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毛建山  张行  蔡建庭  钱可大 《浙江医学》2001,23(8):451-452,468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PCR银染定性及TRAP-PCR-ELISA定量法检测32例胃癌患者胃镜活检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胃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84.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1.9%(P<0.01);癌旁组织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轻度不典型增生(n=17)者的端粒酶活性为0.126(0.095~0.221),高于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无肠上皮化生或轻度不典型增生(n=15)者的0.086(0.065~0.112)(P<0.05),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水平与肿瘤大小、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有关(P<0.05).结论多数胃癌组织端粒酶处于活化状态,端粒酶活性上调是胃癌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并与胃癌进展有关,胃镜活检组织端粒酶检测有助于胃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胃癌细胞POT1 mRNA表达、端粒酶活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人胃癌细胞POT1 mRNA表达、端粒酶活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分析不同胃黏膜细胞POT1 mRNA的表达,采用TRAP-ELISA半定量分析不同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与癌旁正常黏膜相比,晚期胃癌癌组织POT1 mRNA增高,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胃黏膜与其正常胃黏膜比较其POT1 mRNA表达也明显增高,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及其正常胃黏膜POT1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晚期胃癌及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胃黏膜上皮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肠上皮化生组织和正常胃黏膜上皮,但是胃癌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组织和正常胃黏膜间端粒酶活性无明显变化。结论尽管胃癌细胞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端粒酶活性高于正常和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细胞,但是POT1 mRNA的表达与之无关。  相似文献   

3.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张方信  阎岩 《医学争鸣》1998,19(4):457-459
目的:观察端粒酶活性在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蜡膜介导热启动端粒重复扩增PCR模型方法。结果:胃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3株均呈阳性,在38例胃癌中,32例端粒酶活性阳性,其中进展期胃癌为30/35,早期胃癌为2/3,而邻近胃组织为2/38,在29例胃癌前病变中,5例端粒酶活性阳性,其中不典型增生轻度,中度及重度分别为1/8,1/4和1/3,肠上皮化生和胃息肉分别为1/8和1/6,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胃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emoleric repeat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检测42例原发性胃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在42例胃癌中,有35例端粒酶呈阳性,而癌旁组织中仅有2例阳性。结论 端粒酶激活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并可能成为诊断胃癌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p53和met基因在胃癌发生中的变化,本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蛋白在胃癌(55例,其中弥漫型27例、肠型28例)与癌旁不典型增生(42例)、肠上皮化生(28例)和正常胃粘膜(49例)的表达,同时检测了met基因产物在胃癌(53例,其中弥漫型27例,肠型26例)与癌旁不典型增生(42例)、肠上皮化生(28例)和正常胃粘膜(47例)的表达。结果表明,p53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和正常胃粘膜,阳性率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弥漫型、肠型)无关。抗met基因产物的单克险抗体S_(19)免疫组化染色的阳性率在胃癌、癌旁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间差别元统计意义(P>0.05)。但这三者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胃粘膜。抗met基因产物的多克隆抗体C_(28)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在胃癌、癌旁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间差别亦无统计意义,且前二者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胃粘膜。以上结果提示:p53基础因突变在胃癌(肠型)发生过程中的早期阶段即可出现,是胃癌发生过程中较早期的现象,p53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相关病变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化有关,而met基因产物的过表达则是肠型胃癌发生过程中很早期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HP感染和胃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对 1 1 6例活检标本及 42例手术标本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及组织 Giemsa染色进行 HP检测 ,同时留取标本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银染法进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HP阳性率在正常胃粘膜、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胃腺癌中逐渐升高 ,阳性率分别为 35 .7%、5 0 %、5 0 %、62 .5 %、68.6% ,胃癌组与正常胃粘膜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端酶活性在正常胃粘膜中阴性 ,在胃癌中为 88.6% ,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 30 .6% )、肠上皮化生 ( 37.5 % )及不典型增生 ( 37.5 % ) ,差异具有显著性 ,在胃癌中端粒酶的活性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 ,且 HP阳性胃癌组端粒酶阳性率 ( 97.9% )明显高于 HP阴性组 ( 67.8% ) ,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1端粒酶活性表达出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中及高表达于胃癌中 ,提示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端粒酶的激活可能与 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胃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胃癌组织及36例相应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结果:36例胃癌组织中,30例端粒酶呈阳性,阳性率为83.3%,而36例癌旁组织中只有1例阳性。结论:端粒酶是特异性较强的恶性肿瘤基因标志,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理想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胃癌、癌旁组织、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组织中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探讨PTEN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测定141例胃癌及癌旁组织、慢性胃炎肠化组织30例、慢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织55例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以浅表性胃炎20例作为对照,比较胃癌的不同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学分型、癌旁组织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有无差异。结果胃癌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但胃癌组织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与肿瘤TNM分期无关(P>0.05)。黏液腺癌PTEN表达阳性率低于管状腺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PTEN表达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浅表性胃炎组织及肠化组织(P<0.05),与慢性胃炎中不典型增生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化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率与浅表性胃炎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蛋白表达下调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并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鸟苷酸环化酶C(GC-C)和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并探讨两者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免疫荧光检测GC-C和CDX2蛋白在23例肠上皮化生、9例异型增生、30例胃癌及相应远癌胃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两者在30例胃癌及相应远癌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GC-c和CDX2蛋白在肠上皮化生(均为9例阳性)、异型增生(均为5例阳性)和胃癌(分别为17例、18例阳性)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远癌胃组织(均无表达);两者在肠型胃癌中的表达均高于弥漫型(均P<0.05),与年龄、性别、病灶大小、临床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因素无关;GC-C和CDX2蛋白在肠上皮化生和胃癌中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r=0.4524、0.3845).结论 GC-C和CDX2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肠型胃癌发生发展有关,检测其变化可能有助于胃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ERK1/2和Ki-67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胃黏膜活检标本124例,其中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21例,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24例、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23例和胃癌36例.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ERK1/2和Ki-67蛋白在不同胃黏膜活检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P-ERK1/2在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窦炎、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和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均为阴性,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Ki-67在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中为阴性表达,在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和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表达分别为66.67%、79.17%,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为83.33%,而在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阳性表达为56.52%,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Ki-67蛋白与P-ERK1/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P-ERK1/2蛋白可能参与细胞的恶性转化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发展;Ki-67蛋白与P-ERK1/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TRAP -PCR -ELISA方法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的 32例癌旁组织 ,9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和 9例正常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 75 % (2 7/ 36 ) ,癌旁组织为 6 .2 5 % (2 / 32 ) ,肺良性病变组织为 11.1% (1/ 9) ,正常肺组织为 0 % (0 / 9)。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的32例癌旁组织,9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和9例正常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75%(27/36),癌旁组织为6.25%(2/32),肺良性病变组织为11.1% (1/9),正常肺组织为0%(0/9)。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原发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胃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emol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检测 4 2例原发性胃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在 4 2例胃癌中 ,有 35例端粒酶呈阳性 ,而癌旁组织中仅有 2例阳性。结论 端粒酶激活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并可能成为诊断胃癌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胃癌组织中端粒酶可能的激活途径。方法 利用BoehringerMannhei公司TelomerasePCR ELISAKit测量端粒酶活性 ;利用RT PCRELISA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mRNA表达水平。共检测了 84例胃癌及其相关性的组织标本。统计分析利用STATISTICA/W 5 0软件进行。结果 周期蛋白D1异常高表达在胃良性疾病、胃癌前期病变和胃癌组织中均可检出。而端粒酶活性仅在胃癌前期病变和胃癌组织中检出。胃癌前期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周期蛋白D1表达程度明显正相关 (r =0 .713,P <0 .0 5 ,n =5 0 )。结论 至少在胃癌组织中周期蛋白D1异常高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和胃良性病变中端粒酶的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胃癌组织,20例胃溃疡组织,10例胃炎组织和20例正常人胃黏膜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结果:胃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80.6%(29/36),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10%(其中2例胃溃疡和1例胃炎组织标本检测到端粒酶活性),正常人胃黏膜组织未检测到端粒酶阳性.胃癌组织与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是判断胃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胃良性病变患者端粒酶检测阳性者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6.
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肺癌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端粒酶能否作为肺癌诊断的一具肿瘤标志物。方法 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34例人肺癌手术标本(包括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各34份,28个相应淋巴结)的端粒酶活性。另有肺囊肿、肺炎性假瘤各3例作为对照。结果 88.3%(30/34)的肺癌癌组织端粒酶阳性,正常组织全部阴性。结论 端粒酶可以作为肺癌诊断的一人肿瘤标志物,改良的银染TRAP法成本低,污染少,有  相似文献   

17.
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38例食管鳞癌组织、16 例癌旁组织及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并观察食管鳞癌端粒酶活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38例食管鳞癌组织中,32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4.21%;16例癌旁组织中,5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31.25%;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1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33%。食管鳞癌组织与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或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端粒酶活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的临床分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及肿瘤大小无关。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食管鳞癌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癌穿刺活检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中端粒酶(TE)活性检测在前列腺癌(PCA)诊断、鉴别诊断及评估PCA生物学行为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法(TRAP法)检测疑为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的TE活性,并比较TE活性水平与PCA病理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的关系。结果:PCA组织中TE活性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BPH)组织。PCA组织中TE活性水平与其病理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相关。结论:PCA患者的前列有朱穿刺活检组织中的TE活性显著高于BPH者,且与其病理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相关。提示TE可能成为PCA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一项新的分子瘤标,并可能与PCA的生物学行为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良、恶性骨肿瘤生长发育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骨肉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银染法检测了56例良性骨肿瘤、90例骨肉瘤及其瘤旁组织细胞中的端粒酶(Telomerase,TLMA)活性,探讨良、恶性骨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差异以及端粒酶活性与骨肉瘤细胞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骨肉瘤端粒酶的阳性率显著提高良性骨肿瘤,两者的瘤旁组织中皆无端粒酶活性表达;处于分化程度较差的骨肉瘤其端粒酶活性显著高于分化程度较高的骨肉瘤。结论 检测骨肿块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有助于良、恶性骨肿瘤的早期鉴别诊断,亦有助于了解骨肉瘤的恶性程度,为早期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非小细胞肺癌端粒酶活性的相对定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端粒酶聚合酶链反应 (PCR)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 ,检测手术切除标本中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肺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 :1 5例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为 0 84± 0 3 8;其中 8例鳞癌为 0 82± 0 3 9,7例腺癌为 0 86± 0 3 9,明显高于 1 5例癌旁组织 0 1 6± 0 0 3和 3例正常肺组织 0 1 4± 0 0 2 (均P <0 .0 0 1 )。以吸光度A450>0 .2 0为阳性 ,1 5例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 86 7% (1 3 /1 5 ) ;其中腺癌阳性率为 85 7% (6 /7) ,鳞癌阳性率为87 5 % (7/8) ;而 1 5例癌旁组织和 3例正常肺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均为阴性。提示端粒酶活性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特异性较强的分子标记物 ;TRAP PCR 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具有方法简便 ,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