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抗瓜氨酸化蛋白/肽抗体(ACPA)即第三代抗环瓜氨酸肽(CCP3)抗体、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及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测30例早期RA患者(RA组)、32例骨性关节炎(OA)和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OA和AS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抗MCV抗体、抗CCP3抗体及RF水平。分析3种抗体、疾病活动评分(DAS28)、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在RA患者治疗后水平的变化。结果:RA组3种抗体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及OA和AS组(P<0.01)。抗MCV抗体、抗CCP3抗体及RF对RA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6.67%、66.67%、63.33%,特异性分别为96.77%、95.16%、83.87%。RF与抗MCV抗体、抗MCV抗体与抗CCP3抗体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83.33%、80.00%。RA患者DAS28、ESR、CRP、抗MCV抗体及RF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结论:抗MCV抗体对RA早期诊断价值较高。抗体联合检测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抗MCV抗体及RF对判断RA疾病活动性有重要意义。3种抗体均具有鉴别RA与OA、AS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瓜氨酸合成蛋白抗体(CPA)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固相吸附试验(ELISA)测定包括65例确诊的RA患者,51例非RA疾病对照组以及50例健康对照组在内的166份血清中的CPA水平,并同时检测RA患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结果 以6.25U/ml为临界值,CPA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64.6%,特异性为95.04%.结论 CPA对RA诊断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RA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抗角蛋白抗体(AKA)、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CCP)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5例和135例健康人血清,采用间接荧光法检测AKA,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RF,使用化学发光检测抗CCP抗体,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抗CCP抗体、AKA、RF敏感性分别为0.84、0.58、0.73,特异性分别为0.96、0.89、0.9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3、0.77、0.84。结论:抗CCP抗体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AKA、RF,AKA作为一个新的诊断指标与抗CCP抗体、RF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上应合理地选择检测项目,提高RA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抗瓜氨酸合成蛋白抗体(CPA)、抗核周因子(APF)三者间的相关性及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91例RA患者血清RF检测采用胶乳凝集法,CPA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APF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结果 RF与APF、CPA无明显相关性(P>0.05),APF与CPA有相关性(P<0.05)。在RA患者中,RF检测的阳性率为45.5%,CPA检测的阳性率为53.5%,APF检测的阳性率为56.4%,联合检测的阳性率达87.9%。经统计学分析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PF与CPA有相关性,RF、APF、CPA三种试验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RA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裘锦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7):626-628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来氟米特治疗,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来氟米特能显著改善患者病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EDRA/CPA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检测瓜氨酸合成蛋白抗体(EDRA/CPA)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的价值。方法:EDRA/CPA、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F,)均采用EIASA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应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共检测确诊RA患者124例,其他关节病患者108例。结果:EDRA/CPA、抗-CCP、RF3种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3%和98.1%,54.8%和95.3%.74.2%和75.9%。EDRA/CPA与抗-CCP两者之间和RF之间均具有相关性,与抗-CCP的关联强度更高,但不完全重叠。EDRA/CPA与RF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85.5%(106/124)。早期RA患者EDRA/CPA和抗-CCP敏感性高于中、晚期患者。而早期RA患者RF的敏感性却显著低于中、晚期患者。结论:EDRA/CPA对RA诊断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良好的敏感性,优于抗-CCP,可作为RA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指南》2021,(2)
目的探讨肌骨超声对类风湿关节炎与痛风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12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114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肌骨超声检查。比较类风湿关节炎与痛风性关节炎的超声表现以及各超声表现对类风湿关节炎与痛风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类风湿关节炎与痛风性关节炎在平行线、腱鞘炎、骨侵蚀、痛风石、高回声点、韧带内高回声等超声表现具有明显差异(P <0.05)。平行线的敏感度为49.50%,特异度为88.40%,阳性预测值为83.90%,阴性预测值为68.10%;腱鞘炎的敏感度为30.40%,特异度为55.70%,阳性预测值为40.70%,阴性预测值为48.30%;骨侵蚀的敏感度为12.90%,特异度为70.50%,阳性预测值为35.20%,阴性预测值为44.10%;痛风石的敏感度为7.90%,特异度为10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0%,阴性预测值为50.60%;高回声点的敏感度为7.70%,特异度为97.30%,阳性预测值为85.00%,阴性预测值为57.30%;韧带内高回声的敏感度为5.60%,特异度为98.00%,阳性预测值为81.50%,阴性预测值为56.90%。结论肌骨超声在鉴别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与痛风性关节炎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对风湿关节炎患者运用艾拉莫德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90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别给予50 mg/d的艾拉莫德片(甲组),25 mg/d的艾拉莫德片(乙组)及10毫克/周的甲氨蝶呤(丙组)。在6周及12周时,对三组临床疗效及免疫学指标进行观察与评估。结果甲乙丙三组在用药6周后ACR20开始上升,用药12周之后,在ACR20标准上,甲组为53.3%(16/30),乙组为36.7%(11/30),丙组为50%(15/30),甲组要优于乙组(P<0.05),甲组与丙组对比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Ig A、Ig M以及Ig G等免疫学指标均明显改善,而甲乙两组的Ig A的改变要显著优于丙组(P<0.05)。结论作为一种慢作用药,艾拉莫德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上的效果显著,此药物能够免疫调节B淋巴细胞,抑制免疫球蛋白产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抗原(G6PI)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及其与CCP抗体联合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30例RA患者G6PI和CCP抗体,对照组标本来自健康体检者80例。结果RA患者组G6PI浓度为(3.59±2.28)m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109±0.047mg/L,P<0.01),与CCP阳性率显著相关(χ2=22.625,P<0.01);联合G6PI与CCP诊断RA的敏感性为52.3%,与单独检测G6PI或CCP相比,具有最高的阳性似然比和最低的阴性似然比。结论G6PI与RA易感性相关,与CCP阳性相关,二者联合用于RA的诊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腰椎爆裂骨折合并椎板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32例此类患者实施后路手术,椎板减压后将马尾神经回纳于椎管内,经伤椎椎弓根通道植骨,放置后路AF系统,撑开压缩的椎体,恢复椎体前后缘高度,并用足型打压器向腹侧打压突入椎管的椎体骨块,恢复或基本恢复椎管椎体矢状径,最后无张力状态下修复硬膜囊,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28例病例术中见硬膜囊多处纵行撕裂,马尾神经疝出并嵌入骨折间隙,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椎管前后径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腰椎爆裂骨折合并椎板骨折应及时行后路手术,避免马尾神经继发损伤,伤椎植骨并椎弓根钉撑开固定,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尪痹辨证施治?椒ā?005年1月至2009年6月门诊或住院的尪痹患者250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经3个月治疗后,250例患者临床治愈28例,显效128例,有效77例,总有效233例,总有效率93.2%。结论尪痹临床治疗较为困难,临床治疗中应详细判断病情和临床症候,进行认真辩证论治,判断急性发作或稳定状态,合理调配药物,注意祛邪和扶正想结合,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国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护理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u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炎及对称性、破坏性的关节病变为主要特征.病变不但侵犯关节、肌肉、肌腱,还可累及各种脏器,伴随关节外的多系统损害.RA的发病率在我国约为0.4%,全球为0.5%~1.0%[1],据报道,我国目前至少有RA患者300~400万人,并且以年轻女性多见[2].国外统计资料显示,在发病的最初几年内RA患者劳动能力完全丧失者约占10%[3],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能力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本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案,所以合理的临床综合护理对于减轻患者痛苦、延缓疾病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检索国内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拟从心理、生活及用药等方面总结RA的临床综合护理.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u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炎及对称性、破坏性的关节病变为主要特征.病变不但侵犯关节、肌肉、肌腱,还可累及各种脏器,伴随关节外的多系统损害.RA的发病率在我国约为0.4%,全球为0.5%~1.0%[1],据报道,我国目前至少有RA患者300~400万人,并且以年轻女性多见[2].国外统计资料显示,在发病的最初几年内RA患者劳动能力完全丧失者约占10%[3],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能力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本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案,所以合理的临床综合护理对于减轻患者痛苦、延缓疾病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检索国内近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拟从心理、生活及用药等方面总结RA的临床综合护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类风湿关节炎(RA)血液系统异常的发生情况,探讨RA合并血液系统异常的患者与RA不合并血液系统异常患者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异同,提高对RA血液系统异常的认识。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10年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确诊的RA患者226例,依据是否合并血液系统受累分为血液系统受累组(136例)及无血液系统受累组(90例),检测所有患的血常规、清蛋白、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DAS28评分。结果 226例RA患者发生血液系统异常136例,占60.18%,未发生血液系统异常90例,占39.82%。其中血红蛋白(Hb)减少者89例,血小板计数(PLT)升高80例,白细胞计数(WBC)减少8例,WBC升高13例。血液系统受累组与无血液系统受累组ESR、CRP、DAS28评分、清蛋白、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患者大部分存在血液常规异常,血液系统受累的RA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病情较重,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用药依从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门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用药依从性现状,提出改善用药依从性的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63例门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用药依从性进行调查。结果用药不依从比例达65.0%,以农民和退休人员中用药不依从率较高,分别为80.9%、76.1%。用药不依从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停药、减量、调换其他药物等。用药不依从的主要原因有医师讲解不清、症状缓解、害怕药物不良反应、经济困难等。结论医师应多与患者沟通,加强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治疗组67例采用中医治疗与对照组67例采用白虎加桂枝汤中成药治疗进行疗效比较观察,所有患者完成20天用药。结果两组显效结果为,治疗组总有效率91.0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1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中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使用是安全的,并且副反应发生较轻,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灸治疗和中成药口服治疗,均治疗8周。结果:两组疾病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82%、73.1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75.9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治疗组能显著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和关节疼痛强度,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优于单独口服中成药治疗,且安全性良好,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