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宋文娟 《中医研究》2010,23(9):35-37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也是造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目前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糖尿病肾病也呈逐年增多趋势,已成为导致肾功能衰竭的首位病因。据统计,约50%的患者在出现蛋白尿后7年内死亡。根据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补肾活血疗法可以通过改善肾小球内血液动力学及高凝状态,从而减少尿蛋白的排出。  相似文献   

3.
陈伟  陈伟 《家庭中医药》2004,11(4):19-2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十分常见的微血管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发病10年以上合并肾病者约占10%-53%,并随病程的增加而增加。目前糖尿病肾病导致的肾功能衰竭已经逐渐成为肾功能衰竭的首位病因。该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也是患者们最害怕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DN)是常见的糖尿病(DM)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DM的特异性肾损害。近10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肾功能衰竭、终末肾脏病的主要病因。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N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糖尿病肾病(DN)属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范畴,是糖尿病(DM)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欧美发达国家慢性肾功能衰竭(CRF)透析患者中DN占43%左右[1].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痫(DM)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有统计资料表明,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中DN占首位,约为36.39%,预计DN将在发展中国家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原因,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西医认为主要与肾小球高滤过、糖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蛋白激酶C活化、多元醇通路激活、蛋白非酶糖基化、血液流变学变化及遗传易感性等多因素的相互影响有关。中医药在防治DN的发生和发展、延缓肾功能的进行性恶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辨证论治是中医临证精华,中医证候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环节。现就DN中医证候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慢性、全身性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20~40%,在美国43%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蛋白尿;8%的糖尿病患者可见大量蛋白尿。糖尿病肾病占肾功能衰竭原因的发生率从1980年的18%上升到2004年的45%。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DN成为引发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的首要原因,占ESRD的25%~42%;在我国,DN约占ESRD的8%左右,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胰岛素、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糖尿病患者因急性并发症而死亡者已显著减少,慢性并发症则成为此类患者的重要致死病因。糖尿病人早期即有肾脏损害,随着年龄增长及病程延长,糖尿病患者形成DN的危险因素也随之增高,而一旦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肾功能持续性减退直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因此,如何有效防治DN,延缓肾功能减退的进程成为一项重要的临床课题。  相似文献   

10.
通络解毒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难治的微血管慢性并发症,临床特征为糖尿病病程中出现微量或持续蛋白尿,甚至于出现肾功能衰竭。本病属于中医学的消渴肾病,其主要病因病机是消渴病日久不愈,毒损肾络。毒是对机体一切不利因素的统称,有内毒、外毒之分,有瘀毒、热毒、湿毒、浊毒、痰毒等不同之侯。毒邪贯穿于DN的始终。血瘀为DN病机转化之枢纽。因此,通络解毒化瘀法在DN的治疗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常见和主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以肾小球弥漫性硬化为特征,临床上早期表现为微量蛋白尿,随后可出现持续性蛋白尿、高血压和进行性肾功能下降,直至发生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据国内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随着DM发生率的逐年上升,DN患者也明显增多,已成为威胁DM患者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进入临床阶段,治疗非常棘手,防止DN已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现将近年来本科收治40例DN的临床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为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所引起,病理诊断名为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危害性最大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DM致死的重要原因。本文根据中医古籍及现代文献,对近年来中医学关于DN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现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参芪当归汤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及时防治DN对延缓DM患者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自拟参芪当归汤治疗早期DN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常见的微血管病变,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因素。糖尿病(DM)史10~20a的患者DN的发病率可达40%以上,且病变呈进行性发展,5~10a后即可出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目前除了ACEI和ARB类药物外,西医尚无特别有效药物,而中医药却逐步显示其优势。为此,笔者自拟中药制剂莪黄糖肾合剂治疗DN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张菊垣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23-1324,1329
糖尿病肾病(DN),为糖尿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据欧美及日本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DN已跃升为终末期肾病的首位原因,占35%左右[1],DN已成为我国引起肾衰的第二大疾病[2],且比例在逐年上升,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微量蛋白尿,其肾功能将进行性下降,直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6.
国内近年糖尿病肾病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DM病程10年以上者约50%并发DN,每年新增终末期。肾病中DN所占比例逐年升高。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据报道,糖尿病病史10年~20年的患者DN发病率可达47.66%,且病变呈进行性发展,5~10年后即可出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发展,降低或减少糖尿病肾病的致残与致死率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综观中医古籍,虽未见糖尿病肾病这一病名,但从其临床表现及发展机理来看,当属“消渴”、“水肿”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欲过度、情志失调为本病的基本病因,其病机关键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五脏之虚,标实为水湿、瘀血、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20~40%,在美国43%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蛋白尿;8%的糖尿病患者可见大量蛋白尿。糖尿病肾病占肾功能衰竭原因的发生率从1980年的18%上升到2004年的45%。在我国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约34.7%,已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主要原因。1炎症因子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DN的发生除代谢紊乱和血流动力学异常外,往往还存在细胞因子炎症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栋  孙伟 《河南中医》2005,25(8):81-82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近年来,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国内它都已成为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首要原因,同时它也是导致糖尿病(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型DM和2型DM均可以发生DN,且其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尤以2型DM居多。目前,西药治疗DN尚缺乏有效的手段,胰岛素制剂及各种口服降糖药,即使能较好的控制血糖水平,也不能完全阻断DN的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有统计资料表明,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中DN占首位,约为36.39%,预计DN将在发展中国家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对DN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防止其发生和恶化。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延缓肾功能的进行性恶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辨证论治是中医临证精华,中医证候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环节。本文试从宏观辨证及微观辨证两方面进行分析,对近十年来有关DN证候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