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艳秋  刘丽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4):2026-2027
新生儿硬肿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如寒冷、早产、低体重儿、窒息、重症感染(败血症、肺炎)等均是新生儿硬肿症可能导致的发病因素。它常伴有水肿和低体温,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此病是新生儿、早产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病死率高。自本科对新生儿硬肿症采用了快速复温法和综合治疗护理,缩短了病程,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治愈率。2002~2004年本科共收治40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男34例,年龄1~15天,平均年龄4·2天;女6例,年龄1·5~12天,平均年龄4·5天。冬春季发病…  相似文献   

2.
143例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分析表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高,患病后预后严重,病死率17.4%,胎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常见临床症状依次为感染,呼吸障碍,低体温症和硬肿症,以及高胆红素血症,生活能力低下,脑病,直接死亡原因肺出血和呼吸衰竭,减少和防止早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和围产儿窒息,积极有效地处理上述临床问题,将会降低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107例新生儿硬肿症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全部新生儿硬肿症进行统计,对新生儿硬肿症的原因,如寒冷、早产、低体重等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造成新生儿硬肿症的首位原因是寒冷,占34.58%;其次是早产,占17.76%;低体重,占15.89%;严重感染,占11.21%。结论:降低新生儿硬肿症发生率重要的是避免新生儿受寒冷刺激,降低早产儿出生率,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从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余锋  江涛 《健康大视野》2007,15(4):100-100
新生儿硬肿症亦称新生儿皮脂硬化症,大部分由寒冷引起,故又称寒冷损伤综合征,但也可因其他因素如感染而在夏季发病,故又有称为感染硬肿症或夏季硬肿症。此症为新生儿严重疾病之一,多见于出生后第1~2w的早产儿或有感染窒息、先天畸形新生儿,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由感染因素引起的可见于夏季,病儿出现全身冰冷,皮肤及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触摸有“冷猪肉”的感觉,严重者可引起肺出血、DIC、急性肾功能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本病发生率仅次于肺炎,近年来其病死率仍高达20%~50%。但随着医疗技术、医疗条件的好转,此病的治愈率逐年提高。我院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使体重在1.5公斤以下患硬肿症的早产儿可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以早产儿、低体重儿、感染、窒息、产伤等引起热量摄入不足的新生儿多见,预后严重,病死率高,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本病治疗的重点为正确复温、供给足够热量、抗感染、抗休克、早期预防和治疗脏器功能衰竭等。2001年12月-2008年2月,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于寒冷、感染或早产等引起,以低体温和皮肤硬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其发病率约为6.8%。我国北方地区新生儿硬肿症较为常见,尤其在冬季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患此病的最多,通常发生于生后保暖不好、喂养不足或出生感染的新生儿,其死亡率可高达13.8%~37.7%,科学合理的护理至关重要。我院儿科在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对63例新生儿硬肿症住院患儿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逄士琴 《工企医刊》1995,8(2):107-108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常见症、多发症,是新生儿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因主要是由于产后受凉、早产、感染、窒息等原因而导致新生儿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现将我院1990年至1993年出生的新生儿患新生儿硬肿症  相似文献   

8.
鲁侠 《中国保健》2008,16(3):79-79
新生儿硬肿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常伴有水肿和低体温的疾病,重症可出现器官功能损害.本病可能的致病因素如寒冷、早产、低体重、窒息等,一般以生后1w内新生儿和未成熟儿多见.全身表现为体温低于35℃,重症患儿低于30℃,局部表现为皮肤发凉、硬肿、颜色暗红、不易捏起,按之如硬橡皮.硬肿发生顺序一般为:小腿-大腿外侧-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患儿反应低下,哭声低弱或不哭,吸吮困难,严重者可导致休克、肺出血、心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急性肾衰竭等多脏器损害而危及生命.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新生儿硬肿症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我院2005年11月~2006年3月收治的硬肿症患儿有10例,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了解近年来新生儿主要疾病及死因构成.方法 统计1985~1994年儿科全部住院新生儿,比较足月新生儿和早产儿患病病种、死亡原因及主要疾病病死率.结果 1704例新生儿中,43.2%日龄≤7天,病种以感染性疾病为主.死亡149例,病死率8.7%,73%日龄≤7天.早产儿病死率是足月儿的4倍.主要疾病病死率以围生期缺氧(29.1%)和硬肿症(22.2%)最高.结论 感染性疾病仍是新生儿时期主要疾病,围生期缺氧、硬肿症及早产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加强围生期疾病防治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硬肿症是由寒冷损伤、窒息缺氧、感染等引起的症候群 ,它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见疾病之一 ,重症者常伴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降低死亡率 ,减少并发症 ,在硬肿症治疗早期给以酚妥拉明、多巴胺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本院 1996~ 1999年 12月份收治的 98例硬肿症患儿治疗情况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新生儿硬肿症 98例中男 5 0例 ,女 48例 ;早产儿 6 4例 ,足月儿 34例 ;体重 <2 5 0 0克 5 8例 ,2 5 0 0~2 999克者 34例 ,30 0 0~ 35 0 0克者 6例 ;有围产期窒息史 34例 ,感染 40例 ,寒冷因素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母儿围产期并发症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将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经糖代谢筛查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120例孕妇根据护理干预时间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孕周小于28周进行早期健康指导、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和生命体征检测,对照组则在36周以后接受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比较两组母儿围产期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在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巨大儿、早产、新生儿低体重、死胎、肺炎等方面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新生儿低血糖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在降低GDM母儿围产期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广大医护人员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秦淮区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5岁以下儿童死亡状况,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秦淮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进行整理、统计。结果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3.06‰、3.94‰、4.69‰。新生儿死亡、婴儿死亡、1~4岁儿童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构成比分别为65.33%、84.00%、16.00%,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中新生儿占比重最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0,P<0.05)。5岁以下儿童死因顺位依次为早产与低出生体重(16.00%)、其他新生儿病(8.00%)、肺炎(6.67%)、先天性心脏病(6.67%)、出生窒息(6.67%)、其他先天异常(4.00%)。结论降低新生儿、婴儿死亡率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键;预防早产和低出生体重、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和出生窒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江苏省仪征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变化趋势和死亡原因,探讨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06-2013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68‰,婴儿死亡率4.06‰和新生儿死亡率2.56‰,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比例为71.43%,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比率为63.08%。5岁以下儿童死因排在前5位是:溺水、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早产低体重、出生窒息、新生儿肺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与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221(P〈0.01)。结论加强对基层妇幼保健人员危急重症患儿救治等适宜技术培训,大力宣传与指导孕期保健知识,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方法在新生儿真菌感染类疾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发生真菌感染类疾病新生儿的护理资料56例,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选择综合护理方法护理的30例为观察组,常规护理方法的26例为对照组,各组患儿分别在护理后按照本研究统计指标进行统计并比较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治愈29例(96.7%),死亡1例(3.3%);对照组治愈15例(57.7%),死亡11例(42.3%),两组护理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真菌感染新生儿治疗过程中,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集中操作、加强监护、强化无菌意识和积极治疗等)具有更优秀的临床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静脉营养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将81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而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静脉营养治疗.结果 治疗组46例,发生医院感染4例(发生率8.696%),发生硬肿症12例(发生率26.1%) 对照组35例,发生医院感染9例(发生率25.71%),发生硬肿症24例(发生率68.57%),治疗组医院感染及硬肿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组临床表现改善及硬肿症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新生儿静脉营养能明显降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医院感染和硬肿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死亡率地区早产儿死亡的死亡路径及就医情况。方法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在新生儿高死亡率地区的4个县开展调查,对死亡早产儿的看护人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结果266例新生儿死亡中有110例(41.4%)为早产儿,这些早产儿平均死亡年龄为2.5天。89.1%的早产儿出生在医疗机构,但是大部分死于家中(45.4%),其次是县级医疗机构(27.3%)。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工作,预防早产发生,提高县级医疗机构对早产儿的护理和抢救水平是降低早产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李静 《中国卫生产业》2013,(29):33-33,35
目的 探究助产过程中预防新生儿锁骨骨折的护理效果.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10年10月-2011年9月的324例顺产(对照组)和2011年10月-2012年9月的405例顺产(实验组)进行对比,前者进行常规护理,后者进行常规护理和预防新生儿锁骨骨折的分析,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出现2例骨折,对照组出现12例骨折.结论 进行助产过程中预防新生儿锁骨骨折的护理可以降低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产儿早产原因及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提出预防早产的措施,并为早产儿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1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及产科出生的共计439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胎龄大小将其分为28-31^+6孕周组(60例)和32-36+6孕周组(379例);按出生体质量将其分为出生体质量〈1 500g组(51例)和出生体质量≥1 500g组(388例)。回顾性分析其早产原因,并比较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下并发症发生率及不同胎龄早产儿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孕母既往终止妊娠术史、胎膜早破及不明原因是导致早产的主要原因,其比例分别为44.6%,44.2%及21.0%(同1例早产儿可能存在2种或2种以上原因,如双胎合并胎膜早破)。28-31^+6孕周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32-36^+6孕周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P〈0.05);出生体质量〈1 500g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出生体质量≥1 500g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P〈0.05)。早产儿并发症主要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酸中毒、低钙血症、呼吸暂停及新生儿硬肿症等。28-31^+6孕周早产儿并发症以高胆红素血症、酸中毒、新生儿贫血为主,32-36^+6孕周早产儿并发症以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酸中毒为主。28-31^+6孕周组各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32-36+6孕周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母既往终止妊娠术史及胎膜早破易导致早产。对胎龄〈32孕周及出生体质量〈1 500g早产儿更应密切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积极救治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黄暖英 《现代保健》2012,(22):147-149
目的:探讨胎儿生长受限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综合评估130例FGR孕产妇病情,针对性治疗,动态监测,适时终止妊娠。同时收集并记录其相关病史、妊娠经过、分娩方式、妊娠结局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FGR相关因素以母体因素占首位(38.5%),主要以妊娠并发症为主,其中妊娠高血压病占母体因素一半以上(52.0%);其次为脐带因素、胎盘因素,原因不明达29.2%;阴道分娩组胎儿窘迫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刮宫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死亡率随新生儿体重增加而降低。结论:积极发现FGR相关因素,采取及时、有效、综合的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江宁区新生儿死亡原因的了解,为制定降低新生儿死亡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江宁区2010-2014年新生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年来,江宁区新生儿死亡151例,死亡率平均为3.11‰,早期新生儿死亡占72.8%;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出生窒息(26.5%)、早产儿低出生体重(18.5%)、先天性心脏病(13.9%)、呼吸窘迫综合征(12.6%)、其他先天异常(8.6%)。结论降低新生儿死亡的关键在于加强孕前、孕期保健,提高产科质量,加强新生儿访视及家庭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