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2):435-438
目的:系统整理分析研究针刺镇痛常选的动物模型,为今后针灸作用原理研究提供依据与平台。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针刺镇痛的常用动物模型,分析其造模的方法与原理,以及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结果:通过对近年来关于针刺镇痛的文献整理与总结发现,针刺镇痛的常用动物模型主要包括炎症痛、神经痛、内脏痛、癌症痛等,参与针刺镇痛的物质主要包括阿片类物质,细胞因子,血管紧张素,环氧化酶,前列腺素和腺苷等。结论:在针刺作用原理研究中,针刺镇痛的动物模型造模方法较多,且方法较为客观可行,在此基础上的针刺镇痛作用机理研究较为深入系统。  相似文献   

2.
针刺镇痛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张吉  张宁 《中国针灸》2007,27(1):72-75
针刺镇痛涉及整个神经系统各部的功能,脊髓是初步对针刺镇痛处理、译释的第一站;脑干是针刺镇痛信息整理、辨析、激发、综合、承上启下的中继站,对针刺镇痛起到重要作用;丘脑部分对各种信息的复杂分析,综合调整,有多种神经体液参与,是加强针刺镇痛和控制镇痛的协调中枢;边缘系统及其核团和多种神经介质参与,对针刺镇痛起到协调作用;大脑皮层是最高中枢,对针刺镇痛不单是兴奋和抑制过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调整、指挥中枢,既能加强镇痛,又能抑制其太过,起到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刺镇痛与免疫机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沉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3):171-172
对免疫与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与针刺镇痛的关系进行探讨 ,认为免疫可参与针刺镇痛 ,可能对针刺镇痛的效果发生影响 ,针刺镇痛是神经内分泌免疫共同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针刺对中枢单胺类及乙酰胆碱神经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与中枢神经递质的关系,多从针刺镇痛的角度来研究。针刺镇痛进,5-HT含量在中枢的许多部位增加,合成和利用都加速,合成的增加超过了作用。CA中的NA对针刺镇痛有拮抗作用,大部分文献报道,针刺镇痛时,NA在中枢的含量下降;DA对针刺镇痛也有损坏拮抗作用,至于在中枢的含量变化报道不一致。Ach有助于针刺镇痛,在针刺镇痛过程中,中枢Ach含量升高。针刺镇痛时,5-HT与Ach,OLS,NA、亮-脑啡肽  相似文献   

5.
针刺镇痛术后疗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及其相关技术作为临床手术镇痛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在缓解患者术后急性痛中作用明显。大量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围绕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而开展,为临床开展新的镇痛方案提供了指导依据。本文从针刺镇痛的基本机制出发,以术后镇痛和降低不良反应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总结了近年来针刺镇痛术后疗效研究的新进展。各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镇痛在术后镇痛和降低不良反应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要作为一项常规技术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其内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6.
摘要:针刺镇痛是针灸领域的研究重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证实了针刺镇痛的有效性,其作用机制仍然不明确。腺苷(Adenosine,ADO)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调质,与腺苷受体(Adenosine receptor,AR)共同参与了疼痛调控和针刺镇痛作用,腺苷及其受体在急性疼痛、炎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内脏疼痛的传导和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重点阐述腺苷及其受体参与疼痛和针刺镇痛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阐明针刺镇痛的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刺镇痛穴位结构与功能的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众多学者在针刺镇痛的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各种实(试)验方法,不仅基本肯定了针刺提高皮肤痛阈或抑制痛反应的镇痛作用,还对针刺镇痛的变化条件及其规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不仅推动了针刺镇痛技术的进步,还促进了现代疼痛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针刺穴位是针刺镇痛的物质基础.因此,认真研究镇痛穴位的结构、功能的特异性及其分布与运用规律,对积极推广针刺镇痛临床应用并提高其临床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应用阿片受体拮抗剂对抗针刺镇痛的实验观察已在人猴、猫、兔、大鼠及小鼠等动物上得到证实,说明中枢内源性阿片样物质(OLS)参与针刺镇痛;中枢5-羟色胺(5-HT)在针刺镇痛中的重要作用也已被确认。这两者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密切的相互关系。本工作中,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外总结针麻原理时列举的学说有经络学说,神经学说,体液学说,闸门控制学说以及催眠学说等。由于对针刺镇痛还有怀疑,所以在国外有不少针刺镇痛的实验;又因为有人认为针刺是催眠和暗示的作用,所以也有不少关于针刺与催眠的关系的实验。一、针刺镇痛和针刺与催眠关系的试验:针刺镇痛试验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 从往的实验表明,大鼠摘除垂体后,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减弱;摘除垂体后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针刺镇痛效应得到恢复。并认为ACTH恢复针刺镇痛效应的作用与皮质酮无关,从而提示,ACTH在针刺镇痛过程中可能具有中枢作用。因针刺镇痛与脑内5-羟色胺(5-HT)神经元及去甲肾上腺素(NE)神经元的神经传递密切相关,所以,进一步阐明垂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机制,显然是有意义的。本文采用摘除大鼠垂体的方法,观察对脑内5-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中枢单胺类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我们曾用脑室注射利血平的方法耗竭家兔脑内单胺类介质(包括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发现指针镇痛作用明显加强。以后发现用对氯苯丙氨酸选择性降低脑内5-羟色胺,可使针刺镇痛作用明显减弱。因而推测利血平对针刺镇痛的加强作用,是否与它耗竭儿茶酚胺有关。  相似文献   

12.
疼痛是涉及到感觉、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的一种痛苦体验,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针刺镇痛优势显著,一直是针刺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趋化因子调节疼痛作用的研究受到高度关注,趋化因子及受体参与疼痛调节,为针刺镇痛机制提供新思路。本文通过对趋化因子及受体参与疼痛调节的作用机制以及趋化因子介导针刺镇痛机制现有文献进行综述,总结趋化因子及受体参与疼痛调节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趋化因子参与针刺镇痛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从实验和临床两方面对近10年来针刺镇痛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阐述了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及临床研究,认为针刺镇痛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神经肽-细胞因子网络、结缔组织、特殊脂肪带等产生镇痛效果,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体差异、心理因素、穴位特异性、针刺是否得气、针刺时间和刺激参数等。临床上针刺可治疗浅表躯体痛、深部躯体痛、内脏痛等。参考文献18篇。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疼痛都是备受全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亟待解决。针刺是良好的镇痛疗法,具有整体调节的优势,针刺并非只改善疼痛患者某一方面的功能障碍,而对疼痛感觉、情绪、认知及社交等维度具有综合性影响。大脑是针刺镇痛过程中的最高级中枢,其中与学习、记忆以及情绪调节有关的海马参与疼痛多维度的形成与调节。随着针刺镇痛的脑机制研究逐步深入,针刺通过多角度调控海马以镇痛的机制值得关注,并有望成为解开针刺镇痛脑机制奥秘的落脚点,因此本研究围绕海马在疼痛中的作用及其介导针刺镇痛的研究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针麻和硬膜外麻醉胃手术后,腹直肌肌电、血压、脉率同步连续观察,发现针麻手术后,针刺的镇痛效应还继续保持并参与术后镇痛过程,提出针刺麻醉的镇痛作用,应看作两个部分:一是针刺产生的镇痛效应;二是起针后还存在的针刺镇痛后效应。  相似文献   

16.
chen JD 《中国针灸》2012,32(6):565-569
根据近年有关疼痛发生的"非神经元中心"理论,并结合针刺经穴镇痛的临床研究和经络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针刺经穴镇痛作用的"经络机制"假说:针刺经穴的镇痛作用是通过对经络结构及功能的直接影响,改变了组织的酸化及炎性介质等对外周感觉神经元乃至中枢神经功能活动而起到镇痛作用。针刺经穴的镇痛作用主要是与经络结构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直接相关,疼痛的"非神经元中心"机制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神经生理学基础,而经络结构与神经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仅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以前曾观察到,视前区注入6-OH-DA选择性损毁儿茶酚胺神经末梢可以加强针刺镇痛作用,提示视前区儿茶酚胺可能参与针刺镇痛作用。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针刺镇痛时视前区灌流液中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和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并分析NA参与针刺镇痛的可能受体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针刺麻醉的大量临床实践已经证明,针麻对某些手术可作为常规麻醉手段之一,也有大量实验研究说明针刺的镇痛、调整作用的机理。但有关针麻原理的人体实验研究为数较少。在国外,多数人看到针刺确有镇痛作用,并认为,有中枢内啡素等物质参与。但有少数人认为针刺麻醉主要是催眠麻醉的一种,或主要是心理因素的作用。也有用信号检测论方法进行研究,或则证明针刺确有镇痛作用,或则认为针刺镇痛主要只是心理性的报痛标准的提高。我国也有工作用此方法分析针刺镇痛效应,观察到针刺能降低痛分辨力,和佯针有明显的区别。在肺切除的临床实践中看到手捻针刺三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国多年来关于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表明,针刺镇痛作用是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近年来证明脑内存在有内在的痛控制系统。它可通过延脑中缝大核下行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阻止痛信息的传入而起到镇痛作用。我们和一些研究者报道了刺激NRM可加强针刺的镇痛作用,而毁损NRM可使针刺的镇痛作用减弱。近来我们直接记录NRM神经元放电看到电针可激活NRM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并抑制其伤害性反应,而且纳洛酮可以翻转此种效应  相似文献   

20.
<正> 应用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针刺镇痛过程中常伴随着中枢神经系统介质的变化,而改变中枢的介质水平可影响针刺镇痛的效果,说明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知延脑网状结构巨细胞核是痛觉传递的一个驿站,并参与针刺镇痛作用。我们应用多管微电极电泳的方法,试图观察某些神经介质对这一核团神经元痛反应的影响,并与针刺的作用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