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鼠脑缺血再灌后NMDA受体、NO及cGMP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一氧化氮(NO)-cGMP通路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和尾部放血并重复缺血再灌的脑缺血模型,观察术后不同时间动物大脑皮层、海马、纹状体、中脑和下丘脑5个部位的NMDA受体活性(3H-MK801结合)、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cGMP含量变化。结果3H-MK801结合在海马、纹状体两部位呈持续性明显增加;原生型NOS(cNOS)于缺血后3天在海马、大脑皮层、纹状体达高峰;而诱导型(iN-OS)活性及cGMP含量仅在海马呈持续上升,两者在增加幅度与趋势上也很相似。结论在海马缺血性神经损伤过程中,NMDA受体-NO-cGMP通路激活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兴奋性氨基酸、NOS和NO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测定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兴奋性氨基酸 (EAA)、一氧化氮合酶 (NOS)和一氧化氮 (NO)含量的变化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 :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 30min后再灌注组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或分光光度法测定再灌注后不同时间 (1h、6h、2 4h、4 8h和 72h)脑组织EAA、NOS和NO的含量。结果 :再灌注后 1hEAA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 ,以谷氨酸最为明显 ,随后逐渐下降 ,2 4h达正常水平。NOS和NO于再灌注后1h即升高 (P <0 .0 5 ) ,2 4h达最高水平 (P <0 .0 1) ,72h降至正常。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EAA、NOS和NO含量发生变化 ,与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及脑组织NO/NOS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光光度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及脑组织NO/NOS的浓度变化.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NO/NOS含量较正常大鼠显著增高(P<0.05).结论 NO/NOS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各脑区NO含量的变化。方法用改良的血管内栓线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亚硝酸盐还原法反映脑组织中NO的含量。结果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左右皮层、海马的NO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缺血侧与其自身对照侧相比,升高不明显。结论大鼠一侧脑缺血再灌注后,两侧同时受到损伤。 相似文献
5.
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激活犬脑组织L—Arg:NO通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犬全脑缺血动物模型,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脑组织L-Arg:NO通路的影响,9只家犬随机分为全脑缺血/再灌注组和对照且,结果显示犬全脑缺血/再灌注8h,与手术对照组比较,脑皮质NADPH阳性神经元和阳性纤维明显增加,脑皮质Nitrite含量显著增加(P〈0.01),提示犬脑组织中存在一氧化氮合成酶,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能激活脑组织L-Arg:NO通路,NO可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 相似文献
6.
黄芪益母草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NMDA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兆洪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6):47-49
目的:观察黄芪益母草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皮质NMDA受体活性变化的影响,探讨黄芪益母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四血管结扎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以放免法测定皮质神经组织中NMDA受体的活性,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NMDA受体活性的变化,比较黄芪注射液对该受体活性的影响.结果:缺血再灌注模型组NMDA受体活性显著上升,黄芪益母草注射液高、中剂量组NMDA受体活性较模型组显著下降.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兴奋性氨基酸受体NMDA受体活性增高;黄芪益母草注射液能够降低NMDA受体的活性,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8.
为探讨一氧化氮和神经元性一氧化氮是否参与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发病机理,用栓线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大鼠,观察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浆一氧化氮含量的动态变化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7-硝酸吲唑对再灌注期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凋亡及组织NO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15 m in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海马神经元凋亡及海马组织NO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4血管闭塞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缺血15 m in后再灌注1 d、2 d、3 d、5 d、7 d时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各时间点海马组织中NO含量。结果: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在再灌注1 d时呈大致正常条带,2 d、3 d呈“梯状条带,”5和7 d出现了代表部分神经元坏死的涂抹状条带;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在脑缺血再灌注1 d时,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即明显增加,再灌注3 d时凋亡率达高峰,随后凋亡率逐渐下降,7 d时大致达正常水平;海马组织中NO含量于再灌注后2 d明显升高,3 d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7 d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凋亡和NO含量均于再灌注3 d时达高峰,7 d大致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NO增多可能是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达纳康预防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达纳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3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达纳康组,用化学比色法检测脑组织MDA和NO含量,并测量脑组织梗死体积。结果 达纳康预处理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5),脑组织MDA和NO含量比血再灌注组显著降低(P<0.01和P<0.05)。结论 达纳康可通过降低脑组织DMA和NO含量来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激活后在大鼠脑缺血模型中是否能通过激活BDNF—TrkB—ERK信号通路而延缓海马神经元的死亡。方法制备sD大鼠大脑四动脉结扎全脑缺血模型,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观察GABA。受体激动剂蝇蕈醇对缺血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蝇蕈醇和GABA受体的拮抗剂荷包牡丹碱对缺血后海马神经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和下游蛋白ERKI/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采用免疫沉淀检测蝇蕈醇和荷包牡丹碱对BD—NF的受体TrkB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蝇蕈醇对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P〈0.05);而且,在缺血15min复灌1天蝇蕈醇提高了BDNF表达水平、TrkB和ERK1/2磷酸化水平(P〈0.05),而荷包牡丹碱可以降低三者升高的水平(P〈0.05)。结论蝇蕈醇对缺血后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可能的分子机制是激活了BDNF—TrkB—ERK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2.
糖原合成酶激酶-3是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是细胞内多种信号转导通路中的重要成分.GSK-3参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并发挥着促凋亡的作用.电针刺激缺血脑组织可通过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使GSK-3β磷酸化失活,抑制其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凋亡,发挥抗急性缺血性脑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曲古菌素A(TSA)对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学机制。方法:小鼠侧脑室立体定位注射TSA;插线法制备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神经功能评分进行行为学研究;TTC染色检测脑梗死面积;Western blot测定COX-2、iNOS、NF-κB/p50的表达。结果: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可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并出现较大面积的梗死灶,TSA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减小脑梗死面积。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COX-2、iNOS炎症蛋白和NF-κB亚单位p50蛋白表达增加,应用TSA后可显著抑制上述蛋白的表达。结论:TSA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具有脑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由NF-κB/p50途径介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牵拉压(brain retraction pressure,BRP)的测量方法,研究脑牵拉引起脑缺血性损伤的危险性。方法 利用电阻应变计制作脑牵拉压的测量装置,对其定标。然后利用此装置,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分为对照组和20mmHg组、30mmHg组、40mmHg组,牵拉完毕后,测定局部脑血流量,标本HE染色显微镜观察其损伤。结果 该装置具有很高的灵敏性、稳定性和准确性。20mmHg的BRP牵拉30min引起轻微脑损伤和脑血流量的降低,30mmHg的BRP牵拉30min引起较重脑损伤和脑血流量的显著降低。40mmHg的BRP牵拉15min引起严重脑损伤和脑血流量的极度降低。结论 该装置可作为脑牵拉压的测量工具;牵拉时,最好将BRP控制在30mmHg以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HPK1对sD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四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缺血15min后分别灌注30min、3h、6h、24h、3天和5天。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给药组和缺血/再灌注溶剂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给药组再分为2组,分别脑室注射100g/L的HPK1 AS—ODNs、HPK1 MS—ODNs,每24h注射1次,连续3天,在最后一次注射24h后行四动脉结扎全脑缺血。使用免疫沉淀和焦油紫染色法等技术检测相关信号蛋白的表达、活化水平及神经元细胞的死亡。结果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中有HPK1的表达,脑室注射AS—ODNs大鼠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明显增多。结论HPK1反义寡核苷酸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海马神经元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生存活化因子增强通路(SAFE)介导的炎症因子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致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n=8):假手术组(Sham)、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心肌缺血/再灌注+AG490组(IR+AG490).IR组及IR+AG490组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取大鼠脑组织,Western blot检测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蛋白表达及炎症因子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比色法检测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活性.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p-Jak2[(1.8±0.13)vs(1.0±0)]、p-STAT3[(1.6±0.08)vs(1.0±0)]表达增高,炎症因子IL-1[(3.3±0.16)vs(1.0±0)]、IL-6[(3.3±0.16)vs(1.0±0)]、IL-8[(2.8±0.28)vs(1.0±0)]表达增多,TUNEL[(18.8±1.29)%vs(4.2±0.44)%]表达增多,Caspase3活性[(2.6±0.24)vs(1.0±0)]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IR+AG490组p-Jak2[(1.3±0.09)vs(1.8±0.13)],p-STAT3[(1.1±0.11)vs(1.6±0.08)]表达减少,炎症因子IL-1[(2.1±0.17)vs(3.3±0.16)]、IL-6[(1.9±0.22)vs(3.3±0.16)]、IL-8[(2.2±0.19)vs(2.8±0.28)表达降低,TUNEL[(13.2±1.03)%vs(18.8±1.29)%]表达降低,Caspase3活性[(2.1±0.21)vs(2.6±0.24)]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制SAFE通路的激活可以降低其下游炎症因子的级联表达,从而减少细胞凋亡,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17.
18.
核因子-κB在缺血性脑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核因子 -κBDNA(NF -κB)结合活性在缺血性脑损伤后的变化 ,及NF -κB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EMSA法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NF -κBDNA结合活性变化。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 (TUNEL染色 )及电镜观察脑缺血后CA1区神经原凋亡情况。结果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后海马CA1区NF -κBDNA结合活性于再灌注 6h开始升高 ,再灌注 12h达高峰 ,再灌注 72h其结合活性仍保持一定水平 ,再灌注 7d其结合活性达对照组水平。再灌注 2 4h海马CA1区出现凋亡细胞 ,再灌注 72hCA1区凋亡细胞达高峰。结论 NF -κB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NF -κB在脑缺血再灌后的不同时间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左旋肉碱(L-carnitine,LC)对大鼠早期缺血性脑损伤和低氧低糖诱导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面积的改变.采用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合并低糖培养基培养PC12细胞,建立体外细胞低氧低糖模型;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的改变;SYTOX、PI、TUNEL染色观察细胞的坏死与凋亡;检测各组细胞SOD、ATP酶活性和MDA含量.结果 LC预处理组大鼠脑梗死灶面积较模型组无明显减小(P>0.05).LC预处理可使低氧低糖诱导的细胞活力增加,坏死与凋亡减少,细胞内SOD、ATP酶活性增高,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 短期急性注射LC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不明显,对体外低氧低糖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细胞凋亡与坏死有关.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