性患者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正畸矫治前后面部软组织侧貌分析发现:矫治后上、下唇突点相对于E线平均回缩3.58mm和3.79mm;上、下唇凹点相对于E线平均加深1.64mm和3.12mm;鼻唇角、上唇角及下唇角治疗后显著增大,鼻、唇、颏的协调关系得以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牙槽突裂是位于唇腭裂患者上颌牙弓处的骨缺损,常发生于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由于先天性裂隙、早期手术治疗所致瘢痕挛缩及唇肌压迫等原因,患者多并发严重的上颌骨横向发育障碍。牙槽突植骨术作为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重要步骤,是修补上颌骨裂隙和矫正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有效手段。众多临床实践及研究发现,正畸治疗的时机选择与牙槽突植骨术的成功率及预后效果密不可分,同时,牙槽突裂的裂隙特点对牙槽突植骨术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本文就牙槽突裂的裂隙特点与正畸治疗时机对牙槽突植骨术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两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唇腭裂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实验研究的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传统支抗下双颌前突拔牙患者正畸治疗后软组织的变化及与硬组织变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满足纳入标准的29例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并应用Nance弓增加支抗的女性成人双颌前突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手工X线头影测量分析.测量软硬组织项目35项,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用配对t检验,软组织变化的相关分析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软组织测量项目显示,经过正畸治疗患者的上、下唇突度、软组织A点及B点的突度减小,颏唇沟深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下唇基底厚度减小,上唇突厚度增大,下唇突厚度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上唇长度、软组织颏前点突度在正畸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上唇突度变化( ΔUL-SL)相关的硬组织测量项目为ΔU1-SL(r=0.469,P<0.01);与下唇突度变化(△LL-SL)相关的硬组织测量为ΔSNA(r=0.436,P<0.05)、ΔU1 -SL(r=0.374,P<.05)、△L1-SL(r=0.478,P<0.01);上、下唇突度变化正相关.鼻唇角的变化与ΔU1-SL(r=-0.534,P<0.01)、△UL-E(r=-0.394,P<0.05)负相关,与△A’-SL(r=0.478,P<0.05)、ΔULL(r=0.474,P<0.05)及ΔA’-A(r=0.423,P<0.05)正相关.颏唇沟深度(B’-E)与下切牙的内收(ΔL1-SL)及下唇突度变化(ΔLL-SL)正相关.上唇突度减小与上前牙内收的关系为1∶0.6(以审美平面评价)或1∶0.62(以蝶鞍点垂线评价).下唇突度减小与下切牙内收关系是1∶1.13;而下唇变化与上前牙内收的关系则是1∶(0.83±0.21)(LL-SL/U1-SL).结论 传统支抗控制下拔除四个双尖牙后双颌前突成人侧貌改善显著.面下部软硬组织间存在中度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应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邀请,美国正畸专家RamS.Nanda教授于1999年11月来京访问讲学,Nanda教授多年从事正畸领域的教学、科研与实践,成果丰硕,尤其对颜面美观等问题有独到见解,他出生于印度,现任美国Oklahoma大学正畸科主任。11月8日,Nanda教授作了题为“正畸诊断中对面部美观因素的考虑”的报告,其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人们很难从幼年时的面型预测面部的长期变化;(2)拔牙与不拔牙对矫治疗后的长期稳定性影响不大;(3)人们对侧貌美观的认可,可接受的唇突度与鼻及颏的突度正相关,且若颏较突出,则较鼻突出时更能接受突出的唇;(4)软…  相似文献   

16.
熊莉  陈文静 《口腔医学》2014,34(5):385-387
正畸治疗的目的之一是改善患者的面型,而软组织侧貌对面型的影响最大,其区别主要是在面下1/3,即鼻、唇、颏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颏部是面下1/3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面下1/3的重要美学参考,而软组织厚度对颏部形态有重要影响,与面部侧貌也有很大联系。颏部软组织厚度这一指标在正畸治疗中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对颏部软组织厚度的研究现状,不同人群各种错〖HT5”,7”SS〗牙〖KG-*3〗合〖HT5”SS〗畸形正畸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厚度的比较等,诸多问题尚需探讨研究,该文对上述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Headgear-activator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患者对鼻唇颏协调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自然生长和使用Headgear-activator矫治的38例骨性Ⅱ1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Headgear-activator组,每组均为19例患者。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所得角度和线距,采用SPSS 11.0软件包分别计算均值和标准差,利用配对t检验比较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上唇审美平面距、下唇审美平面距、上切牙露齿度、上唇突角、上下唇突角、上唇颏突角减小;上唇长、下唇长、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下唇突角、鼻唇角、颏唇沟角、软组织面角、Z角、面突角增大,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adgear-activator矫治器可显著减小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上下唇突度,改善开唇露齿,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鼻、唇、颏之间的协调性,使侧貌轮廓变得自然舒缓,软组织侧貌趋于直面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解除牙列拥挤对上前牙唇倾度及突度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牙列拥挤的非拔牙正畸患者,通过术前术后模型及头影测量分析,通过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比较牙列拥挤的解除量对上前牙唇倾度及突度的影响。结果:每毫米拥挤度的解除会增加上前牙唇倾度(U1-SN)0.8°及突度(U1-AP)0.4 mm,但是直线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检验数值较低,需要进行包含更多参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一步分析。结论:每毫米拥挤度的解除会增加上前牙唇倾度0.8°及突度0.4 mm。结果表明唇倾度及突度的改善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单纯与拥挤度的解除量相关。  相似文献   

19.
颏部位置对面部侧貌唇突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颏部位置对侧貌唇突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具有标准中国人面型的成年男性1名,描绘其头颅侧位片的侧貌轮廓,制作成剪影图作为标准侧貌,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标准侧貌的面突角进行变动,获得5张具有不同颏部位置(颏部位置正常、后缩5°、后缩10°、前突5°、前突10°)的剪影图.在此基础上,以E线为参考线,将各剪影图的上、下唇分别后移1mm和前移1mm各4次,每张剪影图分别得到9幅具有不同唇突度的侧貌图.选择180名大学生对侧貌图进行审美评价,从9种面型中选出最喜爱的3种.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颏部位置正常时相对后缩的唇突度最受欢迎,最受欢迎的3种面型与其他面型的得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颏部位置的后缩,人群倾向于喜爱略微前突的唇部位置;而随着颏部位置的前突,人们则倾向于喜爱更加后缩的唇部突度.结论:颏部位置对美观侧貌的唇突度有显著影响,颏部位置不同,唇突度的审美标准亦不同.对不同错<牙合>类型的临界拔牙患者进行矫治设计时,应考虑颏部位置对唇突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三维层面研究不同颏部与唇部位置关系对面部美观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侧貌协调美观的女性,利用Maya软件获得不同颏部与唇部位置关系的三维图像共35个,分别邀请正畸医师(专业组,n=50)及普通大众(非专业组,n=103)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以“E线”为基准,前突记为正值,后缩记为负值。两组均认为颏部与唇部位置在0 mm(即与“E线”相切)时最为美观,当唇部在+6 mm、-6 mm时及颏部在+4 mm时最不美观。不同颏部位置时,专业组评分较高的唇部突度随颏部突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唇部在+6 mm、+4 mm、-6 mm及颏部位置+4 mm时,非专业组评分均高于专业组。结论:专业组偏好稍后缩的唇部位置,而非专业组更能忍受稍突的唇部位置;两组均认为过于前突的颏部不美观;正畸医生认为与颏部突度相匹配的唇部突度是美观的;当颏部与唇部突度相对于E线移动±2 mm范围内,正畸医师及大众的评分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